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雅诗兰黛不好卖了,中产消费者“背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雅诗兰黛不好卖了,中产消费者“背锅”?

消费诉求变了,而雅诗兰黛没变。

文 | 表外表里 赫晋一 陈子儒

编辑 | 付晓玲

雅诗兰黛2023Q1的财报暴雷解释,可以用九个字概括:中国中产负主要责任。

一小时左右的电话会议中,管理层在对业绩不佳进行分析时,“China”一词出现了28次,“HaiNan”出现了19次。

且中国消费者要背的锅不仅限于中国地区,而是“哪里有问题,哪里扛雷”:

·亚洲地区表现差,赖海南免税渠道的游客们,购买贵价化妆品意愿下降;

·欧洲市场大幅下滑,“罪魁祸首”是中国人不出去旅游了。

但现实里,中国人的消费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

疫情之后出行放开,海南免税店人满为患。和雅诗兰黛同样定位的资生堂表示,2022年整体旅游零售渠道的增长,主要是海南免税店的强劲增长。

而2023年以来,整体化妆品类回暖趋势明显——如下图,3月甚至实现了自2022年以来单月最大的涨幅。

这么看来,中国消费者不是不买了,只不过买的不是雅诗兰黛而已。

事实上,雅诗兰黛在中国的品牌“祛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这个过程的背后是核心客群——中产消费诉求的变迁。

一、“甩锅”游客不买货,但竞对们都卖空货架

“业绩差的原因,到底是疫情以后美妆消费水平恢复的时机未到,还是零售商短期的库存问题?”

“你们认为库存的动态减少,会在第四季度完成吗?”

不久前的电话会议上,众分析师就拖累业绩的库存问题,追着雅诗兰黛持续发问道。

对此,管理层表示:“海南的客流量虽然超过了去年,但游客向高端美妆消费者的转化率低,导致零售商库存水平升高。”

然而这种说法,迅速被打脸。

海口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Q1海口购物旅客224万人次,增长27.2%;免税购物金额169亿,同比增长14.6%。

很多免税店品牌,借此完成了清货,并恢复常规折扣甚至提价。以SK-II神仙水为例,230ml的价格提升37%到1000元。

但即便如此,旅客们依旧狂热。

4月一位游客在网上分享称,去海南旅游4天,两天都在海口免税店血拼,“昨天买了1万多(元),今天又买了5000多(元)。”

这样的扫货热情,搬空了不少专柜。比如,香奈儿柜台的上百个SKU,近乎全线缺货。柜姐们不得不重复表示:“口红、唇釉都售罄了,仅剩下3个颜色有货。”

甚至因供不应求,免税店的整体客单价被拉低。如下图,2023年春节和五一期间,相比2021年,平均客单价明显下降。

由此来看,并非海南免税店不给力,销售转化率差的症结,其实还在雅诗兰黛自己身上。

有媒体报道,2019年雅诗兰黛在中国免税渠道的销售占比就达到了23%。而资生堂、欧莱雅等占比仅在10%左右。

换言之,相比其他品牌,雅诗兰黛对免税渠道更为依赖。

原因在于,免税渠道不需要花大价钱营销宣传,利润率更高(15-20%)。比如,雅诗兰黛曾在电话会议上提到:免税渠道是最高利润率类别。

而可以看到,去年下半年海南免税店重新开放后,雅诗兰黛7月的销售额获得了强劲双位数增长。

除了免税渠道,去年下半年零售行业的线上销售也有很大恢复。

以雅诗兰黛来说,创新直播方面表现突出。如下图,在淘宝直播的观看人数最高值中,领先于同业。

其管理层还提到:“双11期间,我们的净销售额增长了10.9%,在各个类别中排名第一。”

如此发展势头,雅诗兰黛一整个“躁动”起来。

管理层将此视为大机遇,2022Q4业绩会上预期拉满,“中国正在按照我们计划的方式发展,我们现在继续看到内地的开放创造了一个获得流量的机会。”

零售商们也同样乐观,开始基于大好销售前景,早早做起准备:

雅诗兰黛在亚洲地区没有生产工厂,产品运输路途、货运供应时间都比同业长,经销商们需要至少提前6个月订购。

而据“化妆品资本论”披露,雅诗兰黛免税部门给予了免税返利政策,零售商们为了享受更大优惠,往往倾向于一次性大量囤货。

但最终,消耗速度并未像预期的那样火箭式发展,而是如猪八戒吃米山一样,速度缓慢,导致零售商库存积压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滞销品熬成了临期商品,才到了消费者手里,引起大量不满和吐槽。

