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作为新冠防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此前籍籍无名的发热门诊在过去三年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2年12月前后,国家卫健委多次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尽设发热门诊。据国家卫健委今年1月14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开设发热门诊1.6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4.31万个。
不过,随着今年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许多医院已经不将新冠病毒感染作为特殊疾病对待。随后,各地各级医院的发热门诊也迎来了不同的命运。界面新闻近日了解到,一些医院依旧将发热门诊作为发热病人就诊的第一道关口,有医院的发热门诊则与急诊、普通门诊共同接诊发热病人,还有的医院发热门诊已经“关门大吉”。
作为从2003年非典时期就出现的诊疗部门,经过了非典、往后的多轮流感、近期的新冠和甲流,甚至即将面对未来可能到来的第二波新冠疫情,发热门诊将何去何从?
多位受访医生和医院管理者向界面新闻表示,一方面,发热门诊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安排;另一方面,尽管出现已久,发热门诊还有许多需要厘清和规范之处。
坚持首诊责任或是关门大吉
2020年2月以来,各省市就相继要求建设发热门诊。多位受访者向界面新闻表示,此前,当地卫健部门会在“三区两通道”等标准下,根据各家医院的实际情况给出设立要求。于是,有大医院改造了原本钢结构的三层小楼,甚至新建一整栋大楼来做发热门诊;也有条件有限、诊疗量较小的医院设立了彩钢瓦板房的简易发热门诊。
疫情期间,发热门诊的核心作用是在发热患者中筛查出新冠感染者,以便应对后续诊疗,同时防止院内感染。但随着2022年12月防疫政策调整,短时间内大量感染者涌向医院,这一“前哨部门”逐渐难以招架。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今年2月末至3月初的甲流小高峰里。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张振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虽然甲流的传播力远不及新冠病毒,医护更少发生“非战斗性减员”,但也给发热门诊造成了一定压力。最高峰时,医院每天接诊的成人甲流患者有三四百人,而在2018年、2019年流感高峰时仅有一两百人。
3月初,发热门诊的医生看不过来时,感染科、呼吸科,接诊儿童患者的儿科其他门诊、急诊等科室就来共同分流病人。这一方面是患者自己挂了感染科的号,就直接去感染科就诊;另一方面则由医院引导病人去上述其他科室。张振华表示,这一情况大约持续了7到10天。
换而言之,此时,发热门诊已不再起到“首轮筛查”的作用。不过,也有医院的处理办法是加派人手,使发热病人依然从发热门诊就诊。
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为例,该院发热门诊在今年2月时每天最多要接诊600多名患者,是平时的3倍。该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顾伟透露,早在新冠疫情期间,医院发热门诊的面积就已经扩大了五六倍,硬件设施不成问题,但高峰期缺的就是医生。彼时,全院各科医生都去支援发热门诊,一套班6名医生,支援的医生有将近三四十名。目前,此轮甲流高峰已过,3月25日,发热门诊接诊的患者不到300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周新同样告诉界面新闻,如果流感高发流行,上海各大医院的发热患者肯定会多,所有医院规定发热患者就诊必须在发热门诊首诊。发热门诊医生主要由感染科医生组成,一旦流感患者增多,医院也会从其他内科调派医生支援。
周新和顾伟都认为,其他科室的医生来处理甲流等呼吸道传染病并不难,经过2022年12月以来的首轮疫情海啸,医生们都有了临床经验。“问病史、查血常规、查核酸、抗原,确诊流感后给予药物治疗,所有诊治措施都是很规范化的。”周新说。
但相较于大医院,也有低等级医院甚至没有感受到这轮甲流小高峰冲击。某西南新一线城市医疗集团旗下有数家二级、一级综合性社区医院。其集团运营主管李晗透露,集团内儿科相对薄弱,也不是重点科室。而甲流患者以儿童居多,所以旗下医院的接诊量可能比平时多一点,但没有明显起伏,与去年冬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而这时,医院在新冠疫情中新建起来的发热门诊就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李晗称,现在集团医院的发热门诊基本上没开了。
成本高收益小,“要大家一起做”
