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香港重现人流如织,首季度零售额上升24.1%,但仍低于预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香港重现人流如织,首季度零售额上升24.1%,但仍低于预期

香港回来了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铜锣湾、尖沙咀的长龙又多了起来。

自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后,内地旅客、商务客重新活跃在香港,也反映在零售业上。今年3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为336亿元,按年上升40.9%;首季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上升24.1%,达到1029亿元。

5月4日,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以上数据。政府发言人表示,随着个人及旅客消费继续改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在3月进一步急升,未来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复苏应继续惠及零售业。

今年一季度和2022年四季度比较,经季节性调整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上升12%,总销货数量则上升10.8%。

值得指出,由于2022年同期正值第五波疫情导致基数偏低,零售业的升幅未必完全反映市况的全面改善。大新银行经济研究及投资策略部亦指出,3月升幅仍略低于市场预期的41.9%。

2018年3月及一季度,零售业销售额临时估计分别为398亿元和1299.22亿元,2023年表现恢复至疫前约八成水平。

一方面由于2022年的比较基数低,另一方面则受惠于内地游客入境旅游的复苏。香港旅业网数据显示,前3月内地旅客达336.12万人次,增长率达38992.7%;占整体旅客超过七成。

从具体品类来看,一向受内地游客欢迎的商品,包括珠宝及钟表、服装、鞋类及其他衣物配件、药物及化妆品都有亮眼的升幅,3月按年分别上升165%、136%、187.9%和64.4%。

香港零售表现 图片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旅游和消费支撑香港经济在一季度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季度的萎缩势头。第一季度,香港GDP增速达2.7%,扭转上季度负增长4.1%的局面。

而从有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来看也实现了强势回归。1-3月,周大福和六福集团在港澳及其他市场的同店零售同比大增96.5%和124%;莎莎国际在港澳地区的营业额同比增长60.1%。连锁零食销售商优品360亦发布盈利预告,截止今年3月底止,预计全年纯利按年大增不少于80%。

“香港回来了”,这句去年11月港府宣传的关键词,逐渐走进现实,但也有从业者和消费者观察到一些新变化。

世邦魏理仕商铺部资深董事兼主管温运强指出,“五一”黄金周期间,虽然旅客人数较去年大幅上升,但较香港零售商预期的内地旅客人数更少。

根据香港入境处,4月29日至5月3日,共有约62.5万人次内地旅客到访香港,平均每日约12.5万人次,2019年该数字高达25万人次。

温运强提及,部分内地游客的消费模式改变了不少,从过往单纯的购物和吃喝玩乐等,转变为追求新的体验,包括远足、露营深度游或文化城市漫步等活动,“随着人民币兑港元汇率走低,加上消费模式转变,内地旅客访港购买日常必需品的需求有可能相对减弱。”

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则表示,尖沙咀、旺角和铜锣湾等旅游区的零售生意虽然有增长,但未见呈爆发式增速,与疫情前相比仍有几十个百分比的差距,旅客消费力明显减弱,单价亦较低。

一个事实是,“购物天堂”的价格优势正在减弱。居住在深圳的尹刚于“五一”期间到香港旅行,但没有怎么购物:“只买了药,反而在澳门买了不少化妆品。”她告诉界面大湾区,比起香港,澳门划算很多,“比内地专柜便宜,而且保证正品,但香港比淘宝还贵。”而她在香港期间,更多逗留在香港故宫博物馆等文化景点。

而从广州前往香港的黎颖也提到,购物开销比起2019年以前更少:“一些香港或外国品牌的商品价格跟淘宝天猫没什么太多区别,就不带了,只买了一些面膜和药。”

香港“购物天堂”的地位正受挑战。今年3月,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3000名大湾区内地居民中,只有约三分之一表示计划今年访问香港;约10-15%的消费者称未来三年将会减少在香港的消费,转向海南免税店购买奢侈品或通过海外代购买化妆品和保健品。

与疫情前同期相比,前文提到的几个品类仍有相当差距。2019年3月,珠宝首饰及钟表、药物及化妆品、服装的零售额分别为66.81亿元、42.96亿元和47.13亿元;今年3月为50.71亿元、27.35亿元和38.99亿元,相差24%、36%和17%。

麦肯锡研究认为,随着邻近城市迅速赶上,香港可能会失去其作为购物中心的优势。Foot Locker的撤出或许是一个缩影。3月以来,全球品牌运动用品连锁店Foot Locker陆续撤出香港门店,原因主要为选址不合适、商品款式缺乏吸引力等。

Foot Locker的水土不服,也反映出香港市场的独特性——香港零售业中,店铺面积少、密集度高、产品重复性大,一度造就其成为全球最高销售效率的街道之一。

但随着大湾区内地其他城市,甚至亚洲不同国家快速发展,众多新的大型商场落成,香港此前实现不了购物体验、销售空间、品牌展示等在其他城市都能呈现,香港商场设计的局限反而令其零售业显得落后。

“(其他地区)不同类型店铺混合而成的零售市场,更显得多元化和层次感。我们早应该反思,香港零售业过去的‘独特性’,会否已变成于国际市场落后的标志。”美国运动品牌K-Swiss区域总经理廖宝贤撰文指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香港重现人流如织,首季度零售额上升24.1%,但仍低于预期

