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次看过瘾:英剧和美剧到底有什么区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次看过瘾:英剧和美剧到底有什么区别?

据说剧迷鄙视链是这样的:英剧>日剧>美剧>韩剧>港台剧>大陆剧。自称英剧迷的人多少有一定的“品位优越感”,总体来说,英剧的主题也确确实实比美剧深刻。

许多人分不清英剧和美剧,把它们含混地统称为“欧美剧”——大概是因为都说英语吧。可是如果你在有英剧迷在场的地方分不清英剧和美剧的话,可是会被鄙视的呢。

其实刷剧量够的老(zhai)剧(ji)迷(fu)都知道,看多了剧,即便不看简介,随便放一段,也能立即猜出是英剧还是美剧。毕竟,二者虽然都讲英语,其文化内核可是有着割裂式的对立(毕竟,一个说的是英式英语,一个说的美式英语啊。)

那么,英剧和美剧的差别体现在哪些层面?

一、表达方式上:含蓄内敛VS豪迈奔放

英剧是出了名的闷骚,美剧则是毫不掩饰的奔放。

英剧台词念得很高级,各种老式语法用得炉火纯青,英国人自己应该看得很过瘾吧!就像我们看《琅琊榜》、《甄嬛传》念文言台词的年代感。英剧的幽默大多不像美剧那样直接黄暴得直击你的G点,它想方设法提高笑点的高级度和隐晦感,我们称之为幽默感。这种幽默感不是让你爆笑那种幽默感,而是会心一笑,还有余音。英剧的让人特别舒服的一点就是它的含蓄——它不会用一些低级的桥段来侮辱观众智商,也不会反复念一些跟主题有关的台词,看下来处处有惊喜。

美剧燃的很燃,炸的很炸,污的很污,笑的很好笑,看完之后让人感觉非常爽。美国人的幽默感很直白,能让你开怀大笑,甚至拍桌跺脚那种。这种炸裂的喜感就像美国人的热情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表达方式也足够直白,台词、情绪、主题、背景等都像全然呈现在你眼前,看起来非常过瘾,也非常便于理解。

但凡好一点的英剧,都会有一个相应的美剧版本,例如什么《飞天大盗》、《House》、《同志亦凡人》等等。但拍出来的味道与英剧截然不同,不能说优劣,各有其特色,而且这种特色由于文化差异等不一样,往往在英剧里没那么出彩的地方,在美剧里能鬼斧神工一样让人拍案叫绝。

二、主题深度上:高冷深刻VS通俗易懂

据说剧迷鄙视链是这样的:英剧>日剧>美剧>韩剧>港台剧>大陆剧。自称英剧迷的人多少有一定的“品位优越感”,总体来说,英剧的主题也确确实实比美剧深刻。

这一点表现在:英剧中关于深刻主题探讨的剧集所占比例较高,也就是说大部分英剧都在探讨一个深刻的主题,并且把社会最阴暗的一面拿出来;而美剧侧重于娱乐性、创意性强的剧集占美剧比例较高。而且大部分会有一个感受:许多英剧暗含诸多隐喻,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政治储备,不太容易Get到它的点。美剧就不一样,埋的梗通常是妇孺皆知的,大众一看便懂。

英剧多是在探讨深刻、阴暗、引人思考的主题,比如青春剧《皮囊》,它是一部关于青春阵痛、青春伤痕的剧,剧集中所描绘的情节诸如有家庭暴力、爱上老师(伦理)、彻夜放纵等;比如最近刚出第三季的《黑镜》(不过从第三季开始由美国netflix公司接手,延续了前两季的风格)。情节就涉及到国家政治、社会阶层的对抗、人工智能与人的未来、人与自己的恐惧的关系等等,有人说相比《西部世界》,《黑镜》更可能是人类的未来;再比如《真实的人类》,它是一部科幻片,它表面所探讨的是科技高速发展下,未来社会中人与机器如何相处,深层次探讨的是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即大家互不相信彼此。

