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是时候重新认识东莞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是时候重新认识东莞了

不管是接地气的生活娱乐,还是高大上的科研创新,东莞能拿得出手的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多。

东莞中心区夜景航拍 图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戈振伟

古炮台、“折断的烟枪雕塑、翻动的史书勾勒出近代史开篇地的轮廓,手机、机器人、散裂中子源演绎出国际制造名城的精彩,音乐、滑板、潮玩幻化出潮流东莞的炫酷形象,篮球雕塑、灌篮等擦亮篮球城市的名片……

3月28日,东莞推出全新升级后的东莞城市标识,将莞香花与丰富多元的辅助图形融合,还首次发布了城市标识演绎动画,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擦亮四张名片,推动全新的城市标识深入市民心中。

升级版东莞城市标识 图源:东莞发布

东莞“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这座岭南千年古邑,诞生了“珠三角第一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产生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创造了一连串“东莞奇迹”,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不过,由于夹在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中间,东莞的存在感难免有些削弱,很多人对其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世界工厂、人口流动大、深圳接盘侠等一些刻板印象上。

事实上,不管是接地气的生活娱乐,还是高大上的科研创新,东莞能拿得出手的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多。

比如,每年在东莞松山湖如期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全球开发者在这里共同见证了鸿蒙世界从横空出世到快速发展,生态渐育的整个过程。

华为开发者大会 图源:东莞发布

“国之重器”在东莞,2022年12月,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迎来重大进展,其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建成后,装置综合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支撑能力。

站在“双万”(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新起点上,东莞提出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和先进制造新高地。

“世界工厂”,究竟有多少料?2023,是时候刷新一下对东莞的认知了。

“世界工厂”蝶变

如果要选取一个城市来观察中国工业的崛起,代表中国制造,东莞再适合不过。

改革开放前,东莞还是一个普通农业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中共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同年,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县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创办,从此揭开了东莞引用和利用外资的序幕,港商、台商蜂拥而至。

太平手袋厂历史照 图源:东莞市档案馆

东莞随之成为八九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广东四小虎”之首。虎门服装、长安手机、大朗毛织、中堂造纸、樟木头塑胶、厚街家具、塘厦高尔夫、茶山食品、麻涌粮油......一大批产业专业镇在东莞诞生。

“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2000年,时任IMB亚洲区副总裁李祖藩曾如此评价东莞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由此而来。

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2年,东莞连续7年出口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

外资接连涌入,外贸订单纷至沓来,东莞完成了从一个中国普通农业县到“世界工厂”的蜕变。

然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世界工厂”的问题暴露无遗,缺乏核心技术的制造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当时亚洲最大玩具代工厂之一的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被视为中国制造企业被金融风暴刮倒的第一例。

在这一场经济大考之中,东莞痛定思痛,重新审视起“制造业立市”的真正内涵,决心要带领辖区内数以万计的制造业企业撕掉“代工”“低端”等不合时宜的标签,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转型升级。

《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随后正式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推进我市产业的整体转型和升级,从此“先进制造”成为东莞制造规划里的重要一环。

东莞是全国制造业最发达、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目前市场主体已突破150万户、规上工业超过1.1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10家。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它们在东莞不断成长发展

东莞VIVO总部及制造中心 图源:视觉中国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曾形容:“在东莞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硅谷、欧洲的1/5到1/4。”一部智能手机里面95%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配齐,除了手机,还可以生产34个工业门类的6万多种产品,有着最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

作为制造业名城,当下东莞正以数字化推动“制造业当家”,以数字化塑造东莞制造大产业优势,力争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建成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

2022年1月,东莞发布《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计划三年统筹安排不少于1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期末,东莞将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覆盖,引领带动超过15万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东莞的传统产业逐渐走向集群化。过去5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工信部日前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名单中,东莞有智能移动终端集群,智能装备集群,泛家居集群三大集群入围。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要实现东莞的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突出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明确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营收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不少于25家,产值超千亿元制造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

为此,东莞提出围绕制造业当家“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个大要求,明确东莞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科创制造强市的前进方向。

对于好项目,东莞承诺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不封顶,帮助产业项目实现“摘牌即动工”“完工即投产”“投产早达效”。

“世界工厂”已然蝶变,在最新的中国“工业大市”竞速赛榜单上,东莞位列第九。这些数据和成绩,都是东莞工业生态自我进化的有力证明。

科创新高地

2011年10月,被称为“国之重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奠基。从此,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东东莞,航拍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设施 图源:视觉中国

