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AI时代唯一与你有关的可能是“商业容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AI时代唯一与你有关的可能是“商业容器”

多数人并非武器专家,但必须成为用好武器的人。只有封装自己的优势,在任何战场才能掌握主动。

文|新眸 周尧

还在讨论AGI吗?看别人研发武器不如思考AGI时代下商业会是怎样。而每一个技术大变革的时代,恰恰是从头反思商业形态的最好契机。惟其慌乱,更要追根究源。

2023年初, ChatGPT的爆火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高度关注,掀起了新一轮通用人工智能(AGI)热潮。

在这股热潮下,国内外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快速跟进,纷纷发布相关产品和应用,一定程度上为各行各业推动AI的全面转型打下了基础。

尽管不同于科技互联网等大型企业所肩负的巨大责任,但在这股科技浪潮中,千千万万的企业,甚至个人,在面对新技术的洗礼时,都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所以,如何借助这一轮行业变革大势,把握市场走向和行业趋势,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在当下已经和每一个个体都息息相关。

01 技术大变革下的危与机

AGI时代下第一个感到进退两难的是Google,这是一家通过爬虫抓取各个web页面信息并以关键词形式与用户交互的网站。因为由微软支持的ChatGPT支持以自然语言提问并返回经过AI参考了所有信息之后生成的结论,一改搜索引擎引导至相关网站的“摆渡人”角色,而是直接给出了“新”的回答。

这对于商业的影响可谓石破天惊。一是对话方式给出回答更加符合人本性的需求,二是那些web页面被脱媒了。以上两点综合推导就能得出结论,AGI时代的商业变天了。真实的恐惧在于:一我还能自己搞一个ChatGPT出来吗?二是不能的话,我怎么才能出现在“回答”里。三是感慨自建网站、在平台做账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那么要开展业务的企业该如何在AGI时代生存呢?

先把结论摆在这里:

1、着眼未来,AGI不是未来唯一一个让人产生颠覆感的技术,元宇宙也会。技术在加速,未来会多次轮番地把你曾引以为傲的十万粉丝账号、阅读十万加公众号打入凡尘化为乌有。

2、考虑当下,需要快速重建与每一个革新技术之间的新连接。

3、尽管永远都不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永不变化的商业形态,但并不妨碍找到自己的能力与形态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自建私有产权的“商业容器”( Bussiness Docker)永不过时,方能在不同技术更替之间游刃有余。

02 从技术趋势中找商业未来

在展开之前,我们不妨从IT的演进中寻找一些启发。

和商业一样,技术人也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变革当中被扬弃被拥抱,在多轮迭代之后,有一些确定性的东西已经共识。

最早在物理机时代,一台物理机上往往会部署一个或者多个应用,而且整体的运维操作都要在这个物理机上实现,导致的问题是,每次服务发布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当多个应用跑在一台物理机上时,应用之间也无法定义资源的边界,从而产生资源错配的问题。

直到2013年,容器技术产品Docker的诞生,让彼时处在萌芽期间的云服务市场迎来了重要的拐点。

通俗来讲,这是一个开发、交付和运行应用程序的开放平台,在这里,开发者能够通过打包自己开发的应用及放置于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再发布到运行平台上。基于Docker的使用,企业将不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能够实现跨平台运行。

一个颇为形象的案例是,就像一个集装箱,它装载的货物被封到了一个箱子中,任何一个能够装载集装箱的交通工具都能够将它运载至目的地。而Docker就是将应用的所有依赖都封装到了一个简单对象里,任意一台能够运行Docker的机器,都能够满足企业业务运行的需求。

而且,在运行环境复杂多变的局势下,Docker的自由属性则会更强烈,无论是物理机、虚拟机、公有云、私有云、甚至是笔记本,Docker因为确保了执行环境的一致性,所以其运行结果也会是一致的。

因此,如今的云计算及其生态,一言以蔽之:云原生。即企业采用的技术、框架、产品均一开始就生长于云之上,以容器形态存在,可以在不同的云平台迁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了开源世界的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同时兼顾了通用性。更妙的是,在这个环境下,云用户拥有了最大的私有产权。如此,云平台和云用户之间匹配出了最大的生产力:一个搞好环境一个因私有而图强。

