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宇宙探索编辑部》: 任凭旅途未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宇宙探索编辑部》: 任凭旅途未尽

催生这些创作的,是孔大山的脑洞和趣味。

文|东西文娱  

平遥国际电影展获得赞誉后,孔大山对这部影片的认知始终没变,“这个片子对上脑电波的话肯定会喜欢,对不上脑电波的话就完全无感,进入影片的语境确实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界线。”

《宇宙探索编辑部》之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孔大山一直在拍短片。

《少年马力傲的烦恼》中患有差时症的马力傲,想要借助游戏密道里的神秘物品让时光倒流,改变命运;《长夜将尽》里心怀文学梦想的哑巴工人马力傲,只有在和自己笔下的女主角互诉心声时才会说话;到了《法制未来时》,非法拍摄文艺片犯罪与抓捕现场以“伪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催生这些创作的,是孔大山的脑洞和趣味。

属于《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脑洞和趣味,起点是旧时引起热议的新闻“村民抓住外星人”。然而当孔大山将《宇宙探索编辑部》最初的故事梗概拿给导师王红卫看,王红卫的评价是“没有真正地讲故事和人”。

所以孔大山开始找“人”。他将目光落在30年前,那一批他认为是“寄希望于寻找到地外文明以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带来质变”的人。

唐志军就是其中的代表。

交不起暖气费的编辑部、监测宇宙异常波动的雪花点、接收太空信号的电话机……唐志军一头扎进山野,寻找地外文明,但答案,始终像驴和驴眼前的胡萝卜,近在眼前却无法企及。

很多人将唐志军看作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孔大山说,“我想把他拍成一个偏执狂。这个电影不仅仅是关于理想主义,而是关于一个偏执狂如何去与他的妄想、执念和解的故事。”

偏执狂唐志军的真正底色是尼采的酒神精神,而代表他精神内涵的音乐,即是影片开场出现的《第二圆舞曲》。

孔大山曾将这首音乐描述为,“一手搅动云层,一手拿着酒壶,在天地间痛饮狂舞。”

影片中的唐志军没有云也没有酒,但他却一直在往前走。任凭荒诞发生,他偏执地顺应自己意念所求。

访谈中,孔大山的作答,也有“任凭”的意味,突然其来的赞誉和喧嚣,没有影响他一直以来脑洞的稳定性,他直接地推翻了一些问题的预设,也给出带有个人趣味的答案。

这也让这次对话变得还算有点意思。

左一为导演 孔大山

抛开唐志军语言上具有的神神叨叨的特色,以及对于宇宙的执着,这个角色其实也集成了很多人性的优点,所以唐志军是否能够算作一个比较理想的角色?

孔大山:其实我一开始没有那么美化地去塑造这个人物。很多人觉得唐志军代表理想主义,其实我个人是想把他拍成一个偏执狂。

这个电影不是关于理想主义,而是一个偏执狂如何去和他的妄想、执念和解的故事。

为什么选择让唐志军骑一头驴?它本身是否也是荒诞的一部分?

孔大山:我当时就觉得他得骑个东西。骑马肯定不行,太帅了。骑牛又很笨拙,没有那种反差感。

骑白马是真正的《西游记》里面会做的事情,我们既然是当代《西游记》,这个电影本来就有它自己的气质,所以肯定要骑属于电影气质的一个东西,骑驴就特别合适。

唐志军在走出山洞后是真的与自己和解了吗?以及“和解”具体指什么?

孔大山:是真的和解了。比如像他这样一个崇尚绝对理性的人,鄙视一切人类七情六欲,鄙视一些艺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写了一首诗,这本身就代表某种程度上他的转变。

山洞这个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洞穴隐喻,在洞穴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幻想,走出山洞其实是走入一个光明的世界,但也许那只是另一个幻想。唐志军走出山洞之后会不会误以为自己得到了一种和解,但那只是一瞬间的光亮给他心灵带来的一种假象?