东莞这些年在科创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它是大科学装置、重点科研院所集聚之地,这里既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又有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有与全国知名院校合作共建的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

如今的东莞,科技、创新的元素越来越浓。它正以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鸟瞰效果图

目前,在东莞松山湖,已基本形成“顶尖科学家—科技研发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队。松山湖20.46万就业人口中,92%是45岁以下的青年人,本科学历及同等能力以上人才占比54%。

随着一大批科学大装置、大平台落地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正以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吸引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沃土。未来,东莞在人才高地上有望进一步突破。

更重要的是,松山湖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XbotPark )为例,该基地由李泽湘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等一众优秀创业导师联合发起,已成为智能机器人明星公司聚集地,孕育出一个机器人创业军团,包括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海柔创新、本末科技等,这些都是东莞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生力军。

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各类机器人吸引香港主流媒体高层参访团成员驻足。

“十四五”期间,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将进一步在应用层面开花结果,对东莞,乃至湾区的科技创新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2月23日至24日,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在松山湖举办。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与松山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携手推动重大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东莞松山湖,以及携手搭建创新平台、引育集聚科技人才,在培育创新生态、开展科技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化合作。

东莞松山湖 图源:视觉中国

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东莞在做大制造业基本盘的同时,必须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2022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提出,从强化源头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快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三方面发力,将东莞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技创新高地。

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有39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R&D投入强度提至4%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26家、省创新科研团队增至40个,均排名全省第3。

科技创新的种子在东莞已遍地开花结果。2022年,东莞通过科技部评估,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年轻人的友好之城

东莞以“世界工厂”之名承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其中不少人最后选择在此定居,东莞逐渐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东莞以1046.66万的常住人口、92.1%的城镇化率,跻身特大城市,名列全国第九、全国地级市第一,成为广东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口的集聚和迁移,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显示,2022年东莞人才吸引力指数在100个城市中排第16名,比2021年上升7位,是进步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2021年,东莞启动人才强市战略,部署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全面打响“是人才,进莞来”引才口号,在人才引进奖励、人才保障房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出台了富有针对性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超千万的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为852.11万人,占81.41%;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26万人,占5.47%,仅次于深圳(5.36%),反映出东莞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大,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持活力。

同时,众多的年轻人口为东莞发展潮流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促成了消费升级。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东莞市电影票房一直保持在全国城市前15名,更连续8年位于全省地级市第一。在2020年艰难的情况之下,东莞电影院全年观影人次仍达到了456万,总票房超过2.5亿元,排名全国地级市第二。

东莞拥有亚洲首家IMAX激光影院,拥有国内最齐全的电影特效厅,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影迷会专程从全国各地来到东莞观影,去东莞看“大片”已成为不少珠三角朋友的习惯。

电影《阿凡达:水之道》“亚洲IMAX激光第一幕”首映活动

除了是全国闻名的电影票房大仓,东莞还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成为众多国际国内影片周边产品的生产商。

比如位于东莞企石镇的天山工作室,该公司早在2001年就开始与新西兰著名电影特效公司维塔工作室合作,为《终结者》《阿凡达》《金刚》《魔戒》《蜘蛛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生产了各类角色道具。

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如今,潮流的气息已弥漫在这座城市,并重塑着东莞的城市IP。据统计,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潮流玩具在东莞生产制造。

仅东莞石排镇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集聚了33家规模以上玩具企业、24家潮玩企业,约占全市4成,主要涉及原创IP、授权IP生产设计以及代加工等业务。从曾经火爆全网的“冰墩墩”,再到“2022东莞篮球城市文化节”形象大使Laura等潮玩,都是石排制造。

Laura篮球城市雕塑(摄影:罗伟良/影像莞)

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东莞打造城市超级IP,正是在制造业基因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东莞应利用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潮玩产业优势,打造成一个汇聚多元文化的现代化城市,进一步擦亮城市IP。

除了频频出圈的潮玩产业,东莞还有深厚的篮球文化。村村有篮球场、镇镇有篮球馆、天天有篮球赛,东莞拥有全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十一冠王”的广东宏远队。早在2004年,东莞就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篮球城市。如今,东莞也拥有了全国首个篮球城市文化节。