同样题材之下,美剧的表达方式与主题就更接地气一些,没有那么不食人间烟火,也没有夺么高瞻远瞩,它更多的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过程,多用酷炫的剧情与特效来加分,例如《尼基塔》、《国土安全》,剧情紧凑,情节精彩,脑洞也很大。但是看过之后不会让人深思剧情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与韩剧类似,看的时候会很吸引人,然而没有吸引人到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的地步。

三、题材风格上:严肃大胆VS随性夸张

严肃和大胆看似很矛盾,实则不然。英剧的题材偏严肃是没错,但剧情的展开往往大胆而精准。说它精准,并不是说它的正确,而是逻辑上的自圆其说,主线鲜明,能够很好地呼应主题,始终智商在线的感觉。美剧则不然,题材看似多样化,实则始终在生活剧与反恐剧两个大类里绕圈圈。

英国能且制作了更犀利的剧本。不在于特效,或者演技,或者配乐这些方面,而是在于剧本。剧本大都非常大胆,由此可见英国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度应当是相当高的。在英国可以找到犀利如一把刀子的剧本,而这些本子往往是美国同行不太敢拍的。比如《SILK》,让观众对司法系统绝望?绝对不行。《黑镜》这种恶意从屏幕里满得要溢出来的剧就彻底别想了。《纸牌屋》算是为政治讽刺剧填了个缺,像是揭露了权力的真相,实则也是避重就轻,对主角形象的塑造总体是积极正面的——总之是绝对不敢像英剧《是,首相》一样把权力领导者丑化成百无一用的提线木偶一样的。

反映社会现实方面,两国关注重点不一样。英国不愧为诞生了《资本论》的国家,相对来说更喜欢拍阶级对立题材。《南与北》、《纺纱厂往事》、《唐顿庄园》这种,黑起本国资本积累初始阶段不遗余力。另外英剧的现代剧、言情剧里也很喜欢把阶级差异当做背景。美剧爱拍种族对立种族冲突,比如《法律与秩序》,这个单元剧特别长,各集案情里黑过非洲裔的民权运动是如何撒泼打滚给社会找麻烦的,黑过msl家族是如何迫害妇女搞荣誉谋杀的,黑过拉美裔从老家不远万里到美国贩毒贩枪的,黑过天朝偷渡贩卖人口zhengzhi迫害避难的……但是同时为了政治正确,还要在主角的种族分布上搞平衡,尤其洛杉矶篇里,除了最大领导,检察官是白人之外,常驻主角涵盖了一群五颜六色的华人、黑哥、毛熊、老墨,充分表现了加州各族人民在白人精英带领下,共同努力奋斗实现美国梦的主旋律精神。

四:制作团队:创作自由VS受制于市场

美国的电视台收视率竞争堪称惨烈,而且收视集中度非常高。每个电视台都需要每年推出新剧,剧集的制作成本也很高,所以美剧都有pilot的概念,还有续约的概念。这就造成了美剧大多以系列剧的形式出现,每周一播,一般1小时单元剧一季度的集数在20集左右。美国的单元剧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能超过100集的优质单元剧是屈指可数的。

英国普通电视台一共只有5个频道,BBC等国家电视台是不依靠广告赚钱的,也不放广告,所以电视剧的制作是完全看项目团队的愿景,英剧有Sherlock/Hustle等大制作,也有Eastenders/Yes, Minister/The Office等小制作,由于预算问题,大制作每季的集数是很少的(像《Sherlock》这样的叫好大作要是放在美国早就一季22集续约了)。而小制作就有那种像中国电视剧一样非常非常长的情况。