孔大山:假象也好,真相也好,起码他真的产生了某种转变。

我自己肯定是希望他看到的都是真的,不是幻想,不是幻觉。因为如果都是幻觉的话对这个人物就太残忍了。所以我还是希望他目之所及的都是真实发生的。

如何理解艾丽娅老师所扮演角色的价值?

孔大山:她一开始就懂得了唐志军非得到宇宙尽头才能明白的道理。她才是一个真正生活在现实里的理想主义者,她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无论是从主题上还是从戏剧上,这样的一个人物都是必须要存在的。

最初你将故事梗概拿给导师王红卫先生时,他认为这个故事停留在表面的批判现实主义。可以分享一下当初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吗?以及它是如何转变的?

孔大山:最开始的故事就是某个地方发生了飞行物目击事件,跟随电视台记者的视角去到了事发地,见证了一系列特别光怪陆离的事情。

这个东西就非常地流于表面,只不过是一些社会奇观的展示,某种程度上是非常肤浅的批判现实主义,没有什么新意。我个人也不太满意,就是本能的、想当然的思路,遵循某种本能的、肤浅的、下意识的反应。

后来觉得这个故事还是需要寻找一个特别能够支撑得住的一个点,那肯定要从人物入手。既然这个电影讲的是寻找外星人的故事,我本能地想到八九十年代的飞碟热,那样的时代肯定有一批像唐志军这样的人。

唐志军作为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代表,30年前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对世界,对宇宙充满各种好奇心,想要寄希望于通过找到地外文明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某种质的改变。那个时代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抱着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觉得如果他还是像30年前坚信他所相信的东西的话,他肯定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一定是所谓的被时代车轮无情碾过的那样一个人。所以这种人物天然就具有某种戏剧性,人物一旦确定了,后面就一顺百顺。

主创层面有郭帆老师、王红卫老师,大家在科幻理念上有没有一些碰撞?

孔大山:其实我们一开始没有特别去探讨科幻的概念,我们更多还是从故事出发,从人物出发,而不是去设定一个怎么表现科幻概念的东西,因为它太抽象了。

我觉得大家只是确定了故事、人物,剩下的其实是让这个故事慢慢地自己生长,走向它应该有的那种气质。大家就是就事论事,比如人物该怎么塑造,这场戏该怎么写,台词该怎么念才对,不会谈特别抽象的形而上的东西。

影片的英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你觉得唐志军这样一个偏执狂最后获得的是什么?或者说如何理解电影中的未尽之旅?

孔大山:如果你想追求某种终极答案的话,肯定要走一些别人放弃的路,但你走过之后就会发现可能答案就在你错误途径的路途中。路途有无数,只不过你以为只有在终点才会有答案,其实路上处处都有答案。

只是你一直执着于好像答案一定是在路的尽头,其实未必。就像《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回答唐僧什么时候才能走到西天一样,就是‘念念回首,即是灵山’。你不一定非得走到灵山才能取到真经,你一旦顿悟了,哪里都是灵山。

影片中有哪些看起来很自然的镜头呈现,但实际上是无意捕捉到的内容?

孔大山:其实有很多是看似随意的捕捉,但实际是精心的设计。

没有意外捕捉到的镜头,但有意外捕捉的天气。比如唐志军发现飞碟返回舱后,他发现孙一通在里面,然后他就敲打,结果发现打不开,失败了就坐在旁边睡着了。

我们拍完的时候本来是阴天,但是拍完唐志军睡着之后太阳就出来了,我们就马上拍孙一通出来后两个人对话的戏。太阳出来的时间只有短短20分钟,那个气氛就完美地契合了剧情里的气氛。所以是确实挺意外,特别神奇的一个时刻。

电影中出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日常,但也有些怪异的物品,比如Hello Kitty加湿器、 灵魂提取器,这些物品有什么隐喻吗?

孔大山:Hello Kitty和头套是我之前片子出现过的,所以就延续了下来,主要就是想做成一个宇宙,说明它们都是存在于平行世界里的东西,连接不同时空的道具。灵魂提取器就是想通过一个司空见惯的东西赋予一种荒诞感。

你比较满意影片的哪一个篇章?以及推荐哪一段音乐?

