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小川与百度互怼的背后,一场故事可持续性的捍卫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小川与百度互怼的背后,一场故事可持续性的捍卫战

时间与市场会检验谁是这场口水战的最终胜利者。

文|邻章

大佬互怼的激烈程度,无疑是鉴定行业热度最有效的方式,从智能手机市场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最近的大模型,无不如此。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到iPhone时刻,沉寂已久的国内互联网圈,又一次开始摩拳擦掌,都试图成为大模型浪潮中的弄潮儿。

这让国内互联网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这种热闹,体现在高密度的大模型发布频率上——据金十数据发布的统计结果来看:从二月至今,已有多达十五场的大模型发布,而其主角们则也基本涵盖了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网易、360、科大讯飞、商汤、360等国内最顶级的科技互联网公司。

更体现在久违的互联网大佬互怼,又开始出现——近日在有关“国内大模型们距离Open AI 的GPT大模型,差距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上,王小川和李彦宏的隔空交火。

李彦宏认为自家在三月份发布的文心一言距离GPT的差距大概在两个月,并且认为国内大模型创业已经基本没有机会,大家也没必要在大模型上重复造轮子。

而王小川则认为国内距离Open AI的差距可能在两年以上,并调侃李彦宏所言的2个月差距,是不在一个平行宇宙;并由此引发百度集团副总裁、搜索平台负责人肖阳回怼“王小川脱离一线太久,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确实跟我们不在一个宇宙,自然对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缺乏了解。”

截至当前,这场互怼仍旧在继续。

在此,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双方会放下体面、反应强烈,进入互怼状态?

在我看来,这显然不是为了让吃瓜群众可以看热闹这么简单。观察这轮互怼,其实不难发现双方都在打对方的七寸。

为什么这么说?

从现实来看:于百度而言,在人工智能领域,其一直将自身定位为国内人工智能技术领先者乃至是最强者,是与国外顶级对手们并驾齐驱的存在,也一直寄希望于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市值回归,重回BAT之巅。

但从现实来说,百度现阶段在市值层面似乎并未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而当前大模型,则被百度视为一个新机会。

而这一技术领域的最强定位以及市值回归期许,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不能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至少是不能落后太多——无论是百度自身还是市场,都有这样的要求——这从百度当时发布文心一言没有现场演示,引发市场质疑导致当日股价大跌,便可见一斑。

所以在此现实下,王小川宣称国内大模型落后GPT大模型两年以上,这不仅是打李彦宏的脸,更几乎是在整体上否定了百度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领先性,这自然是百度不可接受、不能容忍的。

而李彦宏关于“国内大模型领域的创业基本没有机会,大家不必要重复造轮子”的言论,于正投身于大模型领域创业的王小川而言,也同样如此——这几乎是否认了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这于王小川而言,自然也是不可接受、不能容忍的。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这场互怼,则可说,双方互怼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有关人工智能实力的锚定战,是一场有关国内大模型发展方向话事权的争夺,更也直接关系到自身故事的可持续性,所以在此,也就不难理解双方为何会反应强烈了。

这与智能手机市场当时所谓的“一亿像素方向错了”,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称“有的汽车天天烧,在我们的质量标准中根本不能出厂”可谓是如出一辙。

但这样的互怼,会有结果吗,我认为除了吸引吃瓜群众,做一个出圈传播之外,似乎别无他用。

平心而论,双方都是有实力的存在——于百度而言,无论是财富杂志早将其称为AI四巨头,还是业内将百度视为人工智能黄埔军校,都肯定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同样,王小川的个人能力,也同样是毋庸置疑的——这从清华的高材生和搜狗的教父等等,便可见一斑。

而面对这种双方都有能力、谁也不服谁,以及GPT大模型方向其实才刚起步的现实,个人认为:与其互怼,不如各凭本事,共同投身于大模型这一新技术浪潮之中,让时间与市场来检验谁是最终的胜利者。这或许比当前还没做出多少成绩,就开始打口水仗,要有意义得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小川与百度互怼的背后,一场故事可持续性的捍卫战

