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阿部和重:村上春树影响太大了,他一直压在我们头顶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阿部和重:村上春树影响太大了,他一直压在我们头顶上

阿部和重获得了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的纯文学奖项,然而这个名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十分陌生。

日本作家阿部和重。

长头发,短胡茬,黑丝巾,皮夹克,领口一截红色T恤衫若隐若现,阿部和重看上去又瘦又潮,不太能够让人联想到诸如“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之后最重要的日本作家”这类评价。

在48岁这年,阿部和重才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虽然他与中国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早在1994年,他凭借作品《美国之夜》出道,主人公是他从小便最感兴趣的华人——李小龙。他的《朱鹮》在写就15年之后,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中文版,这本芥川奖入围作品是以日本朱鹮灭绝中国向日本赠送朱鹮以繁育后代作为创作背景的。

无论如何,阿部和重这个名字在绝大多数读者听来相当陌生,虽然他获得了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的纯文学奖项:处女作获群像新人奖(村上春树正是以此奖出道),2005年以《华丽的最终乐章》获得芥川奖,2009年的《雌蕊》捧得谷崎润一郎奖……

当身处中国的我们谈起日本当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村上春树这一巨大的存在似乎遮蔽了其他同时代作家的光芒。阿部和重毫不回避地谈起“被村上压在头顶上”的感觉,他与伊坂幸太郎合著《霹雳队长》这事儿让出版商和日本文学界欢欣鼓舞,人们说“他俩要去超越村上春树了”。而实际上,村上春树只是日本文学的一部分,日本严肃文学的内涵从未止步于此。

阿部和重也并非对文学抱持乐观的态度:在采访中,他提到日本文学和文学本身都在变小萎缩;在北京的一场对谈活动中,他感慨“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文学的末世”。而他依然努力写作,试图“推动文学的历史,为文学的历史赋予一些新的东西和意义”,甚至试图在日本大地震这样的痛苦经历后重新寻找和发现文学之“用”。

在阿部和重作品首次译介到中国之时,界面文化对这位日本文坛宿将进行了专访,我们聊了聊这两本书和他对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树的评价,谈了谈日本文学的今天和“文学无用论”的破产,也八卦了一下他“误入”写作之路的机缘和眼下正保密的创作计划。

阿部和重接受界面文化专访。

想当导演,“误入”写作:

曾认为文学是一种说教

界面文化: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走上了写作之路?

阿部和重:我毕业于日本电影大学,在之前它是一个专科学校,叫做日本电影学校。我最初的理想是当导演,开始写剧本之后,发现写作的感觉蛮不错。

界面文化:后来怎么从剧本写作转向小说创作的?写小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阿部和重:剧本要拍出来才有用,但这要花一大笔钱,当时没有现今这种数字技术,我还是穷学生,没钱拍电影。写小说只要有纸和笔就够了,让人觉得十分痛快。

我十几岁时是个不良少年,文学与我八竿子打不着,我误以为文学是一种教育形式、一种说教手段,是跟教科书差不多的东西。上大学之后,几个读书很多的同学向我推荐了许多书。我在那个时候读到了大江健三郎,深受震撼。尝试写作以后,我发现文学并非与我无关,小说世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和电影世界并行不悖。

界面文化:大江健三郎哪部作品给你印象最深?他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阿部和重:大江是把指引我步入纯文学殿堂的领路人,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大江的小说给我了很大冲击,打破了我先前对于文学的偏见。从大江健三郎上世纪60年代的小说《个人的体验》里,我读到了不完美的个体、无法满足的欲望等等。他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语言的奇妙,他会在文句当中加入一些神奇的用法。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他写于1972年前后的、关于联合赤军(日本左翼学生激进组织)的小说。这本书里有一个小孩,听到鸟的叫声就能说出鸟的名字,他听到杜鹃的叫声,会说“这是杜鹃哟”。人物语句的结尾有一个神奇的语气助词,我觉得十分新鲜。其实这样的语句十分日常,但在小说里读到让我感到很奇妙,仿佛这种言谈方式被重新发现了一样。

芥川奖入围作品《朱鹮》:

朱鹮的暗喻正是日本天皇

界面文化:时隔15年,你的小说《朱鹮》出版了中文版。虽然全书只有七万多字,但情节跌宕,意蕴丰厚,简而言之,这是少年鸨谷春生谋杀或者说是解救朱鹮的故事。你当时怎么想到写《朱鹮》这本书的?​

