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张勇难救火,王坚“二进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张勇难救火,王坚“二进宫”

王坚也不是阿里云的救世主。

文 | 光子星球 吴坤谚

编辑 | 吴先之

那个男人回来了。

据雷峰网报道,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正式回归阿里云。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22年底,王坚其实就已经应张勇等人邀请,以幕后顾问的角色进行考察和指导阿里云的工作。

依照这个时间点看,当时恰逢阿里云经历有史以来最大安全事故,阿里云现CEO张勇临危挂帅。当时的组织架构调整就已经向外界释放了两条信息:阿里云加速商业化,阿里云可能在to B业务中引入C端淘系逻辑。张勇也在面向阿里集团的全员信中提出,阿里在2023年的关键词是“进”。

至于“进”的方式,则是张勇在在4月26日的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掏出的“三板斧”:被集成、大模型和大降价。以大模型为主要抓手,通过价格战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来扩大市场规模,最终在“被集成”中完成规模效应的迭代和闭环。

如果撇开大模型这一新风口的技术色彩,这条路线与C端市场的扩张逻辑并无二致。这是张勇熟悉的领域与路线,也是过去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基本范式。于张勇而言,不说是小菜一碟,也应该是驾轻就熟。

但在这一切动作都尚未见收效之时,让淡出一线的院士王坚空降,想必这条路径上险阻不少。至于障碍为何,如何解决,都值得深究。

“吉祥物”重回台前

“一个人的名字有可能起错,但是外号(花名)却是绝对错不了的”。

正如武侠小说鼻祖古龙所说,名字是自我给予外界的身份认知,而花名更是认知中的核心部分。阿里的高管都有着自己的花名,马云是风清扬,张勇是逍遥子,叶军是不穷。与这些带有金古武侠色彩的花名不同,王坚的花名是“博士”,这也代表着王坚与其他高管截然不同的自我认知与特质。

众所周知,王坚是阿里云能有今日成就的头号功臣。当初阿里云之所以需要王坚力排众议才能持续下去,原因之一是云计算在当时是一项几乎看不到未来的项目,以及王坚本身并非技术出身,却在阿里软件担任CTO(首席技术官)。

加入阿里前的王坚拿到的是天之骄子的剧本,心理学博士出身,30岁任杭大心理学教授,31岁晋升博导,而后还加入微端亚洲研究院,为比尔盖茨开拓亚洲版图。这一切在2008年进入阿里后两级反转,无论是阿里内部还是外界都对马云任命王坚为CTO大为不解,为什么要让一个几乎没有技术背景的心理学博士来主导阿里云啃下云计算这个硬骨头。

以至于某位阿里的技术员工在阿里内网发布了名为《王坚,你为什么要放弃》的帖子,该员工已离职。

但很多人都忽略掉的,是王坚实际上是具备相当的技术素养。据了解,王坚曾旁听了浙大的计算机工程课程,对人机交互研究深刻,在微软研究院中负责大数据板块。只是相比技术,王坚的坚持以及战略目光才是难能可贵。

2013年,随着阿里云的技术基础飞天的落成并成为国内首家对外提供单一集群5000台服务器能力的云计算厂商,王坚开始退居幕后,胡晓明(花名:孙权)接手阿里云并开启阿里云商业化之路。在阿里云发展历程中,还经历了两次路线变换,一次是张建峰(花名:行癫)主导的技术升级路线,第二次则是张勇主导的商业化提速路线。

发展历程我们按下不表,王坚在走下舞台后先后担任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与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逐渐淡出了一线业务,还成为了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首个出自民营企业的院士,在2023年两会上提出数字化转型建议。

淡出一线后的王坚渐渐被“高高挂起”,大有成为阿里的吉祥物之势,代表着阿里自电商起家后转型技术公司的理想主义。王坚重返阿里云将顶着什么title,我们尚未可知。但曾经带领阿里云做起来的王坚想必能为阿里云带来更多变化。

阿里云缺的是什么?

