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暴跌超70%,“火锅第一股”突遭波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暴跌超70%,“火锅第一股”突遭波折

又一餐饮神话突然遭遇“大败局”。

文|侃见财经

近日,一度红遍大江南北餐饮巨头——呷哺呷哺(HK.00520)披露了2022年年度财报,其中显示,呷哺集团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47.25亿元,同比下降23.1%;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达3.5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0.4%。

具体来看,呷哺集团的2块核心业务:呷哺呷哺、湊湊两大知名火锅品牌。其中,呷哺呷哺2022年的收入为22.86亿元,同比下降35.1%;湊湊业务收入为22.06亿元,同比下降6.3%。

意味着,曾经排队、一桌难求的火锅店也扛不住了。

这一迹象,在呷哺集团的门店数据也可以发现。据财报显示,截止2022年年底,呷哺集团旗下营业餐厅总数为1026间。其中,集团新开设41间呷哺呷哺餐厅、44间湊湊餐厅及1间趁烧餐厅。与此同时,集团年内关闭81家呷哺呷哺餐厅、3间湊湊餐厅。

如此大量关店,在呷哺集团的经营历史中,较为罕见。

对此,呷哺集团解释,这些餐厅关闭的原因是大多数产生亏损,多数不符合呷哺呷哺推广的“高性价比”模式的地区经营,且其模式不能够恰当反映品牌形象。

2022年8月,重新上任CEO的呷哺呷哺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曾表示,经过市场走访发现,呷哺呷哺部分门店存在严重的选址错误导致亏损,决定关闭200家亏损门店,包括全国多个城市的亏损门店。

截至4月6日收盘,呷哺呷哺报收6.72港元/股,相较于2021年2月的最高点的累计跌幅超70%,总市值缩减至72.99亿港元。

在遭遇连续2年亏损之后,呷哺集团的2023年显得尤为关键,其在年报中表示,随着政策的变化,相信餐饮业将在2023年迎来丰收的一年。

同时,呷哺集团计划在2023年重点发力会员系统,计划二季度推出188元的“年付费会员卡”,目前该产品正在测试中。该产品推出后,呷哺集团将从正常经营的单一营收演变成“正常经营+付费会员”的双重收入。

呷哺集团表示,目前会员数量已达3000万,今年预计突破4000万,假设以20%活跃会员数来算,付费会员的收入或将实现1.5亿元,这部分的收入将成为集团非常亮眼的新业绩增长点。

此外,呷哺集团认为,中国调味料具有庞大的潜在市场,集团推出火锅汤底、蘸料、厨用酱料等调料产品,并将继续推出冷冻产品及方便产品。

“吃不起”的呷哺呷哺

更危险的信号是,消费者似乎正在“抛弃”呷哺呷哺。

侃见财经梳理了其历年财报数据发现,2016年至2020年,呷哺呷哺餐厅的翻台率分别为3.4倍、3.3倍、2.8倍、2.6倍、2.3倍,而到了2022年,翻台率仍在下滑,并创出新低,跌至1.9倍。

原本走“亲民”路线的呷哺呷哺价格不再“亲民”,在点评软件中,大量顾客抱怨其价格上涨。

2017年,呷哺呷哺开始盯上高端市场,计划将呷哺呷哺打造成为“火锅界中的星巴克”。据财报显示,其客单价也一路水涨船高,从2015年的46.8元涨至2020年的63.9元。

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呷哺呷哺的评价是:太贵了!

门店分布城市看,呷哺呷哺主要以一、二线城市为主,过去一年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下降0.9个百分点至37.6%;二线城市门店占比有所增长0.5个百分点至36.4%,三线城市及以下占比26%,微增0.6个百分点。

而湊湊门店继续以布局二线城市为主,二线城市门店占比56.2%,同比增加了2.1个百分点;一线城市占比36.2%,三线城市占比2.7%,中国大陆以外城市占比4.9%。

面对一系列挑战,呷哺集团将目光聚焦于开发华东、华南等南方市场。据其财报透露,呷哺呷哺将在2023年开业餐厅不低于100家,主要规划在上海、广深等南方地区一线城市开设,餐厅数量不低于整体开业数量的50%;同时,湊湊也将进一步加密在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布局。

其实,自创办以来,呷哺呷哺的门店大部分都集中于北方地区,对比其主要竞争对手海底捞,呷哺呷哺的门店分布有着南北方市场失衡的现象。

呷哺呷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引发热议。2021年年底,北京消协据北京市、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的食品安全问题情况通报,整理了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餐饮企业名单,多家知名餐饮品牌上榜黑名单。其中,呷哺呷哺问题门店数量达14家,与杨国福麻辣烫并列第二,仅次于华莱士的17家。

“火锅第一股”怎么了?

