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相比起南海,菲律宾人应该紧紧抓住的是公交车的门把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相比起南海,菲律宾人应该紧紧抓住的是公交车的门把手

除了热带地区人民的创造性,让我有些猝不及防之外,我还的承认,花枝招展并不意味着肤浅,我们主流价值观中对于美与审美的狭隘,往往让我们对于不理解的错愕,选择了回避。

当我这个从没看过《谍影重重》的人,下定决心花了八个小时从头补课后,在第四集失败的情节让我昏昏欲睡中,片子最后的一抹银白色的金属反光几乎亮瞎我的双眼:这些blingbling的吊儿郎当的车到底是什么东西!

(剧照)

它浑身上下总是以我们熟悉的汽车品牌的元素出现,在《谍影重重4》片尾马尼拉的街头追逐中有恃无恐地摇晃着前进,慢慢吞吞地用淡定和从容衬托着主角们的紧张与惊慌。Jeep的前脸,美国校车的车身,时而劳斯莱斯的车头隔栅。而它的另一面,总是逃不掉三轮车的质感,意识形态都是来自于五菱宏光的不羁不吝。

(剧照)

这种与亚热带和寒带的白种人引领的整齐划一的工业文明背道而驰的随意与任性,在杂乱无章的马尼拉街头遵守着独特的秩序,与破烂不堪和理所当然的城市气氛组成一种的价值观上的默契。

(剧照)

如果说伯恩系列电影中,《谍影重重四》从头到尾都是套路,那么这些闪闪发光的仿佛来自异域或是天国的车,才是真正的不走寻常路。它将最后的战场撤离前三集已有些审美疲劳的欧洲现代文明,用这种嘻哈打笑的方式,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漫不经心,为整部电影的失败做出诙谐的收场。

(剧照)

凌晨5点

我终于看完了谍影重重的一二三四

伯恩是谁不重要,但这些闪烁的车

究竟是怎么回事

然而,我还是想简单了,除了热带地区人民的创造性,让我有些猝不及防之外,我还的承认,花枝招展并不意味着肤浅,我们主流价值观中对于美与审美的狭隘,往往让我们对于不理解的错愕,选择了回避。

行走在菲律宾的街头,遍地都是带有热带水果摊一样五颜六色的喜悦,尤其是首都马尼拉,这个号称全世界最堵的城市,那些用颜料有序或无序堆积而成的车,时常成为这个城市对于心态的成群结队的静态表达——混沌与杂糅,蹉跎与得过且过。

随处都能看到这样的车,不大不小,形态各异,你完全找不到两辆一样的,但你怎么看都会觉得它们是出自同一属性,无论是用途还是出处。

这些车是马尼拉的公交车。不同于我们传统认知的公交车,这里的公交车,普遍都经过特殊的装饰。上海的公交车,车身都卖给商业广告,马尼拉的公交车,周身都是车主自己的喜好。

你一招手,这些带有姓氏、族群、宗教、信仰,以及遍及周身的创作主题的小巴就会停到你面前,不顾行人,不顾来车。这些被叫做Jeepney的公交车,最早来自于二战美军遗留在这里的大量Willys吉普车。最开始,有人把它的尾部进行一些改动,加装一些可以载人的 和顶棚,开始小打小闹地经营小本生意。直到一位叫做Leonardo Sarao的人,从中发现了真正的商机。

他按照Jeep Willys的样子,放大了车身结构,使后排能够坐下18个成年人。当然,这并不是舒舒服服地坐下,而是肩并肩腿挤腿地塞进18个人。由于分坐车厢两旁的两列乘客中间并没有多少空间,大家的膝盖都能碰到对方,所以当地人给这个车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Jeepney,取其读音Jeep-Knee,也就是Jeep-膝盖的意思。那么,好,请收下我的膝盖。

