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对京东集团CEO更替的几点看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对京东集团CEO更替的几点看法

自创立以来,京东的指挥棒,从来都在刘强东手中。

文|花椒财经  鸟叔

京东集团11日爆出大消息,去年4月才接替刘强东担任CEO的徐雷“荣退”。

接替徐雷的,是京东集团CFO许冉。

这几年,互联网大厂一把手陆续开始了从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更替。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拼多多均是如此。

京东原本也走在这条路上。

2019年以来,徐雷先后出任京东集团总裁、CEO,刘强东从前台退居幕后。但从去年下半年刘强东强势回归,到如今徐雷匆匆卸任,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对于京东这一次人事更替,外界的解读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提法是,京东再度“换帅”了。

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读。因为自创立以来,京东的指挥棒,从来都在刘强东手中。

01、刘强东,从没离开过

在京东的管理结构中,CEO算是一个重要但又不重要的岗位。

说它重要,是因为它的确是京东的“二把手”;说它不重要,是因为它的上面是董事会主席刘强东。

几年前,徐雷开始崭露头角,外界便有了对刘强东放权的猜测。随着2022年4月徐雷接任CEO,外界将此解读为刘强东逐渐隐退。

但从创立开始,京东董事会便牢牢掌握在刘强东手中,这是京东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去年卸任CEO后,刘强东也仍然保留了董事会主席职务。

在股权结构上,通过精妙的设计,刘强东牢牢掌控着京东70%以上的投票权,几乎无可撼动。

在业务上,按照规划,刘强东辞任CEO后参与的是公司的战略设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年轻领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等工作。

但去年下半年的强势回归和对经营策略的迅速调整表明,刘强东从未真正对京东的具体业务放手。

02、谁来当京东CEO,并不重要

早年,刘强东如何放权,一直是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去年徐雷接任CEO,曾被认为是刘强东放权最彻底的一次。

但稍微对京东有一点了解就能知道,这种放权,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真正的放权,是要让一线的管理者有决策的机会。但无论是从京东的股权架构,还是管理体系的设置上来看,京东的权利都始终高度集中在刘强东手中。

目前,庞大的京东集团,高管成员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刘强东、许冉、单苏、张雱、李娅云。

其中,刘强东担任董事会主席、董事,许冉新任CEO,其他几位分管财务、人力和合规。

京东的高管名单中,没有具体业务条线的负责人。在腾讯、阿里,高级副总裁、事业群总裁通常多达十多人,但在京东,你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副总裁这样的职位。

这也意味着,在具体业务层面,除了刘强东,京东的其他人几乎没有决策的权利。

京东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7人董事会只有刘强东和徐雷(如今是许冉)2人是非独立董事,其余5人均为独立董事。

作为对比,阿里巴巴董事会有10人,其中4人为非独立董事;7人的美团董事会,也有4名非独立董事;9人的腾讯董事会,有5人为非独立董事。

在业务多元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中,唯一能跟京东“媲美”的是百度,百度的的5人董事会,有4人为独立董事,非独立董事只有李彦宏一人。

这意味着,刘强东、李彦宏几乎能够100%掌控公司董事会,他们的意志,往往就是董事会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当京东CEO,并不重要。

03、短时间更换CEO,暴露了京东的增长焦虑

从去年4月到今年5月,徐雷在京东CEO的岗位上只干了一年出头。京东甚至等不到极为重要的618过去,就让他匆匆离任,这背后是京东对竞争和增长的焦虑。

去年刘强东回归一线后,首先便批评了其他管理层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策略。

在媒体流出的信息中,刘强东甚至发怒,用上了花里胡哨、拿PPT骗他,夜郎自大这样的表述。

单纯从徐雷任职期间京东的各项财务表现来看,还不至于到如此难堪的地步——2022年,京东的收入增幅约10%;调整后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64%。

但竞争对手尤其是拼多多的突飞猛进,让京东看起来正在掉队。

去年,拼多多的营收同比增长了39%,净利润达到315亿元,同比增长超300%。

用户数量的对比变化,让京东更为难受。

几年前,拼多多的用户数已经超过京东,如今拼多多已直奔9亿用户而去。

反观京东,在2022年年报中,京东并未公布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只是模糊地表示,其用户继续保持高质量增长,日均活跃用户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

在徐雷担任CEO期间,京东的用户实现了从3亿级向5亿级的跃升,但与拼多多的差距在拉大。

在市值上,如今京东已只有拼多多的65%。

而从去年下半年刘强东反复强调低价,以及今年推行百亿补贴等“拼多多式打法”来看,京东正企图在拼多多的优势领地中,找到自身的新增长点。

这将是一套完全不同于京东以往逻辑的新打法。

04、徐雷退休,京东是最大的输家

作为京东体系内成长起来的高级人才,徐雷的能力、个性在业内也广受好评。

让这样一位人才,以一种并不圆满的方式匆匆离开,无疑是京东的重大损失。

从业务层面说,眼下的京东面临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正是用人的时候。徐雷此时离开,多少有点不是时候。

