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制片人:《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国科幻的一块地板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制片人:《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国科幻的一块地板砖

这样一部电影,究竟能否带给中国科幻片一种新的可能性?

文|娱乐资本论  雪夜枫鳞

*本文涉及少量剧透

为了挽救濒临倒闭的杂志,《宇宙探索》编辑部找来了阿波罗公司的王总,希望他能给这个交不起暖气费的杂志社一点赞助费。

王总是个爽快人,视察的时候对编辑部一件九十年代购买的宇航服产生了浓厚兴趣。起初杂志主编唐志军不同意试穿,但他拗不过“投资人”秦彩蓉,最终还是穿上了这件早就成了摆设的宇航服。果不其然,头盔的开关还是坏了。当险些窒息而死的老唐被吊车从窗户拉出去的时候,他生平头一次体会到了太空的失重和眩晕。

4月1日,“大型国产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终于和全国的观众见面。影片的英文片名为《Journey to the West》,是《西游记》的英文译名。几乎所有看过片的人都能明白,电影讲述的正是一个“西游记”似的故事。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不同于这几年流行的重工业重特效的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把科幻的视角放置在一个“民科”(秦彩蓉语)的身上,以最贴近当下的生活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在科幻外壳包裹下有关失去和存在意义的故事。按照本片导演孔大山的说法,《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块“地板砖”。

有意思的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第一出品方,正是今年奉献了《流浪地球2》的郭帆导演工作室。从坍缩月球到寻找遗落在农村的外星人,题材和气质的跨度不可谓不大。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创作缘起是什么?这样一部接地气并富有诗意的电影,究竟能否带给中国科幻片一种新的可能性?作为主投方,郭帆导演工作室未来还有没有其他规划?带着这些问题,河豚影视档案独家对话了《宇宙探索编辑部》制片人龚格尔,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抽象的社会新闻,与自己和解的“取经路”

上映前,《宇宙探索编辑部》曾经发布过“宇宙的线索”版本预告片。“宇宙功德箱”篇展示了唐志军一行花了520元购买外星人腿骨的搞笑经历。事实上,这段“千金买腿骨”恰恰是《宇宙探索编辑部》故事的缘起。

接受媒体采访时孔大山曾表示,《宇宙探索编辑部》初始概念来源于一则社会新闻,一位山东村名声称家里有外星人,并带着记者到家中采访。这位村民家中的冰柜里,躺着一个硅胶外星人。这则抽象的社会新闻触动了孔大山。

(图片来自于搜狐视频)

2019年,郭帆和孔大山闲聊时,问他究竟想要拍摄怎样的电影,孔大山就把这则社会新闻拿给郭帆看,并讲述了他的初始创意。听到了孔大山的讲述后,郭帆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和王红卫老师一起,开始帮助孔大山完成这部“可可爱爱”的乡土科幻片。

孔大山在成都读了四年大学,对这个城市非常有感情,电影的拍摄地最终也选在了这里。多亏了孔大山成都当地同学和朋友的帮忙,影片的拍摄才能如此顺利。不过,开机前疫情爆发,剧组不得不耽搁了一段工期。在这个过程中,孔大山不断根据角色和演员状态对剧本进行微调。

龚格尔告诉河豚君,剧本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更像是一个让所有人工作的台本基础,真正让电影有趣和丰满起来的还是拍摄过程中演员们现场碰撞捕捉的一些东西。毕竟,影片采用了全程手持摄影的形式,所以每一位演员的走位和表演是需要带有一定现场气氛的。

通读剧本时龚格尔发现,某些段落整整一页纸全都是唐志军的独白。龚格尔就找到孔大山,讲出了他的疑虑:这么长的独白,要怎么剪啊?

