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输掉中国之后,优步要在印度和Ola决一死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输掉中国之后,优步要在印度和Ola决一死战?

在印度这样一个增量市场远大于存量市场的国度,未来的大蛋糕是很诱人,但是能不能活到分蛋糕的那一天,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编译:徐兆勋、任雨微

2016年下半年,世界共享出行市场大动作不断。8月份优步中国和滴滴打车宣布休战合并后,整个行业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后,优步发声称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印度市场,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印度本土打车软件Ola又该如何与优步抗衡?曾经投资Ola的滴滴在这场主战场之外的副本又会扮演何种角色?

在过去的2-3年间,印度网约车市场正在经历指数级增长,优步的大举进军加速了印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实际上,近一年来Ola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其中不乏更多初创平台从细分角度对市场的分割,但优步印度仍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二者在这场争夺战中可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竞争。

融资与估值

Uber:

今年7月,Uber通过杠杆贷款的形式借入11.5亿美元;今年6月,Uber从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获得35亿美元的投资。实际上,自Uber2009年8月完成种子轮融资至今,已从73位投资人中实现12轮资本融资,共计87.1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塔塔集团、高盛集团、红杉海外、百度等明星资本。在多轮融资后,今年6月公布的Uber估值为625亿美元,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独角兽企业。

Ola:

相比于Uber令人目眩的融资业绩,Ola则显得相对平淡些,现官方公布的最新一轮融资为2015年12月的5730万美元的G轮融资。Ola的起步也晚于Uber,于2011年获得天使轮融资后,至今从20位投资人处完成8轮融资,共计12.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滴滴出行、红杉资本、软银资本、老虎基金等。近日,有消息称Ola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预计融得5亿美元。据印度科技媒体vccircle的报道,目前Ola最新的估值为50亿美元。

单凭融资情况看,Uber无疑是资金充足的,在中国市场终止了价格战后,Uber也会有更多地资源投入到印度市场。若是开启另一场价格战,Ola无疑处于相对劣势,因而也就不奇怪Ola近期急于融资的举动。

补贴是永恒的主题

有钱后,二者的玩法是类似的——补贴。抢夺司机就加大对司机的补贴力度;抢夺用户,就加大对C端的打折力度;抢夺摩的市场,就针对这一细分市场业务给予资金、资源支持。

Ola为发展自身的线上摩的业务,收购了多个城市的摩的运营商。Ola明确表示希望通过自身优势与当地摩的商合作,进而实现双赢。Uber则在一些印度城市选择以UberMOTO的形式运营其摩的业务。

具备雄厚财力的Uber和Ola给出了比其他摩的公司高得多的补贴额度。受此影响,Baxi、MTaxi这两家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摩的公司已经丧失了30%的市场份额。在大平台两端烧钱的打法下,消失的往往是心酸的小平台。

价格战也是持久战,若抛开其他因素不谈,无疑是钱多的一方坚持的时间更久、打折力度更大并最终取得胜利。但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其不可预知性与多因素影响性,Ola的本土化优势和已占据的大量市场份额都是Uber不敢小觑的。

这场补贴大战还要进行到何时?目前还看不到一个特别清晰的时间节点。换句话说,一夜间滴滴优步中国合并的类黑天鹅事件,暂时在印度还看不到太多的可能性。

不过对消费者来说,Ola与Uber大举竞争之时也是消费者的红利期。笔者直观的感受时,同样是优步,合并之后的中国明显比印度贵了好多,补贴力度也完全不同。

现在的印度更像半年前的中国,大量周边地区的司机开始涌入大城市,甚至举债买车开优步。对于这些原本处于低收入人群的印度司机来说,开网约车和挣大钱划上了等号。

纵合联盟

实际上,市场里的战争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就在Uber中国宣布与滴滴的合并后,Ola在印度也开始频频爆出大动作,宣布与印度本土汽车品牌马恒达合作、与腾讯投资的在线医疗平台Practo寻求看病求医与商务旅行方面的合作、跟Siri在地图定位方面的合作等。

与此同时,Uber也不甘落后,与塔塔集团进行战略合作,以减少自身“外来者”的劣势。据了解,Uber司机可从塔塔集团旗下的汽车公司购买汽车,得到塔塔资本旗下金融服务企业及塔塔汽车金融企业的金融支持。此外,塔塔集团还将负责相关车辆的保险工作。

从业务合作方面看,Ola的业务貌似遍地开花,但也有押错宝的时候。就在今年9月,Ola宣布从外卖杂货的业务中撤出,专注核心业务以抵抗Uber的竞争。恰当的合作可帮助企业迅速打开市场获得资源,但也不可盲目扩张而忽略了核心竞争力。

此外,二者在业务创新方面也是齐头并进,Ola宣布推出短信叫车服务、Ola Wifi,2G网络优化,区域语言支持等,Uber就上线“定时叫车”功能、离线呼叫功能以及企业打车计划。值得注意的是,Uber在印度开展了孵化器项目,与印度商业工业部合作推行UberPitch计划,为印度创企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烧钱大战何时休?