让这样一位人物加入高管圈,阿里云寻求的必然不会是技术支持。而阿里云在2023年发展中缺失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自王坚的特质中窥得一二。

当初王坚能带领阿里云坚持下来,关键的基础在于马云对阿里云的资金投入,真正能在阿里力排众议的也只有马云。能说动马云如此行事的王坚,所拥有的的恰好是将“云计算究竟是什么”、“能为阿里带来什么”和马云讲清楚的能力。进一步说,是能把技术讲明白的能力。

这与王坚的心理学出身不无关系,而更重要的是,这项能力在如今的阿里云商业化提速中至关重要。

既然张勇想在B端市场复刻C端逻辑和路径,那么阿里云需要BD的是每一家企业的老板。深水区下的老板们关注降本增效,在疫情三年中通过协同办公初步接触了数字化。他们之中也许大多数都不了解什么是云计算,什么是数字化,甚至企业内部同步数据都需要Excel来汇报。

对此,张勇的打法也简单粗暴,既然企业关注的是降本增效,那么就以降本为抓手。阿里云于4月26日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50%,其中云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只是随着云玩家们在IaaS建设上的深化,边际递减也一视同仁,阿里云有发起价格战打市场的底气,友商们未必没有。

C端逻辑中的烧钱大法可谓是互联网行业的“七伤拳”,大模型带来的新增长路线尚未明确时,逍遥子对阿里云能在擂台上撑多久也没底,毕竟阿里云在2022年的EBITA率仅有1.7%,通义千问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由此,王坚的加入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王坚另一项可能为人所忽略的能力是管理。

阿里云在4年低谷中,有多少人离职,多少内部矛盾,多少技术难点需要“007”、“996”来攻关,我们可想而知,毕竟连马云都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阿里云是员工拿命拼出来的。而王坚能在彼时维持这样一个项目持续运转,对内要到预算、稳住军心,对外顶住压力、争取资源,这都是管理层面的技术活儿。

而现在的阿里云,说不定也很需要这样的管理。据一位业内人士称,阿里近年来人员快速扩张,各层级之间山头林立,市值驱动导致的KPI导向让公司“变了味”,这其中自然包括阿里云。

KPI本身源于企业必须盈利的特性,只是随着组织架构越来越庞杂,对内部氛围的损害也会越大。营收导向KPI,KPI导向大量低价值但可盈利的业务线与产品,以及不同业务线形成的山头与地盘意识。这实际上也是一众大型上市公司的通病。

只是王坚能否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今时不同往日

自张勇挂帅起,阿里云一直在寻求一个救世主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对外开拓,对内维稳,就像《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写意挥洒而出的于谦。

“客户第一不是高高挂在公司墙上的装饰”是张勇走马上任后对内部发出的第一信号,内部树立信心后即刻枪头向外,剑指OpenAI,围绕类GPT模型“通义”重塑阿里云乃至阿里集团的生态。这其中摆着两条线,一是大模型接入生态落地,二是云计算的商业化提速。

一人难以分饰两角,面对如此规模的布局,谁都不免分身乏术。既然已经划定阿里云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路线,那么引入王坚这根“定海针”,张勇也得以抽身而出,将更多精力放在阿里集团全局。只是王坚也很可能担不了这个救世主的角色。

今时不同往日,当年王坚与马云的牢固联盟是阿里云坚持的基础,且主导者是王坚。如今张勇与王坚的联盟中主导者显然是确立新路径的张勇,而且彼时阿里云的组织架构远不如今日庞杂,管理成本与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此彼之别,在市场层面更甚。曾经,技术出身的李彦宏、马化腾均在公开场合质疑过云计算的可发展性,对家们都尚未意识到这是开启下一个时代大门的钥匙。直到王坚卸任阿里云CEO时,中国云计算市场还是一片初生的蓝海,阿里云曾拥有的是可贵的先发优势。

如今,阿里云面对的是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KA客户与中型互联网企业已被瓜分殆尽,只能围绕部分KA与竞争对手反复拉扯。例如曾经耗费大量数据迁移成本抛弃钉钉,“拥抱”飞书的小鹏。稳定明显的增量曲线——政企市场又为异军崛起的运营商云渐渐包圆。

以运营商云中增速最快的天翼云为例,据中国电信2022年财报显示,天翼云2022年收入达579亿,同比增长107.5%,距阿里云营收仅差200亿,只是阿里云于2022财年的增速仅23%。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2023天翼云收入规模将超千亿。此外,据央视报道,同为运营商云的移动云于2022年的营收也突破了500亿。

这意味着,政企路线对互联网云而言已近尾声,更多的可能仅存于成为运营商云的“技术商人”。增量还存在于更下沉的市场以及海外,但同样面临与华为云、腾讯云、AWS的短兵相接。

尚可期待的变量自然是大模型,其重要性与带来变革的能力无需多言。

最终,一场有关救世主的大考被张勇丢到王坚的面前。王坚回归后带来的理想主义能否自上而下,回归阿里云最初的样貌,焕发组织内部活力尚待考证。但毫无疑问,王坚一定是继“通义”之后阿里云的新变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巴巴

