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陈振芳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成为首批疏解到雄安新区的四所“双一流”高校。
据河北长城网3月27日报道,四所高校预计2025年完成一期工程,并于当年秋季对外招生,到2035年全部搬迁完毕。
不同于一般大学的封闭式办学,这四所进驻雄安新区的高校将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学生相互选课、教师跨校任教、多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组建校际社团,开展多种活动。
3月30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界面教育采访时表示:“长远看,这几所学校在最初阶段可能是异地办学,但最终要实现将学校整体搬迁到雄安。”
河北雄安新区定位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承接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新华社称,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阶段。
熊丙奇表示,高校搬迁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教师、学生对搬迁的认同,与对新搬迁校园的归属感。“这需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解决师生面临的现实难题,切实做到“以师生为本”,他说。
迁往雄安新区办学的背后,是北京部分高校办学空间不足的困境。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该校3万多名学生,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约1000亩。该校曾表示:“办学空间不足,是多年来困扰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北京交通大学除了本部,也在山东威海开办新校区;中山大学有在广州的东、南两个校区,以及珠海校区、深圳校区四个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哈尔滨本部、山东威海、深圳三个校区。
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
另一方面,北京用地紧张,郊区再新建学校亦不可取。据财新报道,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赵新亮研究,北京93所公办高校中,市属高校占地2.48万亩,部属高校占地4.75万亩,平均每所高校的产权占地面积仅777亩。
由此,迁往雄安也是北京高校解决办学空间的重要举措。界面教育梳理公开资料发现,首批迁往雄安新区的高校办学面积均在原校区的两倍以上。
雄安新区高校工作已于去年启动。
2022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公布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该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设计。
2022年10月,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新校区宣布,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体提交的方案为中选方案,预计将于2026年前后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
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办雄安校区建设指挥部揭牌仪式。该校雄安校区预计将于2025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满足10000名学生的办学需求。该校于2022年4月曾发布雄安新校区的人才招聘启事。
今年1月,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新校区的总体规划方案优化及各专项规划工作已全面展开。该方案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提交。去年10月,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雄安新区交流学习。
《河北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雄安新区建设提速。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开工建设,4所高校和2家医院选址落位,20多家央企子公司注册落地。
由于在北京、雄安两地办学,搬迁初期,高校在师资配比、学生管理及培养计划等方面均面临挑战。2019年,教育部在回复人大建议曾明确指出,异地办学存在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
一是稀释高校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品牌,不利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二是伴随异地校区设立,学校办学规模扩张和区域布局扩大,导致学校规范统一管理呈现效应逐步递减和高校内部治理水平下降等情况。
三是异地校区难以有效共享原有教学科研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办学积淀积累薄弱,难以较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往往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
四是异地办学普遍缺乏高水平稳定师资队伍,影响其办学质量和水平。
教育部表示“在体制机制上对上述问题找到合理解决方法前,原则上不鼓励高校异地合作办学。”
“我国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区域与城市也是重要的选择因素。到大城市、发达地区,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和社会教育资源。”熊丙奇指出,“这四所大学应利用搬迁的契机,拓宽办学资源”,他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