阿部和重:2000年,我看见一条新闻,当时日本本土的朱鹮已经灭绝,中国向日本赠送了朱鹮,在日本进行繁殖和培育——这也就是在《朱鹮》这本书里主人公鸨谷春生看到的那条新闻。朱鹮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鸟类,大家都说要好好保护,当时日本还在左渡岛建了一个保护中心,但其实没多少人知道朱鹮是怎么回事,我就想要搞清楚。

朱鹮的学名(Nipponia nippon)里嵌入了“日本”这个词,日本民众觉得这种鸟非常能够代表日本。好多人以为朱鹮是日本国鸟,要倾举国之力来保育,实际上日本的国鸟是雉鸟,而朱鹮本身却包含了很多暗喻和象征意义。我想通过这本书来解读这种暗喻,并在故事中使之与日本民众发生关联,这就是《朱鹮》的发端。

《朱鹮》 阿部和重 著 丁丁虫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界面文化:所以,朱鹮的暗喻是什么?

阿部和重:是日本天皇。在这部小说里,媒体关于朱鹮的讨论,正象征了媒体对于天皇的热议,我想通过受保护又同时受控制的朱鹮,来表现天皇和皇室是如何被媒体操纵的。在小说里,人们时刻关注朱鹮的繁衍生殖,将其限制在一个小空间内促其交尾生蛋,这也正代表着现实中人们对日本天皇继承权的密切关注。当时日本的皇太子没有生出男孩,只有一个女孩,日本皇室和民众对继承问题议论纷纷。

我认为朱鹮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是被鸟类群体所排斥的一种生物。受到排斥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非常尊敬你的方式来排斥你,比如朱鹮和天皇;一种是以贬低你的方式来排斥你,就比如这本书的主人公——啃老族春生。我想让两种排斥发生某种关联,这就构成了《朱鹮》这部小说的根基。

界面文化:我觉得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讨论了民族主义问题,尤其是在书的前半部分,包括春生在内的所有人似乎都对新生朱鹮的血统和身份感到疑惑,它们由中国朱鹮生在日本,那么究竟是日本鸟还是中国鸟?那些卵是不是具有日本朱鹮基因?……所以,你是如何看待民族主义这个问题的?​

阿部和重:这部作品无意直接表现民族主义这个主题。民族主义可能只是解读《朱鹮》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主要的。春生不是民族主义者,他只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只想用极端方式满足一己私欲,干一票大的。

我认为,民族主义也不过是一个标签而已,是一个轻率而粗暴的标签。我个人非常远离和排斥民族主义这种标签式的用法。民族主义是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好多变种手段,比如为了保护民族文化而排斥外族文化,这也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手段。对于“民族”是否真的存在,我本人也持怀疑态度,但鉴于有“民族主义”这样一个标签存在,我们姑且认为“民族”这个东西是存在的吧。

与伊坂幸太郎合著《霹雳队长》:

心里有点儿想超越村上春树

界面文化:在我的印象里,伊坂幸太郎是一位推理小说家,可能不属于严肃文学或纯文学的范畴,与你的风格也有差异,当初为什么想与伊坂合著《霹雳队长》?

阿部和重:我对伊坂幸太郎的整体印象是,他可以说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文艺出版界中最好的人,他的头脑中可能只有世界的爱与和平。一般来说,伊坂幸太郎写的是通俗文学,而我偏向纯文学。但其实伊坂也在纯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作品,他是一位跨界作家,不能被限定于某个作品类型之中。我的作品也曾发表在通俗文学杂志上,我想尝试打破界限,在更多领域发展自己。

伊坂幸太郎很少为别人写读后感或书评,可当我的《雌蕊》在2010年出版的时候,伊坂幸太郎找到编辑,希望能在腰封上写推荐。为了向他致谢,我们见了一面,发现彼此志趣相投,一聊天就觉得应该一起写点儿东西,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我们之间有同有异,合作起来平衡感很好。

《霹雳队长》 阿部和重/伊坂幸太郎 著 胡笳 译
​新星出版社 2016年8月

界面文化:我很好奇,两个人怎么合写这种解谜探宝类型的小说呢?是交替章节来写吗?怎么融合两个人不同的叙事线索和文字风格呢?

