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强在北京调研的三家独角兽企业,是何来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强在北京调研的三家独角兽企业,是何来头?

三家公司分别对应当前三大热门赛道——商业航天、储能和人工智能。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实习记者 | 蒋习

三家不同领域的独角兽公司,被国务院总理李强调研了。

据新华社消息,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市调研了三家独角兽企业发展情况,它们分别是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银河航天)、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博思创)和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下称地平线)。

这三家公司分别对应了当前三大热门赛道——商业航天、储能和人工智能。

独角兽公司一般指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李强座谈交流时表示,独角兽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在调研银河航天时,李强表示,卫星网络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研发攻关,持续降低制造成本,加大应用推广力度,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银河航天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独角兽公司,成立于2016年,2018年4月开始正式运营,由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徐鸣创办。该公司主要专注于通信载荷、核心单机、卫星平台的自主研发与低成本量产。

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成功发射中国通信能力最强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完成了Q/V频段馈电链路的建链等诸多关键技术验证。

去年3月5日,银河航天发射了中国首次批量研制的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02批卫星。这验证了中国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所必须的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以及组网运营能力。

该批卫星目前已在轨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中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构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

目前,银河航天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平台型谱,包括平板堆叠式卫星平台、200-700kg级通信卫星平台、100-500kg遥感卫星平台、灵巧型卫星平台等。

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定义,商业航天活动是指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按应用可分为空间发射服务、通信及遥感卫星、地面设备以及相关卫星服务四类。

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起步于2015年前后,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民营火箭企业,以及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微纳星空等卫星企业先后成立。

近年来,国家已发布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发展。2015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其中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截至目前,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有200多家,涵盖了从卫星制造、火箭研制与发射、测控运营、商业服务等业务范围。

华泰证券的数据显示,2011-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公布融资事件数量共341起,融资额达约243亿元,其中仅2021年就超过了64亿元,占比四分之一以上。

据艾媒咨询数据,自2015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17-2024年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2.34万亿元。

华泰证券预测,今年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丰收之年,同时该板块也将是未来几年资本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之一。

除商业航天外,储能也是当前资本非常关注的领域。

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主要业务为化学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该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独角兽”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

在海博思创,李强表示,储能在能源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广阔市场空间。要把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持续推动技术进步,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更好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用户需求。

海博思创拥有CMA和CNAS认证的电池及电池系统测试实验室,获准成立了电化学储能系统博士后工作站,并牵头成立了北京市未来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中心。

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建模、电池管理、电力电子、能量管理、控制管理、系统集成、系统验证、智能运维等核心技术。

今年4月7日,“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3)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储能企业系列榜单显示,海博思创位列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国内市场出货量榜首、全球出货量第三。

储能是指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是解决新能源电网系统问题的关键。

中国已发展为全球新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对储能需求巨大,也促使了新型储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目前主要为化学储能等。

去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达7.3 GW/15.9 GWh,创历史新高,功率规模同比增长2倍,能量规模同比增长2.8倍,这也是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白皮书预计,未来五年,受益于相关技术进步、投资成本下降、商业模式成熟,中国新型储能将继续高速发展,年均复合增速超50%;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138.4 GW,2023-2027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9.3%-60.3%。

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7月,是一家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该公司是国内率先实现车规级芯片大规模前装量产的公司,产品覆盖支持全场景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

李强在调研地平线时指出,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大号终端”,融合多种功能、满足多种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且中国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要加快芯片研发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更多具有话语权的产品和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自动驾驶是当前全球汽车与交通出行领域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主要方向,该领域发展进程与AI技术发展高度相关。算法、数据与芯片技术发展,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驱动力。

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扶持自动驾驶行业。2022年11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准入试点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和指导要求,进一步推进了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

36氪研究院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相关融资153起,对外披露的融资总额近300亿元。与2021年相比,融资事件数量有所增加,融资金额大幅下降,资本市场趋于冷静。

李强座谈交流时指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希望广大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以创新为使命,打造更多“独门绝技”“硬核科技”,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银河航天

  • 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组织召开卫星频率轨道资源国际规则学习小组第一次集体学习
  • 首次!中国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走向海外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强在北京调研的三家独角兽企业,是何来头?

