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博物馆也需要减少碳足迹吗? | 国际博物馆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博物馆也需要减少碳足迹吗? | 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看似是一个与世隔离的封闭空间,但事实上,它与气候、环保等可持续性问题密切相关。

“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主题论坛现场 来源:主办方供图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代科卉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2022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显示,2015年-2022年或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全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川冰量损失,全球各地区极端天气频发。气候与生态变化所带来的危机,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博物馆看似是一个与世隔离的封闭空间,但事实上,它与气候、环保等可持续性问题密切相关。英国艺术委员会统计了2019-2020年英国的图书馆、舞蹈、文学、戏剧机构与博物馆等不同类型文化机构的碳足迹,其中博物馆占文化领域总碳足迹的24%,排名第一。这一数据展示了博物馆对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也向博物馆提出更急迫的警示。

英国艺术委员会《文化、气候及环境责任年度报告2019-2020》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定为“博物馆、可持续与美好生活”。昨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主题论坛中,与会嘉宾就博物馆如何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个宏大且遥远的口号,而是具体到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博物馆运营管理,与政策层面的变革的探索。

从艺术家到博物馆,促进“可持续的艺术”有这些做法

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点。在“水系计划”中,生态问题相关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出发,通过不断往返于其所在的具体地质空间和其嵌入的社会网络,讨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史实中未被解释的问题和忽略的细节,同时也对汶川地震后的政策和灾后重建进行再思考。

与此同时,他们在水系的源头区域,同草原上的牧民一起合作,通过研究牧民们的草场修复与保护、黑土滩治理的这类看似边缘化的经验,来重新探讨由全球气候变化、草原地质流变而引起的生态问题,试图为大自然的其他物种提供出一个避难所。

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进行一系列的创作后,陈建军和曹明浩认为,艺术家需要和地质学家、人类学家一起工作,找寻更多的方式去进行跨越边界的对话,才能够真正地形成反思。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则正在进行跨越边界的实验,在她的经验中,从地方博物馆到中心博物馆、从艺术馆到社区,形成良性交流与循环,不失为一种可持续性的探索。

陈晓阳所负责的广州美术馆是中心城市的美术馆,它相比地方性的美术馆会具有更多艺术与财力的资源,而对资源进行保护与再利用正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点。因此,广州美术馆与周围的地方美术馆和艺术家达成了合作,在每次展览结束后,广州美术馆会将艺术复制品和可重复使用的物料等赠予地方机构或个人,实现材料的可循环,也形成良性的从中心到区域的艺术资源交流。

除此以外,广州美术馆还开启了一些社区项目,此类项目将珠三角的美术馆视作一个社群,推动不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比如,美术馆曾与广州北部一乡村博物馆进行合作,将村庄中报废的老旧家具带到了广州美术馆与深圳美术馆,并进行工艺再造与参与式设计,希望借此联动,激发区域博物馆的创意,也使得看似只得废弃的木材焕发新生。

在新冠疫情期间,蓬皮杜中心重新思考可持续

但陈晓阳也提出了心中的困惑,“如何让博物馆不只作为观赏性的机构而存在,也成为公众思考的领域?这一问题,正是法国蓬皮杜中心驻华代表、蓬皮杜中心与西岸美术馆项目总协调人费保罗(Paul Frèches)分享的起点,他认为,作为文化机构和博物馆,当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就不仅只关乎意识和实践,更关乎实践的促进作用,博物馆应当成为新想法的训练田和先行者。

蓬皮杜中心与“可持续发展有极深的渊源,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时期,可持续性发展正在形成全球性的主流话题,环保与可持续性因此融入了该机构的DNA。

法国蓬皮杜中心

新冠疫情期间,蓬皮杜中心借机思考了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行动。通过50名员工长达三个月的内部研讨与调研,蓬皮杜中心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个重点,一方面需要改善机构的实践与习惯,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大众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敏感度。在这两大目标之下,五个行动领域进一步细化其实践。

首先,蓬皮杜中心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来提升大众意识,比如开发相关的线上课程、举办线下论坛;第二点则涉及到资源的重复利用与多次回收:中心在布展结束后,将把可再次利用的资源捐赠给其他机构;第三点也是广受大众讨论的话题,即蓬皮杜主展馆将于2026年至2029年暂时性闭馆,进行重新改造,通过开发仓储设施、进行设备换新以及移除有害材料等,以期降低建筑40%的能耗;第四点关乎公开招标和采购两个过程,在这些流程中,蓬皮杜强调供应商的环境评估与采购合同中的可持续发展条款;最后,蓬皮杜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环保的文化,他们鼓励员工环保出行,也致力于降低和减少电阻污染。

不过,即使蓬皮杜中心所采取的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费保罗依旧强调,“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战略与工作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依旧处在早期阶段,还远远不够,我们将继续拥抱可持续性。

缺乏资金与政策支持或对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如今,可持续性对于博物馆而言,是一个虽被重视但却面临困境的议题。欧洲博物馆联合会2022气候危机中的博物馆调查显示,“70%的博物馆称气候变化是其关注的议题之一,但尚有20%的博物馆未将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纳入计划。超过1/3的博物馆没有获得任何气候相关的项目发展基金,近60%的受访博物馆表示,阻碍其可持续转型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其次是缺乏支持和政策引导。

这种匮乏,对于中国民营博物馆尤甚。2022年,中国发布了《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其中包含了新增节能减排相关指标,专项考察博物馆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情况的内容。但指标性考察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博物馆的机构运营层面,民营博物馆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但却无力解决。