孔大山:篇章都挺满意的。如果要选就是第三章,到村子里和孙一通一块生活的那一章我特别喜欢。

音乐全都是心头肉。我在写完剧本的时候基本上90%的音乐都选好了。如果要选一首的话就是片头的《第二圆舞曲》,这是代表唐志军人物精神内涵的音乐,或者是代表尼采酒神精神的一段音乐,我本身就特别喜欢这个音乐。

从平遥国际电影展被关注,到如今放映之后口碑一直保持的还不错,这在你的意料之中吗?

孔大山:我没想过具体会有什么反响。我知道这个片子对上脑电波的话肯定会喜欢,对不上脑电波的话就完全无感,进入影片的语境确实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界线。

你印象比较深刻的评论有哪些?

孔大山:我觉得大家没有聊特别技术性的东西或感受,就是聊自己最直观的情感呼应。他会觉得他看到这个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被治愈了,好像与自己和解了。

有些观众是抑郁症患者,他看过之后就觉得自己被宽慰了。我作为一个创造者就很欣慰。

你希望别人提到你的时候是怎样的印象?

孔大山:我觉得很难控制,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比如说他怎样看这个电影?我觉得你可以把它等同于这个电影是什么样,我就是什么样,就像豆瓣评分,现在还掉了不少。

之后的影片创作会继续这样的风格吗?

孔大山:我觉得我没有坚持要表达的风格,因为我之前的短片都会表现不同的风格,我觉得这个故事适合用什么风格去讲述就用什么风格。

你曾经说过唯一让你感兴趣的是故事中的荒诞性,你是怎样理解荒诞和现实之间的关联?

孔大山:它就是一种错位感,你所理解的事情和世界真实运作的结果,它好像是错位的。这种错位带来的荒诞性体现了某种让你不理解的事实,你很想把这种荒诞性展示出来。

在整个影片中,诗出现了好几次,写诗在这部影片中可不可以理解是对荒诞的调节?或者说是一种有点荒诞无聊到一定程度的浪漫?

孔大山:写诗我觉得和荒诞无关,那是孙一通这个人物去表达对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输出方式。

更多的荒诞其实是唐志军在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跟现实世界很脱节的事情,因此而产生荒诞感。但孙一通的诗完全是他宇宙观的体现。我不觉得诗意荒诞,因为诗意本身就很浪漫。

在你过去的影片中,人物身份都设定在比较小的环境下,比如患有差时症的病人,工厂里的工人。但在这部作品中,你给唐志军的身份是编辑,是一个传播者,同时影片又放置到更加宏大的视野之下。这是否是你对于社会现状,或者说人类自我现状思考的一种放大和深入挖掘?

孔大山:我其实没有想过和之前的片子进行一个勾连或者呼应。在写《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时候,是和我当时思考的东西有某种契合,不自觉地就想通过这样一个寻找外星人的外部事件去探讨我当时特别感兴趣的东西,这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

一开始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要思考特别形而上的东西。我当时就是一个恶趣味,就是一个村民抓了一个看起来特别假的外星人,我觉得这事太扯了,太荒诞了,就是这样一个低级的趣味引导我。

只不过在处理故事的时候慢慢找到了唐志军这个人物,以及人物特质,顺着人物去思考他背后真正的精神内核。所以这是它最后的结果,不是一开始我就预设了一个终点,一定要表达什么。

 科幻在这部影片的处理中成为体验性质的东西,成为展现人性的载体,在我们看来科幻和私人情感的关联度是比较高的,这是你自己偏好的表现形式吗?

