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门店月赚1400万:暴利植发江湖,水到底有多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门店月赚1400万:暴利植发江湖,水到底有多深?

2.67亿国人面临脱发。

文|快刀财经 朱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论当今社会的压力能有多大?

平均每6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脱发,全国有2.67亿人被脱发问题困扰着,“头上有毛、心里不慌”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就连不差钱的大佬们,也难逃“秃”如其来的命运。冯仑、潘石屹十多年前就开始秃了;黄光裕发际线告急,直接剃光一了百了;王健林则是典型的M型脱发,各有各的憋闷。

为了生发,谁也没少折腾过。最先上阵的是脱发药水、生发液、健发梳和育发丸,在京东和阿里健康大药房上,一小瓶60ml的抗脱发药水卖到139元还经常断货,可见受欢迎程度。

退而求其次的是各式各样的假发片。中国河南的许昌镇就靠着生产假发,一年狂赚15亿,养活了镇上的30万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但这样的生发,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在一众试图解决大麻烦的法子里,唯有植发是个“核武器”般的存在。

随着需求量的急剧膨胀,植发行业也迎来了井喷期。据沙利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植发市场规模为169亿元,2030有望达到756亿元。

风口之下,越来越多的玩家纷纷入局。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2万家植发相关企业,占比最多的是民营连锁机构,约占35%,并逐渐形成了雍禾医疗、大麦植发、碧莲盛、新生植发为主的“四强争霸”格局。

火爆的表象下,也造就了行业乱象丛生。多家植发机构存在着医生资质鱼龙混杂、胡乱报价、夸大宣传等一系列问题,有机构靠植发一个月就卖了1400万,暴利程度,超乎想象。

如同露出的冰山一角,漩涡的中心,植发行业也同时面临着高毛利、低净利率、复购率低的怪圈。

赛道虽然火热,但天已经悄悄变了。

01、单个门店月赚1400万,野蛮生长的植发行业

都说需求决定供给,植发这门生意,严重被低估了。

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现代“打工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工作时间与强度增加、作息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健康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秃头”人数猛增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植发消费市场中26-40岁人群占比达71.5%,占主体地位。就性别而言,男女比例渐趋平衡,且相比于男性消费者,女性植发需求更加多元化。

大势所趋,自然促成了“毛发经济”的快速崛起。严格来说,中国植发行业起步不算晚,相关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引入了进来,只是当时的植发主要集中在治疗层面,面对的多是烧伤、烫伤患者。

从2010年起,行业真正进入到黄金期。作为一种能从根本上解决秃顶、脱发等问题的美容外科手术,植发的原理并不复杂,目前主流技术是FUE法,即使用毛囊提取器在后枕部分进行分散式毛囊提取,再分离、种植到脱发区,无需开刀恢复快,对毛囊侵害性也较小。

最重要的是,植发相对于其他医美项目来说,医生的主观审美并不重要,所以很容易标准化,也不要手术耗材,非常适合连锁经营,这给了民营植发机构“上位”的机会。

比起数量少、排期长的公立医院,民营连锁植发机构不仅就诊环境舒适,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时间制定出灵活且人性化的诊疗方案,无疑更受欢迎。

当然,植发手术虽好,收费同样不菲。各大机构的收费标准普遍在6~12元/毛囊单位,算下来一场植发手术需要3~10万元不等,相当于一辆小轿车的价格。

即便如此,也挡不住焦虑的消费者,为了挽救“头顶大事”的步伐,民营连锁植发机构的生意也因此突飞猛进。

有记者走访北京某植发连锁机构的门店,据了解,单单一个门店,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能达到1400万元。显然,植发已经催生出了庞大的产业。

以雍禾植发为例,2013年时候,雍禾年营收仅有3000多万;2015-2018年,雍禾的年收入分别是1.2亿元、2.4亿元、5亿元和9.5亿元,几乎年年翻番;2020年,雍禾的收入达到16.4亿元,市占率达到11%。

市场的变化,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2017年,CPE源峰出资3亿元,战略投资雍禾医疗,这也是投资机构首次涉足国内植发领域;2018年,碧莲盛获得华盖资本5亿元的战略投资。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包括硬核制药、橙蔻、可氏利夫、特科罗生物等在内的多家防脱护理相关企业都获得了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IDG、天图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

