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音乐剧《莫扎特》男主演:我扮演的不是那位作曲家,而是个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音乐剧《莫扎特》男主演:我扮演的不是那位作曲家,而是个人

这个洛可可时代的“摇滚巨星”、终其一生在天赋才华与自由梦想间踟蹰徘徊的天才音乐家,如何在音乐剧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2015年新版《莫扎特》剧照。来源:VBW/Deen van Meer

“我不会写诗,我不是诗人,说话没有诗意,没有抑扬顿挫;我不是画家,我甚至不能通过演绎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我的态度和想法;我不是舞蹈家,但我可以通过声音来完成。我是音乐家。”

10月26日晚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主剧场舞台上,德语音乐剧《莫扎特》男主角“莫扎特”扮演者乌多·凯帕什(Oedo Kuipers)甫一亮相,就用剧中《我即是音乐》(Ich bin Musik)一曲向观众们做了自我介绍。歌词源于莫扎特于1777年11月写给父亲的信中自述,配合温柔的抒情曲调,卡帕什的清亮歌声直抒胸臆,将一个有着强烈信念和自我意识的莫扎特形象展现在台下观众的面前。

“莫扎特”扮演者乌多·卡帕什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演唱剧中曲目。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莫扎特》由经典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的词曲搭档西尔维斯特·里维(Sylvester Levay)和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联袂创作,讲述了沃尔夫冈·莫扎特这个洛可可时代的“摇滚巨星”、终其一生在天赋才华与自由梦想间踟蹰徘徊的天才音乐家的人生故事。

自199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首演以来,《莫扎特》已有了超过6种语言的18个版本,在奥地利、德国、瑞典、日本、韩国、匈牙利和捷克上演过,吸引了全球200余万人次观看,是德奥音乐剧中的经典作品。有乐评人指出,德奥音乐剧作品,特别是里维和昆策的作品,与从音乐秀中诞生的百老汇音乐剧不同:“继承了欧洲自身的戏剧传统,兼具高尚审美与娱乐性,擅长群像刻画,强调角色生而为人的复杂天性,从人物内心与命运之间的抗衡中汲取张力,往往富有更为恢弘的史诗感。”

以历史人物为创作灵感是里维与昆策的作品的一大特色。昆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过往历史中的人物如何“长大成人”、“找到自我”是他所有剧本中真正的主题:

“《伊丽莎白》是这样,《莫扎特》和《吸血鬼之舞》是这样,我的新剧《伊丽莎白女王一世》(Lady Bess)和《玛丽·安托瓦奈特》也都是这样。我希望讲述的,是人们如何变得独立自主,如何不再依附他人,以及最终如何得到自身的自由。我总是从历史人物入手,是因为我正好对历史感兴趣,而且是学历史出身。也许因此我对历史人物有着更多了解,或者说他们没什么距离感。”

继2014年引进《伊丽莎白》之后,文化广场再次引进一部经典德语音乐剧作为2016年的年末大戏。此次引进的版本为2015年维也纳驻场版,所有布景道具均从维也纳运来,启用的演员皆为实力派音乐剧演员。

凯帕什自2015年至今一直在驻场版中饰演莫扎特,这位生于荷兰的年轻演员起先在选秀节目《寻找约瑟夫》中初露头角。2009年至2013年,他在蒂尔堡音乐剧院音乐学院接受专业训练。他通过《弗朗西斯——上帝的吟游诗人》中的青年弗朗西斯、《幽灵列车》中的查尔斯·默多克和《冬天的童话》中的水鸟王子进入了观众视野。在来到上海之前,卡帕什刚刚结束了在德国杜伊斯堡的5场《莫扎特》演出,获得了当地主流媒体的好评。

在新闻发布会兼迷你演唱会上,卡帕什演唱了剧中的5首经典曲目,其中包括描述莫扎特在才华束缚之下挣扎的主题曲《阴影随行》(Wie Wird man seinen Schatten los?)和充满摇滚气质、象征反抗权威精神的《我是天才》(Ich bin extraordinaer)。

其中他演唱的最后一曲是为上海观众准备的特别惊喜。在报名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观众中,一位粉丝获得了与卡帕什合唱的机会。合唱曲目《我俩在一起》(Wir zwei zusammen)为2015年新版增加的曲目,是莫扎特与妻子康斯坦茨的定情恋曲。在现场演唱中,这位粉丝表现出了极高的演唱水准,而卡帕什亦与新搭档配合默契。当演唱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卡帕什执起粉丝的手轻吻,眼神柔情似水,引起现场尖叫声一片。

