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丹·布朗小说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这部,终于出炉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丹·布朗小说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这部,终于出炉了!

《但丁密码》改编自丹·布朗2013年出版的新作《地狱》,很多读者也反映这是丹·布朗小说最适合拍成电影的一部。

作者 | 刘病否,土酷迷影女孩,小S表情包爱好者。

看《但丁密码》前很多观众可能会有这样的预设,丹·布朗、汤姆·汉克斯、朗·霍华德这固定三人联合打造的,号称学术界的007的兰登教授系列,继《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之后,似乎已经成为一个IP了。

美国近些年的畅销书作家里,丹·布朗是个无法避开的名字。当年《达芬奇密码》的火爆程度可以算美国当代文坛的现象级畅销书了,符号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在书中展露得淋漓尽致,现代高科技和古老神秘文化结合,并通过线索来按图索骥揭开悬念,依然还记得当时夜读丹·布朗读到我欲罢不能。

《达芬奇密码》2006年

这样的大畅销书改编电影着实要面对不小的挑战。小说的惊悚来自于谜题揭开后对常识的颠覆和冲击,以及谜题之下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未知的心理恐惧总是要比视觉上惊悚要来得更加猛烈,这也是小说读起来最刺激和抓人的地方。而当这些文字构建的神秘氛围如何影像化地呈现在银幕上,似乎也成了一种解码游戏。 《但丁密码》改编自丹·布朗2013年出版的新作《地狱》,很多读者也反映这是丹·布朗小说最适合拍成电影的一部。首先从影片名字来看,似乎有继续走宗教艺术+悬疑追踪解密的路线,并且也保持了高智商中年男+年轻异国美女的组合,打造IP显然已成为共识,兰登迷们也喜闻乐见。

继上一次《天使与魔鬼》的银幕改编来看,兰登系列容易招致的吐槽就是,宛若一部由兰登教授当导游的旅游观光片。悬念没有铺陈开,气氛还没渲染够,已经到下一个地方了。而那些或宗教或文化的知识线索,通常是由兰登博士直接解开。所以这么一来,小说里留下的思考那些古老文化涵义,以及悬念制造的空间就不多了。 也许很多小说读者都会有这样的矛盾:看书时会有搬上大银幕的期待,而观影结束又有些说不上来的落差。这其实很正常,几百页的小说被拍成两小时的电影,有的时候多少会牺牲一些原著趣味;而文学和影像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电影有自身的叙事符号,观看《但丁密码》比起小说是更能够调动所有感官的一次体验。

  《天使与恶魔》2009年

丹布朗系列在国内上映需要面临的挑战不仅是电影改编,还要面对宗教题材是否被接受的问题。实际上为了能够在电影这个大众影像艺术的呈现上更加通俗,作为商业片里涉及的宗教已经是比较初级了,可以说这也就是商业电影的一种类型元素的融合。电影通过这种形式将宗教呈现,特别对我们向来被嘲讽没有信仰的民族来讲,其实不妨作为一次对宗教的见识拓展。 小说把悬念、言情、谋杀、恐怖等侦探小说的元素糅合,并能够成为年度畅销,商业电影理应也该这么干,但仅仅是商业元素的拼凑当然不够。 电影尽管是悬疑和营救为主,但在故事背后都有个宏大主题。《达芬奇密码》探讨了宗教信仰在当代社会面临坍塌的危机,《天使与魔鬼》则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这次的《但丁密码》则是抛出了一个人口危机的选择题。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未来人类将面临灭亡的危机。“有一个开关,如果你按下去,那么地球上半数的人类都要死亡;如果你不按,在未来的一百年内,人类将消亡。”

影片中的这个开关就是激进天才科学家打算在全球传播的瘟疫病毒,该病毒一旦传播,可以使地球一半的人死亡,以达到人类这个物种存活下去的目的。天才科学家们真是为地球操碎了心。 极端归极端,但明显可以看出影片主题内核随社会焦点的变化。从信仰的缺失到生存危机,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丹布朗确实会根据新闻来启发小说主题,这种极端分子也大有人在。 在这个“拯救人类计划”的背后,激进分子们还引用了一个很邪的典故——黑死病。14世纪爆发的黑死病,瘟疫夺走欧洲30%至60%的人口。为寻求解药,欧洲人开始寻找科学方法,因此有说法是黑死病带动了之后的文艺复兴。

影片中出现了的当时黑死病时期,医生在治疗被感染的病人时佩戴的鸟喙面具,用以避免他们的鼻孔接触到瘟疫。 嗯,很适合最近的北京。 而这次电影的解密部分,就落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巨擘之一,桑德罗·波提切利根据《神曲》所创作出的《地狱图》,以及但丁的死亡面具。