活动主持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认为,“只有更多参与到文化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来,这一话题才能够进行下去。”同时,博物馆也应当继续发挥其公共性,将可持续性作为一个长期的疑问,以更广泛地汇聚声音,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博物馆也需要减少碳足迹吗? | 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看似是一个与世隔离的封闭空间,但事实上,它与气候、环保等可持续性问题密切相关。

“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主题论坛现场 来源:主办方供图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代科卉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2022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显示,2015年-2022年或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全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川冰量损失,全球各地区极端天气频发。气候与生态变化所带来的危机,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博物馆看似是一个与世隔离的封闭空间,但事实上,它与气候、环保等可持续性问题密切相关。英国艺术委员会统计了2019-2020年英国的图书馆、舞蹈、文学、戏剧机构与博物馆等不同类型文化机构的碳足迹,其中博物馆占文化领域总碳足迹的24%,排名第一。这一数据展示了博物馆对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也向博物馆提出更急迫的警示。

英国艺术委员会《文化、气候及环境责任年度报告2019-2020》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定为“博物馆、可持续与美好生活”。昨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主题论坛中,与会嘉宾就博物馆如何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个宏大且遥远的口号,而是具体到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博物馆运营管理,与政策层面的变革的探索。

从艺术家到博物馆,促进“可持续的艺术”有这些做法

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点。在“水系计划”中,生态问题相关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出发,通过不断往返于其所在的具体地质空间和其嵌入的社会网络,讨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史实中未被解释的问题和忽略的细节,同时也对汶川地震后的政策和灾后重建进行再思考。

与此同时,他们在水系的源头区域,同草原上的牧民一起合作,通过研究牧民们的草场修复与保护、黑土滩治理的这类看似边缘化的经验,来重新探讨由全球气候变化、草原地质流变而引起的生态问题,试图为大自然的其他物种提供出一个避难所。

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进行一系列的创作后,陈建军和曹明浩认为,艺术家需要和地质学家、人类学家一起工作,找寻更多的方式去进行跨越边界的对话,才能够真正地形成反思。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则正在进行跨越边界的实验,在她的经验中,从地方博物馆到中心博物馆、从艺术馆到社区,形成良性交流与循环,不失为一种可持续性的探索。

陈晓阳所负责的广州美术馆是中心城市的美术馆,它相比地方性的美术馆会具有更多艺术与财力的资源,而对资源进行保护与再利用正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点。因此,广州美术馆与周围的地方美术馆和艺术家达成了合作,在每次展览结束后,广州美术馆会将艺术复制品和可重复使用的物料等赠予地方机构或个人,实现材料的可循环,也形成良性的从中心到区域的艺术资源交流。

除此以外,广州美术馆还开启了一些社区项目,此类项目将珠三角的美术馆视作一个社群,推动不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比如,美术馆曾与广州北部一乡村博物馆进行合作,将村庄中报废的老旧家具带到了广州美术馆与深圳美术馆,并进行工艺再造与参与式设计,希望借此联动,激发区域博物馆的创意,也使得看似只得废弃的木材焕发新生。

在新冠疫情期间,蓬皮杜中心重新思考可持续

但陈晓阳也提出了心中的困惑,“如何让博物馆不只作为观赏性的机构而存在,也成为公众思考的领域?这一问题,正是法国蓬皮杜中心驻华代表、蓬皮杜中心与西岸美术馆项目总协调人费保罗(Paul Frèches)分享的起点,他认为,作为文化机构和博物馆,当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就不仅只关乎意识和实践,更关乎实践的促进作用,博物馆应当成为新想法的训练田和先行者。

蓬皮杜中心与“可持续发展有极深的渊源,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时期,可持续性发展正在形成全球性的主流话题,环保与可持续性因此融入了该机构的DNA。

法国蓬皮杜中心

新冠疫情期间,蓬皮杜中心借机思考了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行动。通过50名员工长达三个月的内部研讨与调研,蓬皮杜中心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个重点,一方面需要改善机构的实践与习惯,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大众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敏感度。在这两大目标之下,五个行动领域进一步细化其实践。

首先,蓬皮杜中心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来提升大众意识,比如开发相关的线上课程、举办线下论坛;第二点则涉及到资源的重复利用与多次回收:中心在布展结束后,将把可再次利用的资源捐赠给其他机构;第三点也是广受大众讨论的话题,即蓬皮杜主展馆将于2026年至2029年暂时性闭馆,进行重新改造,通过开发仓储设施、进行设备换新以及移除有害材料等,以期降低建筑40%的能耗;第四点关乎公开招标和采购两个过程,在这些流程中,蓬皮杜强调供应商的环境评估与采购合同中的可持续发展条款;最后,蓬皮杜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环保的文化,他们鼓励员工环保出行,也致力于降低和减少电阻污染。

不过,即使蓬皮杜中心所采取的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费保罗依旧强调,“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战略与工作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依旧处在早期阶段,还远远不够,我们将继续拥抱可持续性。

缺乏资金与政策支持或对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如今,可持续性对于博物馆而言,是一个虽被重视但却面临困境的议题。欧洲博物馆联合会2022气候危机中的博物馆调查显示,“70%的博物馆称气候变化是其关注的议题之一,但尚有20%的博物馆未将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纳入计划。超过1/3的博物馆没有获得任何气候相关的项目发展基金,近60%的受访博物馆表示,阻碍其可持续转型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其次是缺乏支持和政策引导。

这种匮乏,对于中国民营博物馆尤甚。2022年,中国发布了《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其中包含了新增节能减排相关指标,专项考察博物馆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情况的内容。但指标性考察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博物馆的机构运营层面,民营博物馆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但却无力解决。

活动主持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认为,“只有更多参与到文化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来,这一话题才能够进行下去。”同时,博物馆也应当继续发挥其公共性,将可持续性作为一个长期的疑问,以更广泛地汇聚声音,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