3月1日,东莞篮球中心以一片“金色海洋”迎接CBA回归。

此外,围绕年轻人,露营节、音乐会、潮流小众舞台、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创新潮流玩法,逐渐铺满了东莞的日与夜。2022年,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策划举办12场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以“家门口”微旅游引爆文旅消费新热潮,壮大露营产业,“潮流”文化持续火爆出圈。

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韩中节认为,露营、户外音乐节等潮流文化体现出了人们对新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东莞年轻人多,潮流文化受欢迎是东莞青春、活力之城的体现。

东莞越来越“会玩”,越来越新潮,对年轻人的“黏性”变大了。据了解,接下来东莞将继续策划推出更多的“潮流东莞”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新潮休闲风尚。

城市品质提升

随着产业的升级,人口的增多,东莞的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

以前的东莞,没有明确的市中心,总给人一种“散装”的感觉,而如今南城整洁宽敞的街道、林立的写字楼以及富有商业气息的购物中心正在刷新人们对东莞的认知,特别是民盈·国贸中心落成后,东莞终于有一个比较醒目的“中心城区”。

东莞城市风光 图源:视觉中国

2017年4月,东莞市在原长安新区的基础上,整合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成立滨海湾新区。2020年底,滨海湾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时隔二十年后,东莞再迎省级高新区。

南城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东莞“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初现雏形,昔日散乱、无中心的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近年来,东莞城市品质内涵显著提升。穗深城际、莞惠城际、南沙大桥、滨海湾大桥、莞番高速一期、花莞高速建成使用,与广州、深圳地铁全面加强规划衔接。随着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东莞跨入“地铁时代”。国贸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城区灯光夜景……市民在东莞的打卡点越来越多。

滨海湾大桥  图源:东莞发布
东莞城市空间,充满潮流、艺术气息 图源:东莞发布

如今,漫步在东莞各个街头,会发现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咖啡店和茶饮店。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在便利店饱和度指标上,东莞最高,每2073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便利店之都”。

便利店是城市高效运转的毛细血管,不仅折射着城市的商业成熟度,更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

而咖啡店和茶饮店在东莞的普及之高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截至2022年4月,东莞咖啡门店数量位居全国TOP15,达到1800多家。截至2021年11月,东莞的茶饮店数量达到12021家,排名全国第五,而且,东莞每千人就拥有茶饮店1.42家,密度在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就在3月17日,东莞市咖啡文化节拉开帷幕,咖啡节期间,南城成为全国咖啡师职业技能竞赛的分赛区,这也是这项全国咖啡顶级赛事首次落地东莞。

东莞市咖啡文化节 摄影:翟嘉欣

除了日渐丰富的消费方式,东莞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

在东莞,图书馆不仅开设在市区,更分布在镇街、社区、工厂内,大街小巷都设有流动图书服务站,村(社区)里有图书服务点,企业工厂有职工书屋,各个镇街上也有东莞图书馆的分馆。

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市图书馆的留言 图源:东莞发布

图书馆如同毛细血管般分布在东莞各地,今天的东莞正以实际行动将文化气息浸透到城市建设里。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城镇化、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但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市民文娱生活相对贫乏,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东莞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行动:从2001年起,东莞就确立并实施了“文化新城”战略,着力打造和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三城建设”;2010年,东莞确立“文化名城”发展目标全力建设“四个名城”;2020年,东莞向“品质文化之都”进发打响“四大文化品牌”。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 图源:视觉中国

三年来,东莞深度挖掘作为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核心内涵,拓展了一批公共文化空间,实施了一批共享文化项目,举办了一批大型文旅活动,持续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让市民共享高品质文旅生活。

“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 图源:东莞发布

如今,站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正以文化为翼展翅高飞,全盘谋划“文化强市”建设,制定“1+8”政策体系,构建起了文化强市建设的四梁八柱。

“1+8”政策体系,即以《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为纲领、8份宣传文化系统各领域的实施意见为配套,来整体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今年3月,东莞高调召开文化强市建设大会,明确文化强市“1274”总体思路和“1+8”政策体系,未来东莞将打造“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十大文化品牌”“十大文体设施”、城市标识等重大项目。

一线城市之外,新一线城市正在崛起,东莞更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连续6年入选新一线城市。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上,东莞彰显了自己独有的城市特色。

东莞,一座活力青春之城,以硬核的工业基础和人口数据作为护城河,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正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每天绽放新精彩,继续谱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是时候重新认识东莞了

