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系好发展“安全带”,合肥将全面实施三期工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系好发展“安全带”,合肥将全面实施三期工程

近年来,合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状态搭建监测物联网,形成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精准化溯源、协同化处置等核心能力,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强化系统集成,让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文丨合肥日报 王骏超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下管线增长迅速,如何及时感知它们的异常,防患于未然?

近年来,合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状态搭建监测物联网,形成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精准化溯源、协同化处置等核心能力,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强化系统集成,让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构建立体化监测网络

环巢湖大道兆河大桥是连接庐江县与巢湖市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市桥梁专项监测的重点之一。2021年4月至5月,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监测到,短短一个多月,通过大桥的超载车辆达4700余辆,且多从大桥西侧上桥、东侧下桥,形成严重偏载,威胁桥梁安全。该中心上报市城乡建设局后,相关部门加强管控,情况逐渐好转。

目前,我市“点、线、面”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构建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消防、水环境八大领域立体化监测网络。

在合肥五里墩立交桥,工作人员正在用水准仪测桥梁荷载作用下的挠度。高博 摄

围绕城市生命线建立地下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我市逐步建立管线动态更新机制,为轨道交通、5G基站、旧城区改造、水环境治理等城市建设提供24.4万公里管线信息和分布态势,节约探测费用6亿元,有效避免重复开挖和施工风险,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同时,我市将城市作为系统应用的“实验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一期5座桥梁、27公里管线扩展到二期51座桥梁、2100多公里管线,再到完成燃气高风险区域监测预警全覆盖和四县一市城市生命线建设,累计布设前端感知设备约8.5万套,覆盖137座桥梁、7316公里管线,从部分重点桥梁、管道节点监测扩展到城区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区域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把城市安全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大系统通盘考虑、系统设计,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将安全管理集成到一个平台、一张网络、一套指挥体系中,初步实现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精准处置风险隐患,有力发挥了生命线系统“前沿哨兵”作用,风险监测能力实现“一降一升”,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70%。

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构建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链条管理网络,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目前,工程已建立50多个智能化预警模型,涵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领域可视化平台,立体呈现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一张网’,实现各类型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状态透彻感知、智慧分析、精准处置。”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加快推进产业化之路

近年来,合肥市超前谋划,将城市安全产业作为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高位推进产业发展和示范推广。

在顶层设计上,我市印发《加快推进城市安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为城市生命线拓展提供指引。同时,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城市生命线产业基金,构建“基金+产业”城市生命线推进模式。

围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数据云平台、监测服务、生态培育等核心业务,我市组建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公司,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及家庭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组团输出城市生命线技术、产品、方案和服务,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产业化之路。

滨湖一楼栋的电梯内,工作人员在电梯井道里进行检测。高博 摄

此外,我市还深度挖掘电梯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安全文教等细分产业,构建以生命线安全云、消防安全云“两朵云”为牵引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推广模式,推进商业模式由“卖产品”向“场景拓展、服务集成”转变。据统计,目前消防安全云服务已在全国80多个城市落地,覆盖超过12万家企事业及九小单位,监管设备超816万套,接入面积超10亿平方米,保险保障金额超90亿元。

全面实施三期工程

5月4日,合肥突降急雨,在市排水管理办公室的防汛指挥调度大厅,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画面查看各个路段的实时降雨情况。

“如果市区发生内涝,‘下穿桥’是城市内涝安全事故高发路段,通过视频监控与现场布设的电子水尺,合肥市实现了全市145座‘下穿桥’路段的积水情况常态化监控。”市排水管理办公室信息技术科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综合实时监测数据、附近泵站排水量数据以及降雨量气象数据,提前部署,抢险人员能第一时间处置险情。”

化解“看不见”的城市风险,合肥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有机良性互动。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工作人员在巢湖湖底电缆隧道内调试“机器人巡检员”。周牧 摄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在工程建设上作示范,全面实施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推动向消防、电梯等更多领域拓展覆盖,加快城市安全云、消防安全云“两朵云”建设,实现风险隐患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

同时,在创新能力上再提升,大力引进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支持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争创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城市安全与应急制造业创新中心。

聚焦国家城市生命线安全保障重大需求,我市还将在技术攻关上求突破,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联合全国城市安全领域科技优势力量,突破安全诊断与韧性增强、运行监测与灾害预警、应急技术与救援装备等共性关键技术。

来源:合肥日报

原标题:系好发展“安全带”!合肥将全面实施三期工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系好发展“安全带”,合肥将全面实施三期工程

近年来,合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状态搭建监测物联网,形成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精准化溯源、协同化处置等核心能力,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强化系统集成,让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文丨合肥日报 王骏超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下管线增长迅速,如何及时感知它们的异常,防患于未然?