孔大山:我觉得所有的科幻最后表达的还是人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存在的问题。如果你只是展示一些技术,那就叫科教片。科幻其实就是把你放置在一个人类未曾到达的时间或空间,在那里反观我们的存在。

有的科幻片是把人类放置到几十年后的一个时空,在那样的技术条件环境下我们人类如何与自己相处?比如《流浪地球》就是把人放在几十年后一个灾难问题下。有的比如说人类和AI怎么相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空间的概念,把人类放置到宇宙尽头,你如何看待人类,如何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宇宙探索编辑部》: 任凭旅途未尽

催生这些创作的,是孔大山的脑洞和趣味。

文|东西文娱  

平遥国际电影展获得赞誉后,孔大山对这部影片的认知始终没变,“这个片子对上脑电波的话肯定会喜欢,对不上脑电波的话就完全无感,进入影片的语境确实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界线。”

《宇宙探索编辑部》之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孔大山一直在拍短片。

《少年马力傲的烦恼》中患有差时症的马力傲,想要借助游戏密道里的神秘物品让时光倒流,改变命运;《长夜将尽》里心怀文学梦想的哑巴工人马力傲,只有在和自己笔下的女主角互诉心声时才会说话;到了《法制未来时》,非法拍摄文艺片犯罪与抓捕现场以“伪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催生这些创作的,是孔大山的脑洞和趣味。

属于《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脑洞和趣味,起点是旧时引起热议的新闻“村民抓住外星人”。然而当孔大山将《宇宙探索编辑部》最初的故事梗概拿给导师王红卫看,王红卫的评价是“没有真正地讲故事和人”。

所以孔大山开始找“人”。他将目光落在30年前,那一批他认为是“寄希望于寻找到地外文明以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带来质变”的人。

唐志军就是其中的代表。

交不起暖气费的编辑部、监测宇宙异常波动的雪花点、接收太空信号的电话机……唐志军一头扎进山野,寻找地外文明,但答案,始终像驴和驴眼前的胡萝卜,近在眼前却无法企及。

很多人将唐志军看作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孔大山说,“我想把他拍成一个偏执狂。这个电影不仅仅是关于理想主义,而是关于一个偏执狂如何去与他的妄想、执念和解的故事。”

偏执狂唐志军的真正底色是尼采的酒神精神,而代表他精神内涵的音乐,即是影片开场出现的《第二圆舞曲》。

孔大山曾将这首音乐描述为,“一手搅动云层,一手拿着酒壶,在天地间痛饮狂舞。”

影片中的唐志军没有云也没有酒,但他却一直在往前走。任凭荒诞发生,他偏执地顺应自己意念所求。

访谈中,孔大山的作答,也有“任凭”的意味,突然其来的赞誉和喧嚣,没有影响他一直以来脑洞的稳定性,他直接地推翻了一些问题的预设,也给出带有个人趣味的答案。

这也让这次对话变得还算有点意思。

左一为导演 孔大山

抛开唐志军语言上具有的神神叨叨的特色,以及对于宇宙的执着,这个角色其实也集成了很多人性的优点,所以唐志军是否能够算作一个比较理想的角色?

孔大山:其实我一开始没有那么美化地去塑造这个人物。很多人觉得唐志军代表理想主义,其实我个人是想把他拍成一个偏执狂。

这个电影不是关于理想主义,而是一个偏执狂如何去和他的妄想、执念和解的故事。

为什么选择让唐志军骑一头驴?它本身是否也是荒诞的一部分?

孔大山:我当时就觉得他得骑个东西。骑马肯定不行,太帅了。骑牛又很笨拙,没有那种反差感。

骑白马是真正的《西游记》里面会做的事情,我们既然是当代《西游记》,这个电影本来就有它自己的气质,所以肯定要骑属于电影气质的一个东西,骑驴就特别合适。

唐志军在走出山洞后是真的与自己和解了吗?以及“和解”具体指什么?

孔大山:是真的和解了。比如像他这样一个崇尚绝对理性的人,鄙视一切人类七情六欲,鄙视一些艺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写了一首诗,这本身就代表某种程度上他的转变。

山洞这个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洞穴隐喻,在洞穴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幻想,走出山洞其实是走入一个光明的世界,但也许那只是另一个幻想。唐志军走出山洞之后会不会误以为自己得到了一种和解,但那只是一瞬间的光亮给他心灵带来的一种假象?

