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唐佳燕
编辑 谢欣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3月24日组织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报告显示,202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未出现显著变化。
具体来看,2022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为1435份,全国97.8%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其中,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4.2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1.7%,比2021年提高1.3个百分点;收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6.4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3.0%,较2021年提高2个百分点。
在舆论争议较大的中成药方面,总体情况看,2022年中药占总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呈下降趋势。与2021年相比,2022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增长率为2.1%,严重报告占比为5.8%,低于总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严重报告占比。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占比持续下降。界面新闻整理2017年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发现,注射剂不良反应占比连年下降。2022年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给药占24.8%,创五年来新低。这一数字从2017年以来分别是54.6%、49.3%、45.5%、33.3%、27.5%。
不过,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非是中药注射液安全性得到提升,而是监管在近几年里对其使用的严格限制。
中药注射剂曾因为“能治百病”被滥用,产业一度腾飞,但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规范,多次因安全性问题被舆论关注,为人熟知的如2006年鱼腥草事件,2009年再次发生双黄连注射液致死事件。
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修订后,列出了对26种“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使用”予以报销的中药注射剂限制。其中中药注射剂的种类增值44个,并在备注一栏中增加了重症、病种等方面的限制。新版医保支付标准还下调了中药注射剂部分产品的医保支付比例。
2018年12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严格遴选辅助用药纳入药品处方集合基本用药供应目录。而很多中成药注射剂均作为辅助用药,曾经在临床上被大量使用。
2019年7月1日国家卫健委也曾发布的《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对20种相关药品进行重点监控限制。
此外,各省基本上也发布了自己的重点监控目录,中药注射液则是重灾区。
在中成药“限方”、医保控费、辅助用药目录政策、修订说明书多管齐下之下,中药注射剂的市场被洗牌。不少知名中成药注射剂被踢出地方医保目录。如济川药业的蒲地蓝口服液、步长制药的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和谷红注射液。
据中研网2022-2027年中药注射行业市场报告,2015-2019年,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终端中药注射剂市场销售收入从110.83亿元降至98.15亿元,增速从30.50%降至-4.59%。
此外,报告还指出,化学药依然是全国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主力。2022年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化学药品占82.3%。从化学药品类别上看,抗感染的报告数量仍居首位,占比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依次为抗感染药、肿瘤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镇痛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
在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中,肿瘤用药比例最高,为46.0%,其次是免疫系统用药,为19.1%。报告指出,肿瘤用药占比持续升高,其严重报告构成比居于首位,报告特别提示临床应始终关注其用药风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