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尔法工场
在国产品牌崛起的背景下,自2021年起,安踏体育(02020.HK)营收已超越竞争对手李宁,稳坐国内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第一品牌,并开始超越阿迪达斯中国,对标国际顶级运动品牌耐克中国。
2021中国运动鞋服市场份额前5名企业,来源:欧睿咨询
2022年,安踏体育(02020.HK)发布2022年年报。安踏以536.5亿营收,首次超过耐克中国的71.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4.22亿元),并且是阿迪达斯中国的两倍有余。
然而,安踏在ESG领域的尝试,相较于国际竞争对手Nike和Adidas,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
01 低碳环保产品创新慢一步
在2022年发布的ESG报告中,安踏表示,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不断提高产品中环保材料的使用占比,安踏旗下品牌FILA推出的“世界公民”再生环保系列,面料中的聚酯纤维部分来源自生物基,全部线材使用了原生于废气塑料瓶及再生循环的纱线,经加工后编织成衣。
FILA“世界公民”再生环保系列鞋服,来源:FILA官网
然而,Adidas和Nike在低碳环保领域的创新,相比于安踏更是先行一步。
早在2015年,Adidas便与海洋公益机构 Parley携手,双方合作推出了有视觉冲击力的 Ultra BOOST系列跑鞋。鞋的材质是一种由海洋回收塑料制成的环保材质。
Ultra Boost的合作款跑鞋,来源:Adidas官网
2021年,Nike推出以再生面料为材质的产品Nike Air Zoom Alphafly Next Nature。产品的鞋面织物全部来自于Zoom Air气垫的生产边角料,经过3D打印成型。同时,整双鞋使用再生材料的重量占比高达50%。
Nike的Alphafly Next Nature跑鞋,来源:Nike官网
国内外顶级的运动品牌为什么纷纷推出具有低碳和环保理念的产品?
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服装在生产过程中每年向大气排放12亿吨温室气体,占据全球碳排放量的10%,纺织业是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污染产业。
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回收的“二手”服装对环境的污染。发达国家通过倾销的方式,将“二手”服装卖到非洲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当地受经济条件限制,只能采取垃圾就地填埋的方式,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安踏在低碳环保产品的创新,比国际竞争对手Adidas和Nike要晚一两年左右。原因是,国内纺织企业的发展伴随着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经营,企业环保意识不强,低碳发展起步就比国外晚。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对国内服装企业征收碳关税、推出“碳标签”,以向消费者证明其为低碳消费品,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这些举动同时抬高了行业的门槛。
国内的企业也因此走上了“低碳”发展之路,开始加强能源与工艺的创新和开发环保的原材料和染料。
与此同时,虽然国内消费者对于低碳环保产品的关注度也持续上升,但消费心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障碍,使得国内品牌厂商在推广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阻力。
首先,消费者认为低碳环保服装消费价格高。
从生产角度看,部分再生面料是由天然纤维制成的,比如内衣常用的莫代尔面料,以产自欧洲的灌木林为原料,经过专门的纺丝工艺制成,产品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但因其产量偏少,技术工艺也有较高要求,所以价位偏高。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内的消费者对低碳和环保面料不了解,不敢放心购买。这种情形下,运动品牌厂商需要增加对低碳环保产品的推广力度和创意投入,从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比赛期间,耐克公司的再生纤维球衣的广告就做得很成功,提出“7个可乐瓶就是一件球衣”的宣传语,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卡卡等球星也披上这款战袍驰骋赛场,对观众球迷起到良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
2021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品牌环境影响力机构(Aii)发布报告,其中提到减碳较为有效的方法包括再生电力的使用,扩展可持续的材料和工艺(比如:服装面料选用再生聚酯和有机棉为材质),以及提高服装面料的使用效率等。
全球主要的运动品牌制造厂商已采用以上的一种或几种方法,以此实现碳减排目标。
2050年纺织业实现零碳的解决方法,来源:Aii和FFG联合制作的2021分析报告
02 供应链绿色转型的难题