孔大山:假象也好,真相也好,起码他真的产生了某种转变。

我自己肯定是希望他看到的都是真的,不是幻想,不是幻觉。因为如果都是幻觉的话对这个人物就太残忍了。所以我还是希望他目之所及的都是真实发生的。

如何理解艾丽娅老师所扮演角色的价值?

孔大山:她一开始就懂得了唐志军非得到宇宙尽头才能明白的道理。她才是一个真正生活在现实里的理想主义者,她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无论是从主题上还是从戏剧上,这样的一个人物都是必须要存在的。

最初你将故事梗概拿给导师王红卫先生时,他认为这个故事停留在表面的批判现实主义。可以分享一下当初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吗?以及它是如何转变的?

孔大山:最开始的故事就是某个地方发生了飞行物目击事件,跟随电视台记者的视角去到了事发地,见证了一系列特别光怪陆离的事情。

这个东西就非常地流于表面,只不过是一些社会奇观的展示,某种程度上是非常肤浅的批判现实主义,没有什么新意。我个人也不太满意,就是本能的、想当然的思路,遵循某种本能的、肤浅的、下意识的反应。

后来觉得这个故事还是需要寻找一个特别能够支撑得住的一个点,那肯定要从人物入手。既然这个电影讲的是寻找外星人的故事,我本能地想到八九十年代的飞碟热,那样的时代肯定有一批像唐志军这样的人。

唐志军作为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代表,30年前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对世界,对宇宙充满各种好奇心,想要寄希望于通过找到地外文明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某种质的改变。那个时代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抱着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觉得如果他还是像30年前坚信他所相信的东西的话,他肯定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一定是所谓的被时代车轮无情碾过的那样一个人。所以这种人物天然就具有某种戏剧性,人物一旦确定了,后面就一顺百顺。

主创层面有郭帆老师、王红卫老师,大家在科幻理念上有没有一些碰撞?

孔大山:其实我们一开始没有特别去探讨科幻的概念,我们更多还是从故事出发,从人物出发,而不是去设定一个怎么表现科幻概念的东西,因为它太抽象了。

我觉得大家只是确定了故事、人物,剩下的其实是让这个故事慢慢地自己生长,走向它应该有的那种气质。大家就是就事论事,比如人物该怎么塑造,这场戏该怎么写,台词该怎么念才对,不会谈特别抽象的形而上的东西。

影片的英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你觉得唐志军这样一个偏执狂最后获得的是什么?或者说如何理解电影中的未尽之旅?

孔大山:如果你想追求某种终极答案的话,肯定要走一些别人放弃的路,但你走过之后就会发现可能答案就在你错误途径的路途中。路途有无数,只不过你以为只有在终点才会有答案,其实路上处处都有答案。

只是你一直执着于好像答案一定是在路的尽头,其实未必。就像《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回答唐僧什么时候才能走到西天一样,就是‘念念回首,即是灵山’。你不一定非得走到灵山才能取到真经,你一旦顿悟了,哪里都是灵山。

影片中有哪些看起来很自然的镜头呈现,但实际上是无意捕捉到的内容?

孔大山:其实有很多是看似随意的捕捉,但实际是精心的设计。

没有意外捕捉到的镜头,但有意外捕捉的天气。比如唐志军发现飞碟返回舱后,他发现孙一通在里面,然后他就敲打,结果发现打不开,失败了就坐在旁边睡着了。

我们拍完的时候本来是阴天,但是拍完唐志军睡着之后太阳就出来了,我们就马上拍孙一通出来后两个人对话的戏。太阳出来的时间只有短短20分钟,那个气氛就完美地契合了剧情里的气氛。所以是确实挺意外,特别神奇的一个时刻。

电影中出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日常,但也有些怪异的物品,比如Hello Kitty加湿器、 灵魂提取器,这些物品有什么隐喻吗?

孔大山:Hello Kitty和头套是我之前片子出现过的,所以就延续了下来,主要就是想做成一个宇宙,说明它们都是存在于平行世界里的东西,连接不同时空的道具。灵魂提取器就是想通过一个司空见惯的东西赋予一种荒诞感。

你比较满意影片的哪一个篇章?以及推荐哪一段音乐?

