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如果你是一个港剧迷,听到这句对白一定会会心一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剧风靡全国,无论是武侠剧、宫斗剧还是职业剧都有着大批粉丝,《上海滩》、《义不容情》、《鹿鼎记》、《妙手仁心》等剧在内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高潮。
令港剧迷意想不到的是,风靡20余年的港剧自2007年起逐步走下了“神坛”。此后近十年间,港剧质量每况愈下,艺人纷纷北上“淘金”,对港剧的唱衰之声也不绝于耳。今年4月,香港首家电视台亚视(ATV)宣布停播。自此,昔日香港两大免费电视台只剩下TVB一家,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就此宣告终结。
观众正嗟叹着港剧的没落,一转眼却惊喜地发现“爆款”港剧重现江湖。今年4月起,《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篇》、《一屋老友记》、《城寨英雄》接连播出,部部口碑爆表,豆瓣评分均超过了8分。暑期档开播的《城寨英雄》更是成为了香港截止到目前的年度收视冠军。沉寂已近十年的港剧,能够凭借这些良心剧集实现逆袭吗?
一. 历数港剧30年:从风靡全国到日渐沉寂
香港电视剧,简称港剧,主要由香港本土的两家电视台(TVB和亚视)进行拍摄。自1983年《霍元甲》引进内地之后,港剧在内地声名鹊起。《义不容情》、《创世纪》、《神雕侠侣》等多部优质港剧的播出,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追剧热潮。进入2007年之后,一度风靡全国的港剧却出现了颓势,迈入了近10年的沉寂期。直到今年多部口碑剧集的出现,港剧才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1、20世纪80-90年代:港剧的黄金时代
1983年,由亚视拍摄的《霍元甲》在广东电视台首播,成为首部进入内地的港剧。《霍元甲》播出后,收视盛况空前,甚至在内地掀起了学习粤语的热潮。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也随电视剧的播出而街知巷闻,至今广为传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为代表的一大批港产古装剧登陆内地,再度掀起了追剧狂潮。黄日华、翁美玲版本的郭靖黄蓉,至今被观众奉为经典。以《义不容情》、《我本善良》为代表的时装剧也在内地引起了轰动。
90年代,港产古装剧续写着辉煌,这一时期播出的古天乐版《神雕侠侣》、吕颂贤版《笑傲江湖》、黄日华版《天龙八部》都堪称经典。与此同时,现代剧也开始在大陆盛行,TVB拍摄的职业剧和家庭剧尤其受到观众的欢迎。在这一时期,优质港剧迎来了“井喷”,以《陀枪师姐》为代表的警匪剧,以《妙手仁心》为代表的医务剧,以《壹号皇庭》为代表的律政剧,以《刑事侦缉档案》为代表的刑侦剧,以《天地豪情》为代表的家庭剧,都在大陆取得了收视口碑双丰收的佳绩。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港剧的“黄金时代”,港剧的优质剧集不断,类型丰富多彩,收视异常火爆,造星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经由大热港剧的播出,黄日华、古天乐、欧阳震华、吴启华、罗嘉良、宣萱、关咏荷等港剧小生花旦,迅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剧中的经典桥段和经典台词,也能让观众如数家珍。
2、2000-2006年:港剧走下神坛 爆款难掩衰退征兆
步入千禧年之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港剧开始出现衰退的征兆。在《刑事侦缉档案4》播出后,备受欢迎的刑侦剧开始进入消极期。不过,这一阶段仍有不少“爆款”剧集,在内地掀起了收视热潮。
2000年,被誉为港剧“航母”的《创世纪》在CCTV8播出。超豪华的演出阵容,高质量的商战剧情,以及精良的制作,使其成为了内地观众心中又一座港剧里程碑。同时,TVB为更好地赢得内地市场,开始与内地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电视剧,《大唐双龙传》等剧就是这一阶段的合拍作品。不过这些合拍剧数量不多,观众的反响平平。
《金枝欲孽》的横空出世,再度为港剧扳回一局。《金枝欲孽》是一部由TVB制作的宫斗剧,播出后不但在香港造成轰动,2006年在内地首播后同样大受欢迎,迅速打破了《大长今》创下的收视记录。这部剧还成为了内地宫斗剧的“始祖”,对后来的《大清后宫》、《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甄嬛传》等剧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宫斗”的热潮逐渐消退之后,港剧出现了衰退的预兆。《火舞狂沙》、《妙手仁心3》等剧都没能延续《金枝欲孽》的辉煌。2006年开播的《法证先锋》系列,虽因精彩的推理、演员出色的表演赢得观众青睐,但随着网络下载的流行,已难以重现万人空巷的追剧盛况。