Jeepney里非常拥挤,乘客职能相对而坐,大长腿们请自觉收紧自己的膝盖

Sarao家最早是做黄包车的车厢的,注意其涂装风格

所以,在造出第一台Jeepney之后,他就按照自己做黄包车的习惯,把它涂得五颜六色了

Leonardo Sarao随即创办了Sarao Motor公司,批量生产Jeepney(之后直接写吉普尼了,懒得切换)。和很多其他国家的品牌一样,比如英国的路虎、以及所有日本的SUV,菲律宾的汽车文化,也是从Jeep开始生根发芽。所不同的是,热带国家随遇而安的性格,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诡异的吉普车文化的分支。

由于Sarao Motor生意日渐兴隆,整个菲律宾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简陋的小车。Armak、Biga Motors等二十多个类似的汽车公司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各自盛开着五彩斑斓的花,都长着诸如表亲一样彼此神似的脸。

源自Jeep的吉普尼,也会挂上奔驰的logo,我想了半天,脑子里突然蹦出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影子

相比南海,菲律宾人还是抓紧公交车栏杆更实际一些

这个改装模版明显带有美国校车的强悍硬朗风格,但却充满热带文化中轻松欢快的表现方式

他们早就不满足于从Jeep改造而来的吉普尼,它太小,难以承载菲律宾一亿人口的日常迁移。并且,早期的吉普尼没有空调,只能靠车篷侧面没有玻璃的空窗透气。

于是,这些“皮包”公司——他们确实是皮包公司,因为他们只是生产车壳——开始大量从周边各国,特别是日本,进口二手卡车,铃木、五十铃Elf是他们钟爱的款式。他们用更大的发动机,将后车厢内装饰一新,加装空调和软座椅。最重要的是,车身一定要涂抹一新。

我说下面两个有可能是同一款车

但是你信吗?

不仅是日本的卡车,包括日本市场的二手下来的本田CRV、丰田Tamaraw也成为菲律宾报废车海淘市场的抢手货。在一个叫做Cebu(宿务)的岛上,你可以淘到你需要的各种二手车。

如果是日本的,改个舵,直接上路;如果是中国或韩国的,质量会差一些,但价格便宜。相比起菲律宾每个月可怜的2.5万台的新车销量,这些海淘二手车,和这二十多家改装厂,才是菲律宾真正的汽车工业。

吉普尼的生产和喷涂环境,而菲律宾的汽车工业,基本也就是这个样子,简陋、落寞、永不熄灭的燃

二战后的1946年,菲律宾从美国独立。吉普尼有着和这个国家一样长的历史,几乎就是菲律宾二战后的所有见证:它见证了菲律宾的第一任总统、第一面国旗,也见证了菲律宾的一切风调雨顺和灾害暴虐。当然,它也见证了一艘艘冲向黄岩岛的渔船和军舰,以及马尼拉中国人质惨案。

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旅游局用一辆吉普尼作为本国旅游形象大使,在巴黎做公开展示。他们把一辆涂得五花八门的吉普尼放在埃菲尔铁塔前,就是1944年盟军解放巴黎那张著名照片里,Willys停的位置。

从此,看似不如大雅之堂,且落入俗套、带有丑陋的恶趣味的吉普尼,大大方方地代表了菲律宾的国家形象。它出现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那些活在以效率、精度、利润、速度为价值观的西方人,展示东方文化惯有的大智若愚,以及他们不愿活在以经济发展为普世价值的西方维度的决心。

没有哪个民族具有某方面的天赋,一切创造都是源自生活。杂色、撞色、冷暖色混搭的食物,是吉普尼颜色的来源,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火龙果掉进了油画的调色盘里。

纽约有黄色出租车,伦敦有红色双层巴士,在马尼拉,吉普尼就是文化,就是符号。只是,没有两辆吉普尼诗相同的。每辆车头都有它自己的名字,表明它和主人一一对应的独特身份。它们有的是家族名称,比如Delilah;有的可能是自己家猫狗的名字,比如Rosa。