从管理角度来说,一家健康的现代化公司,应当避免决策中的一言堂。但徐雷走后,除了刘强东,京东几乎很难再找出一个能对具体业务说上话的人,一言堂将不可避免。

诚然,刘强东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

但把京东这样一家巨型公司,全部绑定在一个人身上仍然是危险的,而且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的治理要求。

05、新任CEO许冉,需要快速证明自己

作为纯粹的职业经理人,许冉在京东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在的这几年,恰逢京东赴港二次上市,多家子公司也相继分拆上市的重要关口。

作为CFO的许冉,自然会再其中扮演重要地位,这也是她得以接任CEO的主要基础。

但一方面,许冉的成功很难排除“时势造英雄”的因素;她在财务、资本上的成功,能否证明她拥有操控全盘的能力,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许冉履历)

毕竟CFO和CEO的差别,可不仅仅是一个字母。

互联网大厂CFO升级为CEO,其实是很常见的一条路径。但没有具体业务经验,纯粹的财务专家出任CEO却并不多见。

对比京东老人徐雷,许冉的资历也确实显得有些单薄。

去年4月徐雷任CEO,刘强东的评价是:徐雷在集团内外都得到了高度认可,他带领集团持续取得了出色的业务表现,并在战略决策制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此次许冉接替CEO,刘强东的评价是:许冉作为CFO期间表现突出,并为业务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了深刻见解和大力支持。

字面上的评价,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次选择也是刘强东的一次冒险。而许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努力证明自己,证明刘强东并没有看错人。

06、大佬过早退休,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最后再说一点题外话。

这几年,互联网大佬们掀起一股提前退休潮。

从2019年55岁的马云正式“退休”开始,到2020年42岁的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再到80后黄铮、张一鸣,如今是不到50岁的徐雷……年富力强的互联网大佬们,一个个退进了幕后。

财务自由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大佬们的权利。但值不值得鼓励,有待商榷。

对于一家巨型公司本身以及员工、股东、投资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创始人或大佬的早早退休,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当然,大佬们通常会拿出一个光鲜的退休理由,比如转向关注战略层面,或是投身农业、教育、生命科学等等,给人一种“功成身退”的完美形象。

但或许把公司经营好,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才是更应该被我们重视的企业家精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京东

8.5k
  • 京东五星电器在山东成立新公司
  • 京东稳定币已进入香港“沙盒”测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对京东集团CEO更替的几点看法

自创立以来,京东的指挥棒,从来都在刘强东手中。

文|花椒财经  鸟叔

京东集团11日爆出大消息,去年4月才接替刘强东担任CEO的徐雷“荣退”。

接替徐雷的,是京东集团CFO许冉。

这几年,互联网大厂一把手陆续开始了从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更替。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拼多多均是如此。

京东原本也走在这条路上。

2019年以来,徐雷先后出任京东集团总裁、CEO,刘强东从前台退居幕后。但从去年下半年刘强东强势回归,到如今徐雷匆匆卸任,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对于京东这一次人事更替,外界的解读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提法是,京东再度“换帅”了。

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读。因为自创立以来,京东的指挥棒,从来都在刘强东手中。

01、刘强东,从没离开过

在京东的管理结构中,CEO算是一个重要但又不重要的岗位。

说它重要,是因为它的确是京东的“二把手”;说它不重要,是因为它的上面是董事会主席刘强东。

几年前,徐雷开始崭露头角,外界便有了对刘强东放权的猜测。随着2022年4月徐雷接任CEO,外界将此解读为刘强东逐渐隐退。

但从创立开始,京东董事会便牢牢掌握在刘强东手中,这是京东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去年卸任CEO后,刘强东也仍然保留了董事会主席职务。

在股权结构上,通过精妙的设计,刘强东牢牢掌控着京东70%以上的投票权,几乎无可撼动。

在业务上,按照规划,刘强东辞任CEO后参与的是公司的战略设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年轻领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等工作。

但去年下半年的强势回归和对经营策略的迅速调整表明,刘强东从未真正对京东的具体业务放手。

02、谁来当京东CEO,并不重要

早年,刘强东如何放权,一直是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去年徐雷接任CEO,曾被认为是刘强东放权最彻底的一次。

但稍微对京东有一点了解就能知道,这种放权,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真正的放权,是要让一线的管理者有决策的机会。但无论是从京东的股权架构,还是管理体系的设置上来看,京东的权利都始终高度集中在刘强东手中。

目前,庞大的京东集团,高管成员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刘强东、许冉、单苏、张雱、李娅云。

其中,刘强东担任董事会主席、董事,许冉新任CEO,其他几位分管财务、人力和合规。

京东的高管名单中,没有具体业务条线的负责人。在腾讯、阿里,高级副总裁、事业群总裁通常多达十多人,但在京东,你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副总裁这样的职位。

