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摆渡人》打头阵,阿里影业内容制作进入成长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摆渡人》打头阵,阿里影业内容制作进入成长期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张嘉佳的导演处女作,对这部电影的主控公司阿里影业来说,也是“全面主控处女作”。

作者:戴天文

即将在今年12月23日上映的《摆渡人》,在10月23日召开了“喜剧嘉年华”发布会。群星云集的发布会,以及预告片展现出那颠覆性的喜剧风,让无数在场媒体,对张嘉佳的这部电影处女作,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摆渡人》是张嘉佳担当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改编自他撰写的那些在网上爆红并集结成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睡前故事”。《摆渡人》可谓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打动了王家卫,才让这一IP得以化身电影项目。

在监制王家卫的督促下,张嘉佳前后改动118稿剧本,将这个感动了成百上千万读者的情感故事,改编成为在摆渡人事酒吧,“受人所托替人办事”的“金牌摆渡人”的爆笑故事。

同时,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张嘉佳的导演处女作,对这部电影的主控公司阿里影业来说,这也是“全面主控处女作”。选择同王家卫、梁朝伟、金城武等电影界知名人士合作,为这次阿里影业的开场,颇添几分华丽色彩。同时,也是阿里影业内容制作业务步入成长期的强有力信号。

2014年成立,明确“以内容研发与制作、互联网宣发、娱乐电商和海外业务”为四大业务架构的阿里影业,是如何成长至今的?

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慢下来

 

在2014年6月,阿里影业才由阿里巴巴完成收购。在诞生后的两年时间里,阿里影业虽然参投过不少诸如《碟中谍5:神秘国度》、《七月与安生》等内地或好莱坞影片,但在内容制作业务方面,并没有真正对影片进行全面主控。

阿里影业早在2015年1月的发布会上,就将《摆渡人》作为首部电影项目推出,并将其视为阿里影业的产品基准线,即“由一个优质故事为载体,以一线编剧和导演为班底,以超强演员阵容为业态的产品开发和运营体系,最终形成以观众需求为核心的文化运营生态。”然而,在发布会后的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就很难再找到与《摆渡人》相关的新闻曝光,就连其完整的演员阵容,都是直到10月19日发布海报后才得以知晓。而在其后立项、由张一白执导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已在今年国庆档上映,取得8亿票房的好成绩。

当然,在此期间,阿里影业在影视内容储备上的步伐完全没有停止。在今年6月的“生来不同”2016战略发布会上,阿里影业公布了《激荡三十年》、《征途》、《没有别的爱》等17部电影及《歌尽桃花》《蜀山战记2》两部电视剧的内容制作计划,虽然这些项目都是与合作伙伴,诸如儒意影业、星皓影业、和和影业等公司共同打造,但其都是建立在内容制作业务即将步入成长期的基础之上。

在阿里影业的IP布局中,不仅会关注上述相对成熟的IP,对内容孵化产业也同样感兴趣。在今年七月,阿里影业针对电影及电视娱乐行业价值链上的公司,设立高达20亿元的文化产业基金,希望从上游产业链,即IP的制造和孵化上弥补之前对这一领域投入的不足。

“慢工出细活”并不是《摆渡人》因王家卫监制而独有的,也是阿里影业在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2015年11月,阿里影业CEO张强在媒体公开日上宣布,“未来带有阿里影业这个动态 Logo 的电影一年只有三部左右——都是超级 IP 影片,可系列化的,针对国际市场”,可见阿里影业并不会只希望从票房持续走高的内地市场“捞了就跑”,而是在浮躁的市场中稳下来,走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每一步。而阿里影业在10月20日完成英国《猫武士》系列小说的电影版权的收购,并表示将把它们改编成“世界级的奇幻电影巨制”,正印证了阿里影业正朝该方向稳步发展。

借全产业链之力助推影片

内容制作是一家电影公司的灵魂所在,但要将其影响力发挥到最大,没有全产业链的辅助是很难完成的。而阿里影业,打造的正是这样的大平台。

打造平台,资本先行自然必不可少,毕竟并购是这个时代最主流最高效的整合手法,百亿现金储备,让阿里影业毫无后顾之忧。打造阿里影业平台的第一步,就是母公司阿里巴巴,将原属于自己的淘票票与娱乐宝,在2015年4月8日注入阿里影业中。并于2015年4月22日,以8.3亿元收购广东粤科软件工程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将这一市场占有率过半的票务技术公司收归己有,完全打通在线票务环节。

