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后疫情时代,港航业凭什么“乘风破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后疫情时代,港航业凭什么“乘风破浪”?

5月17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以“绿色创新发展,智引航运未来”为主题的宁波国际航运发展论坛上,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国家级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行业央企、国企相关负责人及全球港航界专家学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建议进入疫情后时代的港航业,亟需加快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文|孟佳佳   施荟

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港航业因“变”生“艰”的现实情势,如何在“艰”中求“策”,在“变局”之中开“新局”,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5月17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以“绿色创新发展,智引航运未来”为主题的宁波国际航运发展论坛上,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国家级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行业央企、国企相关负责人及全球港航界专家学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建议进入疫情后时代的港航业,亟需加快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后疫情时代,航运业站在“十字路口”

新冠疫情的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深度之深超过预期,对世界经济贸易和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疫情带来的运输服务效率下降、港口生产不均衡性加大等问题,给港航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停时增长、准班率下降,班轮能力损失14%,供需失衡‘一舱难求’,运价暴涨。”这是亚太港口服务组织秘书长贾大山对疫情的基本判断。同时他表示,疫情对不同货类的冲击是不一样的,在全世界各个地方以及国内不同港口,影响也不一样。

港口是枢纽型、基础型的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贾大山分析认为,疫情对港口最大的冲击,在于对港口韧性造成了影响,导致港口的服务质量下降。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8.5亿吨,同比增长6.2%。但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地区之间更趋于不平衡。因此,贾大山认为,“我们必须总结这次疫情冲击的教训,要提高港口的服务韧性,快速恢复,更好发挥对经济、贸易的保障。”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宁涛认为,“港航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将面临着调整重构,谁能抓住这个机会,谁就有可能在未来高质量的发展上占据先机。”

港口要尽快“数字化生存”

当下,传统全球化正调整回缩,但数字全球化在加快推进。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港口要把握数字全球化新趋势,谋转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加快转型发展。

在香港付货人委员会执行总干事何立基看来,后疫情时代被形容为“勇敢的新数码世界”(数字化)。“航运数码化、智能化成大势所趋,加速智慧港口发展的步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我国码头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更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贾大山认为,后疫情时代,要进一步有序推动自动化码头的改造,提升大型专业化码头能力供给,增强我国港口码头供给的韧性。

何立基认为,自动化码头不全是数字化港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则是更多从码头生产作业的维度,单一企业的内部视角来评判。”对于什么是数字化港口,何立基在论坛上援引招商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玉彬副总理的观点,“智能港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使港口向综合服务商进行升级转型、促使港口实现全方位的深度变革、促使港口探索货值经济的新发展格局、促使打造绿色安全港口的新模式等几个方面。”

对此,贾大山亦认为,除了实行数字单一窗口、自动化码头以外,还要构建港口生态圈,建立数据共享系统,让上下游企业之间能够充分地挖掘数据,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提高港口服务可依据性、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共享,“降低社会综合成本,使港口更好地融入到整体的供应链当中。”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进一步指出,资源配置向数据中心转变,通过数字化过程获取大量的数据,数据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资源。因而,“以港口城市为载体的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将会以虚拟的航运类‘淘宝’为载体。”

“脱碳”的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港口进入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环境风云多变的新形势下,绿色智慧已成为港口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铁水联运是推动绿色航运发展的有效方式。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杨华雄在论坛上介绍,近年来,我国铁水联运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煤炭运输已全部采用铁水联运,处于世界前列,“在集装箱铁水联运方面,目前联运量还比较低,需要加快发展。”

3月15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动推动沿海和内河港口集装箱、大宗货物等铁水联运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际海事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对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国际海事组织(IMO)、欧盟以及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出台航运碳减排法规的迹象可以看出,国际海运业加快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共识,减碳已成为全球海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双碳”背景下,绿色转型成为港口发展的关键任务。宁波舟山港集团北三集司科技部国重项目核心成员张乾能认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让传统码头的改造能达到减碳的要求。在未来的方向上,张乾能表示,宁波舟山港将从建立碳管理体系、完善能源装备、加强基础建设,以及建立数字化管理等四个方面,加快绿色港口发展。

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船长、安全总监胡斌表示,在零排放上,船舶运营面临着能源选择、人员培养、船员培养等经济、安全上的挑战。胡斌表示,招商局能源将通过淘汰改造现有船舶,传统动力技术升级改造,推动船舶替代燃料等方面继续推进转型发展。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动力装置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冯玉龙认为,作为绿色航运发展的技术力量,正面对着技术规划,技术、人才积累,以及国际竞争的挑战。他建议,要从技术革新、节能船舶、新能源技术等环节加强脱碳减排工作。

对即将生效的航运业纳入欧盟碳配额交易体系(EU ETS),DNV职能中心总监、中国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刘小峰建议,由于要满足欧盟要求,“航运企业必须管理好排放数据”,因为“航运企业只提供服务,而真正的污染者是货主和租家。”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后疫情时代,港航业凭什么“乘风破浪”?