2021年底,雍禾医疗登陆港交所,成为“植发第一股”,随之也掀起了植发企业上市潮;2022年6月,大麦植发递交赴港申请未果后,今年1月,大麦植发再次更新招股书,发起二次冲击;碧莲盛的创始人也透露出公司有IPO计划。

利好之下,大大小小的植发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野蛮生长的植发行业,在给脱发者带来自信的同时,各类乱象也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大。

02、看人要价无证上岗,植发背后水有多深

对于选择植发的消费者而言,安全和有效是最为看重的两点。

抓住消费者的迫切心理,植发机构先将“焦虑”感无限放大,在宣传广告中无所不用其极——秃头谢顶的人如何四处碰壁,来到植发机构后如何再次平步青云,这是植发机构们惯用的创意。

紧接着,植发机构会借机营销优势,打造出专业、技术门槛高的印象,为后续高收费作铺垫。但现实情况却恰好相反,无论技术还是药物,国内植发机构都是直接从国外“拿来”,并没有什么原创成分。

行业内头部玩家的数据来看,也能证明这点。一直将“领先技术优势”挂在嘴边的雍禾植发,2018年至2020年的研发投入分别只有780万、880万和1180万元,仅占总收入的0.8%、0.7%和0.7%。行业龙头都不过如此,植发行业的整体现状可想而知,

所以,即便很多植发机构宣称其使用的是“某项技术的二代版本、新版本”,但这些“新旧技术”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噱头。然而,对于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却很容易被绕进去。

有媒体报道过,一家大型民营连锁植发机构的报价单上,有项名为“PLC-HT超精定位毛囊焕活植发”技术,每个毛囊收取120元,比常规植发价格高出10多倍,此外还要收取手术开台费5万元。给出的理由是采用了全新进口的种植针筒,能多维度精确定位提取毛囊。

但业内人都心知肚明,微针的打大小要根据患者头发毛囊的直径,以及毛囊单位中含有的毛发根数来判断,并非越细越好。这还不是最坑的,植发机构还会看人下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收入情况漫天要价,其中的差价至少有数千元。

然而,就算消费者掏空了钱包,也未必能遇到靠谱的医生。虽说植发是个存在已久的熟练工种,但依旧考验医生的专业度,植发过程中,医生的角度要恰当,深浅要合适,否则破坏了毛囊,就会降低最终的“成活率”。

偏偏,植发生意留不住好医生。要知道,一台植发手术动辄需要4-6个小时,每天最多做两台,而难度系数更高的隆鼻手术反而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好医生要么自立门户,要么转向利润更高的医美手术。

这就导致,市面上很多植发医生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北京晚报就曾曝光过,加盟一家植发店成本最低只要7万元,学习植发技术仅需2-3天,无需相关资质认证就可以上岗,摇身一变为专家。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无资质人员进行诊疗、无证行医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去年1月,有消费者在北京大麦医疗美容医院选择了殷姓医生团队做植发手术,但真正操刀时却换成了另一名医疗资质不明的人。

无可辩驳的是,截至目前,大麦植发只有176名注册医师,创始人李兴东在2013年才取得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颁发的助理医师资格证书。换句话说,李兴东不可以单独进行植发操作,外界也有质疑,李兴东此前多年涉嫌无证行医。

随着“雷点”逐渐暴露,消费者的不满情绪甚嚣尘上,酝酿已久的行业地震随之而来。

03、被坑后却维权困难,获客难成恶性循环

根据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2022年植发相关企业行政处罚数量比2021年增长40%,经营异常数量比2021年增长30.8%。

细思极恐的是,在与植发机构的“对峙”中,消费者完全是处于下风的。根据彭博新闻报道,有消费者花费2万余元在某机构做了植发手术,但11个月后头顶发量依然稀疏。

图/黑猫投诉平台

一气之下,消费者将植发机构告上法庭,却因为无相关机构鉴定毛囊存活率而败诉(没错,毛囊存活率正是鉴定难、举证难的灰色地带)。

如此一来,植发手术有没有效,全凭植发机构一张嘴,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虽然,为了杜绝行业乱象,国家在2021年出台了《毛发移植规范》,规范了毛发移植的医疗机构要求、相关人员资质及术前准备等方面,但对于植发定价和术后纠纷,仍未有明确定论。

