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言固然可畏,但更可畏的是自己的豆腐心”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言固然可畏,但更可畏的是自己的豆腐心”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书信、托卡尔丘克、约翰·列侬、朝不保夕的人、伊佩霞、多雷、无的故事……

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我在郑州挺好的》

马耀武 马国兴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3

这是一部书信集,汇集了一对平凡父子跨越十年的往来家书,并以同时期的日记、书信、作品为素材创作旁白,展现了时代背景下个人与家庭生活的变迁。

书中父亲是河南省博爱县人,生于1944年,逝于2017年,生前为乡镇医生,曾任卫生院小庄分院院长,被人们称为“马先儿”(医生的意思)。儿子生于1974年,现居郑州,曾在郑州三联书店工作五年,出版有散文集《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生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职业的父子朴素地交流人生哲理与生活经验:“人言固然可畏,但更可畏的是自己的豆腐心,而不是别人的刀子嘴。”“单位里,属猪的吃了不干活,属狗的吃了还咬人,属牛的干了还挨鞭子。”“患难知己,友谊才开始。”最有意思的还是父亲想要给大学毕业的儿子以职业建议的部分,他劝儿子要实在一点,“大学毕业,也只是劳动分子,一言以蔽之,找点事干便行。”

就像逝于今年的翻译家、作家杨苡所感慨的,书信的本质是交流,如今的人更习惯于用微信谈事情而非以书信谈心了。纸质书信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今日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与往日并无不同,所以平凡的家书也有公之于众的意义。书中部分内容曾发表于《读库》《天涯》等杂志。

《最后的故事》

[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李怡楠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4

《最后的故事》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小说由三代女性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三个故事组成:伊达因车祸来到一间乡野小屋,她与一条垂死的狗滞留在了这个她度过童年的地方;帕拉斯凯维亚常年居住在山上远离尘烟的房子里,她的丈夫在星期日的晚上去世了;玛雅离婚后带着儿子前往位于中国南部的小岛旅游,遇到一位患病的魔术师。母亲、外祖母和女儿,她们的道路早已分开,生命却又紧密相连。现在,她们将独自面对避无可避的“死亡”。这是她们“最后的故事”。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最后的故事》波兰语版于2004年出版,写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与《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之后。这部小说和托卡尔丘克的其他作品类似,融合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东欧历史。此次的中文版从波兰语直接翻译而来,呈现出了原作的语言风格与语言魅力。

《谁是约翰·列侬》

[英]莱斯莉·安·琼斯 著 王喆 译 
未读·艺术家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3

约翰·列侬是谁?是伟大的摇滚明星、永远的文化偶像、虚伪自私的丈夫、冷漠的父亲、穷凶极恶的坏蛋、爱哭爱闹的婴孩。作为披头士中争议最大、最受名声所累的一个,列侬的故事被人们不断书写、修改与想象。在这本书中,传记作家莱斯莉-安·琼斯通过最新的一手研究资料、从未曝光过的列侬照片和对列侬亲友的独家采访,向我们展现了这位摇滚传奇明星的生活。

“作为舰队街的记者,我采访过大多数家喻户晓的摇滚明星。我陪同他们巡回演出。我花了几百个小时同一线摇滚明星接触、交谈,和他们朝夕相处。”琼斯是英国多家报社的记者,同时也是《英雄:大卫·鲍伊》《波希米亚狂想曲:弗雷迪·默丘里传记》等书的作者。她曾采访过全球很多颇受欢迎的音乐家,如大卫·鲍伊、保罗·麦卡特尼、麦当娜、王子等,并常与受访对象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朝不保夕的人》

[英]盖伊·斯坦丁 著 徐偲骕 译
 潮汐Tides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4

每一个生存不稳定、看不见未来而只能活在当下的人,都正在滑落为朝不保夕的人。他们是谁?为何如此?我们该如何避免成为他们?作者盖伊·斯坦丁常年研究“朝不保夕的人”(precariat,也译为“不稳定的无产者”“岌岌可危阶级”“危难工人”“危产阶级”“流众”等),本书是他的研究合集,首次出版于2011年,此次引进的是2021年新冠疫情特别版,为此作者撰写了万字新版序言,并在序言中发出警示:“除非朝不保夕者的不安全感、需求和愿望得到理解和解决,否则,一种 ‘地狱的政治’(politics of inferno)和政治怪物就会现身。”

时至今日,斯坦丁在书中阐述的现象和趋势仍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当弹性劳动、灵活用工、零工经济被极大地鼓励和引导,许多劳动者都被不稳定的劳动和“工作”紧紧束缚着,不敢停下来,极度缺乏基本安全感。 本书以朝不保夕群体的恐惧和欲望作为经济思考的核心,剖析该群体崛起的缘由和组成分子的样貌,并提出要帮助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获得应有的自由与安全。