香港回来了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铜锣湾、尖沙咀的长龙又多了起来。

自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后,内地旅客、商务客重新活跃在香港,也反映在零售业上。今年3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为336亿元,按年上升40.9%;首季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上升24.1%,达到1029亿元。

5月4日,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以上数据。政府发言人表示,随着个人及旅客消费继续改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在3月进一步急升,未来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复苏应继续惠及零售业。

今年一季度和2022年四季度比较,经季节性调整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上升12%,总销货数量则上升10.8%。

值得指出,由于2022年同期正值第五波疫情导致基数偏低,零售业的升幅未必完全反映市况的全面改善。大新银行经济研究及投资策略部亦指出,3月升幅仍略低于市场预期的41.9%。

2018年3月及一季度,零售业销售额临时估计分别为398亿元和1299.22亿元,2023年表现恢复至疫前约八成水平。

一方面由于2022年的比较基数低,另一方面则受惠于内地游客入境旅游的复苏。香港旅业网数据显示,前3月内地旅客达336.12万人次,增长率达38992.7%;占整体旅客超过七成。

从具体品类来看,一向受内地游客欢迎的商品,包括珠宝及钟表、服装、鞋类及其他衣物配件、药物及化妆品都有亮眼的升幅,3月按年分别上升165%、136%、187.9%和64.4%。

香港零售表现 图片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旅游和消费支撑香港经济在一季度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季度的萎缩势头。第一季度,香港GDP增速达2.7%,扭转上季度负增长4.1%的局面。

而从有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来看也实现了强势回归。1-3月,周大福和六福集团在港澳及其他市场的同店零售同比大增96.5%和124%;莎莎国际在港澳地区的营业额同比增长60.1%。连锁零食销售商优品360亦发布盈利预告,截止今年3月底止,预计全年纯利按年大增不少于80%。

“香港回来了”,这句去年11月港府宣传的关键词,逐渐走进现实,但也有从业者和消费者观察到一些新变化。

世邦魏理仕商铺部资深董事兼主管温运强指出,“五一”黄金周期间,虽然旅客人数较去年大幅上升,但较香港零售商预期的内地旅客人数更少。

根据香港入境处,4月29日至5月3日,共有约62.5万人次内地旅客到访香港,平均每日约12.5万人次,2019年该数字高达25万人次。

温运强提及,部分内地游客的消费模式改变了不少,从过往单纯的购物和吃喝玩乐等,转变为追求新的体验,包括远足、露营深度游或文化城市漫步等活动,“随着人民币兑港元汇率走低,加上消费模式转变,内地旅客访港购买日常必需品的需求有可能相对减弱。”

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则表示,尖沙咀、旺角和铜锣湾等旅游区的零售生意虽然有增长,但未见呈爆发式增速,与疫情前相比仍有几十个百分比的差距,旅客消费力明显减弱,单价亦较低。

一个事实是,“购物天堂”的价格优势正在减弱。居住在深圳的尹刚于“五一”期间到香港旅行,但没有怎么购物:“只买了药,反而在澳门买了不少化妆品。”她告诉界面大湾区,比起香港,澳门划算很多,“比内地专柜便宜,而且保证正品,但香港比淘宝还贵。”而她在香港期间,更多逗留在香港故宫博物馆等文化景点。

而从广州前往香港的黎颖也提到,购物开销比起2019年以前更少:“一些香港或外国品牌的商品价格跟淘宝天猫没什么太多区别,就不带了,只买了一些面膜和药。”

香港“购物天堂”的地位正受挑战。今年3月,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3000名大湾区内地居民中,只有约三分之一表示计划今年访问香港;约10-15%的消费者称未来三年将会减少在香港的消费,转向海南免税店购买奢侈品或通过海外代购买化妆品和保健品。

与疫情前同期相比,前文提到的几个品类仍有相当差距。2019年3月,珠宝首饰及钟表、药物及化妆品、服装的零售额分别为66.81亿元、42.96亿元和47.13亿元;今年3月为50.71亿元、27.35亿元和38.99亿元,相差24%、36%和17%。

麦肯锡研究认为,随着邻近城市迅速赶上,香港可能会失去其作为购物中心的优势。Foot Locker的撤出或许是一个缩影。3月以来,全球品牌运动用品连锁店Foot Locker陆续撤出香港门店,原因主要为选址不合适、商品款式缺乏吸引力等。

Foot Locker的水土不服,也反映出香港市场的独特性——香港零售业中,店铺面积少、密集度高、产品重复性大,一度造就其成为全球最高销售效率的街道之一。

但随着大湾区内地其他城市,甚至亚洲不同国家快速发展,众多新的大型商场落成,香港此前实现不了购物体验、销售空间、品牌展示等在其他城市都能呈现,香港商场设计的局限反而令其零售业显得落后。

“(其他地区)不同类型店铺混合而成的零售市场,更显得多元化和层次感。我们早应该反思,香港零售业过去的‘独特性’,会否已变成于国际市场落后的标志。”美国运动品牌K-Swiss区域总经理廖宝贤撰文指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