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灌篮高手》是“大”时代的回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灌篮高手》是“大”时代的回响

《灌篮高手》出现在一个独特的时间点,蓬勃发展的电视产业不断创造新的流行文化,它们彼此交融,塑造了共同的时代背景。

新声Pro|张一童

首日排片超过50%,预售票房破亿,《灌篮高手》刷新了引进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的记录。

距离漫画完结已经过去27年,在过去数年也鲜少有后续内容推出,《灌篮高手》仍然展现出强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零点的影院人流络绎,上一次获得这种待遇的还是《魔兽》。

坦白说,对于想要走进影院重温青春岁月的粉丝而言,电影《灌篮高手》并不那么友好。井上雄彦并不是喜欢重温旧梦的人,在过去近30年时间里,以奖学金的形式,井上持续为日本的篮球运动发展做出贡献,但围绕《灌篮高手》展开的内容衍生少之又少。

作为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井上希望电影《灌篮高手》能够提供完全不同于动画和漫画的内容体验。

整部电影启用了全新的声优,主题曲也全部换新,自始至终没有响起那段让大部分人更熟悉的旋律。尽管井上在采访中解释,3D动捕技术和CG特效能够精准描绘十名在球场上做出不同动作的球员。但三渲二技术的使用依然成为巨大的争议点。

另一些不满声音来自剧情。电影剧情来自全国大赛中最经典的一战山王赛,但以宫城的视角展开,穿插其中的回忆剧情则大部分来自井上发表于1998年的前传短篇《耳环》,讲述了宫城的童年往事。大量的回忆片段被一些观众认为打断了比赛原有的叙事节奏,也被部分粉丝抱怨过于聚焦宫城,而弱化了其他角色。

这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井上从来不打算做一部粉丝向电影。毕竟,在一些电影导演的抱怨里,IP方对影视改编的诉求总是在其中尽可能多地塞入更多角色。但在《灌篮高手》里,不仅湘北队各角色的戏份各有偏重,其他队的热门角色几乎都没在影片中出现。

除了作为主视角的宫城,在有限篇幅里,井上对湘北其他队员心境的描绘同样细腻独特。赤木的自我怀疑,流川被泽北压制后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三井对自我认知的不断追问和信念的重建,樱木永不言弃的求胜意志。

在分镜设计和运动演出上井上也保持了他的高水准,原作漫画中,井上曾用一段无台词的超长分镜展现比赛的最后24秒,这一幕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还原,音乐和声音的融入创造了极佳的视听效果。

争议之外,大部分观众对电影报以了极高的评价。根据猫眼的数据,影片上映的4月20日,有接近300万人走进影院观看,评分也达到了9.4分。

《灌篮高手》漫画从1990年开始连载,1993年动画化,立刻在整个东亚卷起狂潮。在不同平台的大众票选中,《灌篮高手》长年被评为对日本产生最深影响的运动漫画作品,仅有《足球小将》能够与其并列。

《灌篮高手》播出的九十年代,彩色电视在中国市场普及。1993年,中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82.3%。1995年前后,开始有内地电视台播出《灌篮高手》,由于版权问题,最初播出的只有动画的前41集,直到1998年,后60集才得以播出。

和《灌篮高手》同一时代,还有《圣斗士星矢》《龙珠》等动画被先后引入中国,如果考虑到各地电视台及点播台对这些有限动画内容的反复轮播,这条横向的时间轴上还可以放上《火影忍者》《网球王子》等作品。

但《灌篮高手》产生的热度和延续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日漫IP,甚至是那些直到今天仍在连载中的作品。

2016年日本观光厅发布的《访日外国人消费动向调查》中,作为《灌篮高手》片头曲中的经典场景,神奈川县江之岛电车、江之岛站在「访日中国人最想去的日本景点」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富士山。

《灌篮高手》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于其故事本身,还与九十年代,以NBA为代表的篮球运动在全球掀起的热潮紧密相连。

在整个东亚地区,《灌篮高手》都被认为对篮球运动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篮球协会的公开资料显示,《灌篮高手》连载结束的1996年,日本的篮球竞技人数超过100万人,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

