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一项项“创新”成果绘成了青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图景。

人才是强国之本,而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更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是城市吸引力的证明。

5月17日,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2023年青岛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举行。今年的活动周增设了区(市)职教成果展、学校技能展示、职业启蒙体验等项目,为社会各界了解、体验、参与职业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述往思来,一项项“创新”成果绘成了青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图景。在职教周这个特殊节点,让我们一同回顾青岛职业教育那些“高光”时刻。

融通育人 架设多元成才立交桥

作为全国最早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之一,青岛市职业教育基础扎实、底蕴深厚,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目前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所、中职学校68所,在校生合计约21.29万人。

乘着部省共建首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东风,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2022年,青岛市被评为全省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10所中职学校获批省高水平中职学校,总数全省第一;17个专业获批山东省首批中职特色专业,占全省1/4;5名教师获评省技术技能大师,29人获评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青岛模式”“青岛经验”得到省考核组高度评价。

2022年9月,青岛市教育局印发《青岛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六大工程,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的重大职责。

从5月初刚刚落幕的职教高考来看,今年青岛有近1.5万名考生报考职教高考知识考试,相较去年激增近5000人,增长近50%,创历史性新高。作为培养学生发展成才的重要赛道,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增强。

在青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相互融通,打破了教育内部壁垒,实现两类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同携、教育成果互认。

2022年,全市中职招生有2048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6540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职教高考本科达线3252人,本科达线率超过51%。以华夏职校职普融通班为例,金融事务专业32名学生100%被山东政法学院本科录取,公办本科),并且包揽全省金融事务专业前32名。

“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联合育人”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的机会,这不仅推动青岛中职学校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也进一步完善综合高中和普职融通办学模式。

去年,青岛21所中职学校开办综合高中班,3所普通高中开办新型职普融通班,今年将进一步扩大新型职普融通班招生规模,新增青岛商务学校与青岛二中分校等5对试点学校、11个专业。

在推动职教本科建设方面,青岛支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新校区,推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3+2”贯通培养的专业变为“4+0”。这有利于适应广大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需要,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拥抱城市发展

党的二十大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多数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

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青岛全市职业院校270余个专业基本实现24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

以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为例,青岛工程职业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和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等7所中职学校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30个。在2022年11月教育部召开的职业教育匹配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山东省教育厅把青岛市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包含轻工学校与中车四方的合作成果。

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青岛积极调动产、教两方面资源“双向奔赴”,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信息服务系统,遴选培育35个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围绕推进校企一体化发展,在全国独创“3+1+2”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胶州职教中心学校与海尔集团试点落地,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在2023年青岛市职教周启动仪式上,青岛市职业教育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临沂大学与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商贸物流协同研究中心揭牌,青岛西海岸新区产教联合体成立,将为青岛市产教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大众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大使命。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是从胶州职教中心走出的叶鑫斌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是青岛市钣金大赛的优秀选手,毕业前通过双向选择进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青岛分公司实习,到岗后便一头扎进车间,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迅速提升,实现就业。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以“实习快半年 就业在眼前”为题刊发。

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未来,青岛将探索建立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绘制产教对接图谱,引导产教资源紧密对接,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服务、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及创新创业孵化等。

开放合作 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青岛是一座开放包容、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友好城市,在“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建设中,青岛正大力推进职业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推动国际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

为破解中职学校发展定位不清、中高职衔接不畅的问题,在青岛市教育局统筹协调下,将按照“专业设置相近、办学特色相似、区域位置相邻”的原则,由高职院校牵头,分别与一所中职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实现“1+1>2”的协同效果,激发职教新活力。

坚持园区跟着产业走,青岛在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5个产教融合职教园区,其中中德生态园区已成熟,青岛现代职教园、即墨职教园已开工,上合职教园、城阳职教园正在加快建设。通过职教园区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扩大高职院校办学空间,推动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全面提质。

服务黄河国家战略,青岛积极参与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助力黄河流域产业、院校和企业“三赢”发展;与陇南市西和县开展“1+6”职教帮扶工程,选派108名专业技术人才对接帮扶,完成6479人次培训;引领胶东经济圈职教一体化发展,倡议发起“胶东经济圈邮轮人才培养联盟”等,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青岛职业教育还不断在扩大对外开放上下功夫,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进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拓宽中外人文交流渠道。

持续打造中德职教合作特色品牌,始于1988年的平度职教中心中德职教项目,目前已进入第十一阶段的合作创立“双元三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2022年获得了全国首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此外,中、德、老挝三方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项目,已完成5期353名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国际客厅揭牌成立,5所院校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同新西兰、尼泊尔合作开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影响力不断提升。

面对科技、产业和教育范式变革,青岛正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青岛力量。

来源:凤凰网青岛

原标题:青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一项项“创新”成果绘成了青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图景。