《中古探微:伊佩霞中国史研究》

[美]伊佩霞 著 姚平 等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3

本书选取伊沛霞关于中国史的代表性论文11篇,是其从业治学五十年以来成果的集结。序言《五十年的中国史缘》为伊沛霞访谈录,展现了其治中国史之缘起及经过等,尤其提到了身为女性学者见证到的学界变化: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东亚系仅有一位女教授,大家以女士称呼她,而以教授称呼其他的男性教授;当她正式进入学界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时,发现整个亚洲课程除了她没有别的女教师,有时候也会觉得男教授们希望她自动退出,之后情况慢慢好转。

书中论文所涉内容基本可以分为唐宋制度史、社会史、家族史、性别史等领域,既有伊沛霞年轻时所写的专题研究,如《唐代的书仪》(1985)、《宋代的火葬》(1900),也有体现其近期研究成果的《朱熹在墨贴上的题跋》(2017)、《广而告之:宋代政府与大众的交流》(2019)等。

其中一篇《殇之痛》以墓志铭为研究对象重新发掘唐代父母是如何回忆讲述子女的生活的,在对这些早亡儿女的墓志分析中,伊佩霞发现,为成人撰写的墓志往往依照儒家规范与男女有别的写法,与之不同的是,给生命短暂的孩子撰写的墓志保留了亲子之间的互动、儿女成长的过程还有家庭琐事等细节,显现了父母对子女早逝的真切悲伤。

《时尚之恶:创造、生产与操纵》

[法]奥黛丽·米耶 著 曲晓蕊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3

时尚产业是西方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大为兴盛,且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行业。但是时尚产业同样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作者从历史和经济制度入手,批判现代时尚产业的黑暗面,呼吁企业家、设计师、消费者们能转换对时尚的观念,创造真正的基于审美而非压迫的时尚产业。

书中讲到了“快时尚”,所谓“快时尚”就是大量廉价的、即穿即弃的服装的生产和推广。潮流的变化既不是文化性的,也不是不可预见的,更不是有机的现象,而纯粹是为了刺激销售而精心设计的行为。高销量的关键在于价格:要想卖得多,就必须卖得便宜。这就是为什么廉价商品和一次性商品取代了经久耐用的产品。为了获得更低的价格,就需要降低生产成本,这会带来众多后果,包括工业污染、社会问题、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等等,而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剥削,加剧了全球贫困,助长大量工业废料的产生,并阻碍了发展中国家薪资水平的提高,因为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对廉价的、即穿即弃的服装的过度消费。

《隐身的天才:古斯塔夫·多雷杰作精选集》

[法]阿利克斯·帕雷 [法]瓦莱丽·叙厄尔·埃梅尔 著 罗婉匀 译 
中信·无界 2023-4

古斯塔夫·多雷是19世纪最多产的画家之一。33岁时,多雷不无自嘲地说自己“也就画了10万幅画吧”。由此可以想象,在他51岁去世时作品目录的篇幅有多么庞大了。多雷再现过许多名著,包括《圣经》《神曲》《失乐园》《巨人传》等,也为《吹牛大王历险记》《辛巴的航海旅行故事》制作过插图。

本书从多雷的上万幅插图作品中精选出视觉效果强烈、具有概括性的作品,其中有26部文学作品的插画、在报刊上发表过的讽刺漫画和22幅油画水彩作品等等。本书由法国艺术史学家帕雷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策展人艾梅尔分工合作,前者带读者徜徉在多雷艺术作品背后的文艺八卦里,后者娓娓道来多雷在版画制作上不断进步的技法。

《“无”的故事:万物何处来》

[英]约翰·D.巴罗 著 何妙福 傅承启 译
 图灵新知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5

本书讲述了神秘莫测的“无”的故事,以妙趣横生的手笔再现了“无”这一概念的思想历程:从古代文明中“零”的起源,到蒙昧时期对“虚无”的憎恶,从数学的“零”到哲学的“空”,从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到科学奇才霍金……本书面向喜爱数学、物理、哲学、天文学、宇宙学的大众读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人类探索世间万物本质、认知宇宙起源和结构的历史沿革一一道来。

书中将科学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结合,作者提出古代西方人对逻辑学和分析哲学的沉溺,阻碍了对“无”的理解,而东方哲学将“无“看做某种事物,在其衍生物中不仅仅是消极的。科学上对世纪真空(vacuum)的争论里产生了制造一个实际真空的追求,这种想法塑造了物理学和工程学许多领域的未来发展发向。对神学家来说,这些争论则是“宇宙必须从一个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上的无之中被创生出来”这一关键论点的继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言固然可畏,但更可畏的是自己的豆腐心”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书信、托卡尔丘克、约翰·列侬、朝不保夕的人、伊佩霞、多雷、无的故事……