3、2007年-2016年上半年:港剧沉寂近10年
港剧由盛转衰的真正转折点是2007、2008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TVB遭受重创,接连推出的两部巨制《岁月风云》和《珠光宝气》,收视口碑也都大不如前。港剧自此步入了将近十年的沉寂期。
耗资巨大、演出阵容豪华,是这两部港剧的共同特点。《岁月风云》是一部合拍剧,制作费高达6000万,主演包括刘松仁、廖京生、苗侨伟、林峯、宣萱等明星。而《珠光宝气》是继《创世纪》后耗资最大的港剧,制作费高达1亿港元,主演邵美琪、黎姿、蔡少芬、林保怡、陈豪等都是当时最为当红的花旦小生。这两部巨制的“扑街”,使TVB元气大伤,对于大制作心生畏惧。
自此,港剧逐渐走下神坛。固守本土的港剧,渐渐难以跟上观众口味变化的步伐。TVB依然不断推出新剧,但已不再是“爆款”制造机,而亚视的自制剧日益减少,具有影响力的更是寥寥无几。随着网络的普及,美剧、韩剧的观看人数突飞猛涨。与此同时,内地影视剧也在逐渐崛起。众多“强敌”夹击之下,港剧逐渐沦为“小众”,难以再现全民追剧的盛况。
在将近10年的沉寂期中,仍出现了《学警狙击》、《怒火街头》、《on call 36小时》、《使徒行者》等佳作。然而,这些精品剧只是凤毛麟角。如今,随著海外剧引进政策的趋紧,港剧已经很难在内地电视台或门户网站上播放,这使得港剧失去了相当多的“路人观众”。
今年4月,亚视宣布停播。尽管亚视早已放弃自制剧拍摄,在电视剧领域难以与TVB相匹敌。这个有59年历史,曾创造无数经典港剧的卫视帝国的轰然倒下,还是让一众港剧迷唏嘘不已。从亚视的停播、TVB的没落中,可以窥见香港影视大环境的整体疲软。
4、《城寨英雄》等剧成爆款 港剧复兴势头初现
亚视走了,TVB还能走多远?不少媒体人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TVB今年推出的新剧《公公出宫》、《一屋老友记》、《城寨英雄》收视口碑双丰收,一扫往年颓势。此外,新台Viu TV推出的自制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篇》成为了港剧中的一股“清流”。在豆瓣上,这部剧获得了8.9分的高分。
《一屋老友记》中,欧阳震华、罗兰、胡枫等老戏骨齐聚荧屏,让观众似乎回到了那个港剧的“黄金时代”。《城寨英雄》的剧情高潮迭起,人物性格鲜明,让观众时而笑到拍桌,时而哭到崩溃。该剧大结局以平均32.9点、最高收视超35点的佳绩收官,成为TVB今年为止收视最好的剧集。这些爆款剧的出现,让港剧迷重燃“港剧复兴”的期望。
二. 港剧为何衰败:成也套路,败也套路
短短30余年间,港剧已经历了数载浮沉。从上世纪80、90年代的欣欣向荣,到最近10年的日益没落,港剧似乎正在实力演绎着一个剧种的“盛极而衰”。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港剧自身的“痼疾”以及近年来电视业的变革,成为了促使其走向没落的“罪魁祸首”。
1、题材陈旧、情节老套
港剧是典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港剧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类型化生产模式,以刑侦剧、商战剧、律政剧、古装剧等类别为主要制作方向。30年前,港剧正是凭借这些题材赢得了观众的青睐。然而,时隔30年后,热播港剧的题材依然逃不开警匪、律政和商战,剧情套路化十分明显,剧情走向、桥段设置甚至台词都大同小异,难以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曾有网友如此总结港剧的六大经典套路:好兄弟最终都反目;冤家最后结成亲家;仇人一定变情人;豪门必定出逆子;灰姑娘终会遇见白马。纵观这些年的热播港剧,几乎每部都会“中招”。前段时间热播的《一屋老友记》,也是在实力演绎TVB家庭剧的经典主题——“一家人齐齐整整才好”。与此同时,港剧往往过于本土化,故事发生的背景一般都局限于香港,难以跳出香港的视角。随着内地的生活水平与香港逐步趋近,港剧中的都市生活已经难以勾起内地观众的兴趣。
港剧中的经典台词,也被编剧们足足沿用了30余年。“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感情的事是不能强求的。”“发生这种事,大家都是不想的。”“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听多了这些经典台词,难免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
