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硬科技VC降本增效,组局吃饭骂老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硬科技VC降本增效,组局吃饭骂老板

硬科技VC出差不能超过4000,85后投资人担心被裁员。

文|融中财经

去年开始,投资机构拾起了企业降本增效的方法论,在内部推行“节俭”,今年,已经有机构革自己的命了。

一家北京专门投科技的VC,推出了新的规定,“控制投资人每个月出差费用在4000元内。”内部一片哗然,“本来我们就是出门访谈、尽调,现在控制费用,少见企业,还怎么投啊?”该机构投资人华孚吐槽。

“说搞内部革命,合着就是革投资经理的命呗?”

这不是一家一言。业内,最先降本的就是互联网系投资机构。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腾讯、阿里、字节跳动三家大厂对外投资分别从2021年的273起、82起、65起下降到85起、30起、19起,投资总项目数不及2021年的三分之一。其中腾讯和字节跳动的投资并购数下滑更明显,比2021年少了60%-70%。

与投资节奏相关的,还有整体部门的调整。去年年初,字节跳动裁撤了战略与投资部门。

不足半年后,据凤凰网报道,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门将进行团队缩减,团队规模将从110人缩减至约70人。

过去一年,是投资行业动荡的一年。投资节奏变慢、裁员潮之余,今年并没有迎来大反转。通过降低内部投资人的工资,限制出差费用,新一轮的“革命”已经开始。

降本增效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这样降本,真的能增效吗?

“劝人投资,天打雷劈!”赵钊对融资中国说。

01、劝人投资,天打雷劈

“投资经理,真不是个高薪行业”

“大家可能还沉浸在投资圈是个高薪行业的幻觉中。”赵钊是一名一线人民币基金的80后投资经理,“我侄子最近在选专业,问我投资人怎么样。”

“劝人投资,天打雷劈啊!”

“这个行业太靠后端了,导致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个光鲜亮丽的职业,每天穿西装行走在香港中环谈着百亿的融资生。”赵钊接着说,“其实穿着优衣库的100块钱衬衫,背着公司发的双肩背商务书包,去三四线城市的工厂里谈项目。跑了一礼拜,住‘招待所’的木板床,人家工厂还不一定看得上你、让你投。”

这已经是普遍现象。

随着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行业在二级市场水涨船高,追着风口跑的投资人,开始“上山下乡”。

中国以制造业见长,这导致在人民币基金成长的20余年中,对制造业的投资占了一多半。早年,这类项目不受美元基金待见——不性感、没有想象力。翻译一下,就是赚不了多少钱。

但是人民币基金又投不了消费,更不能一把梭哈,把整只基金的钱投到一个项目上,LP也不乐意。这导致,人民币基金只能苦哈哈投制造。但是,近几年,美元基金的逻辑玩不转了,反而是加上了“智能”前缀的制造业,摇身一变,誓要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所有传统行业。

“所有行业都值得再做一遍!”的口号下,连当初对这行嗤之以鼻的老美都在深入贯彻大局观和思想方针,彻底深入实体产业了。

实体产业在哪?

“哪哪都有啊。”钱有利说,“华南为主,但是分布的比较平均,每个地方擅长的板块不太一样。但最近几年有个新的变化,就是产业越来越去到‘小地方’。”

不同于十几年前,互联网、消费项目都愿意把户口落到北上广深,制造业在产线落地时,往往背道而驰。一方面,大城市太贵,人力成本贵、建厂成本贵,;另一方面,大城市不一定看得上制造,排放严重的也不利于城市环境,大城市巴不得把重工业外迁。

为了发展当地产业,助力地方产业循环发展起来,促成产业生态,“小地方”反而更愿意接待相关产线的到来。一个产线的落地,动辄是几十上百亿,不仅促进产业上下游的集体发展,更落地了真实的税收,解决当地就业等诸多问题。

这样一来,投资人也只有跟着跑了。

“看了一些项目,真的在大山里,土坡上。”赵钊,“先坐飞机,后做大巴的去出差。这还不提我们的工作时长,一年365天,我们真的是007。白天看项目,大晚上12点开会。体力上辛苦这就算了。现在还搞降本增效?”