5月17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以“绿色创新发展,智引航运未来”为主题的宁波国际航运发展论坛上,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国家级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行业央企、国企相关负责人及全球港航界专家学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建议进入疫情后时代的港航业,亟需加快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文|孟佳佳   施荟

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港航业因“变”生“艰”的现实情势,如何在“艰”中求“策”,在“变局”之中开“新局”,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5月17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以“绿色创新发展,智引航运未来”为主题的宁波国际航运发展论坛上,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国家级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行业央企、国企相关负责人及全球港航界专家学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建议进入疫情后时代的港航业,亟需加快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后疫情时代,航运业站在“十字路口”

新冠疫情的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深度之深超过预期,对世界经济贸易和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疫情带来的运输服务效率下降、港口生产不均衡性加大等问题,给港航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停时增长、准班率下降,班轮能力损失14%,供需失衡‘一舱难求’,运价暴涨。”这是亚太港口服务组织秘书长贾大山对疫情的基本判断。同时他表示,疫情对不同货类的冲击是不一样的,在全世界各个地方以及国内不同港口,影响也不一样。

港口是枢纽型、基础型的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贾大山分析认为,疫情对港口最大的冲击,在于对港口韧性造成了影响,导致港口的服务质量下降。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8.5亿吨,同比增长6.2%。但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地区之间更趋于不平衡。因此,贾大山认为,“我们必须总结这次疫情冲击的教训,要提高港口的服务韧性,快速恢复,更好发挥对经济、贸易的保障。”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宁涛认为,“港航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将面临着调整重构,谁能抓住这个机会,谁就有可能在未来高质量的发展上占据先机。”

港口要尽快“数字化生存”

当下,传统全球化正调整回缩,但数字全球化在加快推进。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港口要把握数字全球化新趋势,谋转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加快转型发展。

在香港付货人委员会执行总干事何立基看来,后疫情时代被形容为“勇敢的新数码世界”(数字化)。“航运数码化、智能化成大势所趋,加速智慧港口发展的步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我国码头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更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贾大山认为,后疫情时代,要进一步有序推动自动化码头的改造,提升大型专业化码头能力供给,增强我国港口码头供给的韧性。

何立基认为,自动化码头不全是数字化港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则是更多从码头生产作业的维度,单一企业的内部视角来评判。”对于什么是数字化港口,何立基在论坛上援引招商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玉彬副总理的观点,“智能港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使港口向综合服务商进行升级转型、促使港口实现全方位的深度变革、促使港口探索货值经济的新发展格局、促使打造绿色安全港口的新模式等几个方面。”

对此,贾大山亦认为,除了实行数字单一窗口、自动化码头以外,还要构建港口生态圈,建立数据共享系统,让上下游企业之间能够充分地挖掘数据,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提高港口服务可依据性、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共享,“降低社会综合成本,使港口更好地融入到整体的供应链当中。”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进一步指出,资源配置向数据中心转变,通过数字化过程获取大量的数据,数据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资源。因而,“以港口城市为载体的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将会以虚拟的航运类‘淘宝’为载体。”

“脱碳”的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港口进入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环境风云多变的新形势下,绿色智慧已成为港口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铁水联运是推动绿色航运发展的有效方式。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杨华雄在论坛上介绍,近年来,我国铁水联运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煤炭运输已全部采用铁水联运,处于世界前列,“在集装箱铁水联运方面,目前联运量还比较低,需要加快发展。”

3月15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动推动沿海和内河港口集装箱、大宗货物等铁水联运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际海事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对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国际海事组织(IMO)、欧盟以及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出台航运碳减排法规的迹象可以看出,国际海运业加快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共识,减碳已成为全球海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双碳”背景下,绿色转型成为港口发展的关键任务。宁波舟山港集团北三集司科技部国重项目核心成员张乾能认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让传统码头的改造能达到减碳的要求。在未来的方向上,张乾能表示,宁波舟山港将从建立碳管理体系、完善能源装备、加强基础建设,以及建立数字化管理等四个方面,加快绿色港口发展。

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船长、安全总监胡斌表示,在零排放上,船舶运营面临着能源选择、人员培养、船员培养等经济、安全上的挑战。胡斌表示,招商局能源将通过淘汰改造现有船舶,传统动力技术升级改造,推动船舶替代燃料等方面继续推进转型发展。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动力装置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冯玉龙认为,作为绿色航运发展的技术力量,正面对着技术规划,技术、人才积累,以及国际竞争的挑战。他建议,要从技术革新、节能船舶、新能源技术等环节加强脱碳减排工作。

对即将生效的航运业纳入欧盟碳配额交易体系(EU ETS),DNV职能中心总监、中国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刘小峰建议,由于要满足欧盟要求,“航运企业必须管理好排放数据”,因为“航运企业只提供服务,而真正的污染者是货主和租家。”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