2、低成本制作引质疑
由于TVB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电视广告,投资过高的电视剧往往很难收回成本。因而,港剧一般都是低成本制作,道具、服装和布景上的“抠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套戏服穿了几十年,一个布景“穿越”到不同电视剧中,在港剧中都是家常便饭。黎姿、佘诗曼和唐宁就曾在三部剧集中,分别穿过同一套民初服装。而剧中出现的“豪宅”、“花园”、“医院”,更是万年不变。这种独特的节俭原则,被业内人士戏称为——“衣服大家穿、豪宅大家住、石阶大家哭、菜只点不吃”。
要说TVB最广为人知的“抠门”案例,还要数一只“公鸡碗”。从1983年的《射雕英雄传》到2012年的《大太监》,这只碗足足在荧屏上“纵横”了30年。在83版《射雕英雄传》、《巾帼枭雄》、《布衣神相》、《蔡锷与小凤仙》、《秀才爱上兵》、《名媛望族》、《大太监》等多部剧集中,观众都能发现这只公鸡碗的身影,被网友笑称为“一碗永流传”。
较之于更加舍得“砸钱”的美韩剧、内地剧,场景简陋、道具粗糙、服装千年不变的港剧已经难以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部分观众因而放弃了港剧,转投其他剧种的怀抱。
3、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TVB薪水低、片酬低、抽佣高,难以与内地动辄百万、千万的片酬相比较,TVB的不少中坚力量纷纷前往内地发展。近年来,TVB的金牌监制戚其义、梅小青等人陆续出走,林峯、胡杏儿、徐子珊等中生代演员也纷纷“离巢”。严重的人才流失,使TVB元气大伤,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如今的TVB艺员中,能够撑场面的小生花旦屈指可数,如《创世纪》般群星闪耀的巨制难以再现。
TVB高层内斗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据知情人士透露,陈展鹏在今年的视帝争夺战中落败于黄秋生,佘诗曼无缘参与《使徒行者2》的拍摄,都是高层内斗的结果。而一代电视巨头亚视的停播,也与高层内斗不无关系。
4、观众选择趋向多元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观众的观剧方式发生了变化,观剧选择也趋向多元化。30年前电视荧幕上,优质的内地剧不多,引进的日韩剧、美剧也是屈指可数,类型丰富的港剧就迅速受到了观众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内地剧的崛起,宫斗剧、谍战剧、年代剧、现代剧你方唱罢我登场,《潜伏》、《甄嬛传》、《闯关东》等好剧辈出,吸引了一大批观众的目光。与此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视频平台观看美剧、韩剧、日剧、泰剧等多个国家的剧种。固守套路、缺乏创新的港剧不再是观众最佳的选择,逐渐沦为了“小众剧”。
5、播出渠道受限 正版港剧难觅
2015年,广电总局发布“限外令”,港剧也在受限之列。“限外令”发布之后,TVB剧集需要走“先审后播”的程序,在全部剧集播出完毕并通过审查之后才能在网站上架。如果仅仅是滞后观看,可能对港剧的影响并不算大。但纵观目前的各大视频网站,港剧几乎已经不再更新。在电视荧屏上,港剧也早已难觅踪影。对港剧迷来说,想看到最新的港剧,变成了一件难事,“路人粉”甚至忘记了这个剧种。
三.《城寨英雄》等剧成爆款 港剧能否重拾往日荣光?
面对困局,TVB也在积极地寻求着破局之道。近几年,为了挽救收视率,TVB着手邀请多位老将“回巢”拍戏,另一方面也给足资源,力捧胡定欣、陈展鹏、蔡思贝等处于上升阶段的演员。同时,香港两大新台——香港电视(HKTV)和Viu TV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香港电视产业格局。TVB在竞争压力之下,不得不采取更多的创新举措。
一直走不出套路的港剧,如今也正在经历着艰难的“变身”。从今年热播的三部港剧中,或许我们可以一窥端倪——
NO1《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篇》:反套路的港剧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篇》改编自“南方舞厅”的同名小说,是Viu TV的首部自制剧,讲述的是一对相恋三年的恋人玛嘉烈和大卫同居后发生的故事。这部剧迥异于剧情大开大合的“师奶剧”,风格十分清新,在人物感情表达、摄影、叙述节奏等细节处理上,都更像是一部文艺电影。这使其成为了港剧中的“另类”佳作。