《神曲》残忍而又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下到地狱,穿过炼狱,并最终升入天堂与上帝交谈的过程。《神曲》全诗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原著“地狱”的名字由来就在于此。 激进科学家们所鼓吹的就是这种“pain can save us”的理念,只有通过地狱,人类才能抵达天堂。

根据但丁的描述,波提切利将那令人魂飞魄散的地狱绘制成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直通地心,地狱深坑共有九层,唤作“地狱九圈”,死去的罪人们在此接受各种酷刑的折磨。 “在这幅上宽下窄的剖面图中,地狱被分为若干层下行阶地,越往下罪孽越深重,刑罚越严峻,每一层中都住满了犯下了各种罪行被折磨的鬼魂。” 而兰登教授拿到的是被激进分子动过手脚的《地狱图》,画里的线索就指向了病毒隐藏的地方。熟悉丹·布朗的人知道,剧情到后面会有反转,人物的正反派开始模糊,爱情的元素也会慢慢浮现。

兰登一边要找到病毒拯救人类,另一边也面临人身安全的危机,同时和几个组织斡旋。 相比于007系列主打的国际化大城市地标来看,罗伯特·兰登显然更投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所好。《达芬奇密码》选址巴黎卢浮宫,《天使与魔鬼》在罗马梵蒂冈,而这次的《但丁秘密》在佛罗伦萨、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取景。 这些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色彩。跟着兰登博士不再矫健的步伐,你确实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这些热门旅游城市的异国风光,并伴随动作追逐场面。这对于银幕两小时游的游客来讲,确实是非常物超所值的体验了。

电影比起小说,非常难做到的是,其中很多宗教、建筑、艺术、符号学等知识没有办法让观众真正吸收到。对于这样一部艺术背景和故事线索紧密相关的原著来讲,电影改编起来也确实是个难题。 小说在兰登的推理上花了很重笔墨,所以当你读起时来会有种悬疑的递进、获得信息的快感、学习的收获(当然这实际上并不是知识)。而电影能够在好看的同时也能做到引人入胜,已经是值得期待了。 另外影片中也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 似乎很多书迷还是对朗·霍华德的改编抱着宽容态度,毕竟他忠实原著,且拍出了大片该有的样子。最关键的是,大片怎么能没有动作元素呢,哪怕是对于兰登这样戴着米奇手表的高知分子来讲,并且还要一部比一部多,兰登擅长游泳就老让他往水里钻。 Hanks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能一口气跑到日本的阿甘了,可院线观众依然爱看动作场面。无奈今年60大寿的汤姆叔叔真的老了,跑几步就已经开始喘了,影片中一会儿高处枪战,一会儿水中搏斗,还有爬墙那场戏,估计即使女主拽他也上不来了。

  帅气依旧的汤姆大叔

小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一位博闻强识、儒雅谦卑的知识分子,还能看到一位老当益壮且依然情怀依旧的兰登教授,无论走到哪,儿时父母送的米奇手表依然戴在手腕。 另外影片配乐汉斯·季默是著名电影配乐家,配乐生涯20多年,先后给一百多部电影做过配乐。非常好莱坞,非常商业大片。诺兰、斯皮尔伯格、盖·里奇、漫威等都多次找他配乐,这也是他和朗·霍华德的第6次合作。 所以也不难看出汉斯非常懂得好莱坞英雄主义的经典配置——磅礴,恢弘。渲染气氛,制造悬疑电影该有的紧迫感也都非常到位。 影片中的爱情元素倒非常文艺青年,把但丁和其缪斯贝雅特丽齐的典故套在了兰登和另一位女士身上。“那个时候但丁9岁,而与贝雅特丽齐这次邂逅,爱神便统治了但丁的灵魂,爱上了这个对他影响一生的‘伊似非人之女,而系神之女’的美丽女子。”

至于片中是哪位美丽女子帮助了兰登,不去看的话可能很难猜到。丹·布朗系列中的爱情元素和其他大片不太一样,兰登和女主角之间总是有种惺惺相惜又保持距离的高级调情方式。 作为商业片来讲,《但丁密码》确实具备了线索推理、悬疑惊悚、动作场面、爱情元素以及场景奇观这些吸引人的要素,当然还有剧情反转、人物黑化这些出乎意料的地方。最关键的是,丹布朗系列的电影始终和观众保持一种引导的关系,且大胆地把宗教打造成流行,甚至渗透到民间讨论

但兰登教授如果作为一个IP来讲,有其自身的局限也有电影改编的出彩,烧脑和动作都得来,还要有个人魅力,这就看萝卜青菜哪个更爱了。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丹·布朗小说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这部,终于出炉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丹·布朗小说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这部,终于出炉了!