“它带有一些墨西哥和西班牙艺术的风格,还带有Jeep的影子,但里面用的最多的是日本技术”。Leonardo Sarao的后人在面对采访时,说,“吉普尼是菲律宾人对生活的诠释”。

1981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菲律宾时,虽然搭乘的是自己的车,但也故意装扮成吉普尼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吉普尼并不只是在菲律宾,它在北美的亲戚,遍及美国和加拿大,甚至,当我在网上搜索时,甚至发现了英国的一辆二手吉普尼的交易记录。

这一刻,在中国大陆参差不齐的混乱审美标准下的五菱宏光彻底败下阵来,它们浑身贴满的仿真名车标签是对内心不自信的掩饰,它只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小心翼翼的活着、躲躲藏藏的活着,鬼鬼祟祟的活着。

其实这样挺好,不是那个国家都能举国上下如此随意的活着,并且把这种漫不经心当做宗旨和国策来活着。严谨是强国的包袱,扩张是大国的使命,一亿人的菲律宾,就像吉姆尼车背上的一场懒觉——我只在乎我的车,是否代表我的欢乐。

据说,拥有1200万人口的马尼拉是世界上最堵的城市,但另一方面,马尼拉也是理论上东南亚交通最便捷的城市。他们比新加坡还早建成轻轨,他们的吉普尼遍及城市每一个角落。除此以外,还有随处可见的公交车。

很多人说,拥堵的原因是因为吉普尼的想停就停。这也有些道理,他们都是私人运营的个体户,基于多拉一人多赚一分的利益驱使,险恶的竞争环境着实危险。和前些年国内一些私营巴士一样,他们是危害城市交通的主力。

据说,这是吉普尼车主的驾驶准则

“如果有车要在你前面加塞,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打开大灯,加速,把它挤出去。你的车道就是你的领土,要用生命去保卫他。由此可知,当你要换车道的时候,千万别打开转向灯,因为旁边的车马上就会打开大灯,加速,把你挤出去。”

“遇到交通灯怎么办,绿灯行,黄灯更要加速行,可别等它变成红灯。红灯是要停的,不过如果眼看左右没车,那就赶紧走起。”“看到那个红色按钮(汽车双闪灯按钮)了吗?按下它,全世界都是你的停车场。”

正当我想就此结束时

菲律宾终于开始自我怀疑了。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究竟是否继续保留吉普尼这种车辆——虽然它已经上升为国家形象。技术落后、污染,以及不便与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这让政府感到头疼。

2014年,菲律宾政府出台了改造马尼拉的交通计划,取名叫“梦计划”。很好,和这个国家的精神状态无比贴切。

阿基诺总统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推进基建项目,他甚至拿一个19公里长的城际轻轨打赌,表示如果不能在2015年底前完成项目,他就准备让火车从自己身上碾过去。

最终,火车并没有念过总统,吉普尼却在这轮大跃进中躺枪了——政府决定逐渐取消这些日渐笨拙的老家伙。

此外,马尼拉每年5000人死于空气污染,吉普尼陈旧的柴油发动机被指为罪魁祸首。于是,和所有国家采用的措施一样,菲律宾想出了电动车的方案:e-Jeepney。在全马尼拉超过五万辆吉普尼中,首先试点两千台电动吉普尼。也就是下面的样子。

它保留了乘客舱相对而坐的传统,镂空的窗户没有玻璃,白色的车身是留给车主的创作空间,车尾上下客的车门被取消。

现在,已经有超过一万台电动吉普尼奔走于马尼拉街头巷尾。Sarao Motors公司的后人依旧在生产吉普尼,电动的,和二手卡车改装的。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继承家业更重要。

为了让近距离之下的陌生人们彼此不会太尴尬,传统吉普尼的后门通常没有门,无事可干的乘客可以顺势将目光移至门外的车位方向,差不多就能避免相视之下不必要的尴尬。这种生活,在菲律宾,叫做凑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Jeep