孔大山的处理很简单。拍摄期间,他让唐志军的扮演者杨皓宇完整地将这些台词呈现出来。剪辑的时候,他不断地进行跳切,根据情绪的流淌,将那些闪光的部分保留到正片之中。

(图片截取自《宇宙探索编辑部》预告片)

回归电影的主旨,龚格尔认为《宇宙探索编辑部》有多重的理解角度,其中一个理解角度是:一个现代落地版西游记的故事。主人公在旅途中获得了什么,是否真正能够与外星文明接触,最终能否和自己的内心和解,都是非常值得观众期待的。

人物的设置也非常像《西游记》,最典型的就是孙一通的角色形象。后期他拿着一根会变长的骨头,可以看作是金箍棒。头上戴着的锅随时会让他晕倒,和紧箍咒别无二致。而唐志军为了寻找困惑自己一生的答案,踏上未知的旅程,更是与西游记中的唐僧相暗合。

手持摄影+后期特效,塑造接地气的科幻感

点映之后,很多同场的观众告诉河豚君,《宇宙探索编辑部》最有意思的地方莫过于接地气的生活场景中也能拍出科幻感。实际上,这些都是手持摄影和特效的功劳。

为了实现影片所需要的形式感,很多戏份都体现出演员与导演、摄影指导在现场的相互碰撞。龚格尔特别喜欢的一场戏是《宇宙探索》编辑部一行人坐火车去四川,路途中唐志军一边泡面,一边对镜说话。其中一次被经过的列车售货员打断,一次被隧道的黑暗和噪声打断,第二次直接变成了失语。这些桥段虽然都是事先有所设计,但只有实拍起来才能感受到那种趣味性。

除了演员的表演,手持拍摄也是把观众带入到这个故事的核心方法。为了保证写实感和观影体验的平衡,主创团队进行了有关晃动程度的测试。尤其是取景器上的晃动程度和最终呈现到大银幕上的晃动程度完全不同,所要付出的前期测试工作就更加重要。

对于这个乡土科幻故事,特效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据龚格尔介绍,《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拥有大量视效镜头,只不过这些特效都是按照手持风格制作的。比如说日食、天阴、石狮子落满麻雀,包括建筑物后景的补全、片尾浩瀚宇宙形成DNA等,都需要视效进行补足。观众第一眼看过去不太明显,这说明由橙视觉和MORE完成的视效工作很好的融入了孔大山导演和主创们想要营造的伪记录观感。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它(《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视效跟《流浪地球》的区别在于,《流浪地球》是架空世界观的幻想式作品,视效场面往往有众多宏大的、原创的视觉奇观。而《宇宙探索编辑部》则是非常接地气的。孔大山导演常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就跟中国科幻的地板砖似的。虽然这是他的自谦,但是我觉得影片的视效也是这种风格,让你从真实当中感受到微妙的变化,但又不会跳脱出来去抢戏,”龚格尔表示。

视效不仅带给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科幻感,还贡献了第一张出圈的海报。海报中两个穿着视效用绿色连体衣的工作人员牵着一头毛驴过河,科幻感与荒诞感尽显。

龚格尔向河豚君透露,这张照片其实是现场的工作照片,工作人员为了控制驴子不要乱动,就穿上了这身服装。选取海报的时候,主创团队发现这张照片与电影的气质异常贴合,无心插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当然,某些微妙变化需要的则是化妆部门的支持。影片开头,孔大山导演植入了一段唐志军年轻时接受采访的素材,很容易让观众想起近几年各种复古录像,包括金广发等视频创作者。为了做出年轻的状态,现场拍摄时候化妆部门直接用皮筋头套把杨皓宇的脸部向后绷紧,而非纯粹的视效减龄。

低成本+乡土性,探索中国科幻片的新路径

《宇宙探索编辑部》正片之中,我们也看到了郭帆和龚格尔的身影。

影片里他们化身为《流浪的球》剧组,买走了老唐被切开的宇航服,帮助《宇宙探索》杂志凑齐了前往四川的路费。而他们买下这套宇航服的决定方式,是一次石头剪刀布。

这个桥段源自郭帆和龚格尔的亲身经历。筹备《流浪地球1》的时候,面对制作宇航服这个难题,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与影片中的状态非常类似。有意思的是,《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这件宇航服道具,正是郭帆免费借给孔大山的。

