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庆一部《夏洛特烦恼》成为票房黑马,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开始走入大众视野,14亿的票房成绩完成了从话剧到电影的成功转化。作为开心麻花主控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近日开启全国点映,并即将于10月28日上映,依旧是话剧改编电影,依旧是喜剧类型,改走黑色幽默路线的《驴得水》能否再造喜剧类型神话?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这是开心麻花第二部电影《驴的水》的slogan,走的是黑色幽默路线。
对于不熟悉原版话剧的电影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有点莫名的片名。不过,这对开心麻花来说,或许不是太大的问题,毕竟当初《夏洛特烦恼》上映的时候,很多人以为主角叫“夏洛特”。
《驴得水》改编自同名口碑话剧《驴得水》,原话剧自2012年登台,豆瓣评分8.6分,获封“零差评神剧”,电影已于22日开启1000场超前点映。与开心麻花上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类型不同,《驴得水》是一部荒诞喜剧,故事围绕一头叫“驴得水”的毛驴所牵扯出的一系列教育腐败问题。
开心麻花总裁刘洪涛近日接受数娱梦工厂专访时表示,驴得水是另外一种感动,非常犀利有力量,让人思考。我们开学麻花是一家喜剧公司,不会把自己局限于一种喜剧。但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做有品质的喜剧电影。《驴得水》就是优质喜剧电影的一种,做成电影,至少口碑不会差。
而与《夏洛特烦恼》的操盘路径类似,电影仍由原话剧编剧导演周申、刘露编导,演员班底也主要由原话剧班底组成,并依旧采取对电影口碑非常有信心的点映策略。然而颇为不利的是,《驴得水》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去年截然不同。在此轮点映前,开心麻花做了一次调档,将原定的20号改成了28日,对此,刘洪涛在接受数娱梦工厂专访时表示,“我们就是想把这个路演做透,所以把档期调到28号,我们没有太在意档期。我们对我们电影的品质有信心。我相信他给我百分之十的排片我都不怕。我相信它会涨上去。”
1、《驴得水》延续了《夏洛特烦恼》的喜剧片类型,但是是黑色幽默
《夏洛特烦恼》是去年国庆档“黑马”,在缺乏一线明星加持,同时正面遭遇徐峥新片《港囧》的不利情况下,最终狂揽14.4亿票房。作为开心麻花推出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观众难免会与之相比较。虽同属于喜剧,但从内容与风格方面看,这两部电影大不相同。
从电影讲述的内容看,《夏洛特烦恼》讲述了由沈腾主演的男主角在大闹初恋婚礼后意外重返青春并最终领悟人生、找回真爱的故事。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喜剧,在微笑中让人感受到温暖感人。而《驴得水》这部电影走的是黑色幽默路线。相比之下,《夏洛特烦恼》受众面更广,笑点多,深度与《驴得水》相比略欠缺。而《驴得水》笑点没那么密集,但是有深度和泪点,极具讽刺性。
《驴得水》同样是开心麻花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话剧版曾有“神作”的美誉。讲的是民国时期有一所乡村学校,因为缺水,所以校长将一头驴录用到学校。这头驴在编制上算是学校的英语老师,实际上是来为学校挑水的。而就在这个时候教育部来了特派员检查,为了掩盖学校录用了一头驴,学校找来了一个铁匠冒充“驴得水”老师,因此产生了很多笑料,黑色幽默折射出了对民国时期的讽刺与暗示。
从主创人员来看,《驴得水》依然启用的是话剧的原班底,大胆启用新人也是开心麻花延续了《夏洛特烦恼》的风格。至于这部电影为什么没有沈腾和马丽,刘洪涛告诉数娱梦工厂,“《夏洛特烦恼》的演员当时也没有被大众所认识,我们在意的是电影的完成度,在意的是演员是不是能够准确得演绎这个人物。话剧演员的原班人马一定是对剧本充分了解的,最深刻最准备的,我们相信这些人可以传达到最好。”
