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拾文化
提到《西游记》,最先想到的总是这些“片儿”:
然而《西游记》不仅有“片儿”,更有“画儿”。
《西游记》最早的插画可追溯到明代。
明代多戏曲,戏剧虽是舞台艺术,但还是要靠剧本和舞台演出结合才能最终完成。在当时的戏剧剧本中,穿插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插画,为枯燥的文字增添了不少意趣。
再加上明代印刷业的发展,自《西游记》小说问世,插图本也随之诞生。
▲
(明)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左边的铁扇公主,你老公身手不凡,儿子是菩萨钦点的公务员,交扇子用不用跪下这么没尊严?还有,那表情是什么鬼?
▲
(清)康熙三十六年由陈士斌《西游真诠》
糊人一脸的简笔画即视感不说,小说文字也随意删改。相比明金陵版本,清此版相差太远。
▲
1941年,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制作的《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巨作,完全依靠手工完成,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前后绘制插画达几十万张,足以媲美当时国际水平。那个年代就能把铁扇公主画出三分妖娆,当真不简单。
▲
猴哥这腿是不是比金箍棒还细?
建国后,插画界也是文化艺术的“战场”,但《西游记》插画仍是佳作频出。
画面线条细腻,流畅,人物形象鲜活传神,是这一时期工笔画风格插画的典型代表。
▲
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刘继卣的《闹天宫》、《筋斗云》
不论彩色还是白描,人物刻画极为精细。
50至80年代,《西游记》连环画大量出现:
▲
此类作品多选单独篇章成册,故事完整,形象精美。
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彩色动画长篇《大闹天宫》上映,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
白胖白胖的三太子
▲
极有戏曲人物特征的二郎神
▲
耳垂三尺长的玉皇大帝
▲
土肥圆代名词的土地公公
进入90年代,《西游记》内容开始进入各个图画领域。
年画
▲
“宝宝版”取经队萌萌哒
▲
没有女儿国的《西游记》是不完整的
版画
版画由于在制作工艺上的限制,效果上总有些甩不开的“魔幻现实主义”气息。
▲
总觉得唐僧在向耗子精卖安利
邮票
皮影
当然,也不乏“创意”之作。
《西游记全图》,听上去十分高大上,然而近观细节则发现:
▲
二位师弟辛苦
几年来,伴随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西游记》插画的现代化气息更为突出。
▲
这人设一看就有故事
从当年的简单线条,到如今的丰富,所谓“经典”便是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给后人,常作常新,永无止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