阿部和重:我们最开始确定了一个构思,将整本书分成12个画面,像电影一样做分镜。第一章由伊坂来写,本来计划的是按章节分开写,一人一章。但是写着写着,伊坂幸太郎写的东西我要看,看了时候就想改,伊坂看到我写的东西也要改。所以,两个人一边接力写,一边改对方前面的内容。最后我们俩分别统了一遍书稿,看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说圆满了,再动笔写结尾。总之,我们大致上是每人写一章,但经过后来的互相修改润色,一句话里可能有我写的东西,也有伊坂写的东西,犬牙交错,水乳交融。

界面文化: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你们二人合著这本书,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超越村上春树在《1Q84》里写的暗杀者情节,是这样吗?​

阿部和重:(笑)这是出版商的一种宣传策略吧,我们创作的时候并没太往这方面想。我们也想搞出一个跨时代的作品,但在这个时代,村上春树真的是一个很巨大的存在,我们出道比村上晚,他一直压在我们头顶上。尤其是伊坂幸太郎,经常被人们拿来跟村上春树相比较,这让我们隐隐有一种不超越村上就无法出头的感觉。超越村上春树也是许多日本作家的心声,于是他们就把我俩当靶子了,说我们要去超越村上了,这句话不是我们自己说的,但我们也是有点儿想去超越他的。(笑)

日渐缩小的日本文学:

川端康成的日本和村上春树的日本不一样

界面文化:在中国,我们提到日本当代文学,仿佛绕不开村上春树,尤其是在诺奖期间,针对村上的讨论更是此起彼伏。我很好奇在日本国内是什么情况,村上春树是否也是一枝独秀,让文学界压力颇大呢?

阿部和重:日本当代作家的确不容易,村上春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他只要写书,就立马成畅销书。书没出版,还在预售阶段,就已经冲上畅销榜了。

界面文化:中国有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村上之所以未受诺奖垂青,是因为他的作品欠缺本土性,不够“日本文学”,更接近于一种经欧美文学审美塑造后的风格。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阿部和重:正因为村上春树受到了欧美文学的影响,所以他才是百分之百的日本文学。

为什么这么说?在我们讨论村上是不是“日本文学”之前,要先给“日本文学”下一个定义,有“纯日本文学”这种东西吗?假如真的有,那么村上绝对不属这类。但是,真正的日本文学就是建立在引进吸收外国文学的基础之上的。假如日本当代作家还像紫式部(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那样写作的话,我们可以说村上不够日本;但现在没人像紫式部那样写了,所有人都是在日本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文学进行创作的,村上春树也只是日本文学的一部分而已。

另一方面,村上是用日语写作的呀,怎么能说他不够日本呢?如果连村上都不够本土,那么用英语写作的石黑一雄还算不算日本作家呢?

界面文化:与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那个时代相比,日本当代文学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比之前更有活力、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呢?还是相反?

阿部和重:从整体上看,日本文学正在变小,但我觉得不光是日本文学在变小,是文学本身在萎缩,日本文学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说全世界人民学习日语的热情持续高涨的话,那么日本文学的影响可能会扩大,但这不太可能。

川端康成那个时代与当下有很大不同,人们当时读他的小说不是看他的文学性怎样,更多是通过他的作品来寻找一种日本的感觉、一种日本味儿。今天,相较于川端康成当时提供给全世界的日本形象,村上春树作品里描绘的日本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川端代表的才是日本,那么现代学者从村上春树入手研究日本是很麻烦的事情。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与村上春树。

界面文化:川端康成的日本和村上春树的日本区别在哪?

阿部和重:川端康成在诺奖致谢词《我在美丽日本》里说得很好,他的作品反映的是日本在整体上的一种和敬清寂的感觉,比如《伊豆的舞女》里的温泉乡和漂泊的异乡人这类形象。川端的作品其实是日本战前与战后这段时间,甚至包括战后复兴期这一阶段的日本社会镜像——人们住的是榻榻米,穿的是木屐,生活被这些小玩意儿所包围。二战之后,随着日本国内经济发展,西方对日本有了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川端康成被当做了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也是他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到上世纪70年代,时代发生了大变换。人们放弃了木屐和榻榻米,生活方式极大改变。人们放下筷子、拿起刀叉,并逐渐扩大到全国,形成了一种风尚、一个阶层。村上春树这时候正值学生年代,他本人也比较喜欢美国文化,会听听爵士乐什么的,带着这种经历,他进入了80年代并成为作家。