不管是接地气的生活娱乐,还是高大上的科研创新,东莞能拿得出手的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多。

东莞中心区夜景航拍 图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戈振伟

古炮台、“折断的烟枪雕塑、翻动的史书勾勒出近代史开篇地的轮廓,手机、机器人、散裂中子源演绎出国际制造名城的精彩,音乐、滑板、潮玩幻化出潮流东莞的炫酷形象,篮球雕塑、灌篮等擦亮篮球城市的名片……

3月28日,东莞推出全新升级后的东莞城市标识,将莞香花与丰富多元的辅助图形融合,还首次发布了城市标识演绎动画,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擦亮四张名片,推动全新的城市标识深入市民心中。

升级版东莞城市标识 图源:东莞发布

东莞“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这座岭南千年古邑,诞生了“珠三角第一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产生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创造了一连串“东莞奇迹”,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不过,由于夹在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中间,东莞的存在感难免有些削弱,很多人对其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世界工厂、人口流动大、深圳接盘侠等一些刻板印象上。

事实上,不管是接地气的生活娱乐,还是高大上的科研创新,东莞能拿得出手的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多。

比如,每年在东莞松山湖如期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全球开发者在这里共同见证了鸿蒙世界从横空出世到快速发展,生态渐育的整个过程。

华为开发者大会 图源:东莞发布

“国之重器”在东莞,2022年12月,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迎来重大进展,其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建成后,装置综合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支撑能力。

站在“双万”(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新起点上,东莞提出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和先进制造新高地。

“世界工厂”,究竟有多少料?2023,是时候刷新一下对东莞的认知了。

“世界工厂”蝶变

如果要选取一个城市来观察中国工业的崛起,代表中国制造,东莞再适合不过。

改革开放前,东莞还是一个普通农业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中共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同年,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县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创办,从此揭开了东莞引用和利用外资的序幕,港商、台商蜂拥而至。

太平手袋厂历史照 图源:东莞市档案馆

东莞随之成为八九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广东四小虎”之首。虎门服装、长安手机、大朗毛织、中堂造纸、樟木头塑胶、厚街家具、塘厦高尔夫、茶山食品、麻涌粮油......一大批产业专业镇在东莞诞生。

“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2000年,时任IMB亚洲区副总裁李祖藩曾如此评价东莞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由此而来。

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2年,东莞连续7年出口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

外资接连涌入,外贸订单纷至沓来,东莞完成了从一个中国普通农业县到“世界工厂”的蜕变。

然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世界工厂”的问题暴露无遗,缺乏核心技术的制造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当时亚洲最大玩具代工厂之一的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被视为中国制造企业被金融风暴刮倒的第一例。

在这一场经济大考之中,东莞痛定思痛,重新审视起“制造业立市”的真正内涵,决心要带领辖区内数以万计的制造业企业撕掉“代工”“低端”等不合时宜的标签,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转型升级。

《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随后正式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推进我市产业的整体转型和升级,从此“先进制造”成为东莞制造规划里的重要一环。

东莞是全国制造业最发达、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目前市场主体已突破150万户、规上工业超过1.1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10家。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它们在东莞不断成长发展

东莞VIVO总部及制造中心 图源:视觉中国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曾形容:“在东莞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硅谷、欧洲的1/5到1/4。”一部智能手机里面95%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配齐,除了手机,还可以生产34个工业门类的6万多种产品,有着最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

作为制造业名城,当下东莞正以数字化推动“制造业当家”,以数字化塑造东莞制造大产业优势,力争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建成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

2022年1月,东莞发布《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计划三年统筹安排不少于1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期末,东莞将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覆盖,引领带动超过15万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东莞的传统产业逐渐走向集群化。过去5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工信部日前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名单中,东莞有智能移动终端集群,智能装备集群,泛家居集群三大集群入围。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要实现东莞的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突出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明确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营收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不少于25家,产值超千亿元制造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

为此,东莞提出围绕制造业当家“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个大要求,明确东莞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科创制造强市的前进方向。

对于好项目,东莞承诺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不封顶,帮助产业项目实现“摘牌即动工”“完工即投产”“投产早达效”。

“世界工厂”已然蝶变,在最新的中国“工业大市”竞速赛榜单上,东莞位列第九。这些数据和成绩,都是东莞工业生态自我进化的有力证明。

科创新高地

2011年10月,被称为“国之重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奠基。从此,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东东莞,航拍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设施 图源:视觉中国