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我在郑州挺好的》

马耀武 马国兴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3

这是一部书信集,汇集了一对平凡父子跨越十年的往来家书,并以同时期的日记、书信、作品为素材创作旁白,展现了时代背景下个人与家庭生活的变迁。

书中父亲是河南省博爱县人,生于1944年,逝于2017年,生前为乡镇医生,曾任卫生院小庄分院院长,被人们称为“马先儿”(医生的意思)。儿子生于1974年,现居郑州,曾在郑州三联书店工作五年,出版有散文集《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生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职业的父子朴素地交流人生哲理与生活经验:“人言固然可畏,但更可畏的是自己的豆腐心,而不是别人的刀子嘴。”“单位里,属猪的吃了不干活,属狗的吃了还咬人,属牛的干了还挨鞭子。”“患难知己,友谊才开始。”最有意思的还是父亲想要给大学毕业的儿子以职业建议的部分,他劝儿子要实在一点,“大学毕业,也只是劳动分子,一言以蔽之,找点事干便行。”

就像逝于今年的翻译家、作家杨苡所感慨的,书信的本质是交流,如今的人更习惯于用微信谈事情而非以书信谈心了。纸质书信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今日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与往日并无不同,所以平凡的家书也有公之于众的意义。书中部分内容曾发表于《读库》《天涯》等杂志。

《最后的故事》

[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李怡楠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4

《最后的故事》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小说由三代女性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三个故事组成:伊达因车祸来到一间乡野小屋,她与一条垂死的狗滞留在了这个她度过童年的地方;帕拉斯凯维亚常年居住在山上远离尘烟的房子里,她的丈夫在星期日的晚上去世了;玛雅离婚后带着儿子前往位于中国南部的小岛旅游,遇到一位患病的魔术师。母亲、外祖母和女儿,她们的道路早已分开,生命却又紧密相连。现在,她们将独自面对避无可避的“死亡”。这是她们“最后的故事”。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最后的故事》波兰语版于2004年出版,写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与《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之后。这部小说和托卡尔丘克的其他作品类似,融合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东欧历史。此次的中文版从波兰语直接翻译而来,呈现出了原作的语言风格与语言魅力。

《谁是约翰·列侬》

[英]莱斯莉·安·琼斯 著 王喆 译 
未读·艺术家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3

约翰·列侬是谁?是伟大的摇滚明星、永远的文化偶像、虚伪自私的丈夫、冷漠的父亲、穷凶极恶的坏蛋、爱哭爱闹的婴孩。作为披头士中争议最大、最受名声所累的一个,列侬的故事被人们不断书写、修改与想象。在这本书中,传记作家莱斯莉-安·琼斯通过最新的一手研究资料、从未曝光过的列侬照片和对列侬亲友的独家采访,向我们展现了这位摇滚传奇明星的生活。

“作为舰队街的记者,我采访过大多数家喻户晓的摇滚明星。我陪同他们巡回演出。我花了几百个小时同一线摇滚明星接触、交谈,和他们朝夕相处。”琼斯是英国多家报社的记者,同时也是《英雄:大卫·鲍伊》《波希米亚狂想曲:弗雷迪·默丘里传记》等书的作者。她曾采访过全球很多颇受欢迎的音乐家,如大卫·鲍伊、保罗·麦卡特尼、麦当娜、王子等,并常与受访对象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朝不保夕的人》

[英]盖伊·斯坦丁 著 徐偲骕 译
 潮汐Tides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4

每一个生存不稳定、看不见未来而只能活在当下的人,都正在滑落为朝不保夕的人。他们是谁?为何如此?我们该如何避免成为他们?作者盖伊·斯坦丁常年研究“朝不保夕的人”(precariat,也译为“不稳定的无产者”“岌岌可危阶级”“危难工人”“危产阶级”“流众”等),本书是他的研究合集,首次出版于2011年,此次引进的是2021年新冠疫情特别版,为此作者撰写了万字新版序言,并在序言中发出警示:“除非朝不保夕者的不安全感、需求和愿望得到理解和解决,否则,一种 ‘地狱的政治’(politics of inferno)和政治怪物就会现身。”

时至今日,斯坦丁在书中阐述的现象和趋势仍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当弹性劳动、灵活用工、零工经济被极大地鼓励和引导,许多劳动者都被不稳定的劳动和“工作”紧紧束缚着,不敢停下来,极度缺乏基本安全感。 本书以朝不保夕群体的恐惧和欲望作为经济思考的核心,剖析该群体崛起的缘由和组成分子的样貌,并提出要帮助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获得应有的自由与安全。