3.5k
  • 克莱斯勒中国召回部分进口大切诺基汽车,共计2040辆
  • 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大捷龙汽车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相比起南海,菲律宾人应该紧紧抓住的是公交车的门把手

除了热带地区人民的创造性,让我有些猝不及防之外,我还的承认,花枝招展并不意味着肤浅,我们主流价值观中对于美与审美的狭隘,往往让我们对于不理解的错愕,选择了回避。

当我这个从没看过《谍影重重》的人,下定决心花了八个小时从头补课后,在第四集失败的情节让我昏昏欲睡中,片子最后的一抹银白色的金属反光几乎亮瞎我的双眼:这些blingbling的吊儿郎当的车到底是什么东西!

(剧照)

它浑身上下总是以我们熟悉的汽车品牌的元素出现,在《谍影重重4》片尾马尼拉的街头追逐中有恃无恐地摇晃着前进,慢慢吞吞地用淡定和从容衬托着主角们的紧张与惊慌。Jeep的前脸,美国校车的车身,时而劳斯莱斯的车头隔栅。而它的另一面,总是逃不掉三轮车的质感,意识形态都是来自于五菱宏光的不羁不吝。

(剧照)

这种与亚热带和寒带的白种人引领的整齐划一的工业文明背道而驰的随意与任性,在杂乱无章的马尼拉街头遵守着独特的秩序,与破烂不堪和理所当然的城市气氛组成一种的价值观上的默契。

(剧照)

如果说伯恩系列电影中,《谍影重重四》从头到尾都是套路,那么这些闪闪发光的仿佛来自异域或是天国的车,才是真正的不走寻常路。它将最后的战场撤离前三集已有些审美疲劳的欧洲现代文明,用这种嘻哈打笑的方式,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漫不经心,为整部电影的失败做出诙谐的收场。

(剧照)

凌晨5点

我终于看完了谍影重重的一二三四

伯恩是谁不重要,但这些闪烁的车

究竟是怎么回事

然而,我还是想简单了,除了热带地区人民的创造性,让我有些猝不及防之外,我还的承认,花枝招展并不意味着肤浅,我们主流价值观中对于美与审美的狭隘,往往让我们对于不理解的错愕,选择了回避。

行走在菲律宾的街头,遍地都是带有热带水果摊一样五颜六色的喜悦,尤其是首都马尼拉,这个号称全世界最堵的城市,那些用颜料有序或无序堆积而成的车,时常成为这个城市对于心态的成群结队的静态表达——混沌与杂糅,蹉跎与得过且过。

随处都能看到这样的车,不大不小,形态各异,你完全找不到两辆一样的,但你怎么看都会觉得它们是出自同一属性,无论是用途还是出处。

这些车是马尼拉的公交车。不同于我们传统认知的公交车,这里的公交车,普遍都经过特殊的装饰。上海的公交车,车身都卖给商业广告,马尼拉的公交车,周身都是车主自己的喜好。

你一招手,这些带有姓氏、族群、宗教、信仰,以及遍及周身的创作主题的小巴就会停到你面前,不顾行人,不顾来车。这些被叫做Jeepney的公交车,最早来自于二战美军遗留在这里的大量Willys吉普车。最开始,有人把它的尾部进行一些改动,加装一些可以载人的 和顶棚,开始小打小闹地经营小本生意。直到一位叫做Leonardo Sarao的人,从中发现了真正的商机。

他按照Jeep Willys的样子,放大了车身结构,使后排能够坐下18个成年人。当然,这并不是舒舒服服地坐下,而是肩并肩腿挤腿地塞进18个人。由于分坐车厢两旁的两列乘客中间并没有多少空间,大家的膝盖都能碰到对方,所以当地人给这个车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Jeepney,取其读音Jeep-Knee,也就是Jeep-膝盖的意思。那么,好,请收下我的膝盖。