《但丁密码》改编自丹·布朗2013年出版的新作《地狱》,很多读者也反映这是丹·布朗小说最适合拍成电影的一部。

作者 | 刘病否,土酷迷影女孩,小S表情包爱好者。

看《但丁密码》前很多观众可能会有这样的预设,丹·布朗、汤姆·汉克斯、朗·霍华德这固定三人联合打造的,号称学术界的007的兰登教授系列,继《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之后,似乎已经成为一个IP了。

美国近些年的畅销书作家里,丹·布朗是个无法避开的名字。当年《达芬奇密码》的火爆程度可以算美国当代文坛的现象级畅销书了,符号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在书中展露得淋漓尽致,现代高科技和古老神秘文化结合,并通过线索来按图索骥揭开悬念,依然还记得当时夜读丹·布朗读到我欲罢不能。

《达芬奇密码》2006年

这样的大畅销书改编电影着实要面对不小的挑战。小说的惊悚来自于谜题揭开后对常识的颠覆和冲击,以及谜题之下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未知的心理恐惧总是要比视觉上惊悚要来得更加猛烈,这也是小说读起来最刺激和抓人的地方。而当这些文字构建的神秘氛围如何影像化地呈现在银幕上,似乎也成了一种解码游戏。 《但丁密码》改编自丹·布朗2013年出版的新作《地狱》,很多读者也反映这是丹·布朗小说最适合拍成电影的一部。首先从影片名字来看,似乎有继续走宗教艺术+悬疑追踪解密的路线,并且也保持了高智商中年男+年轻异国美女的组合,打造IP显然已成为共识,兰登迷们也喜闻乐见。

继上一次《天使与魔鬼》的银幕改编来看,兰登系列容易招致的吐槽就是,宛若一部由兰登教授当导游的旅游观光片。悬念没有铺陈开,气氛还没渲染够,已经到下一个地方了。而那些或宗教或文化的知识线索,通常是由兰登博士直接解开。所以这么一来,小说里留下的思考那些古老文化涵义,以及悬念制造的空间就不多了。 也许很多小说读者都会有这样的矛盾:看书时会有搬上大银幕的期待,而观影结束又有些说不上来的落差。这其实很正常,几百页的小说被拍成两小时的电影,有的时候多少会牺牲一些原著趣味;而文学和影像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电影有自身的叙事符号,观看《但丁密码》比起小说是更能够调动所有感官的一次体验。

  《天使与恶魔》2009年

丹布朗系列在国内上映需要面临的挑战不仅是电影改编,还要面对宗教题材是否被接受的问题。实际上为了能够在电影这个大众影像艺术的呈现上更加通俗,作为商业片里涉及的宗教已经是比较初级了,可以说这也就是商业电影的一种类型元素的融合。电影通过这种形式将宗教呈现,特别对我们向来被嘲讽没有信仰的民族来讲,其实不妨作为一次对宗教的见识拓展。 小说把悬念、言情、谋杀、恐怖等侦探小说的元素糅合,并能够成为年度畅销,商业电影理应也该这么干,但仅仅是商业元素的拼凑当然不够。 电影尽管是悬疑和营救为主,但在故事背后都有个宏大主题。《达芬奇密码》探讨了宗教信仰在当代社会面临坍塌的危机,《天使与魔鬼》则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这次的《但丁密码》则是抛出了一个人口危机的选择题。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未来人类将面临灭亡的危机。“有一个开关,如果你按下去,那么地球上半数的人类都要死亡;如果你不按,在未来的一百年内,人类将消亡。”

影片中的这个开关就是激进天才科学家打算在全球传播的瘟疫病毒,该病毒一旦传播,可以使地球一半的人死亡,以达到人类这个物种存活下去的目的。天才科学家们真是为地球操碎了心。 极端归极端,但明显可以看出影片主题内核随社会焦点的变化。从信仰的缺失到生存危机,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丹布朗确实会根据新闻来启发小说主题,这种极端分子也大有人在。 在这个“拯救人类计划”的背后,激进分子们还引用了一个很邪的典故——黑死病。14世纪爆发的黑死病,瘟疫夺走欧洲30%至60%的人口。为寻求解药,欧洲人开始寻找科学方法,因此有说法是黑死病带动了之后的文艺复兴。

影片中出现了的当时黑死病时期,医生在治疗被感染的病人时佩戴的鸟喙面具,用以避免他们的鼻孔接触到瘟疫。 嗯,很适合最近的北京。 而这次电影的解密部分,就落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巨擘之一,桑德罗·波提切利根据《神曲》所创作出的《地狱图》,以及但丁的死亡面具。