制作水平上,大家见仁见智,有很多英剧的剧本是非常好的。

美剧的产量非常大,今年新的美剧至今只有以下几部值得推荐:《罪夜之奔》、《怪奇物语》、《西部世界》。除此之外,大量的新片都是娱乐性非常强的片子,甚至有种学习韩国快速剪辑以带故事节奏的趋势,比如今年的新片《热点推手》、去年的《逍遥法外》,都以快速剪辑来带故事节奏,从而吸引观众,这种片子本质上是在炫技,具有较强娱乐性,而非对故事的深入挖掘。

五:文化内核:血统的纯粹与压抑VS多样性文化的融合

二战后的英国,国力衰落,在世界上话语权的没落,现状还有退欧的闹剧(英国为此出了一部政治讽刺喜剧《权力的猴子》)。英国在二战后依然保留下来相当完整的社会阶级,首先王室和贵族的存在就能维持住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而上流社会的品味,就其定义而言一定要高于普罗大众。社会阶级的存在使得部分创作者和资金流向更阳春白雪、更有自身风格、也因此有更高风险的作品上。

相比之下,美国人的生活就更开化一点,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各种人种混居,他们更追求大众娱乐。本来生活也艰辛,影视剧给他们刺激、给他们快乐这就足够了,这也是资本市场的第一要务:满足观众。好莱坞一线导演、演员都会以娱乐为主,持续火热这么多年的漫威宇宙系列(《蚁人》、《雷神》、《复仇者联盟》)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

这种区别的一个表现就在于对感情的处理方式。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喜欢克制和压抑感情,所以英剧对感情的描写往往不显山不露水,一个眼神包含千言万语;美国人和美剧是不会满足于这些的,他们要真的把心意都吐露出来、再来上结实的肢体接触,这才能满意。两种风格并无高下之分,无非是两国国情不同的结果罢了。

总结一句,英剧是摩羯座,外表刻板僵硬,骨子里面真心骚到极点,而且非常放得开,爱拿架子,不“内涵”不爱。美剧是狮子座,热情奔放,潇洒不羁,但是不拘小节,显山露水。如果非要有个参照,英剧就如更高水准的日剧,美剧就像更酷炫更有剧情的韩剧一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次看过瘾:英剧和美剧到底有什么区别?

据说剧迷鄙视链是这样的:英剧>日剧>美剧>韩剧>港台剧>大陆剧。自称英剧迷的人多少有一定的“品位优越感”,总体来说,英剧的主题也确确实实比美剧深刻。

许多人分不清英剧和美剧,把它们含混地统称为“欧美剧”——大概是因为都说英语吧。可是如果你在有英剧迷在场的地方分不清英剧和美剧的话,可是会被鄙视的呢。

其实刷剧量够的老(zhai)剧(ji)迷(fu)都知道,看多了剧,即便不看简介,随便放一段,也能立即猜出是英剧还是美剧。毕竟,二者虽然都讲英语,其文化内核可是有着割裂式的对立(毕竟,一个说的是英式英语,一个说的美式英语啊。)

那么,英剧和美剧的差别体现在哪些层面?

一、表达方式上:含蓄内敛VS豪迈奔放

英剧是出了名的闷骚,美剧则是毫不掩饰的奔放。

英剧台词念得很高级,各种老式语法用得炉火纯青,英国人自己应该看得很过瘾吧!就像我们看《琅琊榜》、《甄嬛传》念文言台词的年代感。英剧的幽默大多不像美剧那样直接黄暴得直击你的G点,它想方设法提高笑点的高级度和隐晦感,我们称之为幽默感。这种幽默感不是让你爆笑那种幽默感,而是会心一笑,还有余音。英剧的让人特别舒服的一点就是它的含蓄——它不会用一些低级的桥段来侮辱观众智商,也不会反复念一些跟主题有关的台词,看下来处处有惊喜。

美剧燃的很燃,炸的很炸,污的很污,笑的很好笑,看完之后让人感觉非常爽。美国人的幽默感很直白,能让你开怀大笑,甚至拍桌跺脚那种。这种炸裂的喜感就像美国人的热情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表达方式也足够直白,台词、情绪、主题、背景等都像全然呈现在你眼前,看起来非常过瘾,也非常便于理解。