巅峰时刻,呷哺呷哺所到之处,动辄排队数小时,翻台率之高,一度被捧为连锁餐饮界的“神话”。

回顾这一品牌的发家史,1998年是一个关键性节点。当年,中国台湾商人贺光启把台式小火锅的模式引入北京,在西单开出了第一家呷哺呷哺小火锅,主打“一人一锅”的火锅模式,在大陆餐饮市场显得特别的新潮,这也让呷哺呷哺在内地市场一炮走红,引发了市场热议。

呷哺呷哺发展的第2个关键时间点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真正让呷哺呷哺火遍国内大江南北。

受当时的非典影响,中国火锅行业都变得极为冷清,唯有呷哺呷哺生意生意十分火爆。其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呷哺呷哺“一人一锅”的这种形式更卫生、更不利于病毒的传播。

而且,当时呷哺呷哺主打性价比,单人套餐价格最低仅需30-40元,几乎如同快餐的便宜单价,被大量年轻人“种草”。

在这之后,呷哺呷哺在中国大陆市场迎来了巅峰时刻,逐渐在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打开局面,成为北方地区炙手可热的火锅品牌。

2014年呷哺呷哺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完成上市,被称为了“连锁火锅第一股”,比“后来者”海底捞整整早了4年时间。

资料显示,目前,呷哺呷哺、湊湊、联盟品牌茶米茶、呷哺食品(火锅底料、蘸料、预制菜等)、趁烧是呷哺集团旗下现有的五大品牌,分别通过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呷哺呷哺

3.1k
  • 港股餐饮股走高,呷哺呷哺涨超10%
  • 港股餐饮股拉升,海伦司涨超18%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暴跌超70%,“火锅第一股”突遭波折

又一餐饮神话突然遭遇“大败局”。

文|侃见财经

近日,一度红遍大江南北餐饮巨头——呷哺呷哺(HK.00520)披露了2022年年度财报,其中显示,呷哺集团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47.25亿元,同比下降23.1%;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达3.5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0.4%。

具体来看,呷哺集团的2块核心业务:呷哺呷哺、湊湊两大知名火锅品牌。其中,呷哺呷哺2022年的收入为22.86亿元,同比下降35.1%;湊湊业务收入为22.06亿元,同比下降6.3%。

意味着,曾经排队、一桌难求的火锅店也扛不住了。

这一迹象,在呷哺集团的门店数据也可以发现。据财报显示,截止2022年年底,呷哺集团旗下营业餐厅总数为1026间。其中,集团新开设41间呷哺呷哺餐厅、44间湊湊餐厅及1间趁烧餐厅。与此同时,集团年内关闭81家呷哺呷哺餐厅、3间湊湊餐厅。

如此大量关店,在呷哺集团的经营历史中,较为罕见。

对此,呷哺集团解释,这些餐厅关闭的原因是大多数产生亏损,多数不符合呷哺呷哺推广的“高性价比”模式的地区经营,且其模式不能够恰当反映品牌形象。

2022年8月,重新上任CEO的呷哺呷哺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曾表示,经过市场走访发现,呷哺呷哺部分门店存在严重的选址错误导致亏损,决定关闭200家亏损门店,包括全国多个城市的亏损门店。

截至4月6日收盘,呷哺呷哺报收6.72港元/股,相较于2021年2月的最高点的累计跌幅超70%,总市值缩减至72.99亿港元。

在遭遇连续2年亏损之后,呷哺集团的2023年显得尤为关键,其在年报中表示,随着政策的变化,相信餐饮业将在2023年迎来丰收的一年。

同时,呷哺集团计划在2023年重点发力会员系统,计划二季度推出188元的“年付费会员卡”,目前该产品正在测试中。该产品推出后,呷哺集团将从正常经营的单一营收演变成“正常经营+付费会员”的双重收入。