《神曲》残忍而又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下到地狱,穿过炼狱,并最终升入天堂与上帝交谈的过程。《神曲》全诗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原著“地狱”的名字由来就在于此。 激进科学家们所鼓吹的就是这种“pain can save us”的理念,只有通过地狱,人类才能抵达天堂。

根据但丁的描述,波提切利将那令人魂飞魄散的地狱绘制成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直通地心,地狱深坑共有九层,唤作“地狱九圈”,死去的罪人们在此接受各种酷刑的折磨。 “在这幅上宽下窄的剖面图中,地狱被分为若干层下行阶地,越往下罪孽越深重,刑罚越严峻,每一层中都住满了犯下了各种罪行被折磨的鬼魂。” 而兰登教授拿到的是被激进分子动过手脚的《地狱图》,画里的线索就指向了病毒隐藏的地方。熟悉丹·布朗的人知道,剧情到后面会有反转,人物的正反派开始模糊,爱情的元素也会慢慢浮现。

兰登一边要找到病毒拯救人类,另一边也面临人身安全的危机,同时和几个组织斡旋。 相比于007系列主打的国际化大城市地标来看,罗伯特·兰登显然更投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所好。《达芬奇密码》选址巴黎卢浮宫,《天使与魔鬼》在罗马梵蒂冈,而这次的《但丁秘密》在佛罗伦萨、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取景。 这些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色彩。跟着兰登博士不再矫健的步伐,你确实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这些热门旅游城市的异国风光,并伴随动作追逐场面。这对于银幕两小时游的游客来讲,确实是非常物超所值的体验了。

电影比起小说,非常难做到的是,其中很多宗教、建筑、艺术、符号学等知识没有办法让观众真正吸收到。对于这样一部艺术背景和故事线索紧密相关的原著来讲,电影改编起来也确实是个难题。 小说在兰登的推理上花了很重笔墨,所以当你读起时来会有种悬疑的递进、获得信息的快感、学习的收获(当然这实际上并不是知识)。而电影能够在好看的同时也能做到引人入胜,已经是值得期待了。 另外影片中也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 似乎很多书迷还是对朗·霍华德的改编抱着宽容态度,毕竟他忠实原著,且拍出了大片该有的样子。最关键的是,大片怎么能没有动作元素呢,哪怕是对于兰登这样戴着米奇手表的高知分子来讲,并且还要一部比一部多,兰登擅长游泳就老让他往水里钻。 Hanks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能一口气跑到日本的阿甘了,可院线观众依然爱看动作场面。无奈今年60大寿的汤姆叔叔真的老了,跑几步就已经开始喘了,影片中一会儿高处枪战,一会儿水中搏斗,还有爬墙那场戏,估计即使女主拽他也上不来了。

  帅气依旧的汤姆大叔

小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一位博闻强识、儒雅谦卑的知识分子,还能看到一位老当益壮且依然情怀依旧的兰登教授,无论走到哪,儿时父母送的米奇手表依然戴在手腕。 另外影片配乐汉斯·季默是著名电影配乐家,配乐生涯20多年,先后给一百多部电影做过配乐。非常好莱坞,非常商业大片。诺兰、斯皮尔伯格、盖·里奇、漫威等都多次找他配乐,这也是他和朗·霍华德的第6次合作。 所以也不难看出汉斯非常懂得好莱坞英雄主义的经典配置——磅礴,恢弘。渲染气氛,制造悬疑电影该有的紧迫感也都非常到位。 影片中的爱情元素倒非常文艺青年,把但丁和其缪斯贝雅特丽齐的典故套在了兰登和另一位女士身上。“那个时候但丁9岁,而与贝雅特丽齐这次邂逅,爱神便统治了但丁的灵魂,爱上了这个对他影响一生的‘伊似非人之女,而系神之女’的美丽女子。”

至于片中是哪位美丽女子帮助了兰登,不去看的话可能很难猜到。丹·布朗系列中的爱情元素和其他大片不太一样,兰登和女主角之间总是有种惺惺相惜又保持距离的高级调情方式。 作为商业片来讲,《但丁密码》确实具备了线索推理、悬疑惊悚、动作场面、爱情元素以及场景奇观这些吸引人的要素,当然还有剧情反转、人物黑化这些出乎意料的地方。最关键的是,丹布朗系列的电影始终和观众保持一种引导的关系,且大胆地把宗教打造成流行,甚至渗透到民间讨论

但兰登教授如果作为一个IP来讲,有其自身的局限也有电影改编的出彩,烧脑和动作都得来,还要有个人魅力,这就看萝卜青菜哪个更爱了。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丹·布朗小说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这部,终于出炉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