总的来看,雅诗兰黛上下对消费恢复的过于乐观,叠加供应链灵活性欠佳,使得零售商前期疯狂囤货,最终出现严重库存积压,拖累了业绩。

二、中产消费降级,品质生活标配被抛弃

事实上,2023年以来,化妆品行业出现了整体的分化:外资品牌销售增速大面积为负数,国产品牌却大面积维持正增长。

这种拉锯表现的背后,是用户群体消费倾向的变化。

可以看到,宏观经济疲软持续两年,各层级人群的收入发生了一些改变:金字塔尖的富裕阶层,收入持续增加;规模庞大的中产及以下人群,收入都大幅缩水。

最具消费弹性的中产阶级——主要由高级管理人员、创业者、实体店或工厂老板等组成,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成本高且抗风险能力差,需要随环境变化调整开支。

前两年日子好过时,广大中产们,高端护肤化妆品随便买;甚至踮踮脚,攒钱能买些奢侈类化妆品。

但现在收入缩水,中产阶级消费信心明显受挫——有高达35%的被访者表示,未来12个月要降低消费金额,全方位收缩开支。化妆品这种可选消费,自然也在收紧范畴内。

不过,奢侈类化妆品业绩依然增长不错。如欧莱雅最新的业绩会提到:超高端板块拉动护肤业务增速超过市场三倍。此前赫莲娜高管也曾说道,“虽然疫情对线下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赫莲娜在今年(2022)的线下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同时,大众品牌如珀莱雅等,业绩也表现亮眼。

事实上,中产阶级在经济下行冲击下消费收缩,曾在世界范围内多次上演。

举例来说,欧债危机时期,中产们一边失业,一边要还房贷,只能取消了原本的品质生活标配——每年一两次的海外度假。

如此看来,囿于经济压力,中产阶级消费升级行不通了。

可以看到,近几年价格相对更有优势的国货品牌,不断崛起。而它们承接的正是曾经大品牌的用户。

如珀莱雅曾在2023Q1业绩会上提到:很多消费者反馈不一定非要用大牌,用国产品牌也有面子。

与此同时,外资品牌中的大众系列,如宝洁旗下的OLAY等,表现也很好。

如此看来,化妆品主流消费落回了大众区间。

这样的消费趋势下,高端化妆品牌难免受到影响。可以看到,雅诗兰黛、资生堂、Dr.Jart+的净销售额都下降了。

不过,从整体的角度看,欧莱雅旗下有9款大众品牌,资生堂旗下有13款。相比之下,雅诗兰黛旗下仅有5款,且悦木之源、倩碧等品牌价格并不算接地气。

因此,雅诗兰黛受到的冲击,比前两者更大。

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23Q1淘宝天猫平台美妆销售top 20的品牌中,雅诗兰黛旗下的品牌跌幅惨烈——彩妆香水品类中,Ma以-46.08%的同比增速拿下倒数第1;美容护肤品类中,雅诗兰黛、海蓝之谜位列倒数第5。

这样的拉胯表现,显然难以被数量有限的大众品牌“救回”,反映在财务上,就是2023Q1业绩不振。

而相比其他品牌,雅诗兰黛之所以对中国市场的消费趋势转变表现迟钝,或与其中国区的决策受限有关。

事实上,在挖掘中国市场潜力方面,雅诗兰黛是国际品牌中率先布局的那个。以管理团队为例,早在2005年雅诗兰黛亚太总部就迁至上海,欧莱雅2013年才迁来上海。

但中国区至今,未能做出足够的本土化产品和营销安排。最典型的是2019年的“双11大战”。

当时,被兰蔻的销量碾压多年的雅诗兰黛中国公司,终于从总部申请到预算,立志一雪前耻,但还是功亏一篑。只因在最后关头,公司从总部拿的预算用完,中国团队不能决策,没能加单,最终以微弱差距惜败。

而像这样在漫长的游说和等待中失掉先机的情况,不胜枚举,结果自然是一步步掉队。

总体来说,核心客群中产阶级消费收缩,跌回大众区间,不够敏感的雅诗兰黛,准备不足下未能接住这部分红利。

三、“成分党”崛起,得功效者得天下

“雅诗兰黛似乎不懂中国消费者的现状,以倩碧为例,其本质更适合欧美人肤质,中国女性在使用之后,有不能被皮肤吸收的问题。”

就大量消费者在网络上对倩碧黄油难用的吐槽,某百货企业高管如此阐述道。

然而前几年,倩碧的口风完全不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2013年开始,倩碧的百度搜索指数持续暴涨。2015年,曾被评为最热门销量榜单No.1。

一叶知秋,问题或许就出在消费诉求变了,而雅诗兰黛没变。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当下化妆品消费,消费者更注重功能性,甚至功效成分影响决策。

而最早切入功效型产品的企业,已吃足红利。

以薇诺娜为例,靠专注于对敏感肌的功效性,从李佳琦直播间走出,一步步建立起形象认知。如有忠实买家表示,“这辈子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薇诺娜!”