如果要深入地比较两个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作品来一一分析。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么他们一个写的是日本的幽玄清寂,一个写的是在美国支配之下的现代日本,城市人的生活状态。

文学有什么用:

理解了语言传播机制,才能识破谣言

界面文化:3·11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五年,这场灾难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持续至今。作家东浩纪曾站出来呼吁将福岛核事故的原址作为旅游景点开放,以时时对日本社会加以警醒。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你认为作家和文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阿部和重:地震刚发生时,作为一位作家,我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尽量传播有益的信息,帮助更多的人。3·11除了地震、海啸之外还有核辐射,灾民聚集在一起,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如何是好,一些高校的理科教授就去跟灾民讲授正确的知识。天灾人祸发生时,不同专业的人可以贡献自己的知识,搞文学的人能做什么?我当时觉得,小说家真是什么用也没有。我发现自己啥也做不了,最多只能在网上吆喝几声,说哪里缺水啦,哪里缺粮啦。

后来,我仔细一想,觉得还是文学还是有用。一场灾难之后,最能玩弄民众的当属谣言,谣言比核辐射的危害更大,而语言正是小说家最擅长的事情。专家学者尽管做了许多工作,但这些工作并不一定能切实落到民众那里,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很严重,民众可能会觉得专家是受人指使才这样说的。不仅是这次灾难,很多社会事件的处理都面临着谣言的威胁。小说家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语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文学作品不直接帮助民众识别谣言,而是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传播机制,把这个机制弄明白了,就知道谣言是怎么来的了。

NHK等媒体当时大量宣传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脉脉温情的救灾故事,后来甚至变成了一种口号,而当时毕竟有许多人接触不到这些爱心救助。这类宣传让获益的人获得更多帮助,被忽视的人依然什么都没有,一部分人被社会边缘化甚至排斥掉了,我希望文学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

界面文化:你眼下在写什么新作品吗?

阿部和重:我的“神町三部曲”(神町是阿部和重的故乡)已经出了两部,分别是《精育无籽大麻》和《雌蕊》,终结篇正在《文学界》上连载。因为还没连载完,所以内容不便透露,在日本我也谁都没告诉噢。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于壮协助翻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阿部和重:村上春树影响太大了,他一直压在我们头顶上

阿部和重获得了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的纯文学奖项,然而这个名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十分陌生。

日本作家阿部和重。

长头发,短胡茬,黑丝巾,皮夹克,领口一截红色T恤衫若隐若现,阿部和重看上去又瘦又潮,不太能够让人联想到诸如“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之后最重要的日本作家”这类评价。

在48岁这年,阿部和重才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虽然他与中国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早在1994年,他凭借作品《美国之夜》出道,主人公是他从小便最感兴趣的华人——李小龙。他的《朱鹮》在写就15年之后,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中文版,这本芥川奖入围作品是以日本朱鹮灭绝中国向日本赠送朱鹮以繁育后代作为创作背景的。

无论如何,阿部和重这个名字在绝大多数读者听来相当陌生,虽然他获得了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的纯文学奖项:处女作获群像新人奖(村上春树正是以此奖出道),2005年以《华丽的最终乐章》获得芥川奖,2009年的《雌蕊》捧得谷崎润一郎奖……

当身处中国的我们谈起日本当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村上春树这一巨大的存在似乎遮蔽了其他同时代作家的光芒。阿部和重毫不回避地谈起“被村上压在头顶上”的感觉,他与伊坂幸太郎合著《霹雳队长》这事儿让出版商和日本文学界欢欣鼓舞,人们说“他俩要去超越村上春树了”。而实际上,村上春树只是日本文学的一部分,日本严肃文学的内涵从未止步于此。

阿部和重也并非对文学抱持乐观的态度:在采访中,他提到日本文学和文学本身都在变小萎缩;在北京的一场对谈活动中,他感慨“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文学的末世”。而他依然努力写作,试图“推动文学的历史,为文学的历史赋予一些新的东西和意义”,甚至试图在日本大地震这样的痛苦经历后重新寻找和发现文学之“用”。

在阿部和重作品首次译介到中国之时,界面文化对这位日本文坛宿将进行了专访,我们聊了聊这两本书和他对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树的评价,谈了谈日本文学的今天和“文学无用论”的破产,也八卦了一下他“误入”写作之路的机缘和眼下正保密的创作计划。

阿部和重接受界面文化专访。

想当导演,“误入”写作:

曾认为文学是一种说教

界面文化: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走上了写作之路?