这也意味着,在具体业务层面,除了刘强东,京东的其他人几乎没有决策的权利。

京东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7人董事会只有刘强东和徐雷(如今是许冉)2人是非独立董事,其余5人均为独立董事。

作为对比,阿里巴巴董事会有10人,其中4人为非独立董事;7人的美团董事会,也有4名非独立董事;9人的腾讯董事会,有5人为非独立董事。

在业务多元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中,唯一能跟京东“媲美”的是百度,百度的的5人董事会,有4人为独立董事,非独立董事只有李彦宏一人。

这意味着,刘强东、李彦宏几乎能够100%掌控公司董事会,他们的意志,往往就是董事会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当京东CEO,并不重要。

03、短时间更换CEO,暴露了京东的增长焦虑

从去年4月到今年5月,徐雷在京东CEO的岗位上只干了一年出头。京东甚至等不到极为重要的618过去,就让他匆匆离任,这背后是京东对竞争和增长的焦虑。

去年刘强东回归一线后,首先便批评了其他管理层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策略。

在媒体流出的信息中,刘强东甚至发怒,用上了花里胡哨、拿PPT骗他,夜郎自大这样的表述。

单纯从徐雷任职期间京东的各项财务表现来看,还不至于到如此难堪的地步——2022年,京东的收入增幅约10%;调整后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64%。

但竞争对手尤其是拼多多的突飞猛进,让京东看起来正在掉队。

去年,拼多多的营收同比增长了39%,净利润达到315亿元,同比增长超300%。

用户数量的对比变化,让京东更为难受。

几年前,拼多多的用户数已经超过京东,如今拼多多已直奔9亿用户而去。

反观京东,在2022年年报中,京东并未公布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只是模糊地表示,其用户继续保持高质量增长,日均活跃用户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

在徐雷担任CEO期间,京东的用户实现了从3亿级向5亿级的跃升,但与拼多多的差距在拉大。

在市值上,如今京东已只有拼多多的65%。

而从去年下半年刘强东反复强调低价,以及今年推行百亿补贴等“拼多多式打法”来看,京东正企图在拼多多的优势领地中,找到自身的新增长点。

这将是一套完全不同于京东以往逻辑的新打法。

04、徐雷退休,京东是最大的输家

作为京东体系内成长起来的高级人才,徐雷的能力、个性在业内也广受好评。

让这样一位人才,以一种并不圆满的方式匆匆离开,无疑是京东的重大损失。

从业务层面说,眼下的京东面临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正是用人的时候。徐雷此时离开,多少有点不是时候。

从管理角度来说,一家健康的现代化公司,应当避免决策中的一言堂。但徐雷走后,除了刘强东,京东几乎很难再找出一个能对具体业务说上话的人,一言堂将不可避免。

诚然,刘强东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

但把京东这样一家巨型公司,全部绑定在一个人身上仍然是危险的,而且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的治理要求。

05、新任CEO许冉,需要快速证明自己

作为纯粹的职业经理人,许冉在京东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在的这几年,恰逢京东赴港二次上市,多家子公司也相继分拆上市的重要关口。

作为CFO的许冉,自然会再其中扮演重要地位,这也是她得以接任CEO的主要基础。

但一方面,许冉的成功很难排除“时势造英雄”的因素;她在财务、资本上的成功,能否证明她拥有操控全盘的能力,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许冉履历)

毕竟CFO和CEO的差别,可不仅仅是一个字母。

互联网大厂CFO升级为CEO,其实是很常见的一条路径。但没有具体业务经验,纯粹的财务专家出任CEO却并不多见。

对比京东老人徐雷,许冉的资历也确实显得有些单薄。

去年4月徐雷任CEO,刘强东的评价是:徐雷在集团内外都得到了高度认可,他带领集团持续取得了出色的业务表现,并在战略决策制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此次许冉接替CEO,刘强东的评价是:许冉作为CFO期间表现突出,并为业务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了深刻见解和大力支持。

字面上的评价,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次选择也是刘强东的一次冒险。而许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努力证明自己,证明刘强东并没有看错人。

06、大佬过早退休,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最后再说一点题外话。

这几年,互联网大佬们掀起一股提前退休潮。

从2019年55岁的马云正式“退休”开始,到2020年42岁的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再到80后黄铮、张一鸣,如今是不到50岁的徐雷……年富力强的互联网大佬们,一个个退进了幕后。

财务自由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大佬们的权利。但值不值得鼓励,有待商榷。

对于一家巨型公司本身以及员工、股东、投资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创始人或大佬的早早退休,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当然,大佬们通常会拿出一个光鲜的退休理由,比如转向关注战略层面,或是投身农业、教育、生命科学等等,给人一种“功成身退”的完美形象。

但或许把公司经营好,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才是更应该被我们重视的企业家精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