基于此,其全渠道产品复购率达到近30%,销量持续保持增长。同时,也带动母公司贝泰妮营收增速一度高达50%。

面膜起家的珀莱雅,逆转之路也是类似——2020年,主打抗皱的“红宝石精华”,主打“抗氧+抗糖”的“双抗精华”以及“早C晚A”,都在功效性上做文章。

2020年7月,其天猫旗舰店的精华品类第一次超过面膜类,达到35.7%。珀莱雅就此立住“技术派”路线,华丽转身。

而看到这些变化,业内风向大转。《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护肤品行业的企业们,都在针对“成分党”,进行针对性营销。

比如,欧莱雅旗下的奢侈品类赫莲娜,今年三八节的营销重点、产品主打效果,都侧重于抗老。这让其大吃富裕人群的消费红利——抖音三八节销售额同比增长155%。

相比之下,同为奢侈品类的(雅诗兰黛)海蓝之谜,仍主推“维稳”,蛋糕吃得有限。

甚至,因为“一成不变”,雅诗兰黛被诟病品牌老化。如有业内人士称,“年轻消费者认为雅诗兰黛是母亲那一辈用的,她们更倾向于主打医药技术或个性化的产品。”

而雅诗兰黛在中国市场上,对功效性的“滞后”,原因可归为两个。

一方面,可以看到,国内的珀莱雅、贝泰妮,近几年的研发费用率和研发人员数量都持续增长。国际品牌中,欧莱雅的研发费用也常年保持在3%以上。

相比之下,雅诗兰黛的研发费率不足2%。甚至在全球化妆品行业专利申请数量TOP10中,都没有其身影。

另一方面,仍是本土化不足的问题。欧莱雅、资生堂等在2000年左右,就在中国设立了创新研发中心,雅诗兰黛到2005年才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目前,各品牌的本土化竞争已经到了争抢上游原材料的环节。

如日本(花王)珂润推出的首款中国化妆品,突出中式成分“姜根精华”的价值。欧莱雅玻尿酸系列中的原料,也来自中国。

而雅诗兰黛在这一块也稍显迟缓。其提交的新原料“蔷薇红景天根提取物”,还处于备案申请阶段。

研发投入低叠加对市场反映不灵敏,雅诗兰黛的产品更新缓慢。以倩碧为例,2014年其黄油产品才进行了45年来的首次升级。

而产品更新跟不上功效性的需求,导致了销量的滑坡。可以看到,在天猫热销榜单中,雅诗兰黛在各护肤品类中均排名落后:

目前来看,雅诗兰黛或已意识到这一点,动作多了起来。

比如,2022年底升级中国创新研发中心,甚至今年的集团创新日暨中国创新研发中心开放日上,集团总裁及十几位高层到访中国。有雅诗兰黛供应商感慨:“这是几年来雅诗兰黛集团高管在华聚集最全的一次,久违的露面。”

总而言之,囿于研发投入和本土化不足,雅诗兰黛落后于产品功效性消费风口,错失红利。目前其开始试图贴近市场,但在竞争激烈的红海里,这条路可能并不好走。

小结

整个梳理下来,雅诗兰黛本季度业绩不佳,并非中国中产需求不振,而是自己的锅。

管理层错误预判消费恢复形势,同时销货过度依赖免税渠道,叠加超长供应链限制,导致海南免税店库存积压严重。

更棘手的是,在“中产消费降级,转向大众消费”以及“消费者诉求普遍追求功效性护肤”两大风口中,中国区受限的雅诗兰黛,都未能及时承接住。

且兜了一圈回来,雅诗兰黛还是得抱紧中国中产的大腿,用雅诗兰黛管理层本季度电话会议上的话说,“中国是预判今年在业务领域能有收获的关键指标”。

数据支持 | 洞见数据研究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雅诗兰黛

3.5k
  • 罗纳德·兰黛从雅诗兰黛董事会退休,其女婿接任
  • 逐美无界,妆点精彩 雅诗兰黛集团亮相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雅诗兰黛不好卖了,中产消费者“背锅”?