02、投资人组局吃饭,半个小时聊八卦,后边4个小时全骂老板

钱有利毕业于上海某一线985院校的金融专业,前几天本科同学聚会。“我们那个年代,金融就是拳头专业。过了好多年后,互联网带动了计算机等专业的兴起。”

“我们学金融的当初就业方向挺多,大多数搞二级市场了,赚的盆满钵满。”钱有利感叹,再看自己,“到一线机构干了一圈,积累了资源自己弄个小机构,每天累死累活的募资。”

连他搞债基的老同学都调侃,“都多大岁数了,还这么拼,要不要命了。”

“每天都在募资的路上,白天拜访潜在LP,还要开投决会。”钱有利坦言,“投资就像一个循环,根本停不下来。只有拓展公司团队,但是管理费就那么多,还得精打细算过日子。”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利空逐渐出清,投资人的脚步也忙了起来。李强在华南一家机构负责募资,“农历年以来,已经接待了150次LP会谈、拜访。”几乎一天三次。“我们募资的工作强度很大,要募大基金,就必须不断在LP面前刷存在感啊,有些潜在LP今天不出资,明天还是有可能的。”

投资行业,没有996。

“一些投资人朋友一起聚会,现状就是大家先聊聊半导体什么的,然后说说哪家上市公司的八卦,最后疯狂吐槽自己家的那些奇葩KPI。”赵钊直言“表格都得细化。投资人有必要写日报吗?!”

“写了日报就算了,还有周报、各种计划。每天这个工作量,难道还不饱和?”

虽然投资人这个行业按理说是以结果论英雄,但现实是,很多项目、尤其是早期项目投出去,等待个5、6年都是正常的。所以投资机构都会按照项目的进展、估值增长、后续融资等评价投资经理。延伸一点,每年团队的投资数量、或者投资金额为目标。

“最可笑的是什么?规定了一个金额,等你有了项目,推上了会,也过了会,告诉你没钱。正在募资。”赵钊无奈,“从我的角度,真的都没脸告诉项目。”

结果是,好项目不愁钱,“到嘴的鸭子飞了,项目没投上,合伙人跟我说‘嗯,小赵啊,仔细想想这个项目还是有风险的’。”

如今,绩效考核更加严格,投资人的出差经费也要控制。

不仅要控制每个月出差费用的预算不能超过4000元,还提出了,“没有质量的出差,就不要去”。

“什么是没有质量的?哪有项目去了一次就能确定的?”邓钊说,“合伙人还说,为什么有的同志出差不多,费用很少,就能投的很好,有些人天天出差,看着很忙,结果投不出东西。”

有人在知乎公布了投资人一天的日程:

8:00,出门。

8:00-9:00,微信回复信息,看看朋友圈,了解一下关注的公众号发布了什么内容,查看一下国内外科技、创业媒体的资讯。

9:00-10:00,回复邮件,顺便和同事交流一下行业的情况,随手记录一下最新的行业情况。

10:00-12:00,约谈项目或者见合作的机构。

12:00-14:00,和创业者吃饭、如果有时间可以打个盹。

14:00-18:00,筛选BP、约谈项目。

18:00-19:30,在孵化器和创业者密集的地区出没。

19:30-20:30,吃饭,或者约谈项目。

20:30-22:00,圈内投资人伙伴交流,偶尔喝酒或者参加聚会。

22:00-23:00,回家,路上手机继续办公。

23:00-2:00,准备推荐的项目报告、投资协议撰写、尽职调查材料跟进,项目的最新进度跟进,学习新的知识。

“一天就睡5、6个小时?一周我将猝死。”有网友评论,“人均张朝阳吗?!”

