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幅下修业绩!新希望预亏超15亿,养猪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幅下修业绩!新希望预亏超15亿,养猪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扩张后遗症显现,新希望将走向何方?

文|侃见财经

毫无准备,作为国内四大猪企之一的新希望,突然大幅下修了2022年业绩。

3月30日晚,新希望突然发布了一份下修业绩预告的相关公告,称由于2023年一季度生猪市场行情及北方地区疫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拟就对2022年12月31日的生物资产超出原有预期外部分的减值进行计提,计提金额共计约12.35亿元。

在此前的业绩预告中,新希望曾预计2022年将亏损4.1亿—6.1亿;而在业绩下修之后,2022年新希望将预计亏损13.5亿—15.5亿,预计亏损的金额和亏损的程度都将大幅提高,对于2022年原本业绩就不大好的新希望而言,这一操作无疑是“雪上加霜”了。

和其他养猪企业横向对比,同样是在猪价下行、生猪疫情流行的大背景下,温氏股份、牧原股份、天康生物等养猪企业都没有出现计提损失的情况,为何偏偏只有新希望进行了计提?虽然下修了业绩,但新希望的股价却不跌反弹,如此反常的表现又是为何?

非洲猪瘟,卷土重来?

说到生猪疫情,很多人都会想到2019年那场席卷全国的“非洲猪瘟”。

当时,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的能繁母猪损失超过了40%,猪肉价格因此开启了“飙涨”模式,从最低的不到10元/斤上涨到最高的30元/斤,涨幅超过了300%。

然而,进入2021年以后,由于各大猪企此前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产,猪肉慢慢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而随着猪肉价格的大幅跳水,此前非洲猪瘟带来的阴霾也被一扫而光,大家更多的只是关注猪肉价格的变动,而非洲猪瘟已经不再是关注的重点了。

不过,由于“非洲猪瘟”并没有切实有效的疫苗,实际上非洲猪瘟一直都没有消失,只是影响逐步降低了而已;但到了今年年初,北方又开始出现非洲猪瘟流行的苗头。

根据华创证券在3月中旬发布的《非瘟或卷土重来,新周期将至》生猪行业报告显示,今年的一季度,生猪养殖行业的非洲猪瘟疫情较为严重,结合调研反馈推测目前北方产区的非洲猪瘟病毒感染面或达到50%,预计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减产20%-30%的可能性较高。

此外,华创证券还在这份报告中做出了预计,称在南方养殖业对本轮弱毒型毒株的警惕性不足的背景下,南方疫情将早于并猛于往年,感染面或发展至50%以上,在非洲猪瘟叠加猪肉需求恢复的情况下,新的一轮肉价上涨周期将有望于2023年开启。

不过,或许是影响过大,华创证券很快就删除了文章;而对于非洲猪瘟再度流行这个话题,很多养猪企业都进行了否定,其中新希望就曾做出过答复,称“目前猪病情况不严重,对公司经营影响不大,公司股权激励的目标还是完成1850万头的出栏数量。”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3月7日还回复投资者“目前公司猪场对非瘟及其他主要疾病的防控水平在近两年都有大幅改善”的新希望,却在23天之后率先“暴雷”了。

3月30日夜晚,新希望发布业绩下修公告,称由于2023年一季度生猪市场行情及北方地区疫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拟就对2022年12月31日的生物资产超出原有预期外部分的减值进行计提,计提金额共计约12.35亿元。

明明23天之前还回复“问题不大”,但23天之后却大幅计提12.35亿元的损失,新希望的这一操作,着实让人意想不到。

计提损失背后,“聚落式养殖”模式弊端显现

对于新希望为何突然业绩变脸,我们不作深入研究。

但在这一次业绩变脸的背后,其实也凸显出了新希望“聚落式养殖”的弊端。

众所周知,在生猪养殖行业,主要有两大养殖模式,第一个是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自繁自养”,另外一个则是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国内大多数猪企都沿用这两种模式。

此前,新希望走的也是“公司+农户”模式,但随着“自繁自养”模式的崛起,再加上“公司+农户”模式确实效率太低,于是新希望将两种模式进行了“综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养