消费诉求变了,而雅诗兰黛没变。

文 | 表外表里 赫晋一 陈子儒

编辑 | 付晓玲

雅诗兰黛2023Q1的财报暴雷解释,可以用九个字概括:中国中产负主要责任。

一小时左右的电话会议中,管理层在对业绩不佳进行分析时,“China”一词出现了28次,“HaiNan”出现了19次。

且中国消费者要背的锅不仅限于中国地区,而是“哪里有问题,哪里扛雷”:

·亚洲地区表现差,赖海南免税渠道的游客们,购买贵价化妆品意愿下降;

·欧洲市场大幅下滑,“罪魁祸首”是中国人不出去旅游了。

但现实里,中国人的消费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

疫情之后出行放开,海南免税店人满为患。和雅诗兰黛同样定位的资生堂表示,2022年整体旅游零售渠道的增长,主要是海南免税店的强劲增长。

而2023年以来,整体化妆品类回暖趋势明显——如下图,3月甚至实现了自2022年以来单月最大的涨幅。

这么看来,中国消费者不是不买了,只不过买的不是雅诗兰黛而已。

事实上,雅诗兰黛在中国的品牌“祛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这个过程的背后是核心客群——中产消费诉求的变迁。

一、“甩锅”游客不买货,但竞对们都卖空货架

“业绩差的原因,到底是疫情以后美妆消费水平恢复的时机未到,还是零售商短期的库存问题?”

“你们认为库存的动态减少,会在第四季度完成吗?”

不久前的电话会议上,众分析师就拖累业绩的库存问题,追着雅诗兰黛持续发问道。

对此,管理层表示:“海南的客流量虽然超过了去年,但游客向高端美妆消费者的转化率低,导致零售商库存水平升高。”

然而这种说法,迅速被打脸。

海口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Q1海口购物旅客224万人次,增长27.2%;免税购物金额169亿,同比增长14.6%。

很多免税店品牌,借此完成了清货,并恢复常规折扣甚至提价。以SK-II神仙水为例,230ml的价格提升37%到1000元。

但即便如此,旅客们依旧狂热。

4月一位游客在网上分享称,去海南旅游4天,两天都在海口免税店血拼,“昨天买了1万多(元),今天又买了5000多(元)。”

这样的扫货热情,搬空了不少专柜。比如,香奈儿柜台的上百个SKU,近乎全线缺货。柜姐们不得不重复表示:“口红、唇釉都售罄了,仅剩下3个颜色有货。”

甚至因供不应求,免税店的整体客单价被拉低。如下图,2023年春节和五一期间,相比2021年,平均客单价明显下降。

由此来看,并非海南免税店不给力,销售转化率差的症结,其实还在雅诗兰黛自己身上。

有媒体报道,2019年雅诗兰黛在中国免税渠道的销售占比就达到了23%。而资生堂、欧莱雅等占比仅在10%左右。

换言之,相比其他品牌,雅诗兰黛对免税渠道更为依赖。

原因在于,免税渠道不需要花大价钱营销宣传,利润率更高(15-20%)。比如,雅诗兰黛曾在电话会议上提到:免税渠道是最高利润率类别。

而可以看到,去年下半年海南免税店重新开放后,雅诗兰黛7月的销售额获得了强劲双位数增长。

除了免税渠道,去年下半年零售行业的线上销售也有很大恢复。

以雅诗兰黛来说,创新直播方面表现突出。如下图,在淘宝直播的观看人数最高值中,领先于同业。

其管理层还提到:“双11期间,我们的净销售额增长了10.9%,在各个类别中排名第一。”

如此发展势头,雅诗兰黛一整个“躁动”起来。

管理层将此视为大机遇,2022Q4业绩会上预期拉满,“中国正在按照我们计划的方式发展,我们现在继续看到内地的开放创造了一个获得流量的机会。”

零售商们也同样乐观,开始基于大好销售前景,早早做起准备:

雅诗兰黛在亚洲地区没有生产工厂,产品运输路途、货运供应时间都比同业长,经销商们需要至少提前6个月订购。

而据“化妆品资本论”披露,雅诗兰黛免税部门给予了免税返利政策,零售商们为了享受更大优惠,往往倾向于一次性大量囤货。

但最终,消耗速度并未像预期的那样火箭式发展,而是如猪八戒吃米山一样,速度缓慢,导致零售商库存积压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滞销品熬成了临期商品,才到了消费者手里,引起大量不满和吐槽。