东莞这些年在科创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它是大科学装置、重点科研院所集聚之地,这里既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又有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有与全国知名院校合作共建的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

如今的东莞,科技、创新的元素越来越浓。它正以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鸟瞰效果图

目前,在东莞松山湖,已基本形成“顶尖科学家—科技研发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队。松山湖20.46万就业人口中,92%是45岁以下的青年人,本科学历及同等能力以上人才占比54%。

随着一大批科学大装置、大平台落地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正以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吸引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沃土。未来,东莞在人才高地上有望进一步突破。

更重要的是,松山湖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XbotPark )为例,该基地由李泽湘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等一众优秀创业导师联合发起,已成为智能机器人明星公司聚集地,孕育出一个机器人创业军团,包括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海柔创新、本末科技等,这些都是东莞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生力军。

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各类机器人吸引香港主流媒体高层参访团成员驻足。

“十四五”期间,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将进一步在应用层面开花结果,对东莞,乃至湾区的科技创新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2月23日至24日,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在松山湖举办。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与松山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携手推动重大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东莞松山湖,以及携手搭建创新平台、引育集聚科技人才,在培育创新生态、开展科技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化合作。

东莞松山湖 图源:视觉中国

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东莞在做大制造业基本盘的同时,必须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2022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提出,从强化源头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快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三方面发力,将东莞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技创新高地。

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有39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R&D投入强度提至4%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26家、省创新科研团队增至40个,均排名全省第3。

科技创新的种子在东莞已遍地开花结果。2022年,东莞通过科技部评估,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年轻人的友好之城

东莞以“世界工厂”之名承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其中不少人最后选择在此定居,东莞逐渐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东莞以1046.66万的常住人口、92.1%的城镇化率,跻身特大城市,名列全国第九、全国地级市第一,成为广东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口的集聚和迁移,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显示,2022年东莞人才吸引力指数在100个城市中排第16名,比2021年上升7位,是进步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2021年,东莞启动人才强市战略,部署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全面打响“是人才,进莞来”引才口号,在人才引进奖励、人才保障房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出台了富有针对性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超千万的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为852.11万人,占81.41%;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26万人,占5.47%,仅次于深圳(5.36%),反映出东莞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大,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持活力。

同时,众多的年轻人口为东莞发展潮流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促成了消费升级。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东莞市电影票房一直保持在全国城市前15名,更连续8年位于全省地级市第一。在2020年艰难的情况之下,东莞电影院全年观影人次仍达到了456万,总票房超过2.5亿元,排名全国地级市第二。

东莞拥有亚洲首家IMAX激光影院,拥有国内最齐全的电影特效厅,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影迷会专程从全国各地来到东莞观影,去东莞看“大片”已成为不少珠三角朋友的习惯。

电影《阿凡达:水之道》“亚洲IMAX激光第一幕”首映活动

除了是全国闻名的电影票房大仓,东莞还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成为众多国际国内影片周边产品的生产商。

比如位于东莞企石镇的天山工作室,该公司早在2001年就开始与新西兰著名电影特效公司维塔工作室合作,为《终结者》《阿凡达》《金刚》《魔戒》《蜘蛛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生产了各类角色道具。

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如今,潮流的气息已弥漫在这座城市,并重塑着东莞的城市IP。据统计,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潮流玩具在东莞生产制造。

仅东莞石排镇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集聚了33家规模以上玩具企业、24家潮玩企业,约占全市4成,主要涉及原创IP、授权IP生产设计以及代加工等业务。从曾经火爆全网的“冰墩墩”,再到“2022东莞篮球城市文化节”形象大使Laura等潮玩,都是石排制造。

Laura篮球城市雕塑(摄影:罗伟良/影像莞)

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东莞打造城市超级IP,正是在制造业基因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东莞应利用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潮玩产业优势,打造成一个汇聚多元文化的现代化城市,进一步擦亮城市IP。

除了频频出圈的潮玩产业,东莞还有深厚的篮球文化。村村有篮球场、镇镇有篮球馆、天天有篮球赛,东莞拥有全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十一冠王”的广东宏远队。早在2004年,东莞就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篮球城市。如今,东莞也拥有了全国首个篮球城市文化节。