殖模式——“聚落式养殖”模式,而新希望又将其称之为“基地+农户”养殖模式。

所谓的“聚落式养殖”模式,其实并不难理解,就是指在一个聚落范围内,除了育肥本身的固定资产,还配套有区域内的种猪扩繁群、上游的饲料供应、下游的屠宰产能匹配。

“聚落式养殖”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每一个聚落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链,生猪养殖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由于新希望是做饲料业务起家,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希望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在采用了“聚落式养殖”模式之后,新希望规模迅速扩大。

不过,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当然也会存在弊端,“聚落式养殖”自然不例外。

从表面上看,“聚落式养殖”模式既有“自繁自养”模式中效率高、运作快的优势,也有“公司+农户”模式中投入少的优势,但这种模式其实是建立在非常高的人力成本上,因为每一个聚落都需要派驻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养殖专家协助,耗费的人力成本十分庞大。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希望的营业成本呈现“大幅飙升”的态势。2021年,新希望的营业成本高达1242亿,而在2019年时其营业成本才721.5亿,短短两年营业成本大幅攀升了72%;同一时期,新希望的总收入则从820.5亿上升到了1263亿,上涨幅度仅为54%。

由于营收成本的大幅飙升,再加上2021年业绩巨亏超过90亿,近两年新希望进行了裁员。

以过去两年的数据来看,根据媒体报道,2020年新希望员工合计95993人,而2021年年报该数字则变成80168人,人员大幅减少了15825人,人员降幅高达16.49%。

一方面,新希望用的本来就是极其耗费人力成本的“聚落式养殖”模式,但另一方面,由于成本高企、业绩又出现了巨额的亏损,新希望不得不进行裁员操作,或许正是因为人员减少的原因,才导致了新希望受到本轮北方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

扩张后遗症显现,新希望将走向何方?

当然,新希望之所以会受到北方疫情的冲击,前几年过于激进的扩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虽然已经是国内四大生猪养殖企业之一,但新希望的养猪业务起步是几大猪企中最晚的,在2019年之前,新希望的生猪养殖业务占比并不高,仅在5%左右。

不过,伴随着2019年“非洲猪瘟”的爆发,生猪价格开始飙升,面对巨大的利润诱惑,各大猪企纷纷开始扩产,而在众多的猪企之中,新希望是扩张最为激进的猪企之一。

以直接反映公司规模的固定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来看,在2017年时,新希望的固定资产仅为81.71亿,生产性生物资产为4.784亿;但到了2021,新希望的固定资产就增长到了337.4亿,生产性生物资产则增长到了89.12亿,呈现“几何倍式”增长。

不过,伴随着猪价在2021年后逐步走低,此前激进扩张的新希望开始受到反噬。

首先是债务方面,由于近几年的激进扩张,新希望的债务也迅速“滚大”。根据财报显示,在2017年时,新希望的总负债仅为162.2亿,资产负债率不过38.2%;但到了2021年,新希望的总负债已经膨胀到了862.5亿,总负债金额翻了5倍,资产负债率也上升到了64.98%。

随着债务越滚越大,新希望需要承担的有息负债也在增加。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新希望的短期借款为172.6亿,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107.8亿,其他应付款合计为40.51亿,三者合计的金额已经超过300亿,庞大的有息负债对新希望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其次是经营方面。随着猪价的持续走低,生猪价格一度跌破了成本价,新希望此前扩产的产能反而成了负担。根据最新的财报预告显示,2022年新希望将预计亏损13.5亿—15.5亿,虽然相较于2021年的巨亏95.91亿明显降低,但新希望依旧深陷亏损的泥潭之中。

当然了,虽然大幅下修了2022年的业绩预告,但这份预告的背后也透露出了一个信号:非洲猪瘟或许真的要卷土重来,而今天新希望股价不跌反涨,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不过,目前生猪养殖行业已经从过去的追求速度发展到了如今的追求质量,对于新希望而言,想要不掉队,需要关注的其实是自身的发展而非猪肉价格,若由此来看,本轮北方生猪疫情导致的业绩大幅下修,已经为新希望敲响了警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新希望

4.3k
  • 年内23家上市银行获重要股东增持,多家机构看好银行股配置价值
  • 新希望收缩,拟转让多家控股子公司股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幅下修业绩!新希望预亏超15亿,养猪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扩张后遗症显现,新希望将走向何方?