《流浪地球》拍摄的时候,用猜拳做决定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在龚格尔眼里,猜拳这种方式很有趣,而且“从科幻的角度来说,假如在高维空间中,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完整的,可以被观察者整体检视的纬度,那猜拳无异于某种作弊。”龚格尔笑着说。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影片中郭帆对宇航服“印反了”的“挑剔”剧情,其实也是个有趣的小知识点。

事实上,现实中宇航服是一种极为复杂和笨重的服装,影片中的这套年代更是久远。航天员在太空没有办法真的低头看到自己胸前的控制面板。所以,这些控制面板需要航天员用手臂上的镜子对面板进行观察和操作,因此这个控制面板上的文字和数字必须要反过来印。《流浪的球》导演的一本正经和航天知识的错位,在孔大山的镜头下迸发出更加强烈的幽默感。

当然,郭帆和龚格尔在电影之外“扮演”的角色,才是重头戏。

龚格尔说,王红卫和郭帆两位监制,为助力孔大山导演的处女作诞生全情投入,而他自己在这个项目上更多的还是用自身的行业知识,推动影片顺利面世。《宇宙探索编辑部》具有某种特殊的魅力,参与其中的各个出品方、合作方都能感受的到。这也是为什么王红卫、郭帆愿意帮助孔大山跑路演,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原因所在。

AI作画 by娱乐资本论

那么,《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

龚格尔认为,现在提到科幻片,人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重视效、大制作、明星等标签。《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特质在于,主创团队尝试保留科幻内核的情况下,用不那么高的成本拍摄了一部让中国观众有更多科幻遐想和感知的电影,毫无疑问是在探索中国科幻新的可能性。如果这部电影获得观众的认可,那么会有更多热爱科幻的年轻创作者,有机会拍摄自己的科幻电影。

《宇宙探索》杂志社以《飞碟探索》为原型,如此设置目的是为了把观众拉回到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唐志军对外星文明非常痴迷的起点,痴迷状态的描摹引发了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同情。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龚格尔和河豚君深入剖析了唐志军这个角色:“就好像是一辆公交车,上面载着很多人,你也在上面随着前行。当它前进了那么远时,你突然回头,发现还有一个人在车的起点没有离开,留在自己的原点,那时候你会心疼他。你会愿意跟随他一起去寻找内心的和解,以及好奇他最终是否真的能发现他所追寻的答案。”

与架空世界观的科幻故事不同,中国观众了解《飞碟探索》的往事,了解那个曾经的八十年代,自然更能带入这个乡土科幻故事。

郭帆与孔大山的合作早已从《宇宙探索编辑部》延展到了其他项目。拍摄《流浪地球2》的时候,孔大山已经成为B组导演。其中在拍摄一场联合政府加蓬基地的雨戏时,当时气温较低。观察了现场的情况之后,孔大山很快就找到龚格尔,希望能够加强热水供给、提供更多干毛巾等。龚格尔当时就感受到了这一细节,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细心和能够控场的导演。

《宇宙探索编辑部》是郭帆导演工作室主投主控的第一部《流浪地球》IP之外的影片。龚格尔向河豚君透露,未来工作室还是会聚焦于科幻题材。但他们也会考量自己的实际能力,谨慎推进各类项目。

眼下可以确定的是,郭帆导演工作室和孔大山的合作还会继续下去。《流浪地球》后续的衍生剧集,孔大山也将参与其中。路演中郭帆导演还确认,孔大山正在准备《流浪地球》系列短片计划,已经进入了剧本筹备阶段。

随着《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等影视作品播出,中国科幻受众的基数在2023年得到了进一步扩张。当市场越做越大的时候,观众的口味和需求也会随之变化。

除了宏大世界观主题的科幻作品之外,市场同样需要紧贴中国本土文化,与普通观众产生深刻情感联结的不同规模科幻作品。《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这样一次勇敢而值得喝彩的尝试。

新路径,新导演,自然需要有伯乐相助。像《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优秀新作,像孔大山这样的优秀创作者,值得引起业内外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在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类似的成功案例,源源不断地发生。

话题互动:

你觉得《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中国科幻新方向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国科幻的一块地板砖|对话龚格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制片人:《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国科幻的一块地板砖

这样一部电影,究竟能否带给中国科幻片一种新的可能性?