《灌篮高手》引入韩国后,单行本销量超过600万,成为韩国出版史上销量第二高的日本漫画。1994年,MBC推出的篮球题材电视剧《最后的胜负》创下了48.6%的高收视率,官方人物关系图中直接写有「XXX角色很像姜白虎(樱木花道的韩译名)」。1997年,韩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开赛,第一季共吸引了40万观众入场观赛。

《灌篮高手》动画版于1995年在台湾播出,当时负责播出的中华电视公司组织了观众与职业篮球选手的见面会。同年,第一届全台三对三篮球大会正式召开,成为大量台湾青少年的篮球启蒙。2020年初,NBA受疫情影响临时取消赛事计划,台湾某体育赛事转播频道临时决定,用重映《灌篮高手》动画的形式取代原定的赛事转播。

对于内地观众而言,关于《灌篮高手》和NBA的记忆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原作者井上雄彦是资深的篮球迷,《灌篮高手》中的一些经典分镜也被认为致敬了NBA球星。

90年代,被公认为NBA第一人的乔丹正在他的鼎盛时代,先后完成两次三连冠,NBA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扩大与这位超级巨星直接挂钩。

1994年,中央电视台开始通过卫星转播当年的全明星赛和总决赛,这是国内直播NBA比赛的开端。1997年,NBA总决赛,爵士和公牛的6场大战真正意义上让篮球在中国成为一项全民关注事件,乔丹也在这一年带领球队拿下了第五个总冠军。

2004年,退役后的乔丹第一次拜访中国,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这一年,「虎扑」正式创立,创始人程杭是乔丹的粉丝。

2002年,姚明以状元身份入选休斯顿火箭队,成为第一位进入NBA的中国球员。他效力于火箭队的7年也是NBA在中国关注度最高的时候。

《灌篮高手》和NBA所呈现的,是一套举国体制之外的体育叙事。相比遥不可及的NBA巨星们,在年纪和身份上都和普通人更接近的《灌篮高手》,提供了一种更亲近,也可代入的视角。

《灌篮高手》不同于其他动漫作品,在于它曾经深度且具体地参与并影响过一群人的现实生活。游戏的强沉浸和社交属性给予了《魔兽》这样的能力,《灌篮高手》则借助了整个篮球文化。

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这种怀旧和追忆不仅仅基于具体的故事,而是被抽象成一种氛围,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感的精神呼应。

《灌篮高手》出现在一个独特的时间点,蓬勃发展的电视产业不断创造新的流行文化,它们彼此交融,塑造了共同的时代背景。

DAZN出品的穆里尼奥个人纪录片里,他提到「我们出生和成长在足球的时代,而不是影视剧的时代,我们是崇尚体育精神的一代。」

文化正从彼此呼应的大时代回到一个又一个小圈子里。樱木花道所代表的热血笨蛋精神似乎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多时,一种属于上个时代的经典主义正在被逐渐代谢掉。

运动漫画在日本本土走向式微,逐渐被幻想和解构题材取代,在中国的社交网络,飞盘、路冲等融合了更多都市和时尚元素的新运动被越来越多年轻人讨论。

井上曾经表示希望电影也能让新观众了解到《灌篮高手》,但情况可能不能如他所愿。灯塔的数据统计中,《灌篮高手》受众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形成鲜明对比,《铃芽之旅》的受众年龄24岁以下的占比达到63.4%。

似乎比起「燃」,「回忆」和「怀念」成了更多人坐在影院中的情绪,这多少让人有点惆怅,仿佛在聆听的是来自过去的遥远回响。

对于整部电影,我个人唯一觉得有些遗憾的地方,是电影的色调。

TV版动画的高饱和色彩制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炎热感,当比赛进行到焦灼处,伴随着滴落的汗珠,你能感受到从木地板蒸腾起的热气。电影里不饱和的色彩更接近《灌篮高手》的经典漫画风格,但也让这种炎热感消失了。