当企业最核心的东西仍旧掌握在自己手里,任凭外界不断变化,也不管前端交互发什么什么变革,后端的计算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只要抓住了容器,就不惧平台的变化。

03 追寻商业的本质

在商业环境中,企业的存在就像一个个类似于Docker的子集。

向外,其面临的是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基于每个时期客观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演进,在经营和管理上,企业都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当前为例,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商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向内,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则影响着内部的管理,从顶层战略设计、业务方向管理,到组织架构层面的调整,都深刻影响着企业在商业环境中的成长和变化。

但与此同时,商业的本质却是不变的,尽管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但在商业模式的最底层,一直都是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合各类技术、商业环境的“Docker”,才是其符合商业本质规律,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的最终路径。

04 消费碎片化时代亦呼唤商业经营的容器化

我们还需要尊重当前商业形态已然碎片化的客观现实。

商家的经营正在趋于碎片化、多元化。例如星巴克,当然不再是一家第三空间的咖啡馆。他卖卡、卖周边、也卖咖啡,还送外卖。这些履约很复杂,咖啡要骑手送,卡需要核销,周边需要物流发货。与此同时,以上的业态其实运行在shopmall、饿了么、天猫、微信小程序、抖音。因为每个平台定位都不同,所以星巴克必须去多个平台开N个店,才能凑齐这些业务。

当然这种混合形态下的成本效率都不经济。那么星巴克这类商家的诉求会是什么?将所有的能力,打包进一个容器里。同时有一个后台,他能完成所有的经营。它最好能像u盘一样插进不同的平台获客。

一个判断是,这种形态未来会成为主流。一间咖啡馆同时是餐厅、酒吧又是书店也是文创品牌还卖服装已经很常见。依靠账号体系,寄生单一平台的方式对他们就非常低效。

简而言之,商业必须多平台运行,但又最好统一在一个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里。

05 小程序作为一种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

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探讨:在元宇宙时代需不需要装一个app?还是去关注一个账号?

在微信小程序诞生之初,张小龙曾对外界谈起做小程序的初衷,PC互联网时代,电脑浏览器上用户通过快速切换网站获取信息,不需要下载所谓的应用。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使用过程中,用户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承担切换的成本。但是微信判断未来在VR、AR里边看到一个灯泡是不应该安装灯泡app才能控制,而是所见即所得直接浮现一个“小程序”显示开关。

这已经非常接近于当下chatgpt出来之后消费者更加大胆的诉求了:我不想翻阅n个平台的n个网站,我只想要答案而已,浮现后让我点击选择就好。

从微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小程序的概念,这是一套运行在微信系统上的“app”。而作为国际巨头的Google自然也看到了这一趋势,早在2020年,就开始尝试渐进式Web应用程序(PWA)。如果继续追溯,甚至还能找到阿里巴巴Yunos在2011年尝试的cloud app——一种不用安装搜索即用的app。

当然,对于企业而言,小程序的存在就是一个类Docker的工具,以较低的开发成本和较短的开发周期,快速实现制作与上线。在企业私有的小程序中,消费者能够直接获得服务,实现连接。

此前根据微信公开课所披露的数据,过去一年小程序来自微信广告的打开次数增长了53%,非游戏小程序流量主数量增长了23%。与此同时,开发者数量同比增长23%,使用云开发的帐户数超过了300万。

可以说小程序是比较接近于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理念的一个产品形态,尽管他一开始也并非面向AGI时代而打造,尽管小程序已经是个不时髦的概念,但是从“容器”的角度来看,它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或许是可以走更远的。因为,未来的每一部分都部分地存在于当下。

06 Bussiness Docker——未完的变革

尽管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以及Google的试渐进式Web应用程序(PWA)都展现出了一个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的核心特点。

但如前文所分析的,我们认为Docker最重要的一点特质在于,其能无缝适应各类运行平台。向内是企业个体的私有产权“集装箱”,封闭的是各类数据资产,以及其沉淀的能力。向外则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发挥同样的作用,让消费者能够在任何场景、任何时间都享受到相关的服务。