从剧情来看,这部剧同样涉及了同居、分手、出轨、小三等港剧中常见的爱情难题,却没有大吵大闹的狗血桥段,也没有观众耳熟能详的鸡汤台词。整部剧中,男女主人公不再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感情的变化全部通过细节来描绘。玛嘉烈出轨后,大卫并没有按照港剧的“套路”,立刻找到玛嘉烈声嘶力竭地对质,而是一个人坐立难安、默默拭泪。在诸如此类的细节中,观众仿佛看到了爱情中的自己。
从画风来看,这部剧也一改传统港剧的明艳色彩,全剧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呈现出浓重的电影感。同时,充满市井色彩的街巷都变成了冷色系,从人物服装到配饰家具都给观众以“禁欲风”的感受,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篇》中,以往港剧的“套路”已荡然无存,可以称之为港剧在题材、风格上求变的一个范本。同时,这部剧还改变了港剧“边拍边播”的制式,而是通过网络试映版收集观众的反馈,再对剧集进行调整。这种制作方式也值得被“后来者”借鉴。
NO2 《一屋老友记》:老戏骨拯救收视
相较于《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篇》而言,《一屋老友记》仍然没有跳脱出经典港剧的“套路。这部剧讲述的是关系疏离的四兄妹回到同一屋檐下,在一对“鬼”的帮助下重新建立亲情的故事,看似是“鬼神”题材,演绎的依然是家庭剧几十年不变的主题——家和万事兴。
《一屋老友记》的剧情套路感满满,却创下了收视佳绩,平均收视为27.1点。不少网友认为,这部剧的良好收视,大部分都要归功于TVB的收视福将——欧阳震华。从欧阳震华以往的演出履历来看,收视福将的称号名不虚传。无论是《陀枪师姐》系列、《法证先锋》系列、《洗冤录》系列,还是《醉打金枝》等剧,都是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之作。欧阳震华精湛的演技,幽默搞笑的风格,以及良好的观众缘,对《一屋老友记》的走红助益颇多。
欧阳震华之外,这部剧还聚集了罗兰、徐枫和刘江三位“老戏骨”。其中罗兰、徐枫扮演“淘气”的鬼魂,而刘江扮演四兄妹的父亲,在戏中的表现都十分精彩。此外,该剧剧本接地气,“港味”十分浓郁,四兄妹正代表了香港社会上的“四种面孔”,这也是该剧受到到青睐的重要原因。
邀请老将“回巢”拍戏,这是TVB挽救收视的一大法宝,从《一屋老友记》来看,观众对于这招依旧买账。除了欧阳震华,方中信、罗嘉良、郑则仕、宣萱等港剧“资深外援”也陆续回巢拍戏。前段时间热播的港剧《律政强人》,正是方中信和廖启智两位老将联袂主演的剧集,开播后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NO3 《城寨英雄》:硬功夫也有春天?
继《一屋老友记》取得收视佳绩之后,《城寨英雄》又将港剧的收视带上了新的巅峰。该剧平均收视率为27点,大结局以平均32.9点、最高收视超35点(逾228.5万观众人次收看)的成绩收官,成为TVB今年为止收视最好的剧集。
《城寨英雄》的故事发生在五十年代末的九龙城寨——这是一个黄、赌、毒肆虐的贫民窟,以“三不管”地带闻名。这也为《城寨英雄》定下了“燃向”的故事基调——在这样的地方,拳头就是法律。当然,主角就是剧名中的“城寨英雄”。
比起温情路线的《一屋老友记》,《城寨英雄》要热血得多,主角悲惨的命运以及精彩的打戏,是该剧的两大看点。这部剧中,包括男女主角在内,都具有“能打”的特质。剧中一众配角大多都是武打演员出身。一群“武打狂人”剧集到一起,贡献的打戏不再是花拳绣腿,而是有着“拳拳到肉”的质感。“《城寨英雄》让观众看到演员是在真打,我们用了最少的替身、最少的电脑技术,练出了功夫真实的戏感,这样才会让观众感受到剧集的诚意。”该剧监制文伟鸿说。
精彩的打戏之外,《城寨英雄》的剧情也令人惊喜。这部剧一路高潮迭起,在剧中的好人、坏人陆续死去后,终极大BOSS临近结局还未露真容,让观众们深感“揪心”。虽然整体来看,《城寨英雄》依然逃不开经典港剧的种种套路——兄弟决裂、身世之谜、欢喜冤家,但扎实的剧本、演员精湛的演出以及精心设计的打戏,仍让这部剧成为了一部精品剧,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纵观这三部“爆款剧”,都能从中看出港剧求新求变的势头。可见,TVB为了挽回收视做出了诸多努力,Viu TV等新台也是各出奇招。然而,除了《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篇》之外,《一屋老友记》和《城寨英雄》在剧情模式、桥段、台词方面与以往的经典港剧并没有明显差别,只不过前者仰仗于老将的收视号召力,后者则有出色的剧本和精彩的打戏为其加分。
看来,港剧想凭借几部热播剧就重拾往日荣光,显然并不容易。固步自封多年的港剧,已经难以迎合内地市场,模式化、套路化仍是港剧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更何况,目前港剧在内地的播出渠道十分有限。想要回到《创世纪》等剧的黄金时代,依然道阻且长。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