合唱结束,卡帕什轻吻同台粉丝的手,现场尖叫一片。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今年是莫扎特的260年诞辰。这位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以“音乐神童”的形象为人所知:他3岁开始弹钢琴,4岁已经能够准确无误地弹奏短小乐曲,5岁即能谱写小品,并在父亲指导下不倦地学习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算术及音乐知识。他6岁时进行了第一次旅行演出,7岁开始了第二次为时三年半的巡回演出。在36年的短暂生命中,他持续不断地谱写歌剧、交响曲、弥撒曲、四重奏等。他从未做过寻常意义上的孩子。

“有人计算过,光是将他一生所作的总谱誊写下来,就要花去整整7年。光是誊写就要这么久,更别提构思和作曲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是一刻不停地工作着的,因此他对生活充满了渴望,渴望快乐,渴望社交,渴望各种形式的爱。我想,从自传中的事实来看,莫扎特一方面有着享受生活的人性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想辜负自己的才华,这两者的冲突显然是有依据的。”

昆策如此解释为何在音乐剧中,莫扎特的天赋显得如此危险。在神话与天才的表象之下,剧中的莫扎特亦有其不完美的、脆弱的、敏感的一面。“他最想获得的是父亲的认可与爱,他希望自己的父亲能以他为荣。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心态,做了些了不起的事,就希望父母能为他们骄傲。虽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内心仍然像一个14岁的少年一般,而他的内心是不是会迸发出一股叛逆的力量。我认为这是这个角色如此有趣的原因。”卡帕什讲述了他对角色的理解。

“在剧中我扮演的不是一位作曲家,而是一个人,一个恰好叫沃尔夫冈·莫扎特的人。”他说。

卡帕什与现场观众合影。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莫扎特》将于2016年12月13日至2017年1月15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连演40场。这部已经风靡了20年的音乐剧,或许能让你看到这位传奇音乐家的骄傲与孤独,欢乐与痛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音乐剧《莫扎特》男主演:我扮演的不是那位作曲家,而是个人

这个洛可可时代的“摇滚巨星”、终其一生在天赋才华与自由梦想间踟蹰徘徊的天才音乐家,如何在音乐剧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2015年新版《莫扎特》剧照。来源:VBW/Deen van Meer

“我不会写诗,我不是诗人,说话没有诗意,没有抑扬顿挫;我不是画家,我甚至不能通过演绎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我的态度和想法;我不是舞蹈家,但我可以通过声音来完成。我是音乐家。”

10月26日晚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主剧场舞台上,德语音乐剧《莫扎特》男主角“莫扎特”扮演者乌多·凯帕什(Oedo Kuipers)甫一亮相,就用剧中《我即是音乐》(Ich bin Musik)一曲向观众们做了自我介绍。歌词源于莫扎特于1777年11月写给父亲的信中自述,配合温柔的抒情曲调,卡帕什的清亮歌声直抒胸臆,将一个有着强烈信念和自我意识的莫扎特形象展现在台下观众的面前。

“莫扎特”扮演者乌多·卡帕什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演唱剧中曲目。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莫扎特》由经典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的词曲搭档西尔维斯特·里维(Sylvester Levay)和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联袂创作,讲述了沃尔夫冈·莫扎特这个洛可可时代的“摇滚巨星”、终其一生在天赋才华与自由梦想间踟蹰徘徊的天才音乐家的人生故事。

自199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首演以来,《莫扎特》已有了超过6种语言的18个版本,在奥地利、德国、瑞典、日本、韩国、匈牙利和捷克上演过,吸引了全球200余万人次观看,是德奥音乐剧中的经典作品。有乐评人指出,德奥音乐剧作品,特别是里维和昆策的作品,与从音乐秀中诞生的百老汇音乐剧不同:“继承了欧洲自身的戏剧传统,兼具高尚审美与娱乐性,擅长群像刻画,强调角色生而为人的复杂天性,从人物内心与命运之间的抗衡中汲取张力,往往富有更为恢弘的史诗感。”

