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安导演又登上了领奖台。这一次,他摘得的是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洛杉矶分部设立的“约翰·施莱辛格奖”。该奖项用以表彰在电影导演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62岁的李安成为了“约翰·施莱辛格奖”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亚洲获奖者。
颁奖礼上,李安温文尔雅,笑容腼腆,正是他一贯给人的印象。对于李安导演的获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洛杉矶分部主席基兰·布林赞誉有加:“李安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智慧的导演之一,他不断通过大胆的选择和挑衅性的角度,展示着自己在导演方面的才华。”
从早期的家庭三部曲起步,李安导演年近不惑,终于在电影艺术中安身立命。如今,他手握两座奥斯卡最佳导演,一座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外加两座威尼斯金狮和两座柏林金熊。一部部力作,就像一个个台阶,让他成为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电影导演之一;沉甸甸的奖项,也让他成为“华人之光”。
然而,说起李安的电影,却很难把它们简单地归纳为某种影像风格或者某种主义。他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很少重复。在他的电影中,既可以看到台湾电影新浪潮导演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冷静的观察和对真实社会状态的呈现,又可以看到西方戏剧创作理论中推崇的矛盾冲突。他的影像风格,则从早期朴素的白描和简单象征流露细腻的情感,发展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视觉奇观和隐喻森林。
然而这些并非确定的形态。不管是原创剧本,还是改编小说,李安总是像一个学者一样去剖析一个故事,发现其中的各种冲突,然后告诉观众其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他于电影有一种特殊的领悟力,让他的电影具备某种包容性,在东西方间游刃有余,有一种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他的电影好看,也经得起多角度的解读,无论东方和西方都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独一无二的观察角度从局外人到有天分的电影人
如何理解李安其人?加拿大《环球邮报》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发现了李安作为“局外人”的观察者身份。
回顾李安的成长经历:家族从大陆到台湾,李安一出生就是台湾的“外省人”,大陆的“局外人”;出身书香门第却在学业中碰壁,想在艺术中寻求发展,这时候的李安注定了要成为原声家庭的局外人;到美国学电影,作为移民的李安西方文化的局外人,对美国流行文化可以感知却无法沉浸;结婚后在家里做了六年的“煮夫”,李安差点成了有“社交恐惧症”的社会的局外人;为了生计,回到台湾制作事业开端的三部电影《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李安又感到自己是被美国化了的局外人。
用李安自己的话来讲,“中西方的冲击在我身上发生了”,“我的内在就是东西方,我觉得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一个人。”这样的经历,让李安对人与社会,人与人,甚至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有很敏锐的觉知,这大概是李安自己也多次提及的对电影的“天分”。而在处理这些冲突的时候,李安又能采取非常独特的角度,既非沉重的理性剖析和价值判断,又非跳脱现实的狂想,而是一种对困境的默默关照。他电影里的主人公,不管是面对家庭期望与个人选择的剧烈矛盾,还是在内心的欲望与社会的规范的冲突中苦苦挣扎,抑或是遭受生存与信仰的终极拷问,这些人物似乎都是力有不逮地走向自己的宿命,或喜剧,或悲剧,或放下,或悔恨,映照的是每个人最珍贵的一段心灵体验。
李安曾经多次提及纯真的丧失与成长的痛苦。对于个人来说,伴随着成长,纯真必然会失去,而且难以追回,但却可以保持怀想。对于社会,旧的秩序不管曾经多么坚固,也总会面临崩塌,新的秩序在混乱中得以建立。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散落在地球的各大文明正在经历类似的疼痛,传统正在逐渐消逝,一个娱乐化的未来轮廓渐显。李安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此的记录和抚慰。
诉诸情感的电影风格西方技法与东方思维
李安的电影缺乏强烈的影像风格,或者说李安曾经执着追求的并非一种标签化的影像语言。他对故事本身的关注,一直是超过对影像风格的关注的。如果一定要给李安的电影找个关键词,也许“情感”这个词还算是比较恰当的。从早期的家庭三部曲开始,到他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涉猎不同题材,主题不尽相同,视觉语言随着故事相应改变,但他电影中不落痕迹又打动人心的情感一直存在着。
聚焦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传统中国家庭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是李安最早的三部长篇电影,常被称作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或父亲三部曲,它们聚焦于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冲击下的台湾家庭,其中很多素材来源于李安自己的生活经历,是李安自传意味最浓厚的作品。
三部曲中,李安以西方经典戏剧架构,好莱坞的制作流程和制片模式,来展现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家庭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分别是《推手》中的太极,《喜宴》中的婚宴,《饮食男女》中的中华饮食文化。郎雄扮演的父亲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他的子女却是在充满骚动的现代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父亲与子女的家庭冲突,其实是两种文化的角力。
《推手》讲中国公公与美国媳妇之间因为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喜宴》讲同性恋儿子欲尽传统孝道与追求个人自由的冲突,《饮食男女》讲父亲与子女代际之间多种复杂的情感隔阂。文化的冲突下,子女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发生了变化,父亲展现权威的语境也越来越弱势,双方都有苦楚。这三个故事,最后都通过父亲的宽容、谅解与变通来达成和解。
解读西方文化下的故事