反噬来得很快。消费者的差评与质疑,让植发机构想要通过老客“自来水传播”带客的想法落空,陷入“获客难”的境地,只能不断加码营销投入,增收不增利,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以雍禾医疗为例,2018年至2020年,雍禾医疗的毛利率分别为75.1%、72.6%、74.6%,但扣除其他成本后,公司的净利率只有5.72%、2.91%、9.97%,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0.54亿元、0.36亿元和1.63亿元。

反观雍禾医疗在2018~2020年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9.6%、53.1%、47.6%,赚来的收入,一半砸在了营销上。雪上加霜的是,上市以来,雍禾医疗的股价一路下行,接近“腰斩”。

急于上市的大麦植发,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9年~2022年7月,大麦植发的营销开支分别为5亿元、3.99亿元、5.21亿元、2.12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7%、52%、50%以及45%。且虽然大麦植发的毛利率超过70%,但净利率不足10%。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前7个月,大麦植发营收为4.69亿元,同比下滑19.53%,净利润则仅有1171.4万元,同比下滑57.72%。可预见的是,行业竞争的加剧,只会让广告成本不断水涨船高,继续侵蚀利润空间。

而新生植发的爆雷,则直接退出了“四强争霸”的格局。就在今年1月30日,新生医疗发布函告,称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及继续发放工资,目前集团已成立清资核产工作小组,黯然离场。

植发行业虽然潜力巨大,但过于依赖“营销”的发展模式,加上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已经隐隐有了高开低走的趋势。头部企业或许只有不断走向合规化、有序化、成熟化,才能逐渐提升植发的效果与体验,进而与消费者“破冰”重获信任。

如此看来,想要真正“秃”出重围,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1.秋毫Detail《广告费用上亿,加盟7万起步,3天无证上岗,植发行业的水究竟有多深?》

3.氢消费《四大植发机构,该戴紧箍咒了》

3.锐公司《收费动辄上万、医生3天速成,植发行业该戴“紧箍咒”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门店月赚1400万:暴利植发江湖,水到底有多深?

2.67亿国人面临脱发。

文|快刀财经 朱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论当今社会的压力能有多大?

平均每6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脱发,全国有2.67亿人被脱发问题困扰着,“头上有毛、心里不慌”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就连不差钱的大佬们,也难逃“秃”如其来的命运。冯仑、潘石屹十多年前就开始秃了;黄光裕发际线告急,直接剃光一了百了;王健林则是典型的M型脱发,各有各的憋闷。

为了生发,谁也没少折腾过。最先上阵的是脱发药水、生发液、健发梳和育发丸,在京东和阿里健康大药房上,一小瓶60ml的抗脱发药水卖到139元还经常断货,可见受欢迎程度。

退而求其次的是各式各样的假发片。中国河南的许昌镇就靠着生产假发,一年狂赚15亿,养活了镇上的30万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但这样的生发,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在一众试图解决大麻烦的法子里,唯有植发是个“核武器”般的存在。

随着需求量的急剧膨胀,植发行业也迎来了井喷期。据沙利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植发市场规模为169亿元,2030有望达到756亿元。

风口之下,越来越多的玩家纷纷入局。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2万家植发相关企业,占比最多的是民营连锁机构,约占35%,并逐渐形成了雍禾医疗、大麦植发、碧莲盛、新生植发为主的“四强争霸”格局。

火爆的表象下,也造就了行业乱象丛生。多家植发机构存在着医生资质鱼龙混杂、胡乱报价、夸大宣传等一系列问题,有机构靠植发一个月就卖了1400万,暴利程度,超乎想象。

如同露出的冰山一角,漩涡的中心,植发行业也同时面临着高毛利、低净利率、复购率低的怪圈。

赛道虽然火热,但天已经悄悄变了。

01、单个门店月赚1400万,野蛮生长的植发行业

都说需求决定供给,植发这门生意,严重被低估了。

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现代“打工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工作时间与强度增加、作息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健康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秃头”人数猛增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植发消费市场中26-40岁人群占比达71.5%,占主体地位。就性别而言,男女比例渐趋平衡,且相比于男性消费者,女性植发需求更加多元化。