而与《夏洛特烦恼》类似的是,《驴得水》又是一部本就有电影大纲的话剧。据开心麻花的导演透露,2009年初,导演周申与朋友吃饭的时候聊出一个故事:一个缺水的地方,有个学校养了一头驴挑水,可谁都不愿意出养驴的钱,于是校长便将这头驴虚报成了一位名叫"吕得水"的教师,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来养驴;当上级领导来检查,要见这位吕老师的时候,大家只能编造各种借口搪塞。
饭局上众人只是随性一聊,并没有当回事儿,但之后周申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题材,于是与刘露一起讨论了这个题材,并决定以此事件为开头,将其拓展成一个电影大纲。后来有人借鉴电影剧本大纲做了名为《驴得水》的微电影。这时候,周申意识到必须把《驴得水》做起来,而排话剧显然比电影要快很多。
谈及《驴得水》的票房预期,刘洪涛表示,其实市场是在的,只不过现在是供非所求,电影本身出现了问题,并不是观众需求或者电影市场在下降。我们很难说每部电影在商业方面都很成功,我只能保证每部电影的品质都很成功。至于票房怎么样,由观众决定。我们的最大信心,是相信观众的力量。我们为什么编剧、导演都启用新人,因为我们相信观众的力量,也相信主创的实力。
2、开心麻花更愿意把话剧改编成电影
凭借电影《夏洛特烦恼》的票房爆发,开心麻花年初估值已经飙到50亿元。
在刘洪涛看来,估值50亿的价值所在,正是因为公司具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不过分依赖IP。开心麻花的特点就在于,我们有一批做喜剧原创的人才,无论编剧、还是导演、还是演员。那么这种原创加上我们对品质的在意,观众需求的在意,那么这个公司在这个市场上是比较有特点的。
在开心麻花拥有20多部的话剧IP基础上,刘洪涛向数娱梦工厂表示,更愿意把话剧改编成电影。
刘洪涛这样解释开心麻花的“话剧改编电影”模式:“话剧在剧场经过一场场千锤百炼的演出之后,跟观众面对面的交流。这个剧本就会非常地扎实。细节、剧情、包袱都会非常成熟完善。这相当于互联网公司试错。开心麻花相当于在舞台上试错,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模式。”
对于开心麻花来说,舞台剧相当于一个孵化项目,好的创意会在这个平台中实现。因为舞台剧的影响力比较小,话剧成熟之后,改编成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商业价值也可以得到放大,这是开心麻花的路数。
目前开心麻花的主营业务分影视和演出两个板块。刘洪涛表示,演出是孵化作品,培养团队,持续的演出有稳定的现金收入,有良好的品牌推广;电影是把孵化好的作品和培养出的团队通过电影来放大它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优秀的喜剧电影,同时也能对舞台演出有反馈。
去年登陆新三板的开心麻花,最新一轮定增后现在估值已50亿,刘洪涛将自己的优势总结到:“加强原创,不过分依赖IP,我们这个公司恰恰是有这方面的原创能力。包括未来我们公司的特点就在于,我们有一批做喜剧原创的人才,无论编剧 还是导演 还是演员。这种原创加上我们对品质的在意,观众需求的在意,那么这个公司在这个市场上是比较有特点的。”
附采访实录:
数娱梦工厂对话刘洪涛:开心麻花的喜剧之路
数娱梦工厂:从话剧到大电影,开心麻花找到了一个可复制的路径,最初开心麻花是怎么想到把话剧改编成电影的?
刘洪涛:当时还是很偶然的。
在2010年我加入开心麻花的时候,聊过,那个时候话剧的票卖的也没那么多,也就是年底的时候会比较好。我们就想怎么把票卖光?就是,一个话剧演员和口碑很好,我们把它改编成电影,电影如果反响很好的话,会提高我们的品牌影响力,从而影响我们的话剧。这个想法思路是相对比较窄的,当时是这样想,为了话剧更好。所以,我们就有一搭没一塔的讨论,但是都是停留想法和纸面。在写出一个电影大纲,但是没有往前推进。当时公司的经济实力也不像现在。
2012年底的《泰囧》给了我们刺激,特别火,当时我们几个人去看电影。跟话剧的几个导演在聊,当时我们就下决心把话剧改编成电影。以后要真的把电影业务来做,当事儿来干。13年我们就开始,研究把哪部话剧改编成电影,13年底确定开始做夏洛。
《夏洛特烦恼》这个话剧已经有了,我们可以把这个打磨,改编,最后决定做这个。13年12月开始做剧本,14年过完春节确认,5月建组,八月开机,十月中旬停机杀青,用八个月的时间做后期。
数娱梦工厂:做电影与做话剧之间的困难、和区别大概有哪些?