孔大山:篇章都挺满意的。如果要选就是第三章,到村子里和孙一通一块生活的那一章我特别喜欢。

音乐全都是心头肉。我在写完剧本的时候基本上90%的音乐都选好了。如果要选一首的话就是片头的《第二圆舞曲》,这是代表唐志军人物精神内涵的音乐,或者是代表尼采酒神精神的一段音乐,我本身就特别喜欢这个音乐。

从平遥国际电影展被关注,到如今放映之后口碑一直保持的还不错,这在你的意料之中吗?

孔大山:我没想过具体会有什么反响。我知道这个片子对上脑电波的话肯定会喜欢,对不上脑电波的话就完全无感,进入影片的语境确实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界线。

你印象比较深刻的评论有哪些?

孔大山:我觉得大家没有聊特别技术性的东西或感受,就是聊自己最直观的情感呼应。他会觉得他看到这个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被治愈了,好像与自己和解了。

有些观众是抑郁症患者,他看过之后就觉得自己被宽慰了。我作为一个创造者就很欣慰。

你希望别人提到你的时候是怎样的印象?

孔大山:我觉得很难控制,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比如说他怎样看这个电影?我觉得你可以把它等同于这个电影是什么样,我就是什么样,就像豆瓣评分,现在还掉了不少。

之后的影片创作会继续这样的风格吗?

孔大山:我觉得我没有坚持要表达的风格,因为我之前的短片都会表现不同的风格,我觉得这个故事适合用什么风格去讲述就用什么风格。

你曾经说过唯一让你感兴趣的是故事中的荒诞性,你是怎样理解荒诞和现实之间的关联?

孔大山:它就是一种错位感,你所理解的事情和世界真实运作的结果,它好像是错位的。这种错位带来的荒诞性体现了某种让你不理解的事实,你很想把这种荒诞性展示出来。

在整个影片中,诗出现了好几次,写诗在这部影片中可不可以理解是对荒诞的调节?或者说是一种有点荒诞无聊到一定程度的浪漫?

孔大山:写诗我觉得和荒诞无关,那是孙一通这个人物去表达对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输出方式。

更多的荒诞其实是唐志军在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跟现实世界很脱节的事情,因此而产生荒诞感。但孙一通的诗完全是他宇宙观的体现。我不觉得诗意荒诞,因为诗意本身就很浪漫。

在你过去的影片中,人物身份都设定在比较小的环境下,比如患有差时症的病人,工厂里的工人。但在这部作品中,你给唐志军的身份是编辑,是一个传播者,同时影片又放置到更加宏大的视野之下。这是否是你对于社会现状,或者说人类自我现状思考的一种放大和深入挖掘?

孔大山:我其实没有想过和之前的片子进行一个勾连或者呼应。在写《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时候,是和我当时思考的东西有某种契合,不自觉地就想通过这样一个寻找外星人的外部事件去探讨我当时特别感兴趣的东西,这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

一开始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要思考特别形而上的东西。我当时就是一个恶趣味,就是一个村民抓了一个看起来特别假的外星人,我觉得这事太扯了,太荒诞了,就是这样一个低级的趣味引导我。

只不过在处理故事的时候慢慢找到了唐志军这个人物,以及人物特质,顺着人物去思考他背后真正的精神内核。所以这是它最后的结果,不是一开始我就预设了一个终点,一定要表达什么。

 科幻在这部影片的处理中成为体验性质的东西,成为展现人性的载体,在我们看来科幻和私人情感的关联度是比较高的,这是你自己偏好的表现形式吗?

孔大山:我觉得所有的科幻最后表达的还是人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存在的问题。如果你只是展示一些技术,那就叫科教片。科幻其实就是把你放置在一个人类未曾到达的时间或空间,在那里反观我们的存在。

有的科幻片是把人类放置到几十年后的一个时空,在那样的技术条件环境下我们人类如何与自己相处?比如《流浪地球》就是把人放在几十年后一个灾难问题下。有的比如说人类和AI怎么相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空间的概念,把人类放置到宇宙尽头,你如何看待人类,如何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