阿部和重:我毕业于日本电影大学,在之前它是一个专科学校,叫做日本电影学校。我最初的理想是当导演,开始写剧本之后,发现写作的感觉蛮不错。

界面文化:后来怎么从剧本写作转向小说创作的?写小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阿部和重:剧本要拍出来才有用,但这要花一大笔钱,当时没有现今这种数字技术,我还是穷学生,没钱拍电影。写小说只要有纸和笔就够了,让人觉得十分痛快。

我十几岁时是个不良少年,文学与我八竿子打不着,我误以为文学是一种教育形式、一种说教手段,是跟教科书差不多的东西。上大学之后,几个读书很多的同学向我推荐了许多书。我在那个时候读到了大江健三郎,深受震撼。尝试写作以后,我发现文学并非与我无关,小说世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和电影世界并行不悖。

界面文化:大江健三郎哪部作品给你印象最深?他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阿部和重:大江是把指引我步入纯文学殿堂的领路人,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大江的小说给我了很大冲击,打破了我先前对于文学的偏见。从大江健三郎上世纪60年代的小说《个人的体验》里,我读到了不完美的个体、无法满足的欲望等等。他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语言的奇妙,他会在文句当中加入一些神奇的用法。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他写于1972年前后的、关于联合赤军(日本左翼学生激进组织)的小说。这本书里有一个小孩,听到鸟的叫声就能说出鸟的名字,他听到杜鹃的叫声,会说“这是杜鹃哟”。人物语句的结尾有一个神奇的语气助词,我觉得十分新鲜。其实这样的语句十分日常,但在小说里读到让我感到很奇妙,仿佛这种言谈方式被重新发现了一样。

芥川奖入围作品《朱鹮》:

朱鹮的暗喻正是日本天皇

界面文化:时隔15年,你的小说《朱鹮》出版了中文版。虽然全书只有七万多字,但情节跌宕,意蕴丰厚,简而言之,这是少年鸨谷春生谋杀或者说是解救朱鹮的故事。你当时怎么想到写《朱鹮》这本书的?​

阿部和重:2000年,我看见一条新闻,当时日本本土的朱鹮已经灭绝,中国向日本赠送了朱鹮,在日本进行繁殖和培育——这也就是在《朱鹮》这本书里主人公鸨谷春生看到的那条新闻。朱鹮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鸟类,大家都说要好好保护,当时日本还在左渡岛建了一个保护中心,但其实没多少人知道朱鹮是怎么回事,我就想要搞清楚。

朱鹮的学名(Nipponia nippon)里嵌入了“日本”这个词,日本民众觉得这种鸟非常能够代表日本。好多人以为朱鹮是日本国鸟,要倾举国之力来保育,实际上日本的国鸟是雉鸟,而朱鹮本身却包含了很多暗喻和象征意义。我想通过这本书来解读这种暗喻,并在故事中使之与日本民众发生关联,这就是《朱鹮》的发端。

《朱鹮》 阿部和重 著 丁丁虫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界面文化:所以,朱鹮的暗喻是什么?

阿部和重:是日本天皇。在这部小说里,媒体关于朱鹮的讨论,正象征了媒体对于天皇的热议,我想通过受保护又同时受控制的朱鹮,来表现天皇和皇室是如何被媒体操纵的。在小说里,人们时刻关注朱鹮的繁衍生殖,将其限制在一个小空间内促其交尾生蛋,这也正代表着现实中人们对日本天皇继承权的密切关注。当时日本的皇太子没有生出男孩,只有一个女孩,日本皇室和民众对继承问题议论纷纷。

我认为朱鹮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是被鸟类群体所排斥的一种生物。受到排斥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非常尊敬你的方式来排斥你,比如朱鹮和天皇;一种是以贬低你的方式来排斥你,就比如这本书的主人公——啃老族春生。我想让两种排斥发生某种关联,这就构成了《朱鹮》这部小说的根基。

界面文化:我觉得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讨论了民族主义问题,尤其是在书的前半部分,包括春生在内的所有人似乎都对新生朱鹮的血统和身份感到疑惑,它们由中国朱鹮生在日本,那么究竟是日本鸟还是中国鸟?那些卵是不是具有日本朱鹮基因?……所以,你是如何看待民族主义这个问题的?​