近日,咨询公司Valoriser Transport合伙人辛格(Jaspal Singh)表示,Ola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要想在不久的将来继续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将很困难。Uber的大举进攻成效显著:

相关报告显示,Uber斥巨资通过招募新车主、开辟现金支付和呼叫设施的方式,现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去年的5%上升到了今年年初的40%。

为了反击Uber的进攻,Ola在印度市场推出了最便宜的出租车之一Micro。此举虽然大大提升了Ola的市场份额,但是也烧掉了大量的现金。Ola的营业收入一直在增长,但其烧钱的速度却远快于营收,企业亏损也从上一年的520万美元(约了3.42亿卢比)增长到了1.14亿美元(约合75.5亿卢比)。

现在,Ola还面临司机作弊问题,提价和增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公司内部,维持租赁汽车运营的压力也很大。Ola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保持市场份额,但Uber的强势让这一任务难以实现。据行业人士分析,在Uber中国与滴滴合并后,投资者对印度的共享出行市场持观望态度。这也让Ola的下一步融资计划难以推进。

此外,印度政府在监管政策上的逐渐加紧更是为竞争加了一把火,从长期看有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但短期内无疑是对二者是非常直接的打击。

竺道观点:价格战从来都不是良性竞争的方法,却似乎成了共享出行市场突围的法宝。行业从业者一心想通过烧钱的方式获取更多地用户与资源(司机等),但打车这样一个高频刚需人人争抢的场景到底是不是一个伪需求?其实在中国市场也还没有完全给出答案。在印度这样一个增量市场远大于存量市场的国度,未来的大蛋糕是很诱人,但是能不能活到分蛋糕的那一天,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YourStory、VCcircle等。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刊登的所有原创内容,未经竺道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竺道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版权联系:inbox@zhudao.i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Uber

2.8k
  • 汽车早报|大众汽车与优步合作,将在美国部署自动驾驶货车;受关税影响,现代汽车考虑转移汽车生产地
  • 大众汽车与优步合作,将在美国部署自动驾驶货车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输掉中国之后,优步要在印度和Ola决一死战?

在印度这样一个增量市场远大于存量市场的国度,未来的大蛋糕是很诱人,但是能不能活到分蛋糕的那一天,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编译:徐兆勋、任雨微

2016年下半年,世界共享出行市场大动作不断。8月份优步中国和滴滴打车宣布休战合并后,整个行业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后,优步发声称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印度市场,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印度本土打车软件Ola又该如何与优步抗衡?曾经投资Ola的滴滴在这场主战场之外的副本又会扮演何种角色?

在过去的2-3年间,印度网约车市场正在经历指数级增长,优步的大举进军加速了印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实际上,近一年来Ola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其中不乏更多初创平台从细分角度对市场的分割,但优步印度仍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二者在这场争夺战中可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竞争。

融资与估值

Uber:

今年7月,Uber通过杠杆贷款的形式借入11.5亿美元;今年6月,Uber从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获得35亿美元的投资。实际上,自Uber2009年8月完成种子轮融资至今,已从73位投资人中实现12轮资本融资,共计87.1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塔塔集团、高盛集团、红杉海外、百度等明星资本。在多轮融资后,今年6月公布的Uber估值为625亿美元,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独角兽企业。

Ola:

相比于Uber令人目眩的融资业绩,Ola则显得相对平淡些,现官方公布的最新一轮融资为2015年12月的5730万美元的G轮融资。Ola的起步也晚于Uber,于2011年获得天使轮融资后,至今从20位投资人处完成8轮融资,共计12.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滴滴出行、红杉资本、软银资本、老虎基金等。近日,有消息称Ola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预计融得5亿美元。据印度科技媒体vccircle的报道,目前Ola最新的估值为50亿美元。

单凭融资情况看,Uber无疑是资金充足的,在中国市场终止了价格战后,Uber也会有更多地资源投入到印度市场。若是开启另一场价格战,Ola无疑处于相对劣势,因而也就不奇怪Ola近期急于融资的举动。