《中古探微:伊佩霞中国史研究》

[美]伊佩霞 著 姚平 等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3

本书选取伊沛霞关于中国史的代表性论文11篇,是其从业治学五十年以来成果的集结。序言《五十年的中国史缘》为伊沛霞访谈录,展现了其治中国史之缘起及经过等,尤其提到了身为女性学者见证到的学界变化: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东亚系仅有一位女教授,大家以女士称呼她,而以教授称呼其他的男性教授;当她正式进入学界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时,发现整个亚洲课程除了她没有别的女教师,有时候也会觉得男教授们希望她自动退出,之后情况慢慢好转。

书中论文所涉内容基本可以分为唐宋制度史、社会史、家族史、性别史等领域,既有伊沛霞年轻时所写的专题研究,如《唐代的书仪》(1985)、《宋代的火葬》(1900),也有体现其近期研究成果的《朱熹在墨贴上的题跋》(2017)、《广而告之:宋代政府与大众的交流》(2019)等。

其中一篇《殇之痛》以墓志铭为研究对象重新发掘唐代父母是如何回忆讲述子女的生活的,在对这些早亡儿女的墓志分析中,伊佩霞发现,为成人撰写的墓志往往依照儒家规范与男女有别的写法,与之不同的是,给生命短暂的孩子撰写的墓志保留了亲子之间的互动、儿女成长的过程还有家庭琐事等细节,显现了父母对子女早逝的真切悲伤。

《时尚之恶:创造、生产与操纵》

[法]奥黛丽·米耶 著 曲晓蕊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3

时尚产业是西方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大为兴盛,且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行业。但是时尚产业同样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作者从历史和经济制度入手,批判现代时尚产业的黑暗面,呼吁企业家、设计师、消费者们能转换对时尚的观念,创造真正的基于审美而非压迫的时尚产业。

书中讲到了“快时尚”,所谓“快时尚”就是大量廉价的、即穿即弃的服装的生产和推广。潮流的变化既不是文化性的,也不是不可预见的,更不是有机的现象,而纯粹是为了刺激销售而精心设计的行为。高销量的关键在于价格:要想卖得多,就必须卖得便宜。这就是为什么廉价商品和一次性商品取代了经久耐用的产品。为了获得更低的价格,就需要降低生产成本,这会带来众多后果,包括工业污染、社会问题、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等等,而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剥削,加剧了全球贫困,助长大量工业废料的产生,并阻碍了发展中国家薪资水平的提高,因为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对廉价的、即穿即弃的服装的过度消费。

《隐身的天才:古斯塔夫·多雷杰作精选集》

[法]阿利克斯·帕雷 [法]瓦莱丽·叙厄尔·埃梅尔 著 罗婉匀 译 
中信·无界 2023-4

古斯塔夫·多雷是19世纪最多产的画家之一。33岁时,多雷不无自嘲地说自己“也就画了10万幅画吧”。由此可以想象,在他51岁去世时作品目录的篇幅有多么庞大了。多雷再现过许多名著,包括《圣经》《神曲》《失乐园》《巨人传》等,也为《吹牛大王历险记》《辛巴的航海旅行故事》制作过插图。

本书从多雷的上万幅插图作品中精选出视觉效果强烈、具有概括性的作品,其中有26部文学作品的插画、在报刊上发表过的讽刺漫画和22幅油画水彩作品等等。本书由法国艺术史学家帕雷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策展人艾梅尔分工合作,前者带读者徜徉在多雷艺术作品背后的文艺八卦里,后者娓娓道来多雷在版画制作上不断进步的技法。

《“无”的故事:万物何处来》

[英]约翰·D.巴罗 著 何妙福 傅承启 译
 图灵新知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5

本书讲述了神秘莫测的“无”的故事,以妙趣横生的手笔再现了“无”这一概念的思想历程:从古代文明中“零”的起源,到蒙昧时期对“虚无”的憎恶,从数学的“零”到哲学的“空”,从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到科学奇才霍金……本书面向喜爱数学、物理、哲学、天文学、宇宙学的大众读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人类探索世间万物本质、认知宇宙起源和结构的历史沿革一一道来。

书中将科学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结合,作者提出古代西方人对逻辑学和分析哲学的沉溺,阻碍了对“无”的理解,而东方哲学将“无“看做某种事物,在其衍生物中不仅仅是消极的。科学上对世纪真空(vacuum)的争论里产生了制造一个实际真空的追求,这种想法塑造了物理学和工程学许多领域的未来发展发向。对神学家来说,这些争论则是“宇宙必须从一个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上的无之中被创生出来”这一关键论点的继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