实际上,发热门诊并不是新冠疫情中的新事物。早在非典时期就已经出现。据行业媒体健康界的报道,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在病房楼北侧留了两个入口:急救车入口和病人入口,希望对急救车转来的病人与自行前来的病人分流。
当时,医院在急救车入口前搭建了一个雨搭。这或许是全国第一个“发热门诊”,彼时被称为“发热呼吸筛查急诊”。数日后,一位来视察慰问的领导肯定了这一做法,随后便在全国推广起来。非典过后,国家层面对院感防控工作进行了长期规划部署,其中之一便是各地医院建设发热门诊。
由此可以看出,发热门诊排查的对象不止于新冠,包括各种呼吸道传染病。不过,不少受访者表示,非典以后发热门诊基本上被淡化了,发热病人也可以到普通门诊、急诊就诊,不少发热门诊大部分时间处于关停状态。当下,已有省市的发热门诊关闭。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运营成本和医护意愿。李晗告诉界面新闻,大部分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都会有发热的症状。如果所有发热病人都要先过一遍发热门诊,对医院来说工作量大且效率不高。而且患者也会觉得麻烦,就医体验不好。
这一说法得到张振华的认同。他也表示,流感等季节性传染病过去后,不少医院的发热门诊一天也看不到几个病人,运营成本高,收益小。因为病人少,在发热门诊的医护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也不愿意去发热门诊。
曾有医院管理者建议将发热门诊建立成平台科室,让不同专科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参与发热门诊轮转,以此让他们了解传染病,有能力接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患者。
不过,张振华觉得这种方式意义不大。因为年轻医生的成长往往需要高年资医生带教。此外,现在年轻医生轮转一般在住院病房,以便完整、深入地学习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效果,“这能对患者的疾病情况有很深刻的认识”。相较之下,发热门诊则属于“蜻蜓点水”,对年轻医生的帮助不算很大。
但张振华也坦言,如果取消发热门诊,未来再来一次传染病,(传染病)依然会被漏过去,最终可能又造成流行。实际上,无论医院是否开设了发热门诊,是否真正起作用,受访者们都认可发热门诊的筛查、监测、预警功能,并都认为,今后发热门诊的规划不是一家医院自己的事,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统一规划、安排。
张振华分析,如果只有个别医院的发热门诊正常运行,且不说无法提前预警整个地区潜在的传染病势头,患者也会因为就诊流程繁琐而不愿意来、选择其他医院。“要做只能是大家一起做,否则就会很困难。只有单个医院去做的话,整个社会获益可能不是很大。”张振华说。
在一定程度上,上海就是张振华所言的“要做就是大家一起做”。周新告诉界面新闻,自2003年非典时期建立后,上海各家医院的发热门诊一直持续至今。关于流感的监测工作也持续了很多年。
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5家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在内作为监测流感的哨点医院,无论流感是否处于流行期,哨点医院每天都会采取发热患者的标本,进行流感病毒分离、监测。
当下,上海的医院都有开展对新冠和甲流病毒的核酸、抗原、抗体检测项目,经过发热门诊首诊后,如明确患者的发热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该患者则转到相应的科室继续治疗。每天,各家医院发热门诊的数据都将上报给申康中心。申康中心掌握全市发热患者的就医情况,例如流感阳性比例的数量等。
因此,监测发热门诊患者的数据即可看到,流感是否流行。一旦短期内流感患者明显增多,申康中心会及时通知各家医院,要求加强发热门诊医护配置。周新表示,经过新冠三年,这一制度比疫情前做得更好。但他和多位受访者均提到,这其中行政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其他地区要实现同样的模式,还需要政府部门牵头要求。李晗表示,如果要建设非常标准的发热门诊,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也需要落实。
除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发热门诊本身也待进一步优化。实际上,引发传染病的微生物特征、现有的检测手段直接关系到发热门诊的筛查预警功能和运行要求。3月26日,在一场题为《新冠后发热门诊的管理》的专家研讨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高晓东表示,新冠大流行过去之后,发热门诊的布局流程、就诊人群、诊治流程等方面的要求都需要再细化,包括三期两通道的要求、发热门诊CT是否可以与其他科室共用等诸多细节问题。
此外,李晗提到,如果发热病人都需要在发热门诊首诊,那它可能将成为门诊最大的科室,所有的发热患者集中到这里,需要考虑如何避免交叉感染的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