Jeepney里非常拥挤,乘客职能相对而坐,大长腿们请自觉收紧自己的膝盖

Sarao家最早是做黄包车的车厢的,注意其涂装风格

所以,在造出第一台Jeepney之后,他就按照自己做黄包车的习惯,把它涂得五颜六色了

Leonardo Sarao随即创办了Sarao Motor公司,批量生产Jeepney(之后直接写吉普尼了,懒得切换)。和很多其他国家的品牌一样,比如英国的路虎、以及所有日本的SUV,菲律宾的汽车文化,也是从Jeep开始生根发芽。所不同的是,热带国家随遇而安的性格,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诡异的吉普车文化的分支。

由于Sarao Motor生意日渐兴隆,整个菲律宾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简陋的小车。Armak、Biga Motors等二十多个类似的汽车公司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各自盛开着五彩斑斓的花,都长着诸如表亲一样彼此神似的脸。

源自Jeep的吉普尼,也会挂上奔驰的logo,我想了半天,脑子里突然蹦出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影子

相比南海,菲律宾人还是抓紧公交车栏杆更实际一些

这个改装模版明显带有美国校车的强悍硬朗风格,但却充满热带文化中轻松欢快的表现方式

他们早就不满足于从Jeep改造而来的吉普尼,它太小,难以承载菲律宾一亿人口的日常迁移。并且,早期的吉普尼没有空调,只能靠车篷侧面没有玻璃的空窗透气。

于是,这些“皮包”公司——他们确实是皮包公司,因为他们只是生产车壳——开始大量从周边各国,特别是日本,进口二手卡车,铃木、五十铃Elf是他们钟爱的款式。他们用更大的发动机,将后车厢内装饰一新,加装空调和软座椅。最重要的是,车身一定要涂抹一新。

我说下面两个有可能是同一款车

但是你信吗?

不仅是日本的卡车,包括日本市场的二手下来的本田CRV、丰田Tamaraw也成为菲律宾报废车海淘市场的抢手货。在一个叫做Cebu(宿务)的岛上,你可以淘到你需要的各种二手车。

如果是日本的,改个舵,直接上路;如果是中国或韩国的,质量会差一些,但价格便宜。相比起菲律宾每个月可怜的2.5万台的新车销量,这些海淘二手车,和这二十多家改装厂,才是菲律宾真正的汽车工业。

吉普尼的生产和喷涂环境,而菲律宾的汽车工业,基本也就是这个样子,简陋、落寞、永不熄灭的燃

二战后的1946年,菲律宾从美国独立。吉普尼有着和这个国家一样长的历史,几乎就是菲律宾二战后的所有见证:它见证了菲律宾的第一任总统、第一面国旗,也见证了菲律宾的一切风调雨顺和灾害暴虐。当然,它也见证了一艘艘冲向黄岩岛的渔船和军舰,以及马尼拉中国人质惨案。

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旅游局用一辆吉普尼作为本国旅游形象大使,在巴黎做公开展示。他们把一辆涂得五花八门的吉普尼放在埃菲尔铁塔前,就是1944年盟军解放巴黎那张著名照片里,Willys停的位置。

从此,看似不如大雅之堂,且落入俗套、带有丑陋的恶趣味的吉普尼,大大方方地代表了菲律宾的国家形象。它出现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那些活在以效率、精度、利润、速度为价值观的西方人,展示东方文化惯有的大智若愚,以及他们不愿活在以经济发展为普世价值的西方维度的决心。

没有哪个民族具有某方面的天赋,一切创造都是源自生活。杂色、撞色、冷暖色混搭的食物,是吉普尼颜色的来源,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火龙果掉进了油画的调色盘里。

纽约有黄色出租车,伦敦有红色双层巴士,在马尼拉,吉普尼就是文化,就是符号。只是,没有两辆吉普尼诗相同的。每辆车头都有它自己的名字,表明它和主人一一对应的独特身份。它们有的是家族名称,比如Delilah;有的可能是自己家猫狗的名字,比如Rosa。