但凡好一点的英剧,都会有一个相应的美剧版本,例如什么《飞天大盗》、《House》、《同志亦凡人》等等。但拍出来的味道与英剧截然不同,不能说优劣,各有其特色,而且这种特色由于文化差异等不一样,往往在英剧里没那么出彩的地方,在美剧里能鬼斧神工一样让人拍案叫绝。

二、主题深度上:高冷深刻VS通俗易懂

据说剧迷鄙视链是这样的:英剧>日剧>美剧>韩剧>港台剧>大陆剧。自称英剧迷的人多少有一定的“品位优越感”,总体来说,英剧的主题也确确实实比美剧深刻。

这一点表现在:英剧中关于深刻主题探讨的剧集所占比例较高,也就是说大部分英剧都在探讨一个深刻的主题,并且把社会最阴暗的一面拿出来;而美剧侧重于娱乐性、创意性强的剧集占美剧比例较高。而且大部分会有一个感受:许多英剧暗含诸多隐喻,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政治储备,不太容易Get到它的点。美剧就不一样,埋的梗通常是妇孺皆知的,大众一看便懂。

英剧多是在探讨深刻、阴暗、引人思考的主题,比如青春剧《皮囊》,它是一部关于青春阵痛、青春伤痕的剧,剧集中所描绘的情节诸如有家庭暴力、爱上老师(伦理)、彻夜放纵等;比如最近刚出第三季的《黑镜》(不过从第三季开始由美国netflix公司接手,延续了前两季的风格)。情节就涉及到国家政治、社会阶层的对抗、人工智能与人的未来、人与自己的恐惧的关系等等,有人说相比《西部世界》,《黑镜》更可能是人类的未来;再比如《真实的人类》,它是一部科幻片,它表面所探讨的是科技高速发展下,未来社会中人与机器如何相处,深层次探讨的是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即大家互不相信彼此。

同样题材之下,美剧的表达方式与主题就更接地气一些,没有那么不食人间烟火,也没有夺么高瞻远瞩,它更多的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过程,多用酷炫的剧情与特效来加分,例如《尼基塔》、《国土安全》,剧情紧凑,情节精彩,脑洞也很大。但是看过之后不会让人深思剧情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与韩剧类似,看的时候会很吸引人,然而没有吸引人到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的地步。

三、题材风格上:严肃大胆VS随性夸张

严肃和大胆看似很矛盾,实则不然。英剧的题材偏严肃是没错,但剧情的展开往往大胆而精准。说它精准,并不是说它的正确,而是逻辑上的自圆其说,主线鲜明,能够很好地呼应主题,始终智商在线的感觉。美剧则不然,题材看似多样化,实则始终在生活剧与反恐剧两个大类里绕圈圈。

英国能且制作了更犀利的剧本。不在于特效,或者演技,或者配乐这些方面,而是在于剧本。剧本大都非常大胆,由此可见英国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度应当是相当高的。在英国可以找到犀利如一把刀子的剧本,而这些本子往往是美国同行不太敢拍的。比如《SILK》,让观众对司法系统绝望?绝对不行。《黑镜》这种恶意从屏幕里满得要溢出来的剧就彻底别想了。《纸牌屋》算是为政治讽刺剧填了个缺,像是揭露了权力的真相,实则也是避重就轻,对主角形象的塑造总体是积极正面的——总之是绝对不敢像英剧《是,首相》一样把权力领导者丑化成百无一用的提线木偶一样的。