另外,在ESG报告中,安踏提出与环境共生「1+3+5」的战略目标,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安踏要实现「1+3+5」战略目标,任重道远。1月23日,国际权威机构MSCI下调了安踏的ESG评级,由“BB”至“B”级,即安踏的ESG评级在27家同业公司中处于靠后的位置,这也是四年来的首次降级。
MSCI评级机构对安踏集团的ESG评级历史,来源:MSCI官网
从评级结果看,与27家同业公司相比,安踏在供应链劳工标准、原材料溯源、化学品安全、产品碳足迹四个方面,均处于靠后位置。
其中,产品碳足迹,原材料溯源,供应链劳工标准、三大问题都涉及到安踏的供应链体系问题。
MSCI评级机构对安踏集团的ESG评级历史,来源:MSCI官网
做产品碳足迹的项目,需要抓取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原料供应、能源消耗和废物产出等数据,再将数据按照国际标准量化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经专业机构核查数据来源及准确性后,方可获得审核报告和证书。
目前,安踏对上下游供应链的碳盘查在今年1月刚启动,项目的管理和执行尚在进行中。
安踏的原材料溯源目前仅涉及到皮革制品的原材料溯源。报告中提到,安踏在未来将逐步完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链溯源程序。
另外,安踏披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数据只包括范围1和范围2,未包括范围3。
根据国际通用的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温室气体排放类型被分为范围1、范围2和范围3。
范围1(直接排放):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直接排放的气体。这些排放源,包括燃煤发电、自有车辆使用、化学材料加工和设备的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2(间接排放):企业使用外购电力、蒸汽、供热或供冷时,间接排放的气体。这部分温室气体并非由企业直接产生,而是由电力等供能向企业排放的。
范围3(价值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是指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价值链上下游的所有排放,比如原材料生产、运输,或者消费者使用产品等。
纺织业大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自范围3。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品牌环境影响力机构(Aii)发布的报告,基于科学的碳排放目标,平均96% 的温室气体来自范围3的排放。
在范围3的排放中,超过78%来自上游排放——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其余 22% 来自下游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在范围1、2、3中所占比例,来源:Aii和FFG联合制作的2021分析报告
对于以上碳核算相关的问题,安踏也在报告中做出回应,2023年1月安踏已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并为业务拟定全价值链的减碳目标。
同时结合对范围3的减排要求,对所有核心产品上下游进行碳盘查,制定全面的减排计划,推动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回顾2021年,安踏通过第一次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采用DT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战胜了竞争对手李宁,升级成为本土第一大运动品牌厂商。
DTC是一种最早诞生自北美的品牌模式,指诞生于线上的独立零售商,直接通过官网或线上门店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省去经销商、代理商、零售商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随着政府和行业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未来生产高碳的产品,将越来越失去国际一线市场的竞争力。预计,安踏将通过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实现企业的第二次转型。
但是,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对于安踏是个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在MSCI ESG评级体系中,供应链的劳工标准问题就直接影响到安踏ESG的整体表现。
近年来,安踏的鞋服多数来自代工企业,而过度的代工依赖,使得安踏在产品的生产环节中,容易出现品控监管缺失的问题,也为安踏的产品质量、供应链劳工管理,埋下众多隐患。
来自台湾的生产制造商宝成集团是安踏的代工厂之一。在2022年初,宝成集团越南厂员工就曾因不满年终奖被砍,发动过罢工,位于同奈省边和市工厂约有1.4万名员工参与罢工,曾造成数小时的交通瘫痪。
而最近,宝成集团又因为订单缩水,大规模裁员2000余人,登上了财经新闻。代工厂的劳工风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安踏供应链劳工标准的表现。
因此,安踏在供应链的绿色转型要同时应对来业绩增长和ESG发展的双重挑战。这对于安踏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