其次,在2015年10月,阿里影业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以45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利用其影响力,保证电影的营销渠道。同时,自2013年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起,不断提升持股比例,如今已高达31.5%。利用新浪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进行电影推广,已经是当下最流行的营销方式之一;来自阿里巴巴集团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标志着母公司对阿里影业业务推进做着一定的扩充和支持。再辅以在2016年5月用10亿投资的大地院线、1亿元收购的杭州星际影投,不仅打通了电影的营销环节,还将其最终落实到影片的发行排片领域。

当然,对影视公司来说,上游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只有高质量的影片,才具备在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在2015年10月,阿里影业启动“A计划”电影人才培养计划,表示将在未来3年投入10亿元,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扶持青年电影人。电影的创作最关键的就是人,这样的孵化项目,令阿里影业足以从IP的源头对优秀电影人进行“收割”,保证了其在未来持续的生命力。

而走向国际,是阿里影业必不可少的一步。除了在之前“小试牛刀”与派拉蒙等好莱坞制作公司合作,投资了《碟中谍5》、《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等影片外,阿里影业还将在好莱坞大展拳脚。今年4月7日,阿里影业原创开发的首个国际化电影项目《飞虎队》,便宣布将与好莱坞著名制片公司Skydance联合投资拍摄,更是在今年10月9日,投资了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创办的Amblin Partners,并派驻一名代表加入其董事会。

这一收购计划,是阿里影业首次以资本形式与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合作,还将成为Amblin Partners在中国地区电影项目的营销、发行及衍生品伙伴。直接从资本领域介入,阿里影业从而最早得到来自好莱坞的高品质内容,甚至可以从该公司学到不少好莱坞的内容制作方面的经验,帮助提升国内影片的内容。

或许会有声音质疑,阿里影业在内容制作中,将类型几乎限定在“IP 影片”上。近几年由于IP概念大热,这么做或许无可厚非,但长久来看,IP在未来,能否支撑一个大型影视公司的内容项目,还是未知。但无论如何,现在来看,从2015年1月《摆渡人》的启动,到2016年12月23日的上映,用两年时间,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走过了起步阶段,进入良性成长期。相信进入2017年后,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将依托全产业链平台及稳扎稳打的扎实内容,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影视制作公司的发展面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影业

2.3k
  • 港股影视股盘中反弹,阿里影业涨超4%
  • 阿里影业:预期于2023/2024财年归母净利润不低于2.6亿元,同比扭亏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摆渡人》打头阵,阿里影业内容制作进入成长期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张嘉佳的导演处女作,对这部电影的主控公司阿里影业来说,也是“全面主控处女作”。

作者:戴天文

即将在今年12月23日上映的《摆渡人》,在10月23日召开了“喜剧嘉年华”发布会。群星云集的发布会,以及预告片展现出那颠覆性的喜剧风,让无数在场媒体,对张嘉佳的这部电影处女作,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摆渡人》是张嘉佳担当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改编自他撰写的那些在网上爆红并集结成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睡前故事”。《摆渡人》可谓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打动了王家卫,才让这一IP得以化身电影项目。

在监制王家卫的督促下,张嘉佳前后改动118稿剧本,将这个感动了成百上千万读者的情感故事,改编成为在摆渡人事酒吧,“受人所托替人办事”的“金牌摆渡人”的爆笑故事。

同时,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张嘉佳的导演处女作,对这部电影的主控公司阿里影业来说,这也是“全面主控处女作”。选择同王家卫、梁朝伟、金城武等电影界知名人士合作,为这次阿里影业的开场,颇添几分华丽色彩。同时,也是阿里影业内容制作业务步入成长期的强有力信号。

2014年成立,明确“以内容研发与制作、互联网宣发、娱乐电商和海外业务”为四大业务架构的阿里影业,是如何成长至今的?

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慢下来

 

在2014年6月,阿里影业才由阿里巴巴完成收购。在诞生后的两年时间里,阿里影业虽然参投过不少诸如《碟中谍5:神秘国度》、《七月与安生》等内地或好莱坞影片,但在内容制作业务方面,并没有真正对影片进行全面主控。

阿里影业早在2015年1月的发布会上,就将《摆渡人》作为首部电影项目推出,并将其视为阿里影业的产品基准线,即“由一个优质故事为载体,以一线编剧和导演为班底,以超强演员阵容为业态的产品开发和运营体系,最终形成以观众需求为核心的文化运营生态。”然而,在发布会后的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就很难再找到与《摆渡人》相关的新闻曝光,就连其完整的演员阵容,都是直到10月19日发布海报后才得以知晓。而在其后立项、由张一白执导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已在今年国庆档上映,取得8亿票房的好成绩。