补贴是永恒的主题

有钱后,二者的玩法是类似的——补贴。抢夺司机就加大对司机的补贴力度;抢夺用户,就加大对C端的打折力度;抢夺摩的市场,就针对这一细分市场业务给予资金、资源支持。

Ola为发展自身的线上摩的业务,收购了多个城市的摩的运营商。Ola明确表示希望通过自身优势与当地摩的商合作,进而实现双赢。Uber则在一些印度城市选择以UberMOTO的形式运营其摩的业务。

具备雄厚财力的Uber和Ola给出了比其他摩的公司高得多的补贴额度。受此影响,Baxi、MTaxi这两家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摩的公司已经丧失了30%的市场份额。在大平台两端烧钱的打法下,消失的往往是心酸的小平台。

价格战也是持久战,若抛开其他因素不谈,无疑是钱多的一方坚持的时间更久、打折力度更大并最终取得胜利。但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其不可预知性与多因素影响性,Ola的本土化优势和已占据的大量市场份额都是Uber不敢小觑的。

这场补贴大战还要进行到何时?目前还看不到一个特别清晰的时间节点。换句话说,一夜间滴滴优步中国合并的类黑天鹅事件,暂时在印度还看不到太多的可能性。

不过对消费者来说,Ola与Uber大举竞争之时也是消费者的红利期。笔者直观的感受时,同样是优步,合并之后的中国明显比印度贵了好多,补贴力度也完全不同。

现在的印度更像半年前的中国,大量周边地区的司机开始涌入大城市,甚至举债买车开优步。对于这些原本处于低收入人群的印度司机来说,开网约车和挣大钱划上了等号。

纵合联盟

实际上,市场里的战争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就在Uber中国宣布与滴滴的合并后,Ola在印度也开始频频爆出大动作,宣布与印度本土汽车品牌马恒达合作、与腾讯投资的在线医疗平台Practo寻求看病求医与商务旅行方面的合作、跟Siri在地图定位方面的合作等。

与此同时,Uber也不甘落后,与塔塔集团进行战略合作,以减少自身“外来者”的劣势。据了解,Uber司机可从塔塔集团旗下的汽车公司购买汽车,得到塔塔资本旗下金融服务企业及塔塔汽车金融企业的金融支持。此外,塔塔集团还将负责相关车辆的保险工作。

从业务合作方面看,Ola的业务貌似遍地开花,但也有押错宝的时候。就在今年9月,Ola宣布从外卖杂货的业务中撤出,专注核心业务以抵抗Uber的竞争。恰当的合作可帮助企业迅速打开市场获得资源,但也不可盲目扩张而忽略了核心竞争力。

此外,二者在业务创新方面也是齐头并进,Ola宣布推出短信叫车服务、Ola Wifi,2G网络优化,区域语言支持等,Uber就上线“定时叫车”功能、离线呼叫功能以及企业打车计划。值得注意的是,Uber在印度开展了孵化器项目,与印度商业工业部合作推行UberPitch计划,为印度创企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烧钱大战何时休?

近日,咨询公司Valoriser Transport合伙人辛格(Jaspal Singh)表示,Ola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要想在不久的将来继续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将很困难。Uber的大举进攻成效显著:

相关报告显示,Uber斥巨资通过招募新车主、开辟现金支付和呼叫设施的方式,现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去年的5%上升到了今年年初的40%。

为了反击Uber的进攻,Ola在印度市场推出了最便宜的出租车之一Micro。此举虽然大大提升了Ola的市场份额,但是也烧掉了大量的现金。Ola的营业收入一直在增长,但其烧钱的速度却远快于营收,企业亏损也从上一年的520万美元(约了3.42亿卢比)增长到了1.14亿美元(约合75.5亿卢比)。

现在,Ola还面临司机作弊问题,提价和增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公司内部,维持租赁汽车运营的压力也很大。Ola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保持市场份额,但Uber的强势让这一任务难以实现。据行业人士分析,在Uber中国与滴滴合并后,投资者对印度的共享出行市场持观望态度。这也让Ola的下一步融资计划难以推进。

此外,印度政府在监管政策上的逐渐加紧更是为竞争加了一把火,从长期看有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但短期内无疑是对二者是非常直接的打击。

竺道观点:价格战从来都不是良性竞争的方法,却似乎成了共享出行市场突围的法宝。行业从业者一心想通过烧钱的方式获取更多地用户与资源(司机等),但打车这样一个高频刚需人人争抢的场景到底是不是一个伪需求?其实在中国市场也还没有完全给出答案。在印度这样一个增量市场远大于存量市场的国度,未来的大蛋糕是很诱人,但是能不能活到分蛋糕的那一天,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YourStory、VCcircle等。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刊登的所有原创内容,未经竺道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竺道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版权联系:inbox@zhudao.i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