03、“入行4年,找不到方向也没看到钱”

“以前觉得投资人就是行走在中环的金融精英,结果干了这行发现不是。在公司的时候穿着大裤衩,去企业的时候,穿着99块钱的衬衫。”周晓强坦言,“一点不梦幻,一点不精英。简直了,就是金融行业里的搬砖人。”

85后的周晓强有着靓丽的学历背景,研究生毕业后,他加入了一家美元基金做TMT领域的投资。“开始以为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同学还挺羡慕我能去大机构。结果投资市场受到周期影响真的很严重,风口起来,大家都扑上去,风停了,扑上去的人都掉下来了。”

投了几个早期TMT的模式创新类项目,按照周晓强的预计,似乎也能等到退出了,结果风停了。“模式创新不火了,早期的互联网项目大多数都没有结局。”

此后,该基金内部革新,周晓强开始着重于消费投资。幸运的是,消费的风口又来了。不幸的是,没多久,风又停了。“几乎是颗粒无收。去年,我听说一些头部机构直接裁掉TMT组,以前一起看过项目的投资人没有被裁掉的基本就是几种安排,要么看看web3.0,要么转科技组。”周晓强直言,“转科技也就是暂时的,基因不同,真的看不懂的。我算比较幸运,又被分到企服组,确实很迷茫。”

周晓强的经历代表了一大批年轻的互联网投资人,他们在TMT行业最鼎盛时刚刚入行,经历了数次风口转向。在科技投资的今天,既不掌握产业资源和辨别能力,又没有积累下财富。

“很多人觉得投资人非常赚钱,过去遍地是金子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但今日不同往日,最重要的是,投资经理还是靠carry。你没有项目退出来,最后拿到的还是基本工资。”

业内总有高额回报的传说,和天价carry的故事。但都是听说过,没见过。“听说已经VC开始裁员了,搞硬科技投资,听上去安全,但实际上一些早期项目周期非常长。”

美元基金转了赛道,人民币基金业不容易。

投资人从进入一家机构开始,就开启了一轮排位赛。职级的上涨,大多数都有规章制度,比如,从投资助理、投资经理,再到投资总监,每一级投出多少个项目都有要求。“如果投不出来,就没法升级。”

很多国内老牌VC/PE,内部等级森严、论资排辈、晋升机制僵化。很多时候,从VP到合伙人,除了要干满一定年份还要寄希望于下一期基金募资情况。一些战绩卓越的中青年投资人也很难突破晋升瓶颈。

投资机构内部对于投资人的打分,一边会通过各项考核,然后乘以系数,最终确定年终奖金。职级越低的投资人,系数也就越低。也就是说,分钱的时候,都是从上之下的分配。干的成绩不好,奖金拿不到就算了,关键carry也看不到。

如果是早期基金,项目必须再退出之后,投资人才能拿到carry,但期间如果离职,这笔钱能拿到的人非常少。

对于那些拿到天价carry的神话,也仅仅被投资人们奉为神话而已。“听过,但谁都没见过。”

如今,更多的考核标准,也在让基层的投资人们“压力山大”。

已经有机构开始施行末位淘汰了!

据一位投资经理透露,该机构制定了考核标准,通过多维度的评审,如看项目、投项目、出研报一一打分,最后选出末位投资人进行淘汰。

互联网圈有个不成文规则——35岁以上还在基础岗,很容易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但是在投资行业,末位淘汰没有年龄限制。可能是适应不了节奏、刚迈入行业的应届毕业生们,也可能是驻扎行业多年,但熬不过周期的45岁投资总监。

开始有大批年轻的投资人转行。

“以前的明星投资人都去卖课了,很多人觉得有必要吗?结果一看,人家一节课卖了400万。”周晓强说,“我们一些同事转去做了FA,还有消费组的同事去B站坐了up主。分享一些投资知识。”

小红书上,开始涌现大批美女投资人讲授投资知识。抖音上,也有人分享最新的金融讯息。B站长视频里,有更多的“投资人的一天”。通往变现的路或许条条大路通罗马。

青年节来临了,投资圈的年轻人们,羡慕的看着XX证券、XX公募基金的同学们朋友圈的旅游照片,默默点了个赞。

(应采访嘉宾要求,华孚、赵钊、钱有利、周晓强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硬科技VC降本增效,组局吃饭骂老板