然而,目前的小程序是无法在各个平台之间无障碍运行的。

所以,距离一个理想中的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依旧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距离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也是商业逻辑底层形态所决定的。

回到技术层面,首先还是要去理解Docker是如何实现跨平台运用的。用一句话总结是,其确保了执行环境的一致性。

而这个行业认知的达成,我们还要先把时间拉回2013年,那时Docker的创始人Solomon Hykes在PyCon大会上的演讲中首次公开介绍了这一产品,随后,2013年3月20日,其公司发布了Docker的首个版本,并将Docker源码进行开源。

同年的9月份,红帽成为了Docker的主要合作伙伴,开始利用Docker驱动其OpenShift云业务,经历过这轮验证之后,国际巨头中包括Google、亚马逊等,都迅速地看到了这个产品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推动了其云服务平台提供Docker的支持。

正是因为主流云厂商们的加入,让Docker的发展进度不断加快。于是,在逐步破圈的认同中,Docker这项技术很快便风靡全球。

不过,行业的创新的普及往往需要时间的洗礼,因此直到2019年,容器市场才基本趋于稳定。

也就是说,从Docker诞生到成为全球云计算行业的共识,尽管这在后续被验证是一个颇为通用的技术,但Docker也整整花费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

因此,如果以Docker为案例,对于覆盖更广的微信支付宝小程序这样的商业容器而言,这同样是一场漫长而持久的建设过程。

它需要跨越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方面要各行各业中的参与者们重塑对资产的认知,另一方面,对于行业中的各类企业服务的厂商而言,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共建,加速行业准则的建立。

07 结语

如今,ChatGPT的爆火,让各行各业都加速进入生成式AI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原先的一些东西会烟消云散,也会有一些新的东西长出来更加适合新的生产关系。

也许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的商业形态,但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再次展望再次回顾,所看到的规律与趋势无一不告诉我们,在商业形态上,企业亦需建设自己的私有产权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不能押注于单一平台而沦为无产权的“佃农”。

惟其如此,才能在不同平台当中、在不同代次的生产关系当中,顺利进入到下一个时代与平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I时代唯一与你有关的可能是“商业容器”

多数人并非武器专家,但必须成为用好武器的人。只有封装自己的优势,在任何战场才能掌握主动。

文|新眸 周尧

还在讨论AGI吗?看别人研发武器不如思考AGI时代下商业会是怎样。而每一个技术大变革的时代,恰恰是从头反思商业形态的最好契机。惟其慌乱,更要追根究源。

2023年初, ChatGPT的爆火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高度关注,掀起了新一轮通用人工智能(AGI)热潮。

在这股热潮下,国内外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快速跟进,纷纷发布相关产品和应用,一定程度上为各行各业推动AI的全面转型打下了基础。

尽管不同于科技互联网等大型企业所肩负的巨大责任,但在这股科技浪潮中,千千万万的企业,甚至个人,在面对新技术的洗礼时,都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所以,如何借助这一轮行业变革大势,把握市场走向和行业趋势,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在当下已经和每一个个体都息息相关。

01 技术大变革下的危与机

AGI时代下第一个感到进退两难的是Google,这是一家通过爬虫抓取各个web页面信息并以关键词形式与用户交互的网站。因为由微软支持的ChatGPT支持以自然语言提问并返回经过AI参考了所有信息之后生成的结论,一改搜索引擎引导至相关网站的“摆渡人”角色,而是直接给出了“新”的回答。

这对于商业的影响可谓石破天惊。一是对话方式给出回答更加符合人本性的需求,二是那些web页面被脱媒了。以上两点综合推导就能得出结论,AGI时代的商业变天了。真实的恐惧在于:一我还能自己搞一个ChatGPT出来吗?二是不能的话,我怎么才能出现在“回答”里。三是感慨自建网站、在平台做账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那么要开展业务的企业该如何在AGI时代生存呢?