那个炎热的夏天也确实不会再回来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灌篮高手》是“大”时代的回响

《灌篮高手》出现在一个独特的时间点,蓬勃发展的电视产业不断创造新的流行文化,它们彼此交融,塑造了共同的时代背景。

新声Pro|张一童

首日排片超过50%,预售票房破亿,《灌篮高手》刷新了引进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的记录。

距离漫画完结已经过去27年,在过去数年也鲜少有后续内容推出,《灌篮高手》仍然展现出强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零点的影院人流络绎,上一次获得这种待遇的还是《魔兽》。

坦白说,对于想要走进影院重温青春岁月的粉丝而言,电影《灌篮高手》并不那么友好。井上雄彦并不是喜欢重温旧梦的人,在过去近30年时间里,以奖学金的形式,井上持续为日本的篮球运动发展做出贡献,但围绕《灌篮高手》展开的内容衍生少之又少。

作为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井上希望电影《灌篮高手》能够提供完全不同于动画和漫画的内容体验。

整部电影启用了全新的声优,主题曲也全部换新,自始至终没有响起那段让大部分人更熟悉的旋律。尽管井上在采访中解释,3D动捕技术和CG特效能够精准描绘十名在球场上做出不同动作的球员。但三渲二技术的使用依然成为巨大的争议点。

另一些不满声音来自剧情。电影剧情来自全国大赛中最经典的一战山王赛,但以宫城的视角展开,穿插其中的回忆剧情则大部分来自井上发表于1998年的前传短篇《耳环》,讲述了宫城的童年往事。大量的回忆片段被一些观众认为打断了比赛原有的叙事节奏,也被部分粉丝抱怨过于聚焦宫城,而弱化了其他角色。

这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井上从来不打算做一部粉丝向电影。毕竟,在一些电影导演的抱怨里,IP方对影视改编的诉求总是在其中尽可能多地塞入更多角色。但在《灌篮高手》里,不仅湘北队各角色的戏份各有偏重,其他队的热门角色几乎都没在影片中出现。

除了作为主视角的宫城,在有限篇幅里,井上对湘北其他队员心境的描绘同样细腻独特。赤木的自我怀疑,流川被泽北压制后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三井对自我认知的不断追问和信念的重建,樱木永不言弃的求胜意志。

在分镜设计和运动演出上井上也保持了他的高水准,原作漫画中,井上曾用一段无台词的超长分镜展现比赛的最后24秒,这一幕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还原,音乐和声音的融入创造了极佳的视听效果。

争议之外,大部分观众对电影报以了极高的评价。根据猫眼的数据,影片上映的4月20日,有接近300万人走进影院观看,评分也达到了9.4分。

《灌篮高手》漫画从1990年开始连载,1993年动画化,立刻在整个东亚卷起狂潮。在不同平台的大众票选中,《灌篮高手》长年被评为对日本产生最深影响的运动漫画作品,仅有《足球小将》能够与其并列。

《灌篮高手》播出的九十年代,彩色电视在中国市场普及。1993年,中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82.3%。1995年前后,开始有内地电视台播出《灌篮高手》,由于版权问题,最初播出的只有动画的前41集,直到1998年,后60集才得以播出。

和《灌篮高手》同一时代,还有《圣斗士星矢》《龙珠》等动画被先后引入中国,如果考虑到各地电视台及点播台对这些有限动画内容的反复轮播,这条横向的时间轴上还可以放上《火影忍者》《网球王子》等作品。

但《灌篮高手》产生的热度和延续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日漫IP,甚至是那些直到今天仍在连载中的作品。

2016年日本观光厅发布的《访日外国人消费动向调查》中,作为《灌篮高手》片头曲中的经典场景,神奈川县江之岛电车、江之岛站在「访日中国人最想去的日本景点」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富士山。

《灌篮高手》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于其故事本身,还与九十年代,以NBA为代表的篮球运动在全球掀起的热潮紧密相连。

在整个东亚地区,《灌篮高手》都被认为对篮球运动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篮球协会的公开资料显示,《灌篮高手》连载结束的1996年,日本的篮球竞技人数超过100万人,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