硬科技VC出差不能超过4000,85后投资人担心被裁员。

文|融中财经

去年开始,投资机构拾起了企业降本增效的方法论,在内部推行“节俭”,今年,已经有机构革自己的命了。

一家北京专门投科技的VC,推出了新的规定,“控制投资人每个月出差费用在4000元内。”内部一片哗然,“本来我们就是出门访谈、尽调,现在控制费用,少见企业,还怎么投啊?”该机构投资人华孚吐槽。

“说搞内部革命,合着就是革投资经理的命呗?”

这不是一家一言。业内,最先降本的就是互联网系投资机构。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腾讯、阿里、字节跳动三家大厂对外投资分别从2021年的273起、82起、65起下降到85起、30起、19起,投资总项目数不及2021年的三分之一。其中腾讯和字节跳动的投资并购数下滑更明显,比2021年少了60%-70%。

与投资节奏相关的,还有整体部门的调整。去年年初,字节跳动裁撤了战略与投资部门。

不足半年后,据凤凰网报道,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门将进行团队缩减,团队规模将从110人缩减至约70人。

过去一年,是投资行业动荡的一年。投资节奏变慢、裁员潮之余,今年并没有迎来大反转。通过降低内部投资人的工资,限制出差费用,新一轮的“革命”已经开始。

降本增效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这样降本,真的能增效吗?

“劝人投资,天打雷劈!”赵钊对融资中国说。

01、劝人投资,天打雷劈

“投资经理,真不是个高薪行业”

“大家可能还沉浸在投资圈是个高薪行业的幻觉中。”赵钊是一名一线人民币基金的80后投资经理,“我侄子最近在选专业,问我投资人怎么样。”

“劝人投资,天打雷劈啊!”

“这个行业太靠后端了,导致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个光鲜亮丽的职业,每天穿西装行走在香港中环谈着百亿的融资生。”赵钊接着说,“其实穿着优衣库的100块钱衬衫,背着公司发的双肩背商务书包,去三四线城市的工厂里谈项目。跑了一礼拜,住‘招待所’的木板床,人家工厂还不一定看得上你、让你投。”

这已经是普遍现象。

随着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行业在二级市场水涨船高,追着风口跑的投资人,开始“上山下乡”。

中国以制造业见长,这导致在人民币基金成长的20余年中,对制造业的投资占了一多半。早年,这类项目不受美元基金待见——不性感、没有想象力。翻译一下,就是赚不了多少钱。

但是人民币基金又投不了消费,更不能一把梭哈,把整只基金的钱投到一个项目上,LP也不乐意。这导致,人民币基金只能苦哈哈投制造。但是,近几年,美元基金的逻辑玩不转了,反而是加上了“智能”前缀的制造业,摇身一变,誓要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所有传统行业。

“所有行业都值得再做一遍!”的口号下,连当初对这行嗤之以鼻的老美都在深入贯彻大局观和思想方针,彻底深入实体产业了。

实体产业在哪?

“哪哪都有啊。”钱有利说,“华南为主,但是分布的比较平均,每个地方擅长的板块不太一样。但最近几年有个新的变化,就是产业越来越去到‘小地方’。”

不同于十几年前,互联网、消费项目都愿意把户口落到北上广深,制造业在产线落地时,往往背道而驰。一方面,大城市太贵,人力成本贵、建厂成本贵,;另一方面,大城市不一定看得上制造,排放严重的也不利于城市环境,大城市巴不得把重工业外迁。

为了发展当地产业,助力地方产业循环发展起来,促成产业生态,“小地方”反而更愿意接待相关产线的到来。一个产线的落地,动辄是几十上百亿,不仅促进产业上下游的集体发展,更落地了真实的税收,解决当地就业等诸多问题。

这样一来,投资人也只有跟着跑了。

“看了一些项目,真的在大山里,土坡上。”赵钊,“先坐飞机,后做大巴的去出差。这还不提我们的工作时长,一年365天,我们真的是007。白天看项目,大晚上12点开会。体力上辛苦这就算了。现在还搞降本增效?”