总的来看,雅诗兰黛上下对消费恢复的过于乐观,叠加供应链灵活性欠佳,使得零售商前期疯狂囤货,最终出现严重库存积压,拖累了业绩。

二、中产消费降级,品质生活标配被抛弃

事实上,2023年以来,化妆品行业出现了整体的分化:外资品牌销售增速大面积为负数,国产品牌却大面积维持正增长。

这种拉锯表现的背后,是用户群体消费倾向的变化。

可以看到,宏观经济疲软持续两年,各层级人群的收入发生了一些改变:金字塔尖的富裕阶层,收入持续增加;规模庞大的中产及以下人群,收入都大幅缩水。

最具消费弹性的中产阶级——主要由高级管理人员、创业者、实体店或工厂老板等组成,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成本高且抗风险能力差,需要随环境变化调整开支。

前两年日子好过时,广大中产们,高端护肤化妆品随便买;甚至踮踮脚,攒钱能买些奢侈类化妆品。

但现在收入缩水,中产阶级消费信心明显受挫——有高达35%的被访者表示,未来12个月要降低消费金额,全方位收缩开支。化妆品这种可选消费,自然也在收紧范畴内。

不过,奢侈类化妆品业绩依然增长不错。如欧莱雅最新的业绩会提到:超高端板块拉动护肤业务增速超过市场三倍。此前赫莲娜高管也曾说道,“虽然疫情对线下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赫莲娜在今年(2022)的线下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同时,大众品牌如珀莱雅等,业绩也表现亮眼。

事实上,中产阶级在经济下行冲击下消费收缩,曾在世界范围内多次上演。

举例来说,欧债危机时期,中产们一边失业,一边要还房贷,只能取消了原本的品质生活标配——每年一两次的海外度假。

如此看来,囿于经济压力,中产阶级消费升级行不通了。

可以看到,近几年价格相对更有优势的国货品牌,不断崛起。而它们承接的正是曾经大品牌的用户。

如珀莱雅曾在2023Q1业绩会上提到:很多消费者反馈不一定非要用大牌,用国产品牌也有面子。

与此同时,外资品牌中的大众系列,如宝洁旗下的OLAY等,表现也很好。

如此看来,化妆品主流消费落回了大众区间。

这样的消费趋势下,高端化妆品牌难免受到影响。可以看到,雅诗兰黛、资生堂、Dr.Jart+的净销售额都下降了。

不过,从整体的角度看,欧莱雅旗下有9款大众品牌,资生堂旗下有13款。相比之下,雅诗兰黛旗下仅有5款,且悦木之源、倩碧等品牌价格并不算接地气。

因此,雅诗兰黛受到的冲击,比前两者更大。

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23Q1淘宝天猫平台美妆销售top 20的品牌中,雅诗兰黛旗下的品牌跌幅惨烈——彩妆香水品类中,Ma以-46.08%的同比增速拿下倒数第1;美容护肤品类中,雅诗兰黛、海蓝之谜位列倒数第5。

这样的拉胯表现,显然难以被数量有限的大众品牌“救回”,反映在财务上,就是2023Q1业绩不振。

而相比其他品牌,雅诗兰黛之所以对中国市场的消费趋势转变表现迟钝,或与其中国区的决策受限有关。

事实上,在挖掘中国市场潜力方面,雅诗兰黛是国际品牌中率先布局的那个。以管理团队为例,早在2005年雅诗兰黛亚太总部就迁至上海,欧莱雅2013年才迁来上海。

但中国区至今,未能做出足够的本土化产品和营销安排。最典型的是2019年的“双11大战”。

当时,被兰蔻的销量碾压多年的雅诗兰黛中国公司,终于从总部申请到预算,立志一雪前耻,但还是功亏一篑。只因在最后关头,公司从总部拿的预算用完,中国团队不能决策,没能加单,最终以微弱差距惜败。

而像这样在漫长的游说和等待中失掉先机的情况,不胜枚举,结果自然是一步步掉队。

总体来说,核心客群中产阶级消费收缩,跌回大众区间,不够敏感的雅诗兰黛,准备不足下未能接住这部分红利。

三、“成分党”崛起,得功效者得天下

“雅诗兰黛似乎不懂中国消费者的现状,以倩碧为例,其本质更适合欧美人肤质,中国女性在使用之后,有不能被皮肤吸收的问题。”