人才是强国之本,而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更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是城市吸引力的证明。

5月17日,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2023年青岛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举行。今年的活动周增设了区(市)职教成果展、学校技能展示、职业启蒙体验等项目,为社会各界了解、体验、参与职业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述往思来,一项项“创新”成果绘成了青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图景。在职教周这个特殊节点,让我们一同回顾青岛职业教育那些“高光”时刻。

融通育人 架设多元成才立交桥

作为全国最早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之一,青岛市职业教育基础扎实、底蕴深厚,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目前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所、中职学校68所,在校生合计约21.29万人。

乘着部省共建首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东风,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2022年,青岛市被评为全省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10所中职学校获批省高水平中职学校,总数全省第一;17个专业获批山东省首批中职特色专业,占全省1/4;5名教师获评省技术技能大师,29人获评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青岛模式”“青岛经验”得到省考核组高度评价。

2022年9月,青岛市教育局印发《青岛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六大工程,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的重大职责。

从5月初刚刚落幕的职教高考来看,今年青岛有近1.5万名考生报考职教高考知识考试,相较去年激增近5000人,增长近50%,创历史性新高。作为培养学生发展成才的重要赛道,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增强。

在青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相互融通,打破了教育内部壁垒,实现两类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同携、教育成果互认。

2022年,全市中职招生有2048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6540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职教高考本科达线3252人,本科达线率超过51%。以华夏职校职普融通班为例,金融事务专业32名学生100%被山东政法学院本科录取,公办本科),并且包揽全省金融事务专业前32名。

“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联合育人”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的机会,这不仅推动青岛中职学校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也进一步完善综合高中和普职融通办学模式。

去年,青岛21所中职学校开办综合高中班,3所普通高中开办新型职普融通班,今年将进一步扩大新型职普融通班招生规模,新增青岛商务学校与青岛二中分校等5对试点学校、11个专业。

在推动职教本科建设方面,青岛支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新校区,推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3+2”贯通培养的专业变为“4+0”。这有利于适应广大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需要,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拥抱城市发展

党的二十大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多数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

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青岛全市职业院校270余个专业基本实现24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

以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为例,青岛工程职业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和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等7所中职学校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30个。在2022年11月教育部召开的职业教育匹配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山东省教育厅把青岛市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包含轻工学校与中车四方的合作成果。

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青岛积极调动产、教两方面资源“双向奔赴”,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信息服务系统,遴选培育35个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围绕推进校企一体化发展,在全国独创“3+1+2”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胶州职教中心学校与海尔集团试点落地,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在2023年青岛市职教周启动仪式上,青岛市职业教育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临沂大学与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商贸物流协同研究中心揭牌,青岛西海岸新区产教联合体成立,将为青岛市产教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大众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大使命。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是从胶州职教中心走出的叶鑫斌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是青岛市钣金大赛的优秀选手,毕业前通过双向选择进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青岛分公司实习,到岗后便一头扎进车间,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迅速提升,实现就业。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以“实习快半年 就业在眼前”为题刊发。

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未来,青岛将探索建立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绘制产教对接图谱,引导产教资源紧密对接,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服务、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及创新创业孵化等。

开放合作 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青岛是一座开放包容、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友好城市,在“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建设中,青岛正大力推进职业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推动国际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

为破解中职学校发展定位不清、中高职衔接不畅的问题,在青岛市教育局统筹协调下,将按照“专业设置相近、办学特色相似、区域位置相邻”的原则,由高职院校牵头,分别与一所中职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实现“1+1>2”的协同效果,激发职教新活力。

坚持园区跟着产业走,青岛在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5个产教融合职教园区,其中中德生态园区已成熟,青岛现代职教园、即墨职教园已开工,上合职教园、城阳职教园正在加快建设。通过职教园区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扩大高职院校办学空间,推动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全面提质。

服务黄河国家战略,青岛积极参与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助力黄河流域产业、院校和企业“三赢”发展;与陇南市西和县开展“1+6”职教帮扶工程,选派108名专业技术人才对接帮扶,完成6479人次培训;引领胶东经济圈职教一体化发展,倡议发起“胶东经济圈邮轮人才培养联盟”等,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青岛职业教育还不断在扩大对外开放上下功夫,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进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拓宽中外人文交流渠道。

持续打造中德职教合作特色品牌,始于1988年的平度职教中心中德职教项目,目前已进入第十一阶段的合作创立“双元三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2022年获得了全国首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此外,中、德、老挝三方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项目,已完成5期353名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国际客厅揭牌成立,5所院校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同新西兰、尼泊尔合作开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影响力不断提升。

面对科技、产业和教育范式变革,青岛正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青岛力量。

来源:凤凰网青岛

原标题:青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