三家公司分别对应当前三大热门赛道——商业航天、储能和人工智能。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实习记者 | 蒋习

三家不同领域的独角兽公司,被国务院总理李强调研了。

据新华社消息,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市调研了三家独角兽企业发展情况,它们分别是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银河航天)、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博思创)和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下称地平线)。

这三家公司分别对应了当前三大热门赛道——商业航天、储能和人工智能。

独角兽公司一般指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李强座谈交流时表示,独角兽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在调研银河航天时,李强表示,卫星网络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研发攻关,持续降低制造成本,加大应用推广力度,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银河航天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独角兽公司,成立于2016年,2018年4月开始正式运营,由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徐鸣创办。该公司主要专注于通信载荷、核心单机、卫星平台的自主研发与低成本量产。

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成功发射中国通信能力最强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完成了Q/V频段馈电链路的建链等诸多关键技术验证。

去年3月5日,银河航天发射了中国首次批量研制的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02批卫星。这验证了中国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所必须的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以及组网运营能力。

该批卫星目前已在轨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中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构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

目前,银河航天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平台型谱,包括平板堆叠式卫星平台、200-700kg级通信卫星平台、100-500kg遥感卫星平台、灵巧型卫星平台等。

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定义,商业航天活动是指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按应用可分为空间发射服务、通信及遥感卫星、地面设备以及相关卫星服务四类。

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起步于2015年前后,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民营火箭企业,以及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微纳星空等卫星企业先后成立。

近年来,国家已发布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发展。2015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其中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截至目前,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有200多家,涵盖了从卫星制造、火箭研制与发射、测控运营、商业服务等业务范围。

华泰证券的数据显示,2011-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公布融资事件数量共341起,融资额达约243亿元,其中仅2021年就超过了64亿元,占比四分之一以上。

据艾媒咨询数据,自2015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17-2024年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2.34万亿元。

华泰证券预测,今年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丰收之年,同时该板块也将是未来几年资本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之一。

除商业航天外,储能也是当前资本非常关注的领域。

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主要业务为化学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该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独角兽”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

在海博思创,李强表示,储能在能源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广阔市场空间。要把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持续推动技术进步,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更好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用户需求。

海博思创拥有CMA和CNAS认证的电池及电池系统测试实验室,获准成立了电化学储能系统博士后工作站,并牵头成立了北京市未来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中心。

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建模、电池管理、电力电子、能量管理、控制管理、系统集成、系统验证、智能运维等核心技术。

今年4月7日,“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3)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储能企业系列榜单显示,海博思创位列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国内市场出货量榜首、全球出货量第三。

储能是指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是解决新能源电网系统问题的关键。

中国已发展为全球新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对储能需求巨大,也促使了新型储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目前主要为化学储能等。

去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达7.3 GW/15.9 GWh,创历史新高,功率规模同比增长2倍,能量规模同比增长2.8倍,这也是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白皮书预计,未来五年,受益于相关技术进步、投资成本下降、商业模式成熟,中国新型储能将继续高速发展,年均复合增速超50%;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138.4 GW,2023-2027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9.3%-60.3%。

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7月,是一家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该公司是国内率先实现车规级芯片大规模前装量产的公司,产品覆盖支持全场景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

李强在调研地平线时指出,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大号终端”,融合多种功能、满足多种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且中国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要加快芯片研发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更多具有话语权的产品和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自动驾驶是当前全球汽车与交通出行领域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主要方向,该领域发展进程与AI技术发展高度相关。算法、数据与芯片技术发展,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驱动力。

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扶持自动驾驶行业。2022年11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准入试点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和指导要求,进一步推进了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

36氪研究院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相关融资153起,对外披露的融资总额近300亿元。与2021年相比,融资事件数量有所增加,融资金额大幅下降,资本市场趋于冷静。

李强座谈交流时指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希望广大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以创新为使命,打造更多“独门绝技”“硬核科技”,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