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港交所18C开闸在即:会给生物科技产业带来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港交所18C开闸在即:会给生物科技产业带来什么?

18A之后,港交所推出的18C板块即将在3月31日开板,晶泰科技和美时医疗两家医药产业的公司有望首批上市。

文|氨基观察

梦想的实现离不开钱,生物科技产业的现实从来都是这样残酷。正因此,融资能力也是生物科技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回顾国内外顶级biotech的崛起历程不难发现,它们的成就既离不开时代的红利,也离不开自身“搞钱”的能力,从基因泰克到百济神州莫不是如此。

对于生物科技产业来说,融资渠道只会愈发多样。18A之后,港交所推出的18C板块即将在3月31日开板,晶泰科技和美时医疗两家医药产业的公司有望首批上市。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选择,以及资本市场难以捉摸的周期,如何在恰当的时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上市,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来说,或许仍是一种考验。

/ 01 / 上下游产业成主要受益者

从根本上来说,18C是18A的延伸。

18A主要针对创新医药和创新器械两类生物科技企业,而18C则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以及新食品与农业技术”五大行业。

这其中,包括创新医药和创新器械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比如,信息技术中,包括AI医疗、医疗SaaS企业等医药器械的上下游企业,具备申报18C上市的资格。

在此次港交所公布的拟上市名单中,提供AI制药研发服务的晶泰科技便在其中。成立于2015年的晶泰科技,核心业务包括为药企提供大小分子药物发现、化学合成服务、药物固体形态研发等。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晶泰科技完成了4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130亿元。

18C所包含的先进材料同样是生物科技的上游产业,包括合成生物、纳米材料相关领域的公司可以申请上市。

当然,18C与18A也有所重叠。“先进硬件”的定义较为广泛,比如机器人、先进制造业等也包括医药行业公司。

其中,机器人也是当前18A领域热门领域,微创机器人已经成功上市;先进制造业的定义则较为广泛,包括增材制造(3D打印等)、数码制造等,医学影像也包括在后者定义之内。可以看到,从事医疗诊断设备研发的美时医疗也已经成为潜在18C上市申请人之一。

成立于美时医疗,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北美和大中华地区市场的磁共振系统及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电子线圈。此前,美时医疗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时医疗的磁共振产品在民营医院热销,特别是宠物产品,2022年美时医疗在中国宠物磁共振市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40%。

目前看,生物科技产业的融资渠道在持续增多,不过,18C的上市门槛要显著高于18A。虽然根据征求意见,港交所下调了18C的上市门槛,但依然不低,市值至少要高于60亿港币。

具体来看,对于已经商业化的公司来说,市值要求大于等于60亿港币;而对于未商业化的公司来说,市值要求则需要超过100亿港币。

相比之下,18A对于企业的上市市值要求只有15亿港币。就市值要求来说,18C的条款并不适用于大部分18A公司。

尽管如此,随着融资渠道的愈发通畅,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无疑迎来了美好时代。

/ 02 /生物科技产业的历史机遇

对于生物科技产业来说,天然需要资本助力。国内这一轮的生物科技浪潮,某种程度上离不开港交所的助攻。

2018年港交所的18A新政出台,允许未盈利生物制药公司上市。这让曾经无人问津的创新药热度迅速上升,资本纷纷涌入这个充满着奶和蜜的地方。

截至目前,包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再鼎医药、微创机器人等一系列国内生物行业的门面,均通过18A规则在港交所上市,并不断壮大。

当然,经过这些年的资本市场改革,生物科技公司的选择早已不局限于港股市场,A股市场也早已敞开怀抱。

2019年,上交所科创板的推出,意味着A股正式开启注册制时代,亚虹医药、迪哲医药等具有竞争实力的生力军们,也迅速在科创板完成融资上市,并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2月份,深交所同样对未盈利企业表示欢迎,细化了未盈利企业行业范围,以及明确了未盈利企业上市条件。加上为服务中小微企业而生的北交所,A股为生物科技行业提供了全面、包容的资本市场环境。

如上图所示,从北交所到上交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助力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

生物技术突飞猛进、融资渠道的打通,加上鼓励创新的新政频出,中国生物科技产业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会。

/ 03 /考验公司的另一个维度

当然,虽然供生物科技公司选择的上市场所越来越多,并不意味着公司就能“躺赢”。万物皆周期,资本市场更是如此。

如何“在恰当的时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上市”,也是生物科技公司一种能力的体现。

最直接的证明例子是百济神州。从美股上市,再到港股、A股,百济神州精准踩到了每一个资本市场的繁荣周期,得以完成巨额融资。这也正是其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部分公司便没有那么好运。比如天广实。一度希望在科创板上市的天广实,却运气不佳的遇到了收紧上市条件的科创板,最终遗憾的在2021年4月份作出了撤材料之举。

科创板IPO失利4个月之后,公司迅速转道港股;而港交所IPO计划再次搁浅,最终在新三板挂牌。对于公司来说,发展还在继续,但多年未能顺畅融资,无疑对公司的发展节奏造成了影响。

没能踩准周期,即便是成功IPO,获益或许也不显著。最为典型的就是康乐卫士,在错误的时间选择北交所上市,导致公司融资额从预期的34.59亿元缩水至3.15亿元。在竞争激烈的宫颈癌疫苗市场,康乐卫士能否继续保证自己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也充满了变数。

在特定的节点,对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能否成功IPO,可能直接决定了发展趋势,甚至事关生死。如何才能踩准节奏,无疑是每一家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港交所18C开闸在即:会给生物科技产业带来什么?