阿部和重:这部作品无意直接表现民族主义这个主题。民族主义可能只是解读《朱鹮》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主要的。春生不是民族主义者,他只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只想用极端方式满足一己私欲,干一票大的。

我认为,民族主义也不过是一个标签而已,是一个轻率而粗暴的标签。我个人非常远离和排斥民族主义这种标签式的用法。民族主义是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好多变种手段,比如为了保护民族文化而排斥外族文化,这也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手段。对于“民族”是否真的存在,我本人也持怀疑态度,但鉴于有“民族主义”这样一个标签存在,我们姑且认为“民族”这个东西是存在的吧。

与伊坂幸太郎合著《霹雳队长》:

心里有点儿想超越村上春树

界面文化:在我的印象里,伊坂幸太郎是一位推理小说家,可能不属于严肃文学或纯文学的范畴,与你的风格也有差异,当初为什么想与伊坂合著《霹雳队长》?

阿部和重:我对伊坂幸太郎的整体印象是,他可以说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文艺出版界中最好的人,他的头脑中可能只有世界的爱与和平。一般来说,伊坂幸太郎写的是通俗文学,而我偏向纯文学。但其实伊坂也在纯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作品,他是一位跨界作家,不能被限定于某个作品类型之中。我的作品也曾发表在通俗文学杂志上,我想尝试打破界限,在更多领域发展自己。

伊坂幸太郎很少为别人写读后感或书评,可当我的《雌蕊》在2010年出版的时候,伊坂幸太郎找到编辑,希望能在腰封上写推荐。为了向他致谢,我们见了一面,发现彼此志趣相投,一聊天就觉得应该一起写点儿东西,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我们之间有同有异,合作起来平衡感很好。

《霹雳队长》 阿部和重/伊坂幸太郎 著 胡笳 译
​新星出版社 2016年8月

界面文化:我很好奇,两个人怎么合写这种解谜探宝类型的小说呢?是交替章节来写吗?怎么融合两个人不同的叙事线索和文字风格呢?

阿部和重:我们最开始确定了一个构思,将整本书分成12个画面,像电影一样做分镜。第一章由伊坂来写,本来计划的是按章节分开写,一人一章。但是写着写着,伊坂幸太郎写的东西我要看,看了时候就想改,伊坂看到我写的东西也要改。所以,两个人一边接力写,一边改对方前面的内容。最后我们俩分别统了一遍书稿,看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说圆满了,再动笔写结尾。总之,我们大致上是每人写一章,但经过后来的互相修改润色,一句话里可能有我写的东西,也有伊坂写的东西,犬牙交错,水乳交融。

界面文化: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你们二人合著这本书,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超越村上春树在《1Q84》里写的暗杀者情节,是这样吗?​

阿部和重:(笑)这是出版商的一种宣传策略吧,我们创作的时候并没太往这方面想。我们也想搞出一个跨时代的作品,但在这个时代,村上春树真的是一个很巨大的存在,我们出道比村上晚,他一直压在我们头顶上。尤其是伊坂幸太郎,经常被人们拿来跟村上春树相比较,这让我们隐隐有一种不超越村上就无法出头的感觉。超越村上春树也是许多日本作家的心声,于是他们就把我俩当靶子了,说我们要去超越村上了,这句话不是我们自己说的,但我们也是有点儿想去超越他的。(笑)

日渐缩小的日本文学:

川端康成的日本和村上春树的日本不一样

界面文化:在中国,我们提到日本当代文学,仿佛绕不开村上春树,尤其是在诺奖期间,针对村上的讨论更是此起彼伏。我很好奇在日本国内是什么情况,村上春树是否也是一枝独秀,让文学界压力颇大呢?

阿部和重:日本当代作家的确不容易,村上春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他只要写书,就立马成畅销书。书没出版,还在预售阶段,就已经冲上畅销榜了。

界面文化:中国有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村上之所以未受诺奖垂青,是因为他的作品欠缺本土性,不够“日本文学”,更接近于一种经欧美文学审美塑造后的风格。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阿部和重:正因为村上春树受到了欧美文学的影响,所以他才是百分之百的日本文学。

为什么这么说?在我们讨论村上是不是“日本文学”之前,要先给“日本文学”下一个定义,有“纯日本文学”这种东西吗?假如真的有,那么村上绝对不属这类。但是,真正的日本文学就是建立在引进吸收外国文学的基础之上的。假如日本当代作家还像紫式部(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那样写作的话,我们可以说村上不够日本;但现在没人像紫式部那样写了,所有人都是在日本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文学进行创作的,村上春树也只是日本文学的一部分而已。

另一方面,村上是用日语写作的呀,怎么能说他不够日本呢?如果连村上都不够本土,那么用英语写作的石黑一雄还算不算日本作家呢?