02、投资人组局吃饭,半个小时聊八卦,后边4个小时全骂老板

钱有利毕业于上海某一线985院校的金融专业,前几天本科同学聚会。“我们那个年代,金融就是拳头专业。过了好多年后,互联网带动了计算机等专业的兴起。”

“我们学金融的当初就业方向挺多,大多数搞二级市场了,赚的盆满钵满。”钱有利感叹,再看自己,“到一线机构干了一圈,积累了资源自己弄个小机构,每天累死累活的募资。”

连他搞债基的老同学都调侃,“都多大岁数了,还这么拼,要不要命了。”

“每天都在募资的路上,白天拜访潜在LP,还要开投决会。”钱有利坦言,“投资就像一个循环,根本停不下来。只有拓展公司团队,但是管理费就那么多,还得精打细算过日子。”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利空逐渐出清,投资人的脚步也忙了起来。李强在华南一家机构负责募资,“农历年以来,已经接待了150次LP会谈、拜访。”几乎一天三次。“我们募资的工作强度很大,要募大基金,就必须不断在LP面前刷存在感啊,有些潜在LP今天不出资,明天还是有可能的。”

投资行业,没有996。

“一些投资人朋友一起聚会,现状就是大家先聊聊半导体什么的,然后说说哪家上市公司的八卦,最后疯狂吐槽自己家的那些奇葩KPI。”赵钊直言“表格都得细化。投资人有必要写日报吗?!”

“写了日报就算了,还有周报、各种计划。每天这个工作量,难道还不饱和?”

虽然投资人这个行业按理说是以结果论英雄,但现实是,很多项目、尤其是早期项目投出去,等待个5、6年都是正常的。所以投资机构都会按照项目的进展、估值增长、后续融资等评价投资经理。延伸一点,每年团队的投资数量、或者投资金额为目标。

“最可笑的是什么?规定了一个金额,等你有了项目,推上了会,也过了会,告诉你没钱。正在募资。”赵钊无奈,“从我的角度,真的都没脸告诉项目。”

结果是,好项目不愁钱,“到嘴的鸭子飞了,项目没投上,合伙人跟我说‘嗯,小赵啊,仔细想想这个项目还是有风险的’。”

如今,绩效考核更加严格,投资人的出差经费也要控制。

不仅要控制每个月出差费用的预算不能超过4000元,还提出了,“没有质量的出差,就不要去”。

“什么是没有质量的?哪有项目去了一次就能确定的?”邓钊说,“合伙人还说,为什么有的同志出差不多,费用很少,就能投的很好,有些人天天出差,看着很忙,结果投不出东西。”

有人在知乎公布了投资人一天的日程:

8:00,出门。

8:00-9:00,微信回复信息,看看朋友圈,了解一下关注的公众号发布了什么内容,查看一下国内外科技、创业媒体的资讯。

9:00-10:00,回复邮件,顺便和同事交流一下行业的情况,随手记录一下最新的行业情况。

10:00-12:00,约谈项目或者见合作的机构。

12:00-14:00,和创业者吃饭、如果有时间可以打个盹。

14:00-18:00,筛选BP、约谈项目。

18:00-19:30,在孵化器和创业者密集的地区出没。

19:30-20:30,吃饭,或者约谈项目。

20:30-22:00,圈内投资人伙伴交流,偶尔喝酒或者参加聚会。

22:00-23:00,回家,路上手机继续办公。

23:00-2:00,准备推荐的项目报告、投资协议撰写、尽职调查材料跟进,项目的最新进度跟进,学习新的知识。

“一天就睡5、6个小时?一周我将猝死。”有网友评论,“人均张朝阳吗?!”