5.5k
  •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近63亿港元,阿里巴巴获净买入居前
  • 阿里巴巴国际站发布首个全流程AI产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张勇难救火,王坚“二进宫”

王坚也不是阿里云的救世主。

文 | 光子星球 吴坤谚

编辑 | 吴先之

那个男人回来了。

据雷峰网报道,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正式回归阿里云。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22年底,王坚其实就已经应张勇等人邀请,以幕后顾问的角色进行考察和指导阿里云的工作。

依照这个时间点看,当时恰逢阿里云经历有史以来最大安全事故,阿里云现CEO张勇临危挂帅。当时的组织架构调整就已经向外界释放了两条信息:阿里云加速商业化,阿里云可能在to B业务中引入C端淘系逻辑。张勇也在面向阿里集团的全员信中提出,阿里在2023年的关键词是“进”。

至于“进”的方式,则是张勇在在4月26日的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掏出的“三板斧”:被集成、大模型和大降价。以大模型为主要抓手,通过价格战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来扩大市场规模,最终在“被集成”中完成规模效应的迭代和闭环。

如果撇开大模型这一新风口的技术色彩,这条路线与C端市场的扩张逻辑并无二致。这是张勇熟悉的领域与路线,也是过去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基本范式。于张勇而言,不说是小菜一碟,也应该是驾轻就熟。

但在这一切动作都尚未见收效之时,让淡出一线的院士王坚空降,想必这条路径上险阻不少。至于障碍为何,如何解决,都值得深究。

“吉祥物”重回台前

“一个人的名字有可能起错,但是外号(花名)却是绝对错不了的”。

正如武侠小说鼻祖古龙所说,名字是自我给予外界的身份认知,而花名更是认知中的核心部分。阿里的高管都有着自己的花名,马云是风清扬,张勇是逍遥子,叶军是不穷。与这些带有金古武侠色彩的花名不同,王坚的花名是“博士”,这也代表着王坚与其他高管截然不同的自我认知与特质。

众所周知,王坚是阿里云能有今日成就的头号功臣。当初阿里云之所以需要王坚力排众议才能持续下去,原因之一是云计算在当时是一项几乎看不到未来的项目,以及王坚本身并非技术出身,却在阿里软件担任CTO(首席技术官)。

加入阿里前的王坚拿到的是天之骄子的剧本,心理学博士出身,30岁任杭大心理学教授,31岁晋升博导,而后还加入微端亚洲研究院,为比尔盖茨开拓亚洲版图。这一切在2008年进入阿里后两级反转,无论是阿里内部还是外界都对马云任命王坚为CTO大为不解,为什么要让一个几乎没有技术背景的心理学博士来主导阿里云啃下云计算这个硬骨头。

以至于某位阿里的技术员工在阿里内网发布了名为《王坚,你为什么要放弃》的帖子,该员工已离职。

但很多人都忽略掉的,是王坚实际上是具备相当的技术素养。据了解,王坚曾旁听了浙大的计算机工程课程,对人机交互研究深刻,在微软研究院中负责大数据板块。只是相比技术,王坚的坚持以及战略目光才是难能可贵。

2013年,随着阿里云的技术基础飞天的落成并成为国内首家对外提供单一集群5000台服务器能力的云计算厂商,王坚开始退居幕后,胡晓明(花名:孙权)接手阿里云并开启阿里云商业化之路。在阿里云发展历程中,还经历了两次路线变换,一次是张建峰(花名:行癫)主导的技术升级路线,第二次则是张勇主导的商业化提速路线。

发展历程我们按下不表,王坚在走下舞台后先后担任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与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逐渐淡出了一线业务,还成为了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首个出自民营企业的院士,在2023年两会上提出数字化转型建议。

淡出一线后的王坚渐渐被“高高挂起”,大有成为阿里的吉祥物之势,代表着阿里自电商起家后转型技术公司的理想主义。王坚重返阿里云将顶着什么title,我们尚未可知。但曾经带领阿里云做起来的王坚想必能为阿里云带来更多变化。

阿里云缺的是什么?

