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毒眸 刘南豆
编辑|隋意
在五一档百花齐放的影片中,唯一一部悬疑犯罪类类型是《检察风云》。
这是该片导演麦兆辉与监制田启文时隔二十年的又一次合作。再度携手,作为行业老兵的两人没有太多需要磨合的部分,而是靠着各自的专业度,尽可能地克服了各种困难,支撑起了一次高效率的拍摄。
作为内地电影鲜少涉足的检察官题材,《检察风云》是在传统悬疑警匪片的基础上做出的新尝试。脱离“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外部元素之后,麦兆辉对毒眸表示,这次在尽可能地用结构的方式来塑造剧情冲突,“有难度,但是也有方法在的。”
在《明日战记》《还是觉得你最好》《毒舌律师》纷纷登陆院线市场之后,港片正在不断刷新观众的印象,作为老港片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传承者,麦兆辉与田启文对新人的涌现不吝赞美,但也对市场未来的发展保持理智,“未来我们真的不知道,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逼问自己有没有把我们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不管什么类型,最终拍的都是人
谈及项目的缘起,麦兆辉给出品方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要有真实案例。
在检察院提供的众多案例中,麦兆辉挑选了关于校园贷和盗墓团伙这两个案件。本是两个独立的案件,但在麦兆辉的脑海中,却逐渐形成了一个将二者联系到一起的故事。
剧本永远是麦兆辉推进每一个项目的过程中最在意的环节,《检察风云》也不例外。影片的前期筹备和拍摄各自用了两个多月,但剧本创作则花了麦兆辉约半年的时间。“因为如果到拍的时候才发现剧本要改,其实会很多麻烦,所以我一定是把剧本想到最清楚了才开拍。”
尽管在剧本层面做足了准备,但到了拍摄阶段仍难免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到开拍之前,我才知道制片部门跟每个演员协调到的档期不一样。”田启文表示,只能跟所有的工作人员坐下来一起协商,最终在不影响完片质量的情况下,重新捋一个相对完善的时间表。
能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拍摄,与每个参与者的专业度都分不开关系。田启文表示,跟内地演员合作的最大体验是,他们的底子都很好,而且在来片场之前对剧本都已经很熟悉了,“每个演员都在不停地问导演一些剧本里头没写出来的东西,方便他去揣摩这个人物。”
而对于表演专业出身的麦兆辉来说,给演员排戏讲戏也是他非常拿手的工作,加上事先对剧本的把握,让他在片场能以高效推进。“他不是那种要不停地拍很多角度,最后再来挑的导演,每个镜头他说好了就不需要再挑了。”田启文如是评价道。
让麦兆辉印象深刻的,是内地演员随机应变的专业能力。他以片中冯绍峰的一场翻车戏为例,
在翻车之前的文戏段落里,冯绍峰坐在车的后座没有系安全带,这个细节直到全场拍完收工之后才被发现,没法安排补拍。于是,冯绍峰在后续拍摄翻车戏的过程中,尽可能自然地把安全带系上了,从而避免了不合理的镜头,“我们两个当时在监视器后面看,我说这个人太厉害了。”
拍一部国内少有的以检察官为主角的影片,对有着丰富警匪片经验的麦兆辉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不同于警察办案,有很多动作戏可以施展,对于检察官来说,更多时候需要通过文戏来展现戏剧冲突。
因香港的司法体系与内地有所不同,虽也有律政司这样专门管理公诉的机构,但实际职能范围与检察院还是有不小的差异。麦兆辉花了不少时间去重新了解检察官这一职业及其背后的司法体系,影片的编剧赵鹏本身也是一名检察官,尽可能地保证了影片对检察院的真实还原。
尽管已经拍了十几部犯罪类型的影片,但麦兆辉仍然保持着对这一类型创作的新鲜感,“虽然都叫犯罪片,但是不同类型的犯罪其实是差很多的。有些时候你甚至不一定能找到资料,需要很多自己的想象力来补充,而且要想得很仔细。所以,光是去想这些东西,对我来讲就已经是一件很过瘾的事了。”
在麦兆辉看来,犯罪片的重点其实也不在于犯罪的手法,而是人——犯罪的人为什么要犯罪,以及其他人为什么要把犯罪的人抓住。只有沿着这个问题继续深入思考,犯罪片才能有更广阔的可挖掘空间。
对于主旋律影片的类型化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田启文表示,主旋律总是给大家很“正”的感觉,但是在“正”的前提下其实也可以找到他矛盾的位置在哪。“比如说警察,警察也有自己的生活,他回到家也还是个老百姓,所以我们要花时间在这方面去找突破口,才能让电影变得好看。”
具体到《检察风云》中,黄景瑜饰演的检察官李睿,在法庭上面对白百何饰演的辩护律师童雨辰时,因为两个角色从前的情感关系,所以他们面对彼此的态度和心理状态是更为复杂的——恰恰是这个复杂性,彰显出了李睿作为人的一面。
担心没有用,做好自己能做的
自2021年以来,港片惊喜不断,不仅在香港本埠电影市场屡创新高,进入内地市场后也获得不错的口碑反响。从类型和题材上来看,科幻、家庭喜剧、庭辩等新尝试,也和过去以悬疑犯罪为主的港片印象大有不同。
作为港片的重要代表人物,麦兆辉和田启文都提到了自己对香港新人创作者的观察。
田启文分析道,这些新的港片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同时是创作者,是编剧。“这几部电影其实最吸引人的点都是‘戏的味道’,它不是说要突出镜头感什么的,都是要把剧情扣住。所以这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时代能令观众满意的导演,首先他不能是一个技术型的,只懂拍不懂剧本的导演。”
进一步地,田启文提到了内地与香港电影相比外国电影的竞争优势,“我们不能拿技术去跟别人拼,因为技术别人已经很成熟,反而应该从创作突围。西方现在刚好创作很弱,他们也很依赖技术,所以这个方向才是对的。”
而麦兆辉则认为,香港新导演创作关注点的转向,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受了疫情的影响。“因为这几年他们都留在香港,所以只能关注在香港的事情。但现在疫情已经过了,重新开放以后,我相信他们未来也会有不同。”
只不过,不论是和辉煌时代的港片相对比,还是整个电影市场和繁荣时期相对比,如今都显然追不上过去的高度——观众永远都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选择,电影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总会面临越来越艰巨的挑战。
在田启文看来,电影的潮流一直是处在循环中的,不同的年代会有不同的风潮,“共性是物极必反,把一个潮流做太多了,观众慢慢就会失去兴趣,开始给下一个潮流让位了。所以对于拍电影的人来说,现在已经不是有大卡司大制作观众就必须买账的时候了,不管做的什么类型一定要有创新突破,才有可能引领潮流。”
而作为一直处于一线的创作者,麦兆辉很坦白地承认自己对市场的变化早有担忧,“怎么可能不担心呢,从VCD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担心了,现在的网络又比VCD方便多了。但光是担心是没有用的,作为创作者,我能做的事情只有尽可能地把我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如果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也没有人看,那就证实属于我的潮流已经过了,这时候就轮到其他人拿最好的东西出来了。”
“与其担心,倒不如想想怎么能做得再好一点,让观念对电影恢复信心。”田启文补充道,“我们不会放弃的,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一起思考怎么能让电影越来越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