反映社会现实方面,两国关注重点不一样。英国不愧为诞生了《资本论》的国家,相对来说更喜欢拍阶级对立题材。《南与北》、《纺纱厂往事》、《唐顿庄园》这种,黑起本国资本积累初始阶段不遗余力。另外英剧的现代剧、言情剧里也很喜欢把阶级差异当做背景。美剧爱拍种族对立种族冲突,比如《法律与秩序》,这个单元剧特别长,各集案情里黑过非洲裔的民权运动是如何撒泼打滚给社会找麻烦的,黑过msl家族是如何迫害妇女搞荣誉谋杀的,黑过拉美裔从老家不远万里到美国贩毒贩枪的,黑过天朝偷渡贩卖人口zhengzhi迫害避难的……但是同时为了政治正确,还要在主角的种族分布上搞平衡,尤其洛杉矶篇里,除了最大领导,检察官是白人之外,常驻主角涵盖了一群五颜六色的华人、黑哥、毛熊、老墨,充分表现了加州各族人民在白人精英带领下,共同努力奋斗实现美国梦的主旋律精神。

四:制作团队:创作自由VS受制于市场

美国的电视台收视率竞争堪称惨烈,而且收视集中度非常高。每个电视台都需要每年推出新剧,剧集的制作成本也很高,所以美剧都有pilot的概念,还有续约的概念。这就造成了美剧大多以系列剧的形式出现,每周一播,一般1小时单元剧一季度的集数在20集左右。美国的单元剧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能超过100集的优质单元剧是屈指可数的。

英国普通电视台一共只有5个频道,BBC等国家电视台是不依靠广告赚钱的,也不放广告,所以电视剧的制作是完全看项目团队的愿景,英剧有Sherlock/Hustle等大制作,也有Eastenders/Yes, Minister/The Office等小制作,由于预算问题,大制作每季的集数是很少的(像《Sherlock》这样的叫好大作要是放在美国早就一季22集续约了)。而小制作就有那种像中国电视剧一样非常非常长的情况。

制作水平上,大家见仁见智,有很多英剧的剧本是非常好的。

美剧的产量非常大,今年新的美剧至今只有以下几部值得推荐:《罪夜之奔》、《怪奇物语》、《西部世界》。除此之外,大量的新片都是娱乐性非常强的片子,甚至有种学习韩国快速剪辑以带故事节奏的趋势,比如今年的新片《热点推手》、去年的《逍遥法外》,都以快速剪辑来带故事节奏,从而吸引观众,这种片子本质上是在炫技,具有较强娱乐性,而非对故事的深入挖掘。

五:文化内核:血统的纯粹与压抑VS多样性文化的融合

二战后的英国,国力衰落,在世界上话语权的没落,现状还有退欧的闹剧(英国为此出了一部政治讽刺喜剧《权力的猴子》)。英国在二战后依然保留下来相当完整的社会阶级,首先王室和贵族的存在就能维持住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而上流社会的品味,就其定义而言一定要高于普罗大众。社会阶级的存在使得部分创作者和资金流向更阳春白雪、更有自身风格、也因此有更高风险的作品上。

相比之下,美国人的生活就更开化一点,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各种人种混居,他们更追求大众娱乐。本来生活也艰辛,影视剧给他们刺激、给他们快乐这就足够了,这也是资本市场的第一要务:满足观众。好莱坞一线导演、演员都会以娱乐为主,持续火热这么多年的漫威宇宙系列(《蚁人》、《雷神》、《复仇者联盟》)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

这种区别的一个表现就在于对感情的处理方式。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喜欢克制和压抑感情,所以英剧对感情的描写往往不显山不露水,一个眼神包含千言万语;美国人和美剧是不会满足于这些的,他们要真的把心意都吐露出来、再来上结实的肢体接触,这才能满意。两种风格并无高下之分,无非是两国国情不同的结果罢了。

总结一句,英剧是摩羯座,外表刻板僵硬,骨子里面真心骚到极点,而且非常放得开,爱拿架子,不“内涵”不爱。美剧是狮子座,热情奔放,潇洒不羁,但是不拘小节,显山露水。如果非要有个参照,英剧就如更高水准的日剧,美剧就像更酷炫更有剧情的韩剧一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