先把结论摆在这里:

1、着眼未来,AGI不是未来唯一一个让人产生颠覆感的技术,元宇宙也会。技术在加速,未来会多次轮番地把你曾引以为傲的十万粉丝账号、阅读十万加公众号打入凡尘化为乌有。

2、考虑当下,需要快速重建与每一个革新技术之间的新连接。

3、尽管永远都不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永不变化的商业形态,但并不妨碍找到自己的能力与形态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自建私有产权的“商业容器”( Bussiness Docker)永不过时,方能在不同技术更替之间游刃有余。

02 从技术趋势中找商业未来

在展开之前,我们不妨从IT的演进中寻找一些启发。

和商业一样,技术人也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变革当中被扬弃被拥抱,在多轮迭代之后,有一些确定性的东西已经共识。

最早在物理机时代,一台物理机上往往会部署一个或者多个应用,而且整体的运维操作都要在这个物理机上实现,导致的问题是,每次服务发布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当多个应用跑在一台物理机上时,应用之间也无法定义资源的边界,从而产生资源错配的问题。

直到2013年,容器技术产品Docker的诞生,让彼时处在萌芽期间的云服务市场迎来了重要的拐点。

通俗来讲,这是一个开发、交付和运行应用程序的开放平台,在这里,开发者能够通过打包自己开发的应用及放置于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再发布到运行平台上。基于Docker的使用,企业将不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能够实现跨平台运行。

一个颇为形象的案例是,就像一个集装箱,它装载的货物被封到了一个箱子中,任何一个能够装载集装箱的交通工具都能够将它运载至目的地。而Docker就是将应用的所有依赖都封装到了一个简单对象里,任意一台能够运行Docker的机器,都能够满足企业业务运行的需求。

而且,在运行环境复杂多变的局势下,Docker的自由属性则会更强烈,无论是物理机、虚拟机、公有云、私有云、甚至是笔记本,Docker因为确保了执行环境的一致性,所以其运行结果也会是一致的。

因此,如今的云计算及其生态,一言以蔽之:云原生。即企业采用的技术、框架、产品均一开始就生长于云之上,以容器形态存在,可以在不同的云平台迁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了开源世界的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同时兼顾了通用性。更妙的是,在这个环境下,云用户拥有了最大的私有产权。如此,云平台和云用户之间匹配出了最大的生产力:一个搞好环境一个因私有而图强。

当企业最核心的东西仍旧掌握在自己手里,任凭外界不断变化,也不管前端交互发什么什么变革,后端的计算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只要抓住了容器,就不惧平台的变化。

03 追寻商业的本质

在商业环境中,企业的存在就像一个个类似于Docker的子集。

向外,其面临的是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基于每个时期客观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演进,在经营和管理上,企业都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当前为例,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商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向内,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则影响着内部的管理,从顶层战略设计、业务方向管理,到组织架构层面的调整,都深刻影响着企业在商业环境中的成长和变化。

但与此同时,商业的本质却是不变的,尽管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但在商业模式的最底层,一直都是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合各类技术、商业环境的“Docker”,才是其符合商业本质规律,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的最终路径。

04 消费碎片化时代亦呼唤商业经营的容器化

我们还需要尊重当前商业形态已然碎片化的客观现实。

商家的经营正在趋于碎片化、多元化。例如星巴克,当然不再是一家第三空间的咖啡馆。他卖卡、卖周边、也卖咖啡,还送外卖。这些履约很复杂,咖啡要骑手送,卡需要核销,周边需要物流发货。与此同时,以上的业态其实运行在shopmall、饿了么、天猫、微信小程序、抖音。因为每个平台定位都不同,所以星巴克必须去多个平台开N个店,才能凑齐这些业务。

当然这种混合形态下的成本效率都不经济。那么星巴克这类商家的诉求会是什么?将所有的能力,打包进一个容器里。同时有一个后台,他能完成所有的经营。它最好能像u盘一样插进不同的平台获客。

一个判断是,这种形态未来会成为主流。一间咖啡馆同时是餐厅、酒吧又是书店也是文创品牌还卖服装已经很常见。依靠账号体系,寄生单一平台的方式对他们就非常低效。

简而言之,商业必须多平台运行,但又最好统一在一个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里。

05 小程序作为一种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

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探讨:在元宇宙时代需不需要装一个app?还是去关注一个账号?