3月1日,东莞篮球中心以一片“金色海洋”迎接CBA回归。

此外,围绕年轻人,露营节、音乐会、潮流小众舞台、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创新潮流玩法,逐渐铺满了东莞的日与夜。2022年,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策划举办12场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以“家门口”微旅游引爆文旅消费新热潮,壮大露营产业,“潮流”文化持续火爆出圈。

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韩中节认为,露营、户外音乐节等潮流文化体现出了人们对新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东莞年轻人多,潮流文化受欢迎是东莞青春、活力之城的体现。

东莞越来越“会玩”,越来越新潮,对年轻人的“黏性”变大了。据了解,接下来东莞将继续策划推出更多的“潮流东莞”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新潮休闲风尚。

城市品质提升

随着产业的升级,人口的增多,东莞的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

以前的东莞,没有明确的市中心,总给人一种“散装”的感觉,而如今南城整洁宽敞的街道、林立的写字楼以及富有商业气息的购物中心正在刷新人们对东莞的认知,特别是民盈·国贸中心落成后,东莞终于有一个比较醒目的“中心城区”。

东莞城市风光 图源:视觉中国

2017年4月,东莞市在原长安新区的基础上,整合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成立滨海湾新区。2020年底,滨海湾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时隔二十年后,东莞再迎省级高新区。

南城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东莞“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初现雏形,昔日散乱、无中心的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近年来,东莞城市品质内涵显著提升。穗深城际、莞惠城际、南沙大桥、滨海湾大桥、莞番高速一期、花莞高速建成使用,与广州、深圳地铁全面加强规划衔接。随着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东莞跨入“地铁时代”。国贸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城区灯光夜景……市民在东莞的打卡点越来越多。

滨海湾大桥  图源:东莞发布
东莞城市空间,充满潮流、艺术气息 图源:东莞发布

如今,漫步在东莞各个街头,会发现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咖啡店和茶饮店。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在便利店饱和度指标上,东莞最高,每2073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便利店之都”。

便利店是城市高效运转的毛细血管,不仅折射着城市的商业成熟度,更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

而咖啡店和茶饮店在东莞的普及之高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截至2022年4月,东莞咖啡门店数量位居全国TOP15,达到1800多家。截至2021年11月,东莞的茶饮店数量达到12021家,排名全国第五,而且,东莞每千人就拥有茶饮店1.42家,密度在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就在3月17日,东莞市咖啡文化节拉开帷幕,咖啡节期间,南城成为全国咖啡师职业技能竞赛的分赛区,这也是这项全国咖啡顶级赛事首次落地东莞。

东莞市咖啡文化节 摄影:翟嘉欣

除了日渐丰富的消费方式,东莞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

在东莞,图书馆不仅开设在市区,更分布在镇街、社区、工厂内,大街小巷都设有流动图书服务站,村(社区)里有图书服务点,企业工厂有职工书屋,各个镇街上也有东莞图书馆的分馆。

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市图书馆的留言 图源:东莞发布

图书馆如同毛细血管般分布在东莞各地,今天的东莞正以实际行动将文化气息浸透到城市建设里。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城镇化、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但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市民文娱生活相对贫乏,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东莞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行动:从2001年起,东莞就确立并实施了“文化新城”战略,着力打造和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三城建设”;2010年,东莞确立“文化名城”发展目标全力建设“四个名城”;2020年,东莞向“品质文化之都”进发打响“四大文化品牌”。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 图源:视觉中国

三年来,东莞深度挖掘作为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核心内涵,拓展了一批公共文化空间,实施了一批共享文化项目,举办了一批大型文旅活动,持续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让市民共享高品质文旅生活。

“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 图源:东莞发布

如今,站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正以文化为翼展翅高飞,全盘谋划“文化强市”建设,制定“1+8”政策体系,构建起了文化强市建设的四梁八柱。

“1+8”政策体系,即以《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为纲领、8份宣传文化系统各领域的实施意见为配套,来整体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今年3月,东莞高调召开文化强市建设大会,明确文化强市“1274”总体思路和“1+8”政策体系,未来东莞将打造“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十大文化品牌”“十大文体设施”、城市标识等重大项目。

一线城市之外,新一线城市正在崛起,东莞更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连续6年入选新一线城市。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上,东莞彰显了自己独有的城市特色。

东莞,一座活力青春之城,以硬核的工业基础和人口数据作为护城河,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正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每天绽放新精彩,继续谱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