以历史人物为创作灵感是里维与昆策的作品的一大特色。昆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过往历史中的人物如何“长大成人”、“找到自我”是他所有剧本中真正的主题:

“《伊丽莎白》是这样,《莫扎特》和《吸血鬼之舞》是这样,我的新剧《伊丽莎白女王一世》(Lady Bess)和《玛丽·安托瓦奈特》也都是这样。我希望讲述的,是人们如何变得独立自主,如何不再依附他人,以及最终如何得到自身的自由。我总是从历史人物入手,是因为我正好对历史感兴趣,而且是学历史出身。也许因此我对历史人物有着更多了解,或者说他们没什么距离感。”

继2014年引进《伊丽莎白》之后,文化广场再次引进一部经典德语音乐剧作为2016年的年末大戏。此次引进的版本为2015年维也纳驻场版,所有布景道具均从维也纳运来,启用的演员皆为实力派音乐剧演员。

凯帕什自2015年至今一直在驻场版中饰演莫扎特,这位生于荷兰的年轻演员起先在选秀节目《寻找约瑟夫》中初露头角。2009年至2013年,他在蒂尔堡音乐剧院音乐学院接受专业训练。他通过《弗朗西斯——上帝的吟游诗人》中的青年弗朗西斯、《幽灵列车》中的查尔斯·默多克和《冬天的童话》中的水鸟王子进入了观众视野。在来到上海之前,卡帕什刚刚结束了在德国杜伊斯堡的5场《莫扎特》演出,获得了当地主流媒体的好评。

在新闻发布会兼迷你演唱会上,卡帕什演唱了剧中的5首经典曲目,其中包括描述莫扎特在才华束缚之下挣扎的主题曲《阴影随行》(Wie Wird man seinen Schatten los?)和充满摇滚气质、象征反抗权威精神的《我是天才》(Ich bin extraordinaer)。

其中他演唱的最后一曲是为上海观众准备的特别惊喜。在报名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观众中,一位粉丝获得了与卡帕什合唱的机会。合唱曲目《我俩在一起》(Wir zwei zusammen)为2015年新版增加的曲目,是莫扎特与妻子康斯坦茨的定情恋曲。在现场演唱中,这位粉丝表现出了极高的演唱水准,而卡帕什亦与新搭档配合默契。当演唱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卡帕什执起粉丝的手轻吻,眼神柔情似水,引起现场尖叫声一片。

合唱结束,卡帕什轻吻同台粉丝的手,现场尖叫一片。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今年是莫扎特的260年诞辰。这位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以“音乐神童”的形象为人所知:他3岁开始弹钢琴,4岁已经能够准确无误地弹奏短小乐曲,5岁即能谱写小品,并在父亲指导下不倦地学习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算术及音乐知识。他6岁时进行了第一次旅行演出,7岁开始了第二次为时三年半的巡回演出。在36年的短暂生命中,他持续不断地谱写歌剧、交响曲、弥撒曲、四重奏等。他从未做过寻常意义上的孩子。

“有人计算过,光是将他一生所作的总谱誊写下来,就要花去整整7年。光是誊写就要这么久,更别提构思和作曲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是一刻不停地工作着的,因此他对生活充满了渴望,渴望快乐,渴望社交,渴望各种形式的爱。我想,从自传中的事实来看,莫扎特一方面有着享受生活的人性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想辜负自己的才华,这两者的冲突显然是有依据的。”

昆策如此解释为何在音乐剧中,莫扎特的天赋显得如此危险。在神话与天才的表象之下,剧中的莫扎特亦有其不完美的、脆弱的、敏感的一面。“他最想获得的是父亲的认可与爱,他希望自己的父亲能以他为荣。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心态,做了些了不起的事,就希望父母能为他们骄傲。虽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内心仍然像一个14岁的少年一般,而他的内心是不是会迸发出一股叛逆的力量。我认为这是这个角色如此有趣的原因。”卡帕什讲述了他对角色的理解。

“在剧中我扮演的不是一位作曲家,而是一个人,一个恰好叫沃尔夫冈·莫扎特的人。”他说。

卡帕什与现场观众合影。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莫扎特》将于2016年12月13日至2017年1月15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连演40场。这部已经风靡了20年的音乐剧,或许能让你看到这位传奇音乐家的骄傲与孤独,欢乐与痛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