03、“入行4年,找不到方向也没看到钱”

“以前觉得投资人就是行走在中环的金融精英,结果干了这行发现不是。在公司的时候穿着大裤衩,去企业的时候,穿着99块钱的衬衫。”周晓强坦言,“一点不梦幻,一点不精英。简直了,就是金融行业里的搬砖人。”

85后的周晓强有着靓丽的学历背景,研究生毕业后,他加入了一家美元基金做TMT领域的投资。“开始以为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同学还挺羡慕我能去大机构。结果投资市场受到周期影响真的很严重,风口起来,大家都扑上去,风停了,扑上去的人都掉下来了。”

投了几个早期TMT的模式创新类项目,按照周晓强的预计,似乎也能等到退出了,结果风停了。“模式创新不火了,早期的互联网项目大多数都没有结局。”

此后,该基金内部革新,周晓强开始着重于消费投资。幸运的是,消费的风口又来了。不幸的是,没多久,风又停了。“几乎是颗粒无收。去年,我听说一些头部机构直接裁掉TMT组,以前一起看过项目的投资人没有被裁掉的基本就是几种安排,要么看看web3.0,要么转科技组。”周晓强直言,“转科技也就是暂时的,基因不同,真的看不懂的。我算比较幸运,又被分到企服组,确实很迷茫。”

周晓强的经历代表了一大批年轻的互联网投资人,他们在TMT行业最鼎盛时刚刚入行,经历了数次风口转向。在科技投资的今天,既不掌握产业资源和辨别能力,又没有积累下财富。

“很多人觉得投资人非常赚钱,过去遍地是金子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但今日不同往日,最重要的是,投资经理还是靠carry。你没有项目退出来,最后拿到的还是基本工资。”

业内总有高额回报的传说,和天价carry的故事。但都是听说过,没见过。“听说已经VC开始裁员了,搞硬科技投资,听上去安全,但实际上一些早期项目周期非常长。”

美元基金转了赛道,人民币基金业不容易。

投资人从进入一家机构开始,就开启了一轮排位赛。职级的上涨,大多数都有规章制度,比如,从投资助理、投资经理,再到投资总监,每一级投出多少个项目都有要求。“如果投不出来,就没法升级。”

很多国内老牌VC/PE,内部等级森严、论资排辈、晋升机制僵化。很多时候,从VP到合伙人,除了要干满一定年份还要寄希望于下一期基金募资情况。一些战绩卓越的中青年投资人也很难突破晋升瓶颈。

投资机构内部对于投资人的打分,一边会通过各项考核,然后乘以系数,最终确定年终奖金。职级越低的投资人,系数也就越低。也就是说,分钱的时候,都是从上之下的分配。干的成绩不好,奖金拿不到就算了,关键carry也看不到。

如果是早期基金,项目必须再退出之后,投资人才能拿到carry,但期间如果离职,这笔钱能拿到的人非常少。

对于那些拿到天价carry的神话,也仅仅被投资人们奉为神话而已。“听过,但谁都没见过。”

如今,更多的考核标准,也在让基层的投资人们“压力山大”。

已经有机构开始施行末位淘汰了!

据一位投资经理透露,该机构制定了考核标准,通过多维度的评审,如看项目、投项目、出研报一一打分,最后选出末位投资人进行淘汰。

互联网圈有个不成文规则——35岁以上还在基础岗,很容易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但是在投资行业,末位淘汰没有年龄限制。可能是适应不了节奏、刚迈入行业的应届毕业生们,也可能是驻扎行业多年,但熬不过周期的45岁投资总监。

开始有大批年轻的投资人转行。

“以前的明星投资人都去卖课了,很多人觉得有必要吗?结果一看,人家一节课卖了400万。”周晓强说,“我们一些同事转去做了FA,还有消费组的同事去B站坐了up主。分享一些投资知识。”

小红书上,开始涌现大批美女投资人讲授投资知识。抖音上,也有人分享最新的金融讯息。B站长视频里,有更多的“投资人的一天”。通往变现的路或许条条大路通罗马。

青年节来临了,投资圈的年轻人们,羡慕的看着XX证券、XX公募基金的同学们朋友圈的旅游照片,默默点了个赞。

(应采访嘉宾要求,华孚、赵钊、钱有利、周晓强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