《灌篮高手》引入韩国后,单行本销量超过600万,成为韩国出版史上销量第二高的日本漫画。1994年,MBC推出的篮球题材电视剧《最后的胜负》创下了48.6%的高收视率,官方人物关系图中直接写有「XXX角色很像姜白虎(樱木花道的韩译名)」。1997年,韩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开赛,第一季共吸引了40万观众入场观赛。

《灌篮高手》动画版于1995年在台湾播出,当时负责播出的中华电视公司组织了观众与职业篮球选手的见面会。同年,第一届全台三对三篮球大会正式召开,成为大量台湾青少年的篮球启蒙。2020年初,NBA受疫情影响临时取消赛事计划,台湾某体育赛事转播频道临时决定,用重映《灌篮高手》动画的形式取代原定的赛事转播。

对于内地观众而言,关于《灌篮高手》和NBA的记忆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原作者井上雄彦是资深的篮球迷,《灌篮高手》中的一些经典分镜也被认为致敬了NBA球星。

90年代,被公认为NBA第一人的乔丹正在他的鼎盛时代,先后完成两次三连冠,NBA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扩大与这位超级巨星直接挂钩。

1994年,中央电视台开始通过卫星转播当年的全明星赛和总决赛,这是国内直播NBA比赛的开端。1997年,NBA总决赛,爵士和公牛的6场大战真正意义上让篮球在中国成为一项全民关注事件,乔丹也在这一年带领球队拿下了第五个总冠军。

2004年,退役后的乔丹第一次拜访中国,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这一年,「虎扑」正式创立,创始人程杭是乔丹的粉丝。

2002年,姚明以状元身份入选休斯顿火箭队,成为第一位进入NBA的中国球员。他效力于火箭队的7年也是NBA在中国关注度最高的时候。

《灌篮高手》和NBA所呈现的,是一套举国体制之外的体育叙事。相比遥不可及的NBA巨星们,在年纪和身份上都和普通人更接近的《灌篮高手》,提供了一种更亲近,也可代入的视角。

《灌篮高手》不同于其他动漫作品,在于它曾经深度且具体地参与并影响过一群人的现实生活。游戏的强沉浸和社交属性给予了《魔兽》这样的能力,《灌篮高手》则借助了整个篮球文化。

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这种怀旧和追忆不仅仅基于具体的故事,而是被抽象成一种氛围,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感的精神呼应。

《灌篮高手》出现在一个独特的时间点,蓬勃发展的电视产业不断创造新的流行文化,它们彼此交融,塑造了共同的时代背景。

DAZN出品的穆里尼奥个人纪录片里,他提到「我们出生和成长在足球的时代,而不是影视剧的时代,我们是崇尚体育精神的一代。」

文化正从彼此呼应的大时代回到一个又一个小圈子里。樱木花道所代表的热血笨蛋精神似乎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多时,一种属于上个时代的经典主义正在被逐渐代谢掉。

运动漫画在日本本土走向式微,逐渐被幻想和解构题材取代,在中国的社交网络,飞盘、路冲等融合了更多都市和时尚元素的新运动被越来越多年轻人讨论。

井上曾经表示希望电影也能让新观众了解到《灌篮高手》,但情况可能不能如他所愿。灯塔的数据统计中,《灌篮高手》受众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形成鲜明对比,《铃芽之旅》的受众年龄24岁以下的占比达到63.4%。

似乎比起「燃」,「回忆」和「怀念」成了更多人坐在影院中的情绪,这多少让人有点惆怅,仿佛在聆听的是来自过去的遥远回响。

对于整部电影,我个人唯一觉得有些遗憾的地方,是电影的色调。

TV版动画的高饱和色彩制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炎热感,当比赛进行到焦灼处,伴随着滴落的汗珠,你能感受到从木地板蒸腾起的热气。电影里不饱和的色彩更接近《灌篮高手》的经典漫画风格,但也让这种炎热感消失了。

那个炎热的夏天也确实不会再回来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