当然,在此期间,阿里影业在影视内容储备上的步伐完全没有停止。在今年6月的“生来不同”2016战略发布会上,阿里影业公布了《激荡三十年》、《征途》、《没有别的爱》等17部电影及《歌尽桃花》《蜀山战记2》两部电视剧的内容制作计划,虽然这些项目都是与合作伙伴,诸如儒意影业、星皓影业、和和影业等公司共同打造,但其都是建立在内容制作业务即将步入成长期的基础之上。

在阿里影业的IP布局中,不仅会关注上述相对成熟的IP,对内容孵化产业也同样感兴趣。在今年七月,阿里影业针对电影及电视娱乐行业价值链上的公司,设立高达20亿元的文化产业基金,希望从上游产业链,即IP的制造和孵化上弥补之前对这一领域投入的不足。

“慢工出细活”并不是《摆渡人》因王家卫监制而独有的,也是阿里影业在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2015年11月,阿里影业CEO张强在媒体公开日上宣布,“未来带有阿里影业这个动态 Logo 的电影一年只有三部左右——都是超级 IP 影片,可系列化的,针对国际市场”,可见阿里影业并不会只希望从票房持续走高的内地市场“捞了就跑”,而是在浮躁的市场中稳下来,走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每一步。而阿里影业在10月20日完成英国《猫武士》系列小说的电影版权的收购,并表示将把它们改编成“世界级的奇幻电影巨制”,正印证了阿里影业正朝该方向稳步发展。

借全产业链之力助推影片

内容制作是一家电影公司的灵魂所在,但要将其影响力发挥到最大,没有全产业链的辅助是很难完成的。而阿里影业,打造的正是这样的大平台。

打造平台,资本先行自然必不可少,毕竟并购是这个时代最主流最高效的整合手法,百亿现金储备,让阿里影业毫无后顾之忧。打造阿里影业平台的第一步,就是母公司阿里巴巴,将原属于自己的淘票票与娱乐宝,在2015年4月8日注入阿里影业中。并于2015年4月22日,以8.3亿元收购广东粤科软件工程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将这一市场占有率过半的票务技术公司收归己有,完全打通在线票务环节。

其次,在2015年10月,阿里影业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以45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利用其影响力,保证电影的营销渠道。同时,自2013年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起,不断提升持股比例,如今已高达31.5%。利用新浪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进行电影推广,已经是当下最流行的营销方式之一;来自阿里巴巴集团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标志着母公司对阿里影业业务推进做着一定的扩充和支持。再辅以在2016年5月用10亿投资的大地院线、1亿元收购的杭州星际影投,不仅打通了电影的营销环节,还将其最终落实到影片的发行排片领域。

当然,对影视公司来说,上游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只有高质量的影片,才具备在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在2015年10月,阿里影业启动“A计划”电影人才培养计划,表示将在未来3年投入10亿元,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扶持青年电影人。电影的创作最关键的就是人,这样的孵化项目,令阿里影业足以从IP的源头对优秀电影人进行“收割”,保证了其在未来持续的生命力。

而走向国际,是阿里影业必不可少的一步。除了在之前“小试牛刀”与派拉蒙等好莱坞制作公司合作,投资了《碟中谍5》、《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等影片外,阿里影业还将在好莱坞大展拳脚。今年4月7日,阿里影业原创开发的首个国际化电影项目《飞虎队》,便宣布将与好莱坞著名制片公司Skydance联合投资拍摄,更是在今年10月9日,投资了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创办的Amblin Partners,并派驻一名代表加入其董事会。

这一收购计划,是阿里影业首次以资本形式与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合作,还将成为Amblin Partners在中国地区电影项目的营销、发行及衍生品伙伴。直接从资本领域介入,阿里影业从而最早得到来自好莱坞的高品质内容,甚至可以从该公司学到不少好莱坞的内容制作方面的经验,帮助提升国内影片的内容。

或许会有声音质疑,阿里影业在内容制作中,将类型几乎限定在“IP 影片”上。近几年由于IP概念大热,这么做或许无可厚非,但长久来看,IP在未来,能否支撑一个大型影视公司的内容项目,还是未知。但无论如何,现在来看,从2015年1月《摆渡人》的启动,到2016年12月23日的上映,用两年时间,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走过了起步阶段,进入良性成长期。相信进入2017年后,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将依托全产业链平台及稳扎稳打的扎实内容,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影视制作公司的发展面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