“它带有一些墨西哥和西班牙艺术的风格,还带有Jeep的影子,但里面用的最多的是日本技术”。Leonardo Sarao的后人在面对采访时,说,“吉普尼是菲律宾人对生活的诠释”。

1981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菲律宾时,虽然搭乘的是自己的车,但也故意装扮成吉普尼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吉普尼并不只是在菲律宾,它在北美的亲戚,遍及美国和加拿大,甚至,当我在网上搜索时,甚至发现了英国的一辆二手吉普尼的交易记录。

这一刻,在中国大陆参差不齐的混乱审美标准下的五菱宏光彻底败下阵来,它们浑身贴满的仿真名车标签是对内心不自信的掩饰,它只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小心翼翼的活着、躲躲藏藏的活着,鬼鬼祟祟的活着。

其实这样挺好,不是那个国家都能举国上下如此随意的活着,并且把这种漫不经心当做宗旨和国策来活着。严谨是强国的包袱,扩张是大国的使命,一亿人的菲律宾,就像吉姆尼车背上的一场懒觉——我只在乎我的车,是否代表我的欢乐。

据说,拥有1200万人口的马尼拉是世界上最堵的城市,但另一方面,马尼拉也是理论上东南亚交通最便捷的城市。他们比新加坡还早建成轻轨,他们的吉普尼遍及城市每一个角落。除此以外,还有随处可见的公交车。

很多人说,拥堵的原因是因为吉普尼的想停就停。这也有些道理,他们都是私人运营的个体户,基于多拉一人多赚一分的利益驱使,险恶的竞争环境着实危险。和前些年国内一些私营巴士一样,他们是危害城市交通的主力。

据说,这是吉普尼车主的驾驶准则

“如果有车要在你前面加塞,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打开大灯,加速,把它挤出去。你的车道就是你的领土,要用生命去保卫他。由此可知,当你要换车道的时候,千万别打开转向灯,因为旁边的车马上就会打开大灯,加速,把你挤出去。”

“遇到交通灯怎么办,绿灯行,黄灯更要加速行,可别等它变成红灯。红灯是要停的,不过如果眼看左右没车,那就赶紧走起。”“看到那个红色按钮(汽车双闪灯按钮)了吗?按下它,全世界都是你的停车场。”

正当我想就此结束时

菲律宾终于开始自我怀疑了。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究竟是否继续保留吉普尼这种车辆——虽然它已经上升为国家形象。技术落后、污染,以及不便与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这让政府感到头疼。

2014年,菲律宾政府出台了改造马尼拉的交通计划,取名叫“梦计划”。很好,和这个国家的精神状态无比贴切。

阿基诺总统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推进基建项目,他甚至拿一个19公里长的城际轻轨打赌,表示如果不能在2015年底前完成项目,他就准备让火车从自己身上碾过去。

最终,火车并没有念过总统,吉普尼却在这轮大跃进中躺枪了——政府决定逐渐取消这些日渐笨拙的老家伙。

此外,马尼拉每年5000人死于空气污染,吉普尼陈旧的柴油发动机被指为罪魁祸首。于是,和所有国家采用的措施一样,菲律宾想出了电动车的方案:e-Jeepney。在全马尼拉超过五万辆吉普尼中,首先试点两千台电动吉普尼。也就是下面的样子。

它保留了乘客舱相对而坐的传统,镂空的窗户没有玻璃,白色的车身是留给车主的创作空间,车尾上下客的车门被取消。

现在,已经有超过一万台电动吉普尼奔走于马尼拉街头巷尾。Sarao Motors公司的后人依旧在生产吉普尼,电动的,和二手卡车改装的。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继承家业更重要。

为了让近距离之下的陌生人们彼此不会太尴尬,传统吉普尼的后门通常没有门,无事可干的乘客可以顺势将目光移至门外的车位方向,差不多就能避免相视之下不必要的尴尬。这种生活,在菲律宾,叫做凑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