在微信小程序诞生之初,张小龙曾对外界谈起做小程序的初衷,PC互联网时代,电脑浏览器上用户通过快速切换网站获取信息,不需要下载所谓的应用。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使用过程中,用户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承担切换的成本。但是微信判断未来在VR、AR里边看到一个灯泡是不应该安装灯泡app才能控制,而是所见即所得直接浮现一个“小程序”显示开关。

这已经非常接近于当下chatgpt出来之后消费者更加大胆的诉求了:我不想翻阅n个平台的n个网站,我只想要答案而已,浮现后让我点击选择就好。

从微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小程序的概念,这是一套运行在微信系统上的“app”。而作为国际巨头的Google自然也看到了这一趋势,早在2020年,就开始尝试渐进式Web应用程序(PWA)。如果继续追溯,甚至还能找到阿里巴巴Yunos在2011年尝试的cloud app——一种不用安装搜索即用的app。

当然,对于企业而言,小程序的存在就是一个类Docker的工具,以较低的开发成本和较短的开发周期,快速实现制作与上线。在企业私有的小程序中,消费者能够直接获得服务,实现连接。

此前根据微信公开课所披露的数据,过去一年小程序来自微信广告的打开次数增长了53%,非游戏小程序流量主数量增长了23%。与此同时,开发者数量同比增长23%,使用云开发的帐户数超过了300万。

可以说小程序是比较接近于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理念的一个产品形态,尽管他一开始也并非面向AGI时代而打造,尽管小程序已经是个不时髦的概念,但是从“容器”的角度来看,它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或许是可以走更远的。因为,未来的每一部分都部分地存在于当下。

06 Bussiness Docker——未完的变革

尽管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以及Google的试渐进式Web应用程序(PWA)都展现出了一个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的核心特点。

但如前文所分析的,我们认为Docker最重要的一点特质在于,其能无缝适应各类运行平台。向内是企业个体的私有产权“集装箱”,封闭的是各类数据资产,以及其沉淀的能力。向外则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发挥同样的作用,让消费者能够在任何场景、任何时间都享受到相关的服务。

然而,目前的小程序是无法在各个平台之间无障碍运行的。

所以,距离一个理想中的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依旧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距离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也是商业逻辑底层形态所决定的。

回到技术层面,首先还是要去理解Docker是如何实现跨平台运用的。用一句话总结是,其确保了执行环境的一致性。

而这个行业认知的达成,我们还要先把时间拉回2013年,那时Docker的创始人Solomon Hykes在PyCon大会上的演讲中首次公开介绍了这一产品,随后,2013年3月20日,其公司发布了Docker的首个版本,并将Docker源码进行开源。

同年的9月份,红帽成为了Docker的主要合作伙伴,开始利用Docker驱动其OpenShift云业务,经历过这轮验证之后,国际巨头中包括Google、亚马逊等,都迅速地看到了这个产品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推动了其云服务平台提供Docker的支持。

正是因为主流云厂商们的加入,让Docker的发展进度不断加快。于是,在逐步破圈的认同中,Docker这项技术很快便风靡全球。

不过,行业的创新的普及往往需要时间的洗礼,因此直到2019年,容器市场才基本趋于稳定。

也就是说,从Docker诞生到成为全球云计算行业的共识,尽管这在后续被验证是一个颇为通用的技术,但Docker也整整花费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

因此,如果以Docker为案例,对于覆盖更广的微信支付宝小程序这样的商业容器而言,这同样是一场漫长而持久的建设过程。

它需要跨越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方面要各行各业中的参与者们重塑对资产的认知,另一方面,对于行业中的各类企业服务的厂商而言,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共建,加速行业准则的建立。

07 结语

如今,ChatGPT的爆火,让各行各业都加速进入生成式AI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原先的一些东西会烟消云散,也会有一些新的东西长出来更加适合新的生产关系。

也许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的商业形态,但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再次展望再次回顾,所看到的规律与趋势无一不告诉我们,在商业形态上,企业亦需建设自己的私有产权商业容器(Bussiness Docker),不能押注于单一平台而沦为无产权的“佃农”。

惟其如此,才能在不同平台当中、在不同代次的生产关系当中,顺利进入到下一个时代与平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