文|娱乐资本论  雪夜枫鳞

*本文涉及少量剧透

为了挽救濒临倒闭的杂志,《宇宙探索》编辑部找来了阿波罗公司的王总,希望他能给这个交不起暖气费的杂志社一点赞助费。

王总是个爽快人,视察的时候对编辑部一件九十年代购买的宇航服产生了浓厚兴趣。起初杂志主编唐志军不同意试穿,但他拗不过“投资人”秦彩蓉,最终还是穿上了这件早就成了摆设的宇航服。果不其然,头盔的开关还是坏了。当险些窒息而死的老唐被吊车从窗户拉出去的时候,他生平头一次体会到了太空的失重和眩晕。

4月1日,“大型国产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终于和全国的观众见面。影片的英文片名为《Journey to the West》,是《西游记》的英文译名。几乎所有看过片的人都能明白,电影讲述的正是一个“西游记”似的故事。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不同于这几年流行的重工业重特效的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把科幻的视角放置在一个“民科”(秦彩蓉语)的身上,以最贴近当下的生活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在科幻外壳包裹下有关失去和存在意义的故事。按照本片导演孔大山的说法,《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块“地板砖”。

有意思的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第一出品方,正是今年奉献了《流浪地球2》的郭帆导演工作室。从坍缩月球到寻找遗落在农村的外星人,题材和气质的跨度不可谓不大。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创作缘起是什么?这样一部接地气并富有诗意的电影,究竟能否带给中国科幻片一种新的可能性?作为主投方,郭帆导演工作室未来还有没有其他规划?带着这些问题,河豚影视档案独家对话了《宇宙探索编辑部》制片人龚格尔,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抽象的社会新闻,与自己和解的“取经路”

上映前,《宇宙探索编辑部》曾经发布过“宇宙的线索”版本预告片。“宇宙功德箱”篇展示了唐志军一行花了520元购买外星人腿骨的搞笑经历。事实上,这段“千金买腿骨”恰恰是《宇宙探索编辑部》故事的缘起。

接受媒体采访时孔大山曾表示,《宇宙探索编辑部》初始概念来源于一则社会新闻,一位山东村名声称家里有外星人,并带着记者到家中采访。这位村民家中的冰柜里,躺着一个硅胶外星人。这则抽象的社会新闻触动了孔大山。

(图片来自于搜狐视频)

2019年,郭帆和孔大山闲聊时,问他究竟想要拍摄怎样的电影,孔大山就把这则社会新闻拿给郭帆看,并讲述了他的初始创意。听到了孔大山的讲述后,郭帆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和王红卫老师一起,开始帮助孔大山完成这部“可可爱爱”的乡土科幻片。

孔大山在成都读了四年大学,对这个城市非常有感情,电影的拍摄地最终也选在了这里。多亏了孔大山成都当地同学和朋友的帮忙,影片的拍摄才能如此顺利。不过,开机前疫情爆发,剧组不得不耽搁了一段工期。在这个过程中,孔大山不断根据角色和演员状态对剧本进行微调。

龚格尔告诉河豚君,剧本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更像是一个让所有人工作的台本基础,真正让电影有趣和丰满起来的还是拍摄过程中演员们现场碰撞捕捉的一些东西。毕竟,影片采用了全程手持摄影的形式,所以每一位演员的走位和表演是需要带有一定现场气氛的。

通读剧本时龚格尔发现,某些段落整整一页纸全都是唐志军的独白。龚格尔就找到孔大山,讲出了他的疑虑:这么长的独白,要怎么剪啊?

