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好不容易等绿灯亮了,却被前方的电动车和自行车抢了先;待前方的非机动车走完,红灯又亮了。
——对于不少开车往返的广州上班族而言,“二次过街”是常有的体验。
不过,路口囤积电动车的情况有望改善。5月12日,据“广州交警”公众号,广州首个“非机动车过渡区”的改造措施已完工,设置在环市中路和小北路交界的路口。该路口地处中心区,此前时常出现电动车“溢出”、影响后方机动车辆正常右转的情况。
何谓非机动车过渡区?该区域设置在非机动车等待区前方,配合前方非机动车信号灯下的电子屏幕进行提示。当屏幕从“非机动车禁入过渡区”切换至“非机动车驶入过渡区”,在不影响机动车路口通行轨迹的情况下,可引导非机动车提前驶至过渡区等待。
从交通领域来讲,这属于“蓄水池”式的交通组织优化措施。根据设想,过渡区可以扩大非机动车的等待空间,通过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解决车辆囤积问题、提升放行效率。
据广州交警,截止目前,广州已对8个点位实施“双微改造”,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各改造节点通行能力平均提升约5%。
另一个作用在于安全保障。在交叉口处,右转机动车易与非机动车发生碰撞,主要是由于平交口右转半径较大,大型车辆右转时可能会看不见“反光镜盲区”的非机动车。
交通堵塞作为典型的“大城市病”,随着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量逐渐增长,不少城市也在探索解决方式。
在广州“老三区”,道路狭窄、车道有限,电动车“外溢”非常普遍。特别在上下班高峰期,常常出现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的情形。
延伸到背后是一线城市庞大的通勤人流。在工作日,广州地铁客流动辄超过800-900万。这种情况下,电动车成为另一种灵活的出行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轨道交通压力。
而要解决电动车路口堆积的问题,老城区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扩宽非机动车道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一禁了之也不现实——截至今年2月底,广州光是上牌的电动车已经超过300万辆。在现阶段,改变交通规划是最直接的方法。
除了广州,不少城市也摸索出一条路。厦门通过增设非机动车驻足等待区,较好解决了行人和非机动车混合等待的问题;福州更加独特,在部分十字路口四个方向设置了非机动车前置等待区,并增设非机动车左转信号灯——等待区位于机动车道前方的区域,电动车可以左转、直行或右转。在太原的部分路口,还用彩色虚线框定了非机动车禁驶区和直行引导线。
伴随电动车上牌成为硬性要求,以及越来越多非机动车等待区、过渡区和引导线出现,非机动车的车辆属性正在逐步回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