呷哺集团表示,目前会员数量已达3000万,今年预计突破4000万,假设以20%活跃会员数来算,付费会员的收入或将实现1.5亿元,这部分的收入将成为集团非常亮眼的新业绩增长点。

此外,呷哺集团认为,中国调味料具有庞大的潜在市场,集团推出火锅汤底、蘸料、厨用酱料等调料产品,并将继续推出冷冻产品及方便产品。

“吃不起”的呷哺呷哺

更危险的信号是,消费者似乎正在“抛弃”呷哺呷哺。

侃见财经梳理了其历年财报数据发现,2016年至2020年,呷哺呷哺餐厅的翻台率分别为3.4倍、3.3倍、2.8倍、2.6倍、2.3倍,而到了2022年,翻台率仍在下滑,并创出新低,跌至1.9倍。

原本走“亲民”路线的呷哺呷哺价格不再“亲民”,在点评软件中,大量顾客抱怨其价格上涨。

2017年,呷哺呷哺开始盯上高端市场,计划将呷哺呷哺打造成为“火锅界中的星巴克”。据财报显示,其客单价也一路水涨船高,从2015年的46.8元涨至2020年的63.9元。

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呷哺呷哺的评价是:太贵了!

门店分布城市看,呷哺呷哺主要以一、二线城市为主,过去一年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下降0.9个百分点至37.6%;二线城市门店占比有所增长0.5个百分点至36.4%,三线城市及以下占比26%,微增0.6个百分点。

而湊湊门店继续以布局二线城市为主,二线城市门店占比56.2%,同比增加了2.1个百分点;一线城市占比36.2%,三线城市占比2.7%,中国大陆以外城市占比4.9%。

面对一系列挑战,呷哺集团将目光聚焦于开发华东、华南等南方市场。据其财报透露,呷哺呷哺将在2023年开业餐厅不低于100家,主要规划在上海、广深等南方地区一线城市开设,餐厅数量不低于整体开业数量的50%;同时,湊湊也将进一步加密在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布局。

其实,自创办以来,呷哺呷哺的门店大部分都集中于北方地区,对比其主要竞争对手海底捞,呷哺呷哺的门店分布有着南北方市场失衡的现象。

呷哺呷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引发热议。2021年年底,北京消协据北京市、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的食品安全问题情况通报,整理了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餐饮企业名单,多家知名餐饮品牌上榜黑名单。其中,呷哺呷哺问题门店数量达14家,与杨国福麻辣烫并列第二,仅次于华莱士的17家。

“火锅第一股”怎么了?

巅峰时刻,呷哺呷哺所到之处,动辄排队数小时,翻台率之高,一度被捧为连锁餐饮界的“神话”。

回顾这一品牌的发家史,1998年是一个关键性节点。当年,中国台湾商人贺光启把台式小火锅的模式引入北京,在西单开出了第一家呷哺呷哺小火锅,主打“一人一锅”的火锅模式,在大陆餐饮市场显得特别的新潮,这也让呷哺呷哺在内地市场一炮走红,引发了市场热议。

呷哺呷哺发展的第2个关键时间点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真正让呷哺呷哺火遍国内大江南北。

受当时的非典影响,中国火锅行业都变得极为冷清,唯有呷哺呷哺生意生意十分火爆。其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呷哺呷哺“一人一锅”的这种形式更卫生、更不利于病毒的传播。

而且,当时呷哺呷哺主打性价比,单人套餐价格最低仅需30-40元,几乎如同快餐的便宜单价,被大量年轻人“种草”。

在这之后,呷哺呷哺在中国大陆市场迎来了巅峰时刻,逐渐在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打开局面,成为北方地区炙手可热的火锅品牌。

2014年呷哺呷哺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完成上市,被称为了“连锁火锅第一股”,比“后来者”海底捞整整早了4年时间。

资料显示,目前,呷哺呷哺、湊湊、联盟品牌茶米茶、呷哺食品(火锅底料、蘸料、预制菜等)、趁烧是呷哺集团旗下现有的五大品牌,分别通过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