孔大山的处理很简单。拍摄期间,他让唐志军的扮演者杨皓宇完整地将这些台词呈现出来。剪辑的时候,他不断地进行跳切,根据情绪的流淌,将那些闪光的部分保留到正片之中。

(图片截取自《宇宙探索编辑部》预告片)

回归电影的主旨,龚格尔认为《宇宙探索编辑部》有多重的理解角度,其中一个理解角度是:一个现代落地版西游记的故事。主人公在旅途中获得了什么,是否真正能够与外星文明接触,最终能否和自己的内心和解,都是非常值得观众期待的。

人物的设置也非常像《西游记》,最典型的就是孙一通的角色形象。后期他拿着一根会变长的骨头,可以看作是金箍棒。头上戴着的锅随时会让他晕倒,和紧箍咒别无二致。而唐志军为了寻找困惑自己一生的答案,踏上未知的旅程,更是与西游记中的唐僧相暗合。

手持摄影+后期特效,塑造接地气的科幻感

点映之后,很多同场的观众告诉河豚君,《宇宙探索编辑部》最有意思的地方莫过于接地气的生活场景中也能拍出科幻感。实际上,这些都是手持摄影和特效的功劳。

为了实现影片所需要的形式感,很多戏份都体现出演员与导演、摄影指导在现场的相互碰撞。龚格尔特别喜欢的一场戏是《宇宙探索》编辑部一行人坐火车去四川,路途中唐志军一边泡面,一边对镜说话。其中一次被经过的列车售货员打断,一次被隧道的黑暗和噪声打断,第二次直接变成了失语。这些桥段虽然都是事先有所设计,但只有实拍起来才能感受到那种趣味性。

除了演员的表演,手持拍摄也是把观众带入到这个故事的核心方法。为了保证写实感和观影体验的平衡,主创团队进行了有关晃动程度的测试。尤其是取景器上的晃动程度和最终呈现到大银幕上的晃动程度完全不同,所要付出的前期测试工作就更加重要。

对于这个乡土科幻故事,特效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据龚格尔介绍,《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拥有大量视效镜头,只不过这些特效都是按照手持风格制作的。比如说日食、天阴、石狮子落满麻雀,包括建筑物后景的补全、片尾浩瀚宇宙形成DNA等,都需要视效进行补足。观众第一眼看过去不太明显,这说明由橙视觉和MORE完成的视效工作很好的融入了孔大山导演和主创们想要营造的伪记录观感。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它(《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视效跟《流浪地球》的区别在于,《流浪地球》是架空世界观的幻想式作品,视效场面往往有众多宏大的、原创的视觉奇观。而《宇宙探索编辑部》则是非常接地气的。孔大山导演常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就跟中国科幻的地板砖似的。虽然这是他的自谦,但是我觉得影片的视效也是这种风格,让你从真实当中感受到微妙的变化,但又不会跳脱出来去抢戏,”龚格尔表示。

视效不仅带给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科幻感,还贡献了第一张出圈的海报。海报中两个穿着视效用绿色连体衣的工作人员牵着一头毛驴过河,科幻感与荒诞感尽显。

龚格尔向河豚君透露,这张照片其实是现场的工作照片,工作人员为了控制驴子不要乱动,就穿上了这身服装。选取海报的时候,主创团队发现这张照片与电影的气质异常贴合,无心插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当然,某些微妙变化需要的则是化妆部门的支持。影片开头,孔大山导演植入了一段唐志军年轻时接受采访的素材,很容易让观众想起近几年各种复古录像,包括金广发等视频创作者。为了做出年轻的状态,现场拍摄时候化妆部门直接用皮筋头套把杨皓宇的脸部向后绷紧,而非纯粹的视效减龄。

低成本+乡土性,探索中国科幻片的新路径

《宇宙探索编辑部》正片之中,我们也看到了郭帆和龚格尔的身影。

影片里他们化身为《流浪的球》剧组,买走了老唐被切开的宇航服,帮助《宇宙探索》杂志凑齐了前往四川的路费。而他们买下这套宇航服的决定方式,是一次石头剪刀布。

这个桥段源自郭帆和龚格尔的亲身经历。筹备《流浪地球1》的时候,面对制作宇航服这个难题,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与影片中的状态非常类似。有意思的是,《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这件宇航服道具,正是郭帆免费借给孔大山的。