大势所趋,自然促成了“毛发经济”的快速崛起。严格来说,中国植发行业起步不算晚,相关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引入了进来,只是当时的植发主要集中在治疗层面,面对的多是烧伤、烫伤患者。

从2010年起,行业真正进入到黄金期。作为一种能从根本上解决秃顶、脱发等问题的美容外科手术,植发的原理并不复杂,目前主流技术是FUE法,即使用毛囊提取器在后枕部分进行分散式毛囊提取,再分离、种植到脱发区,无需开刀恢复快,对毛囊侵害性也较小。

最重要的是,植发相对于其他医美项目来说,医生的主观审美并不重要,所以很容易标准化,也不要手术耗材,非常适合连锁经营,这给了民营植发机构“上位”的机会。

比起数量少、排期长的公立医院,民营连锁植发机构不仅就诊环境舒适,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时间制定出灵活且人性化的诊疗方案,无疑更受欢迎。

当然,植发手术虽好,收费同样不菲。各大机构的收费标准普遍在6~12元/毛囊单位,算下来一场植发手术需要3~10万元不等,相当于一辆小轿车的价格。

即便如此,也挡不住焦虑的消费者,为了挽救“头顶大事”的步伐,民营连锁植发机构的生意也因此突飞猛进。

有记者走访北京某植发连锁机构的门店,据了解,单单一个门店,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能达到1400万元。显然,植发已经催生出了庞大的产业。

以雍禾植发为例,2013年时候,雍禾年营收仅有3000多万;2015-2018年,雍禾的年收入分别是1.2亿元、2.4亿元、5亿元和9.5亿元,几乎年年翻番;2020年,雍禾的收入达到16.4亿元,市占率达到11%。

市场的变化,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2017年,CPE源峰出资3亿元,战略投资雍禾医疗,这也是投资机构首次涉足国内植发领域;2018年,碧莲盛获得华盖资本5亿元的战略投资。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包括硬核制药、橙蔻、可氏利夫、特科罗生物等在内的多家防脱护理相关企业都获得了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IDG、天图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

2021年底,雍禾医疗登陆港交所,成为“植发第一股”,随之也掀起了植发企业上市潮;2022年6月,大麦植发递交赴港申请未果后,今年1月,大麦植发再次更新招股书,发起二次冲击;碧莲盛的创始人也透露出公司有IPO计划。

利好之下,大大小小的植发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野蛮生长的植发行业,在给脱发者带来自信的同时,各类乱象也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大。

02、看人要价无证上岗,植发背后水有多深

对于选择植发的消费者而言,安全和有效是最为看重的两点。

抓住消费者的迫切心理,植发机构先将“焦虑”感无限放大,在宣传广告中无所不用其极——秃头谢顶的人如何四处碰壁,来到植发机构后如何再次平步青云,这是植发机构们惯用的创意。

紧接着,植发机构会借机营销优势,打造出专业、技术门槛高的印象,为后续高收费作铺垫。但现实情况却恰好相反,无论技术还是药物,国内植发机构都是直接从国外“拿来”,并没有什么原创成分。

行业内头部玩家的数据来看,也能证明这点。一直将“领先技术优势”挂在嘴边的雍禾植发,2018年至2020年的研发投入分别只有780万、880万和1180万元,仅占总收入的0.8%、0.7%和0.7%。行业龙头都不过如此,植发行业的整体现状可想而知,

所以,即便很多植发机构宣称其使用的是“某项技术的二代版本、新版本”,但这些“新旧技术”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噱头。然而,对于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却很容易被绕进去。

有媒体报道过,一家大型民营连锁植发机构的报价单上,有项名为“PLC-HT超精定位毛囊焕活植发”技术,每个毛囊收取120元,比常规植发价格高出10多倍,此外还要收取手术开台费5万元。给出的理由是采用了全新进口的种植针筒,能多维度精确定位提取毛囊。

但业内人都心知肚明,微针的打大小要根据患者头发毛囊的直径,以及毛囊单位中含有的毛发根数来判断,并非越细越好。这还不是最坑的,植发机构还会看人下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收入情况漫天要价,其中的差价至少有数千元。