就大量消费者在网络上对倩碧黄油难用的吐槽,某百货企业高管如此阐述道。

然而前几年,倩碧的口风完全不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2013年开始,倩碧的百度搜索指数持续暴涨。2015年,曾被评为最热门销量榜单No.1。

一叶知秋,问题或许就出在消费诉求变了,而雅诗兰黛没变。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当下化妆品消费,消费者更注重功能性,甚至功效成分影响决策。

而最早切入功效型产品的企业,已吃足红利。

以薇诺娜为例,靠专注于对敏感肌的功效性,从李佳琦直播间走出,一步步建立起形象认知。如有忠实买家表示,“这辈子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薇诺娜!”

基于此,其全渠道产品复购率达到近30%,销量持续保持增长。同时,也带动母公司贝泰妮营收增速一度高达50%。

面膜起家的珀莱雅,逆转之路也是类似——2020年,主打抗皱的“红宝石精华”,主打“抗氧+抗糖”的“双抗精华”以及“早C晚A”,都在功效性上做文章。

2020年7月,其天猫旗舰店的精华品类第一次超过面膜类,达到35.7%。珀莱雅就此立住“技术派”路线,华丽转身。

而看到这些变化,业内风向大转。《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护肤品行业的企业们,都在针对“成分党”,进行针对性营销。

比如,欧莱雅旗下的奢侈品类赫莲娜,今年三八节的营销重点、产品主打效果,都侧重于抗老。这让其大吃富裕人群的消费红利——抖音三八节销售额同比增长155%。

相比之下,同为奢侈品类的(雅诗兰黛)海蓝之谜,仍主推“维稳”,蛋糕吃得有限。

甚至,因为“一成不变”,雅诗兰黛被诟病品牌老化。如有业内人士称,“年轻消费者认为雅诗兰黛是母亲那一辈用的,她们更倾向于主打医药技术或个性化的产品。”

而雅诗兰黛在中国市场上,对功效性的“滞后”,原因可归为两个。

一方面,可以看到,国内的珀莱雅、贝泰妮,近几年的研发费用率和研发人员数量都持续增长。国际品牌中,欧莱雅的研发费用也常年保持在3%以上。

相比之下,雅诗兰黛的研发费率不足2%。甚至在全球化妆品行业专利申请数量TOP10中,都没有其身影。

另一方面,仍是本土化不足的问题。欧莱雅、资生堂等在2000年左右,就在中国设立了创新研发中心,雅诗兰黛到2005年才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目前,各品牌的本土化竞争已经到了争抢上游原材料的环节。

如日本(花王)珂润推出的首款中国化妆品,突出中式成分“姜根精华”的价值。欧莱雅玻尿酸系列中的原料,也来自中国。

而雅诗兰黛在这一块也稍显迟缓。其提交的新原料“蔷薇红景天根提取物”,还处于备案申请阶段。

研发投入低叠加对市场反映不灵敏,雅诗兰黛的产品更新缓慢。以倩碧为例,2014年其黄油产品才进行了45年来的首次升级。

而产品更新跟不上功效性的需求,导致了销量的滑坡。可以看到,在天猫热销榜单中,雅诗兰黛在各护肤品类中均排名落后:

目前来看,雅诗兰黛或已意识到这一点,动作多了起来。

比如,2022年底升级中国创新研发中心,甚至今年的集团创新日暨中国创新研发中心开放日上,集团总裁及十几位高层到访中国。有雅诗兰黛供应商感慨:“这是几年来雅诗兰黛集团高管在华聚集最全的一次,久违的露面。”

总而言之,囿于研发投入和本土化不足,雅诗兰黛落后于产品功效性消费风口,错失红利。目前其开始试图贴近市场,但在竞争激烈的红海里,这条路可能并不好走。

小结

整个梳理下来,雅诗兰黛本季度业绩不佳,并非中国中产需求不振,而是自己的锅。

管理层错误预判消费恢复形势,同时销货过度依赖免税渠道,叠加超长供应链限制,导致海南免税店库存积压严重。

更棘手的是,在“中产消费降级,转向大众消费”以及“消费者诉求普遍追求功效性护肤”两大风口中,中国区受限的雅诗兰黛,都未能及时承接住。

且兜了一圈回来,雅诗兰黛还是得抱紧中国中产的大腿,用雅诗兰黛管理层本季度电话会议上的话说,“中国是预判今年在业务领域能有收获的关键指标”。

数据支持 | 洞见数据研究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