《流浪地球》拍摄的时候,用猜拳做决定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在龚格尔眼里,猜拳这种方式很有趣,而且“从科幻的角度来说,假如在高维空间中,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完整的,可以被观察者整体检视的纬度,那猜拳无异于某种作弊。”龚格尔笑着说。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影片中郭帆对宇航服“印反了”的“挑剔”剧情,其实也是个有趣的小知识点。

事实上,现实中宇航服是一种极为复杂和笨重的服装,影片中的这套年代更是久远。航天员在太空没有办法真的低头看到自己胸前的控制面板。所以,这些控制面板需要航天员用手臂上的镜子对面板进行观察和操作,因此这个控制面板上的文字和数字必须要反过来印。《流浪的球》导演的一本正经和航天知识的错位,在孔大山的镜头下迸发出更加强烈的幽默感。

当然,郭帆和龚格尔在电影之外“扮演”的角色,才是重头戏。

龚格尔说,王红卫和郭帆两位监制,为助力孔大山导演的处女作诞生全情投入,而他自己在这个项目上更多的还是用自身的行业知识,推动影片顺利面世。《宇宙探索编辑部》具有某种特殊的魅力,参与其中的各个出品方、合作方都能感受的到。这也是为什么王红卫、郭帆愿意帮助孔大山跑路演,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原因所在。

AI作画 by娱乐资本论

那么,《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

龚格尔认为,现在提到科幻片,人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重视效、大制作、明星等标签。《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特质在于,主创团队尝试保留科幻内核的情况下,用不那么高的成本拍摄了一部让中国观众有更多科幻遐想和感知的电影,毫无疑问是在探索中国科幻新的可能性。如果这部电影获得观众的认可,那么会有更多热爱科幻的年轻创作者,有机会拍摄自己的科幻电影。

《宇宙探索》杂志社以《飞碟探索》为原型,如此设置目的是为了把观众拉回到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唐志军对外星文明非常痴迷的起点,痴迷状态的描摹引发了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同情。

(图片来自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微博)

龚格尔和河豚君深入剖析了唐志军这个角色:“就好像是一辆公交车,上面载着很多人,你也在上面随着前行。当它前进了那么远时,你突然回头,发现还有一个人在车的起点没有离开,留在自己的原点,那时候你会心疼他。你会愿意跟随他一起去寻找内心的和解,以及好奇他最终是否真的能发现他所追寻的答案。”

与架空世界观的科幻故事不同,中国观众了解《飞碟探索》的往事,了解那个曾经的八十年代,自然更能带入这个乡土科幻故事。

郭帆与孔大山的合作早已从《宇宙探索编辑部》延展到了其他项目。拍摄《流浪地球2》的时候,孔大山已经成为B组导演。其中在拍摄一场联合政府加蓬基地的雨戏时,当时气温较低。观察了现场的情况之后,孔大山很快就找到龚格尔,希望能够加强热水供给、提供更多干毛巾等。龚格尔当时就感受到了这一细节,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细心和能够控场的导演。

《宇宙探索编辑部》是郭帆导演工作室主投主控的第一部《流浪地球》IP之外的影片。龚格尔向河豚君透露,未来工作室还是会聚焦于科幻题材。但他们也会考量自己的实际能力,谨慎推进各类项目。

眼下可以确定的是,郭帆导演工作室和孔大山的合作还会继续下去。《流浪地球》后续的衍生剧集,孔大山也将参与其中。路演中郭帆导演还确认,孔大山正在准备《流浪地球》系列短片计划,已经进入了剧本筹备阶段。

随着《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等影视作品播出,中国科幻受众的基数在2023年得到了进一步扩张。当市场越做越大的时候,观众的口味和需求也会随之变化。

除了宏大世界观主题的科幻作品之外,市场同样需要紧贴中国本土文化,与普通观众产生深刻情感联结的不同规模科幻作品。《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这样一次勇敢而值得喝彩的尝试。

新路径,新导演,自然需要有伯乐相助。像《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优秀新作,像孔大山这样的优秀创作者,值得引起业内外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在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类似的成功案例,源源不断地发生。

话题互动:

你觉得《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中国科幻新方向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国科幻的一块地板砖|对话龚格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