界面文化:与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那个时代相比,日本当代文学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比之前更有活力、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呢?还是相反?

阿部和重:从整体上看,日本文学正在变小,但我觉得不光是日本文学在变小,是文学本身在萎缩,日本文学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说全世界人民学习日语的热情持续高涨的话,那么日本文学的影响可能会扩大,但这不太可能。

川端康成那个时代与当下有很大不同,人们当时读他的小说不是看他的文学性怎样,更多是通过他的作品来寻找一种日本的感觉、一种日本味儿。今天,相较于川端康成当时提供给全世界的日本形象,村上春树作品里描绘的日本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川端代表的才是日本,那么现代学者从村上春树入手研究日本是很麻烦的事情。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与村上春树。

界面文化:川端康成的日本和村上春树的日本区别在哪?

阿部和重:川端康成在诺奖致谢词《我在美丽日本》里说得很好,他的作品反映的是日本在整体上的一种和敬清寂的感觉,比如《伊豆的舞女》里的温泉乡和漂泊的异乡人这类形象。川端的作品其实是日本战前与战后这段时间,甚至包括战后复兴期这一阶段的日本社会镜像——人们住的是榻榻米,穿的是木屐,生活被这些小玩意儿所包围。二战之后,随着日本国内经济发展,西方对日本有了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川端康成被当做了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也是他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到上世纪70年代,时代发生了大变换。人们放弃了木屐和榻榻米,生活方式极大改变。人们放下筷子、拿起刀叉,并逐渐扩大到全国,形成了一种风尚、一个阶层。村上春树这时候正值学生年代,他本人也比较喜欢美国文化,会听听爵士乐什么的,带着这种经历,他进入了80年代并成为作家。

如果要深入地比较两个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作品来一一分析。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么他们一个写的是日本的幽玄清寂,一个写的是在美国支配之下的现代日本,城市人的生活状态。

文学有什么用:

理解了语言传播机制,才能识破谣言

界面文化:3·11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五年,这场灾难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持续至今。作家东浩纪曾站出来呼吁将福岛核事故的原址作为旅游景点开放,以时时对日本社会加以警醒。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你认为作家和文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阿部和重:地震刚发生时,作为一位作家,我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尽量传播有益的信息,帮助更多的人。3·11除了地震、海啸之外还有核辐射,灾民聚集在一起,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如何是好,一些高校的理科教授就去跟灾民讲授正确的知识。天灾人祸发生时,不同专业的人可以贡献自己的知识,搞文学的人能做什么?我当时觉得,小说家真是什么用也没有。我发现自己啥也做不了,最多只能在网上吆喝几声,说哪里缺水啦,哪里缺粮啦。

后来,我仔细一想,觉得还是文学还是有用。一场灾难之后,最能玩弄民众的当属谣言,谣言比核辐射的危害更大,而语言正是小说家最擅长的事情。专家学者尽管做了许多工作,但这些工作并不一定能切实落到民众那里,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很严重,民众可能会觉得专家是受人指使才这样说的。不仅是这次灾难,很多社会事件的处理都面临着谣言的威胁。小说家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语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文学作品不直接帮助民众识别谣言,而是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传播机制,把这个机制弄明白了,就知道谣言是怎么来的了。

NHK等媒体当时大量宣传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脉脉温情的救灾故事,后来甚至变成了一种口号,而当时毕竟有许多人接触不到这些爱心救助。这类宣传让获益的人获得更多帮助,被忽视的人依然什么都没有,一部分人被社会边缘化甚至排斥掉了,我希望文学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

界面文化:你眼下在写什么新作品吗?

阿部和重:我的“神町三部曲”(神町是阿部和重的故乡)已经出了两部,分别是《精育无籽大麻》和《雌蕊》,终结篇正在《文学界》上连载。因为还没连载完,所以内容不便透露,在日本我也谁都没告诉噢。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于壮协助翻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