让这样一位人物加入高管圈,阿里云寻求的必然不会是技术支持。而阿里云在2023年发展中缺失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自王坚的特质中窥得一二。

当初王坚能带领阿里云坚持下来,关键的基础在于马云对阿里云的资金投入,真正能在阿里力排众议的也只有马云。能说动马云如此行事的王坚,所拥有的的恰好是将“云计算究竟是什么”、“能为阿里带来什么”和马云讲清楚的能力。进一步说,是能把技术讲明白的能力。

这与王坚的心理学出身不无关系,而更重要的是,这项能力在如今的阿里云商业化提速中至关重要。

既然张勇想在B端市场复刻C端逻辑和路径,那么阿里云需要BD的是每一家企业的老板。深水区下的老板们关注降本增效,在疫情三年中通过协同办公初步接触了数字化。他们之中也许大多数都不了解什么是云计算,什么是数字化,甚至企业内部同步数据都需要Excel来汇报。

对此,张勇的打法也简单粗暴,既然企业关注的是降本增效,那么就以降本为抓手。阿里云于4月26日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50%,其中云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只是随着云玩家们在IaaS建设上的深化,边际递减也一视同仁,阿里云有发起价格战打市场的底气,友商们未必没有。

C端逻辑中的烧钱大法可谓是互联网行业的“七伤拳”,大模型带来的新增长路线尚未明确时,逍遥子对阿里云能在擂台上撑多久也没底,毕竟阿里云在2022年的EBITA率仅有1.7%,通义千问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由此,王坚的加入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王坚另一项可能为人所忽略的能力是管理。

阿里云在4年低谷中,有多少人离职,多少内部矛盾,多少技术难点需要“007”、“996”来攻关,我们可想而知,毕竟连马云都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阿里云是员工拿命拼出来的。而王坚能在彼时维持这样一个项目持续运转,对内要到预算、稳住军心,对外顶住压力、争取资源,这都是管理层面的技术活儿。

而现在的阿里云,说不定也很需要这样的管理。据一位业内人士称,阿里近年来人员快速扩张,各层级之间山头林立,市值驱动导致的KPI导向让公司“变了味”,这其中自然包括阿里云。

KPI本身源于企业必须盈利的特性,只是随着组织架构越来越庞杂,对内部氛围的损害也会越大。营收导向KPI,KPI导向大量低价值但可盈利的业务线与产品,以及不同业务线形成的山头与地盘意识。这实际上也是一众大型上市公司的通病。

只是王坚能否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今时不同往日

自张勇挂帅起,阿里云一直在寻求一个救世主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对外开拓,对内维稳,就像《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写意挥洒而出的于谦。

“客户第一不是高高挂在公司墙上的装饰”是张勇走马上任后对内部发出的第一信号,内部树立信心后即刻枪头向外,剑指OpenAI,围绕类GPT模型“通义”重塑阿里云乃至阿里集团的生态。这其中摆着两条线,一是大模型接入生态落地,二是云计算的商业化提速。

一人难以分饰两角,面对如此规模的布局,谁都不免分身乏术。既然已经划定阿里云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路线,那么引入王坚这根“定海针”,张勇也得以抽身而出,将更多精力放在阿里集团全局。只是王坚也很可能担不了这个救世主的角色。

今时不同往日,当年王坚与马云的牢固联盟是阿里云坚持的基础,且主导者是王坚。如今张勇与王坚的联盟中主导者显然是确立新路径的张勇,而且彼时阿里云的组织架构远不如今日庞杂,管理成本与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此彼之别,在市场层面更甚。曾经,技术出身的李彦宏、马化腾均在公开场合质疑过云计算的可发展性,对家们都尚未意识到这是开启下一个时代大门的钥匙。直到王坚卸任阿里云CEO时,中国云计算市场还是一片初生的蓝海,阿里云曾拥有的是可贵的先发优势。

如今,阿里云面对的是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KA客户与中型互联网企业已被瓜分殆尽,只能围绕部分KA与竞争对手反复拉扯。例如曾经耗费大量数据迁移成本抛弃钉钉,“拥抱”飞书的小鹏。稳定明显的增量曲线——政企市场又为异军崛起的运营商云渐渐包圆。

以运营商云中增速最快的天翼云为例,据中国电信2022年财报显示,天翼云2022年收入达579亿,同比增长107.5%,距阿里云营收仅差200亿,只是阿里云于2022财年的增速仅23%。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2023天翼云收入规模将超千亿。此外,据央视报道,同为运营商云的移动云于2022年的营收也突破了500亿。

这意味着,政企路线对互联网云而言已近尾声,更多的可能仅存于成为运营商云的“技术商人”。增量还存在于更下沉的市场以及海外,但同样面临与华为云、腾讯云、AWS的短兵相接。

尚可期待的变量自然是大模型,其重要性与带来变革的能力无需多言。

最终,一场有关救世主的大考被张勇丢到王坚的面前。王坚回归后带来的理想主义能否自上而下,回归阿里云最初的样貌,焕发组织内部活力尚待考证。但毫无疑问,王坚一定是继“通义”之后阿里云的新变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