18A之后,港交所推出的18C板块即将在3月31日开板,晶泰科技和美时医疗两家医药产业的公司有望首批上市。

文|氨基观察

梦想的实现离不开钱,生物科技产业的现实从来都是这样残酷。正因此,融资能力也是生物科技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回顾国内外顶级biotech的崛起历程不难发现,它们的成就既离不开时代的红利,也离不开自身“搞钱”的能力,从基因泰克到百济神州莫不是如此。

对于生物科技产业来说,融资渠道只会愈发多样。18A之后,港交所推出的18C板块即将在3月31日开板,晶泰科技和美时医疗两家医药产业的公司有望首批上市。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选择,以及资本市场难以捉摸的周期,如何在恰当的时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上市,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来说,或许仍是一种考验。

/ 01 / 上下游产业成主要受益者

从根本上来说,18C是18A的延伸。

18A主要针对创新医药和创新器械两类生物科技企业,而18C则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以及新食品与农业技术”五大行业。

这其中,包括创新医药和创新器械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比如,信息技术中,包括AI医疗、医疗SaaS企业等医药器械的上下游企业,具备申报18C上市的资格。

在此次港交所公布的拟上市名单中,提供AI制药研发服务的晶泰科技便在其中。成立于2015年的晶泰科技,核心业务包括为药企提供大小分子药物发现、化学合成服务、药物固体形态研发等。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晶泰科技完成了4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130亿元。

18C所包含的先进材料同样是生物科技的上游产业,包括合成生物、纳米材料相关领域的公司可以申请上市。

当然,18C与18A也有所重叠。“先进硬件”的定义较为广泛,比如机器人、先进制造业等也包括医药行业公司。

其中,机器人也是当前18A领域热门领域,微创机器人已经成功上市;先进制造业的定义则较为广泛,包括增材制造(3D打印等)、数码制造等,医学影像也包括在后者定义之内。可以看到,从事医疗诊断设备研发的美时医疗也已经成为潜在18C上市申请人之一。

成立于美时医疗,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北美和大中华地区市场的磁共振系统及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电子线圈。此前,美时医疗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时医疗的磁共振产品在民营医院热销,特别是宠物产品,2022年美时医疗在中国宠物磁共振市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40%。

目前看,生物科技产业的融资渠道在持续增多,不过,18C的上市门槛要显著高于18A。虽然根据征求意见,港交所下调了18C的上市门槛,但依然不低,市值至少要高于60亿港币。

具体来看,对于已经商业化的公司来说,市值要求大于等于60亿港币;而对于未商业化的公司来说,市值要求则需要超过100亿港币。

相比之下,18A对于企业的上市市值要求只有15亿港币。就市值要求来说,18C的条款并不适用于大部分18A公司。

尽管如此,随着融资渠道的愈发通畅,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无疑迎来了美好时代。

/ 02 /生物科技产业的历史机遇

对于生物科技产业来说,天然需要资本助力。国内这一轮的生物科技浪潮,某种程度上离不开港交所的助攻。

2018年港交所的18A新政出台,允许未盈利生物制药公司上市。这让曾经无人问津的创新药热度迅速上升,资本纷纷涌入这个充满着奶和蜜的地方。

截至目前,包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再鼎医药、微创机器人等一系列国内生物行业的门面,均通过18A规则在港交所上市,并不断壮大。

当然,经过这些年的资本市场改革,生物科技公司的选择早已不局限于港股市场,A股市场也早已敞开怀抱。

2019年,上交所科创板的推出,意味着A股正式开启注册制时代,亚虹医药、迪哲医药等具有竞争实力的生力军们,也迅速在科创板完成融资上市,并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2月份,深交所同样对未盈利企业表示欢迎,细化了未盈利企业行业范围,以及明确了未盈利企业上市条件。加上为服务中小微企业而生的北交所,A股为生物科技行业提供了全面、包容的资本市场环境。

如上图所示,从北交所到上交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助力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

生物技术突飞猛进、融资渠道的打通,加上鼓励创新的新政频出,中国生物科技产业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会。

/ 03 /考验公司的另一个维度

当然,虽然供生物科技公司选择的上市场所越来越多,并不意味着公司就能“躺赢”。万物皆周期,资本市场更是如此。

如何“在恰当的时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上市”,也是生物科技公司一种能力的体现。

最直接的证明例子是百济神州。从美股上市,再到港股、A股,百济神州精准踩到了每一个资本市场的繁荣周期,得以完成巨额融资。这也正是其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部分公司便没有那么好运。比如天广实。一度希望在科创板上市的天广实,却运气不佳的遇到了收紧上市条件的科创板,最终遗憾的在2021年4月份作出了撤材料之举。

科创板IPO失利4个月之后,公司迅速转道港股;而港交所IPO计划再次搁浅,最终在新三板挂牌。对于公司来说,发展还在继续,但多年未能顺畅融资,无疑对公司的发展节奏造成了影响。

没能踩准周期,即便是成功IPO,获益或许也不显著。最为典型的就是康乐卫士,在错误的时间选择北交所上市,导致公司融资额从预期的34.59亿元缩水至3.15亿元。在竞争激烈的宫颈癌疫苗市场,康乐卫士能否继续保证自己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也充满了变数。

在特定的节点,对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能否成功IPO,可能直接决定了发展趋势,甚至事关生死。如何才能踩准节奏,无疑是每一家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