然而,就算消费者掏空了钱包,也未必能遇到靠谱的医生。虽说植发是个存在已久的熟练工种,但依旧考验医生的专业度,植发过程中,医生的角度要恰当,深浅要合适,否则破坏了毛囊,就会降低最终的“成活率”。

偏偏,植发生意留不住好医生。要知道,一台植发手术动辄需要4-6个小时,每天最多做两台,而难度系数更高的隆鼻手术反而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好医生要么自立门户,要么转向利润更高的医美手术。

这就导致,市面上很多植发医生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北京晚报就曾曝光过,加盟一家植发店成本最低只要7万元,学习植发技术仅需2-3天,无需相关资质认证就可以上岗,摇身一变为专家。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无资质人员进行诊疗、无证行医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去年1月,有消费者在北京大麦医疗美容医院选择了殷姓医生团队做植发手术,但真正操刀时却换成了另一名医疗资质不明的人。

无可辩驳的是,截至目前,大麦植发只有176名注册医师,创始人李兴东在2013年才取得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颁发的助理医师资格证书。换句话说,李兴东不可以单独进行植发操作,外界也有质疑,李兴东此前多年涉嫌无证行医。

随着“雷点”逐渐暴露,消费者的不满情绪甚嚣尘上,酝酿已久的行业地震随之而来。

03、被坑后却维权困难,获客难成恶性循环

根据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2022年植发相关企业行政处罚数量比2021年增长40%,经营异常数量比2021年增长30.8%。

细思极恐的是,在与植发机构的“对峙”中,消费者完全是处于下风的。根据彭博新闻报道,有消费者花费2万余元在某机构做了植发手术,但11个月后头顶发量依然稀疏。

图/黑猫投诉平台

一气之下,消费者将植发机构告上法庭,却因为无相关机构鉴定毛囊存活率而败诉(没错,毛囊存活率正是鉴定难、举证难的灰色地带)。

如此一来,植发手术有没有效,全凭植发机构一张嘴,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虽然,为了杜绝行业乱象,国家在2021年出台了《毛发移植规范》,规范了毛发移植的医疗机构要求、相关人员资质及术前准备等方面,但对于植发定价和术后纠纷,仍未有明确定论。

反噬来得很快。消费者的差评与质疑,让植发机构想要通过老客“自来水传播”带客的想法落空,陷入“获客难”的境地,只能不断加码营销投入,增收不增利,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以雍禾医疗为例,2018年至2020年,雍禾医疗的毛利率分别为75.1%、72.6%、74.6%,但扣除其他成本后,公司的净利率只有5.72%、2.91%、9.97%,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0.54亿元、0.36亿元和1.63亿元。

反观雍禾医疗在2018~2020年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9.6%、53.1%、47.6%,赚来的收入,一半砸在了营销上。雪上加霜的是,上市以来,雍禾医疗的股价一路下行,接近“腰斩”。

急于上市的大麦植发,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9年~2022年7月,大麦植发的营销开支分别为5亿元、3.99亿元、5.21亿元、2.12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7%、52%、50%以及45%。且虽然大麦植发的毛利率超过70%,但净利率不足10%。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前7个月,大麦植发营收为4.69亿元,同比下滑19.53%,净利润则仅有1171.4万元,同比下滑57.72%。可预见的是,行业竞争的加剧,只会让广告成本不断水涨船高,继续侵蚀利润空间。

而新生植发的爆雷,则直接退出了“四强争霸”的格局。就在今年1月30日,新生医疗发布函告,称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及继续发放工资,目前集团已成立清资核产工作小组,黯然离场。

植发行业虽然潜力巨大,但过于依赖“营销”的发展模式,加上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已经隐隐有了高开低走的趋势。头部企业或许只有不断走向合规化、有序化、成熟化,才能逐渐提升植发的效果与体验,进而与消费者“破冰”重获信任。

如此看来,想要真正“秃”出重围,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1.秋毫Detail《广告费用上亿,加盟7万起步,3天无证上岗,植发行业的水究竟有多深?》

3.氢消费《四大植发机构,该戴紧箍咒了》

3.锐公司《收费动辄上万、医生3天速成,植发行业该戴“紧箍咒”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