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别说撑20年,最多只能撑5年。”去年,著名的EVA制作人庵野秀明在自己的生日宴上曾发表此惊人之语。不过,从今年的《日本动画产业发展报告2016》来看,日本动画在2015年的多项数据以及近一年来的市场趋势和变化,都指向新一轮动画热潮的到来。
只是这一轮热潮的动力已非前几轮的本土核心作品驱动,而主要得益于中国资本的投资涌入。根据这份报告,热情的中国资本不仅为日本动画的核心内容打开了更多获利渠道,而且还对产业链下游的动画制作公司青睐有加,中日企业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加深,越来越多中日合作的国产动画面世。如此看来,中资买买买的背后,多少有着“借船出海”的初衷。
中国成为日本动画第二大海外市场
日本拥有着全世界最发达的动画产业,享誉世界的动画作品更是数不甚数。不过近几年的市场环境让日本动画业界倍感焦虑和压力。EVA制作人庵野秀明就曾非常犀利地指出,日本动画的辉煌已经过去,动画制作系统处于过劳状态,日本动画面临人才和资本的种种限制因素。日本动画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失去引领世界动画发展的主导地位。
面对严峻的形势,日本动画产业在过去一年积极拥抱海外市场。据《日本动画产业发展报告2016》,日本动画市场在2015年海外销售额增长规模巨大,其中海外销量达到2569亿日元,这一数字相较去年激增78.7%,达到2015年动画产业的32%,成为日本动画市场规模放大的最重要因素。
而日本动画海外销量猛增,则主要得益于中国资本对外投资热潮的兴起。以互联网巨头们为中心的中国企业对日本动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携带大量资本涌入日本动画产业,使两国之间的交易数额突飞猛进。仅从获取日本动画海外授权的数量来看,中国已经跃升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
买买买之外,中日动画产业相互渗透
根据《日本动画产业发展报告2016》,日本动画行业与海外的合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外动画版权售卖,另一类则是为海外企业制作动画的订单。2015年日本16家动画制作公司共与海外公司达成4345份合同,涉及19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中国大陆合同286份,占到亚洲地区签订合同的19.4%,而这还没算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中日企业的合作加深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大举突破上,而且也表现在合作的方式变化上。像腾讯、优酷土豆、爱奇艺等互联网巨头除了大量买入日本动画新番的版权,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同步播放外,还积极推进中日合作的动画项目。双方不仅仅是合作拍摄相关动画,而且也出现了中国动画找来日本动画制作公司代工的案例。此外,以上海的绘梦动画为代表的中国动画公司开始进军日本动画制作行业。据悉,今年日本十月新番中就有5部是国内厂商直接或者说是间接参与的。
在日本人口不断减少,本土市场基本被完全开发的情况下,中方的买买买,无疑让日本动画通过商业模式的转换,打开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并以此获取稳定的海外盈利来源。从中方的角度出发,引入日本的优质内容有助于国内二次元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培育与扩大,渗透日本动画工业则更像是一次取经,最后落脚点还是在中国动画产业转型升级上。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日双方的动画产业之间的联系必然将更为紧密。
借船出海还要有中国内容灵魂
中国有正在强劲增长的动画消费市场,但中国动画企业在全球动画产业分工中一直扮演的却是“代工”的角色。原创能力不足,就无法支撑起这个颇具潜力的市场。因此,中国的业内公司如今借助资本和市场的能量,对外买买买,其实也不失为一招“借船出海”的良策,对本国动画产业的成长也不无好处。
比如,中国动画的制作流程正在悄然改变。从《十万个冷笑话》开始,国内动画的制作开始从先画画转向先配音的模式,先由配音演员们根据台词和场景表演,后期再由原画师们根据配音视频和声音进行绘制。这样制作出来的角色表情更加生动,动画也更加流畅。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通过走出去,可以展开的憧憬是把成熟的项目运作经验引进来,最终使国产动画在本国市场上取得新的突破。
当然,借船出海不可能借来内容的灵魂。一方面,尽管国内二次元用户日本动画的接受度相当高,但他们是否会欢迎各种日式风格的“国产动画”,甚至是直接由日本制作的“国产动画”,还有待市场检验。另一方面,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中国动画产业需要从自己的文化资源中挖掘财富,需要从现实社会中去挖掘故事样本,也需要寻找自己的叙事方式和画风,这样中国动画才会真正具有自己的辨识度,从而走向全球。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