文|侃见财经

毫无准备,作为国内四大猪企之一的新希望,突然大幅下修了2022年业绩。

3月30日晚,新希望突然发布了一份下修业绩预告的相关公告,称由于2023年一季度生猪市场行情及北方地区疫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拟就对2022年12月31日的生物资产超出原有预期外部分的减值进行计提,计提金额共计约12.35亿元。

在此前的业绩预告中,新希望曾预计2022年将亏损4.1亿—6.1亿;而在业绩下修之后,2022年新希望将预计亏损13.5亿—15.5亿,预计亏损的金额和亏损的程度都将大幅提高,对于2022年原本业绩就不大好的新希望而言,这一操作无疑是“雪上加霜”了。

和其他养猪企业横向对比,同样是在猪价下行、生猪疫情流行的大背景下,温氏股份、牧原股份、天康生物等养猪企业都没有出现计提损失的情况,为何偏偏只有新希望进行了计提?虽然下修了业绩,但新希望的股价却不跌反弹,如此反常的表现又是为何?

非洲猪瘟,卷土重来?

说到生猪疫情,很多人都会想到2019年那场席卷全国的“非洲猪瘟”。

当时,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的能繁母猪损失超过了40%,猪肉价格因此开启了“飙涨”模式,从最低的不到10元/斤上涨到最高的30元/斤,涨幅超过了300%。

然而,进入2021年以后,由于各大猪企此前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产,猪肉慢慢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而随着猪肉价格的大幅跳水,此前非洲猪瘟带来的阴霾也被一扫而光,大家更多的只是关注猪肉价格的变动,而非洲猪瘟已经不再是关注的重点了。

不过,由于“非洲猪瘟”并没有切实有效的疫苗,实际上非洲猪瘟一直都没有消失,只是影响逐步降低了而已;但到了今年年初,北方又开始出现非洲猪瘟流行的苗头。

根据华创证券在3月中旬发布的《非瘟或卷土重来,新周期将至》生猪行业报告显示,今年的一季度,生猪养殖行业的非洲猪瘟疫情较为严重,结合调研反馈推测目前北方产区的非洲猪瘟病毒感染面或达到50%,预计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减产20%-30%的可能性较高。

此外,华创证券还在这份报告中做出了预计,称在南方养殖业对本轮弱毒型毒株的警惕性不足的背景下,南方疫情将早于并猛于往年,感染面或发展至50%以上,在非洲猪瘟叠加猪肉需求恢复的情况下,新的一轮肉价上涨周期将有望于2023年开启。

不过,或许是影响过大,华创证券很快就删除了文章;而对于非洲猪瘟再度流行这个话题,很多养猪企业都进行了否定,其中新希望就曾做出过答复,称“目前猪病情况不严重,对公司经营影响不大,公司股权激励的目标还是完成1850万头的出栏数量。”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3月7日还回复投资者“目前公司猪场对非瘟及其他主要疾病的防控水平在近两年都有大幅改善”的新希望,却在23天之后率先“暴雷”了。

3月30日夜晚,新希望发布业绩下修公告,称由于2023年一季度生猪市场行情及北方地区疫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拟就对2022年12月31日的生物资产超出原有预期外部分的减值进行计提,计提金额共计约12.35亿元。

明明23天之前还回复“问题不大”,但23天之后却大幅计提12.35亿元的损失,新希望的这一操作,着实让人意想不到。

计提损失背后,“聚落式养殖”模式弊端显现

对于新希望为何突然业绩变脸,我们不作深入研究。

但在这一次业绩变脸的背后,其实也凸显出了新希望“聚落式养殖”的弊端。

众所周知,在生猪养殖行业,主要有两大养殖模式,第一个是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自繁自养”,另外一个则是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国内大多数猪企都沿用这两种模式。

此前,新希望走的也是“公司+农户”模式,但随着“自繁自养”模式的崛起,再加上“公司+农户”模式确实效率太低,于是新希望将两种模式进行了“综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养

