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樊旭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周六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已经降低至历史低点,税费负担边际下降空间已非常有限。下一阶段,减税降费政策将侧重促投资和扩消费。
财政部数据显示,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2018年的17%下降至2022年的13.8%,在主要经济体中也处于较低水平。
邢丽表示,“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国减税降费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对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现金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等起到了诸多成效。但是,她强调,“宏观调控是一个‘审时度势’的艺术,减税降费不是‘一减到底’就好”。
她进一步指出,当前减税降费正在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方面,财政紧平衡已是常态。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再加上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政府债务负担率已达到50%左右。虽然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也存在结构性问题,一些地方财政运行风险在加大。特别是在政策边际效应减弱的背景下,若要达到以前的政策效果,政策力度需要不断加码,同时也会积累更大的财政风险。
另一方面,邢丽指出,2022年,税收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全国税收收入占比下降,非税收入占比上升的“跷跷板”特征十分明显。“虽然非税收入也是汲取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不能将非税收入和‘乱收费’划等号,但不可否认,面对税收压力加大,部分地方政府加大了非税收入的挖潜。”她说。
邢丽认为,在进一步减税降费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未来政策的侧重点将是促投资和扩消费这两大方向。
她表示,从促投资来看,政策的重点在于促进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支持的产业包括汽车、半导体、航空、新能源和制药等。减税降费可以发挥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性作用,还可以通过完善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和方式。
从扩消费来看,邢丽称,政策的重点是鼓励消费,提高消费在促进经济循环中的作用。尤其要完善消费潜力大、技术和产业带动强的产品的税费支持政策,比如汽车。此外,还要完善养老、育儿、医疗等领域的税费支持政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