近年来,合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状态搭建监测物联网,形成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精准化溯源、协同化处置等核心能力,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强化系统集成,让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构建立体化监测网络

环巢湖大道兆河大桥是连接庐江县与巢湖市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市桥梁专项监测的重点之一。2021年4月至5月,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监测到,短短一个多月,通过大桥的超载车辆达4700余辆,且多从大桥西侧上桥、东侧下桥,形成严重偏载,威胁桥梁安全。该中心上报市城乡建设局后,相关部门加强管控,情况逐渐好转。

目前,我市“点、线、面”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构建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消防、水环境八大领域立体化监测网络。

在合肥五里墩立交桥,工作人员正在用水准仪测桥梁荷载作用下的挠度。高博 摄

围绕城市生命线建立地下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我市逐步建立管线动态更新机制,为轨道交通、5G基站、旧城区改造、水环境治理等城市建设提供24.4万公里管线信息和分布态势,节约探测费用6亿元,有效避免重复开挖和施工风险,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同时,我市将城市作为系统应用的“实验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一期5座桥梁、27公里管线扩展到二期51座桥梁、2100多公里管线,再到完成燃气高风险区域监测预警全覆盖和四县一市城市生命线建设,累计布设前端感知设备约8.5万套,覆盖137座桥梁、7316公里管线,从部分重点桥梁、管道节点监测扩展到城区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区域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把城市安全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大系统通盘考虑、系统设计,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将安全管理集成到一个平台、一张网络、一套指挥体系中,初步实现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精准处置风险隐患,有力发挥了生命线系统“前沿哨兵”作用,风险监测能力实现“一降一升”,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70%。

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构建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链条管理网络,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目前,工程已建立50多个智能化预警模型,涵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领域可视化平台,立体呈现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一张网’,实现各类型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状态透彻感知、智慧分析、精准处置。”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加快推进产业化之路

近年来,合肥市超前谋划,将城市安全产业作为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高位推进产业发展和示范推广。

在顶层设计上,我市印发《加快推进城市安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为城市生命线拓展提供指引。同时,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城市生命线产业基金,构建“基金+产业”城市生命线推进模式。

围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数据云平台、监测服务、生态培育等核心业务,我市组建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公司,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及家庭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组团输出城市生命线技术、产品、方案和服务,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产业化之路。

滨湖一楼栋的电梯内,工作人员在电梯井道里进行检测。高博 摄

此外,我市还深度挖掘电梯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安全文教等细分产业,构建以生命线安全云、消防安全云“两朵云”为牵引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推广模式,推进商业模式由“卖产品”向“场景拓展、服务集成”转变。据统计,目前消防安全云服务已在全国80多个城市落地,覆盖超过12万家企事业及九小单位,监管设备超816万套,接入面积超10亿平方米,保险保障金额超90亿元。

全面实施三期工程

5月4日,合肥突降急雨,在市排水管理办公室的防汛指挥调度大厅,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画面查看各个路段的实时降雨情况。

“如果市区发生内涝,‘下穿桥’是城市内涝安全事故高发路段,通过视频监控与现场布设的电子水尺,合肥市实现了全市145座‘下穿桥’路段的积水情况常态化监控。”市排水管理办公室信息技术科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综合实时监测数据、附近泵站排水量数据以及降雨量气象数据,提前部署,抢险人员能第一时间处置险情。”

化解“看不见”的城市风险,合肥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有机良性互动。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工作人员在巢湖湖底电缆隧道内调试“机器人巡检员”。周牧 摄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在工程建设上作示范,全面实施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推动向消防、电梯等更多领域拓展覆盖,加快城市安全云、消防安全云“两朵云”建设,实现风险隐患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

同时,在创新能力上再提升,大力引进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支持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争创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城市安全与应急制造业创新中心。

聚焦国家城市生命线安全保障重大需求,我市还将在技术攻关上求突破,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联合全国城市安全领域科技优势力量,突破安全诊断与韧性增强、运行监测与灾害预警、应急技术与救援装备等共性关键技术。

来源:合肥日报

原标题:系好发展“安全带”!合肥将全面实施三期工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