时间与市场会检验谁是这场口水战的最终胜利者。

文|邻章

大佬互怼的激烈程度,无疑是鉴定行业热度最有效的方式,从智能手机市场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最近的大模型,无不如此。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到iPhone时刻,沉寂已久的国内互联网圈,又一次开始摩拳擦掌,都试图成为大模型浪潮中的弄潮儿。

这让国内互联网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这种热闹,体现在高密度的大模型发布频率上——据金十数据发布的统计结果来看:从二月至今,已有多达十五场的大模型发布,而其主角们则也基本涵盖了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网易、360、科大讯飞、商汤、360等国内最顶级的科技互联网公司。

更体现在久违的互联网大佬互怼,又开始出现——近日在有关“国内大模型们距离Open AI 的GPT大模型,差距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上,王小川和李彦宏的隔空交火。

李彦宏认为自家在三月份发布的文心一言距离GPT的差距大概在两个月,并且认为国内大模型创业已经基本没有机会,大家也没必要在大模型上重复造轮子。

而王小川则认为国内距离Open AI的差距可能在两年以上,并调侃李彦宏所言的2个月差距,是不在一个平行宇宙;并由此引发百度集团副总裁、搜索平台负责人肖阳回怼“王小川脱离一线太久,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确实跟我们不在一个宇宙,自然对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缺乏了解。”

截至当前,这场互怼仍旧在继续。

在此,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双方会放下体面、反应强烈,进入互怼状态?

在我看来,这显然不是为了让吃瓜群众可以看热闹这么简单。观察这轮互怼,其实不难发现双方都在打对方的七寸。

为什么这么说?

从现实来看:于百度而言,在人工智能领域,其一直将自身定位为国内人工智能技术领先者乃至是最强者,是与国外顶级对手们并驾齐驱的存在,也一直寄希望于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市值回归,重回BAT之巅。

但从现实来说,百度现阶段在市值层面似乎并未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而当前大模型,则被百度视为一个新机会。

而这一技术领域的最强定位以及市值回归期许,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不能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至少是不能落后太多——无论是百度自身还是市场,都有这样的要求——这从百度当时发布文心一言没有现场演示,引发市场质疑导致当日股价大跌,便可见一斑。

所以在此现实下,王小川宣称国内大模型落后GPT大模型两年以上,这不仅是打李彦宏的脸,更几乎是在整体上否定了百度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领先性,这自然是百度不可接受、不能容忍的。

而李彦宏关于“国内大模型领域的创业基本没有机会,大家不必要重复造轮子”的言论,于正投身于大模型领域创业的王小川而言,也同样如此——这几乎是否认了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这于王小川而言,自然也是不可接受、不能容忍的。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这场互怼,则可说,双方互怼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有关人工智能实力的锚定战,是一场有关国内大模型发展方向话事权的争夺,更也直接关系到自身故事的可持续性,所以在此,也就不难理解双方为何会反应强烈了。

这与智能手机市场当时所谓的“一亿像素方向错了”,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称“有的汽车天天烧,在我们的质量标准中根本不能出厂”可谓是如出一辙。

但这样的互怼,会有结果吗,我认为除了吸引吃瓜群众,做一个出圈传播之外,似乎别无他用。

平心而论,双方都是有实力的存在——于百度而言,无论是财富杂志早将其称为AI四巨头,还是业内将百度视为人工智能黄埔军校,都肯定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同样,王小川的个人能力,也同样是毋庸置疑的——这从清华的高材生和搜狗的教父等等,便可见一斑。

而面对这种双方都有能力、谁也不服谁,以及GPT大模型方向其实才刚起步的现实,个人认为:与其互怼,不如各凭本事,共同投身于大模型这一新技术浪潮之中,让时间与市场来检验谁是最终的胜利者。这或许比当前还没做出多少成绩,就开始打口水仗,要有意义得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