殖模式——“聚落式养殖”模式,而新希望又将其称之为“基地+农户”养殖模式。

所谓的“聚落式养殖”模式,其实并不难理解,就是指在一个聚落范围内,除了育肥本身的固定资产,还配套有区域内的种猪扩繁群、上游的饲料供应、下游的屠宰产能匹配。

“聚落式养殖”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每一个聚落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链,生猪养殖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由于新希望是做饲料业务起家,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希望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在采用了“聚落式养殖”模式之后,新希望规模迅速扩大。

不过,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当然也会存在弊端,“聚落式养殖”自然不例外。

从表面上看,“聚落式养殖”模式既有“自繁自养”模式中效率高、运作快的优势,也有“公司+农户”模式中投入少的优势,但这种模式其实是建立在非常高的人力成本上,因为每一个聚落都需要派驻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养殖专家协助,耗费的人力成本十分庞大。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希望的营业成本呈现“大幅飙升”的态势。2021年,新希望的营业成本高达1242亿,而在2019年时其营业成本才721.5亿,短短两年营业成本大幅攀升了72%;同一时期,新希望的总收入则从820.5亿上升到了1263亿,上涨幅度仅为54%。

由于营收成本的大幅飙升,再加上2021年业绩巨亏超过90亿,近两年新希望进行了裁员。

以过去两年的数据来看,根据媒体报道,2020年新希望员工合计95993人,而2021年年报该数字则变成80168人,人员大幅减少了15825人,人员降幅高达16.49%。

一方面,新希望用的本来就是极其耗费人力成本的“聚落式养殖”模式,但另一方面,由于成本高企、业绩又出现了巨额的亏损,新希望不得不进行裁员操作,或许正是因为人员减少的原因,才导致了新希望受到本轮北方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

扩张后遗症显现,新希望将走向何方?

当然,新希望之所以会受到北方疫情的冲击,前几年过于激进的扩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虽然已经是国内四大生猪养殖企业之一,但新希望的养猪业务起步是几大猪企中最晚的,在2019年之前,新希望的生猪养殖业务占比并不高,仅在5%左右。

不过,伴随着2019年“非洲猪瘟”的爆发,生猪价格开始飙升,面对巨大的利润诱惑,各大猪企纷纷开始扩产,而在众多的猪企之中,新希望是扩张最为激进的猪企之一。

以直接反映公司规模的固定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来看,在2017年时,新希望的固定资产仅为81.71亿,生产性生物资产为4.784亿;但到了2021,新希望的固定资产就增长到了337.4亿,生产性生物资产则增长到了89.12亿,呈现“几何倍式”增长。

不过,伴随着猪价在2021年后逐步走低,此前激进扩张的新希望开始受到反噬。

首先是债务方面,由于近几年的激进扩张,新希望的债务也迅速“滚大”。根据财报显示,在2017年时,新希望的总负债仅为162.2亿,资产负债率不过38.2%;但到了2021年,新希望的总负债已经膨胀到了862.5亿,总负债金额翻了5倍,资产负债率也上升到了64.98%。

随着债务越滚越大,新希望需要承担的有息负债也在增加。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新希望的短期借款为172.6亿,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107.8亿,其他应付款合计为40.51亿,三者合计的金额已经超过300亿,庞大的有息负债对新希望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其次是经营方面。随着猪价的持续走低,生猪价格一度跌破了成本价,新希望此前扩产的产能反而成了负担。根据最新的财报预告显示,2022年新希望将预计亏损13.5亿—15.5亿,虽然相较于2021年的巨亏95.91亿明显降低,但新希望依旧深陷亏损的泥潭之中。

当然了,虽然大幅下修了2022年的业绩预告,但这份预告的背后也透露出了一个信号:非洲猪瘟或许真的要卷土重来,而今天新希望股价不跌反涨,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不过,目前生猪养殖行业已经从过去的追求速度发展到了如今的追求质量,对于新希望而言,想要不掉队,需要关注的其实是自身的发展而非猪肉价格,若由此来看,本轮北方生猪疫情导致的业绩大幅下修,已经为新希望敲响了警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