刘洪涛:有个适应调整的过程。
我们首先其实从两位导演来说,一直在研究电影,彭大魔,电影学院毕业的。平时大家在一起讨论都是电影,我们研究各个国家的喜剧电影,我们对电影并不陌生,但是舞台剧跟电影是两种表现形式。舞台剧是全景的,但电影是有远全中近特各个景别的,那么可能电影的这种在细节上,会有更多的细节描写,更多是舞台有假定性、跳跃性、夸张性,这些在电影里都不存在,电影必须要真实。道具、动作都需要生活化。我们演员都是很好的演员,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不适性。
话剧出身的演员再去演电影是没问题的。电影演员更强调前后的呼应性。话剧演员更有跳跃性。这是两种思维。
《驴得水》话剧演了两百场,国外也演了,有一定群众基础,但是还是很窄的。大学生会是一个主要的群体,但是大学院线在票房的贡献上很低。大学生的可爱是对于电影的理解会很深。能够对电影的传播起到口碑效应。宣传上会动员话剧观众看这个电影。会跟去年比较,有争议有关注是好事儿。
我们做电影并不是关注电影的票房,观众的口碑和是否喜欢这个电影是重要的。这是我们在意的事情。《驴得水》的两个导演都是新的电影导演,即使电影赔钱了,只要电影是好的,我们依然会持续支持他们去做。我比较在意的是他们的未来,而不是眼前赚钱。
数娱梦工厂:开心麻花在原创电影方面有没有计划?
刘洪涛:我们现在也在做原创电影剧本,因为我们有很多自己的签约编剧,我们也会改编其他比较好的。不一定是爆笑的,但都是喜剧。我们不会尝试喜剧之外的类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失去很多其他的机会。比如说爱情电影啊,很温馨的伦理片啊,都错过了。我们比较倾向于做自己专注的类型或者喜欢的类型,比较擅长的事情。
数娱梦工厂:话剧市场现在有另一种模式,就是把热门影视剧改编成话剧,开心麻花会不会有再把电影改编成话剧的想法?
刘洪涛:那就看我们自己原创的电影再改编话剧,这事儿我们现在还没有做。但是我们自己的路数是,我们的舞台剧相当于一个孵化项目,我们的一些创意会在这个业务板块孵化出来好的作品。因为舞台剧的影响力比较小,当这个话剧成熟之后,改编成电影。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商业价值也可以得到放大。这是我们的路数。
所以,我们的话剧可能在剧场真的是千锤百炼,经过一场一场的演出,跟观众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一场一场下来,这个剧本就会非常地扎实。细节、剧情、包袱都会非常成熟完善。这相当于互联网公司试错、我们是在舞台上试错,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模式。开心麻花更愿意把话剧改编成电影,而不是把电影转换成话剧。
我们用自己付出很多心血和积累去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会一点一点放大它的价值。先是舞台剧,然后电影,比如我这个如果是古装,还可以去开发一个游戏,授权一个游戏公司。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开心麻花不会自己去做游戏,会给别人授权。如果你是一家特别优秀的游戏公司,如果你愿意开发一款我们IP,那我们可以考虑。
数娱梦工厂:影视在开心麻花占的板块占比会越来越多?
刘洪涛:在以前没有电影,只有演出,2015年做了第一部电影,电影税后的利润是4千万,电影超过了演出的收入。在未来未必只靠电影,因为我们演出也在进步,我们演出也在创新。
明年电影也会有新的作品出现和提高,在营收上总体上是电影大于演出的,但是就稳定性来说,每天都有现金收入的,是演出。
我来稍微概况一下这两个的关系,很有意思的:演出是孵化作品,培养团队,持续的演出有稳定的现金收入,有良好的品牌推广;电影是把孵化好的作品和培养出的团队通过电影来放大它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优秀的喜剧电影,同时也能对舞台演出有反馈。现在沈腾再去演话剧,那是一票难求。目前正在演着。各地人都会知道开心麻花做喜剧的,所以我们在推广的时候也会更容易。
我们招募人才主要是创作方面的人才,他们是既做话剧也做电影。在招募人才上的删选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三观正、第二个是他的喜剧才华,这是两个最基本的。前两部电影都是用了话剧的原班底,后期的电影也会延续这种模式。
对于网剧、网大,并没有太多研究,不会做这方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