《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同骑》
家庭三部曲让李安成功打入西方电影圈,也让他获得了拍摄英国名著《理智与情感》机会。从独立制作的小成本电影,到集合各方面资源的《理智与情感》,李安抓住了这个机会,将自己善于处理矛盾冲突中角色情感的特质融入其中。仿佛与原著作家简·奥斯汀有所心照般,他塑造的姐姐埃莉诺隐忍而大方,妹妹玛丽安单纯而迷人,让人印象深刻。
《理智与情感》的成功,证明了李安处理跨文化背景故事的导演实力。后来的《冰风暴》,李安更是精准地还原出美国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将一个表面平静实则频临破碎边缘的中产阶级家庭冷静地解剖,缺乏沟通的夫妻,荒唐的换妻,成长中的孩子,折射出那个时代价值的失落。《冰风暴》成功唤起了美国观众的记忆,也让李安真正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在《与魔鬼共骑》中,李安要处理的是对美国人而言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南北战争,但李安尝试了一个新角度,不是站在历史选择的那一方,而是让主角站在“反废奴”的南方立场,不是去大篇幅展现战争,而是表现主角经历感情纠葛,发生性格转变,在战争中的成长。这部电影冷静、理性而尖锐,然而并不算一部成功的作品。
看见历史文化的另一种可能
《卧虎藏龙》《色戒》
《与魔鬼共骑》后,李安拍了《卧虎藏龙》,并大获成功,拿下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电影一度被解读为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武侠。然而,现在回头再来看,《卧虎藏龙》展现的充满诗意的美学品味,以及对江湖儿女的心理扫描,无疑是中国人武侠世界的精彩一页。《卧虎藏龙》中的大侠“李慕白”,秉持江湖道义,追求武学境界,然而道义也是他的枷锁。反观“玉娇龙”这个女性角色,外表柔弱,却始终追逐内心,充满了个人魅力。
后来,李安改编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对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他从各种细节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然而讲的故事却是无比荒谬。个人意识迟迟不觉醒的女主角“王佳芝”根据组织的要求使用美人计去除掉汉奸,这看似是她为了爱国做出的大义凛然的个人选择,然而这个选择实在可疑又可笑,到最后她不过是这场爱国行动中最可怜的牺牲品。李安揭开历史的一角,让观众看见抗战时代的另一种真相。
把脉美国流行文化
《绿巨人浩克》《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李安善于把握普世价值,展现人文关怀,而当他遇上美国流行文化的时候,却总是伴随巨大争议。一次是超级英雄电影《绿巨人浩克》,另一次则是与摇滚乐有关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绿巨人浩克》中,李安试图打破超级英雄电影的框架,去展现绿巨人内心的挣扎,以此揭露绿巨人这个漫画形象的文化意义和心理意义。《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李安则通过追踪一个犹太青年的心理成长,去展现“伍德斯托克”这一西方人的关于自由与反叛的图腾符号。然而,这两次尝试都算不上成功。细腻动人的李安与激情四射的流行文化似乎并不能很好地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部穿透文化的爱情片
《断背山》
《断背山》是让李安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西部片,也可以说是同志片,但更准确的来讲是一部爱情片。《断背山》的动人之处,在于它让观众意识到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复杂的情欲与爱情,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没有什么不同。从个人的感知和体验出发,爱情里所有的冲动,牵绊,辜负,离别,相守,悔恨,这部电影里的主角同样经历,所以观众可以产生对于爱情的共鸣。“断背山”是每个人心灵的秘境,那里住着的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段时光,那是一个人最想珍藏的一段的情感。
视觉奇观与信仰之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惊喜。这部视觉效果极佳的三维电影,很难想象是惯于处理现实题材的李安的手笔。栩栩如生的老虎,暴风雨席卷的海面,还有飞鱼成群,海天交接,夜空繁星等等场面都非常让人惊艳。而且,这些因技术而生的画面并非只为炫技,它们扎实地服务于故事,将少年派面对恐惧和灾难,生与死的考验时对人性、对信仰的体悟进行细微的刻画。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李安电影的主题也第一次触及信仰的领域。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人性有不同的面向,重要的不是彻底压抑或摒弃一方,而是持有信念并走出困境。
无惧失败的挑战
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从六年煮夫生涯的郁郁不得志,到如今背负盛名与期待,李安在采访中很多次说到自己的“害怕”。但是,害怕不等于裹足不前,害怕也并不意味着降低水准或维持现状。他的所为让人看到的是他的“无惧”。过去,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在让他走上更高的台阶。这一次,他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挑战了“3D+4K+120帧”的新技术。这个技术制式,意味着更高的清晰度,更流畅的动作。
李安希望通过这种技术给观众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电影看起来是另一个现场。全球首映礼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收获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新技术让人出戏,没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反而让人无法与剧情产生共鸣;也有人认为它开创了电影拍摄的新方式,展现了电影的新样貌。不管争议有多大,李安大胆尝试的勇气与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依然值得人佩服。
李安的电影生涯,正式的起步在台湾,但巅峰却在美国。他是华人导演在好莱坞的成功范本,因而备受推崇。国内不乏试图沿着李安的步伐征战好莱坞的导演,李安拍了武侠,他们也拍个武侠,李安拍了个印度背景的故事,他们甚至也对印度故事有了兴趣。然而,李安的成功关键从来不在选对了某种题材。任何题材到了他那里,他都能将它变成一个拥有自己独特视角的故事,并发现其中的情感真相,让观众共鸣与动容,而这源于对自身天分的了解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