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AI火了,云赚翻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AI火了,云赚翻了

云厂商们“跑”起来了,这个市场势必迎来一场激战。

文|深燃  王敏

编辑|金玙璠

财报季来临,BAT三家的财报接踵而至,云业务成了看点。

过去,云厂商们一直大幅亏损,能否持续盈利是近两年业界衡量云厂商实力的重要指标。本季度,百度智能云首次宣布实现了季度盈利,成为继阿里云之后第二家宣布实现盈利的大厂云。阿里云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并且要在一年之内实现分拆上市。

根据IDC相关报告,2022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Top 5厂商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中国电信天翼云、腾讯云和亚马逊AWS,市场份额分别为31.9%、12.1%、10.3%、9.9%、8.6%。到今年上半年,华为云和运营商云的营收规模在财报中并未都展开。但有业内人士对深燃表示,云计算市场竞争更激烈,华为云、天翼云的市场份额还在上升。

不过,头部三家大厂云的格局却相对稳定。根据财报,一季度期间,阿里云的规模依然稳居榜首,营收为185.8亿元,营收占比约9%,同比却下滑了2.1%;腾讯高管指出,腾讯云营收占比不超过10%,也就意味着,一季度腾讯云营收不超过150亿元;百度智能云营收为42亿元,营收占比达13%。

在此之外,国内的“百模大战”已经白热化,外界更关注的是,AI大模型这股浪潮将如何变革云计算市场。

在全球头部三大云厂商中,微软和谷歌都已经向更强调AI能力的云服务商转变。国内头部云服务商们更是如此,百度、阿里已经率先卷了起来,发布了大模型,腾讯和字节跳动也已从模型训练的基础设施层面参与了进来。厂商们不仅争做大模型时代的“卖铲人”,还要当大模型时代的“淘金者”。

从近期云厂商的动作来看,它们卷向了价格战。4月下旬,阿里云亮出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降价,率先发起新一轮价格战,5月中旬,百度智能云宣布盈利的当晚,腾讯云、移动云先后宣布降价,参与了进来。毫无疑问,厂商们是在抢夺市场份额,也是为大模型时代的竞争而备战。

过去的2022年,整个全球云计算市场处于增速放缓的态势。而国内云计算市场,因互联网红利见顶后,大厂云面临增长瓶颈,运营商云成为增长“黑马”。进入2023年,整个市场的增速放缓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但不变的是,厂商们都在抓住各种机会寻求增长。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已经把大模型当成未来改变云计算市场游戏规则的存在,阿里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担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CEO后,已经将大降价、联合伙伴推动大模型落地、产品被集成,作为“三板斧”。运营商云更是不会放过云业务这条新的增长曲线。

和2022年的“保守”相比,云厂商们“跑”起来了,这个市场势必迎来一场激战。

云厂商卷大模型:既当淘金者、又当卖铲人

2023年,云厂商是AI大模型浪潮中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在全球,微软一季度财报透露,Azure OpenAI服务已拥有2500位客户,客户数相较上一季度增长10倍。

在国内,根据百度财报,3月中旬“文心一言”发布后,AI大模型使得百度智能云销售线索增加了4倍。至于具体收入的增幅,可能会反映在接下来几个季度的财报中。

云厂商们能吃到AI大模型的红利,逻辑很简单,一方面,云厂商通过提供大模型服务,成为大模型时代的“淘金者”。在从业者们看来,云计算市场的主流商业模式将会是MaaS(模型即服务),大模型的能力成为关键。企业对于大模型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哪家厂商能够提供能力更强且更加完整的模型服务,就能够抢到更多客户。

李彦宏在文心一言发布时就曾指出,大模型时代,新型云计算公司的主流商业模式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变为MaaS。钉钉总裁叶军也曾表示,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这三层,都可能会成为一个数据训练的前置条件。未来这三层会被绕过,直接由AI层调用MaaS。

另一方面,云厂商更是大模型时代的“卖铲人”。大模型给云计算带来了AI算力和数据存储的新需求,云计算是AI大模型训练以及落地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只要一家公司训练AI大模型,就离不开算力资源,而算力正是云厂商的核心优势。即便AI大模型落地到具体的使用场景中,但底层依然离不开算力等基础设施,同样也离不开云厂商。

张勇在阿里云峰会上称,大模型是“AI+云计算”的全方位竞争,超万亿参数的大模型研发,囊括了底层算力、网络、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性工程,需要有超大规模AI基础设施支撑。

为了抓住这个增长点,过去的几个月,大厂云们都在用各自的思路加速布局。

其中,百度和阿里最为急切,既争当淘金者,有要当卖铲人。百度发布文心一言之后,表示未来将直接向企业客户开启API接口,为客户直接提供大模型服务。据悉,文心一言自发布一月以来已完成4次技术迭代,相较最初版本推理效率提升了10倍,模型算力利用率提升了1倍,在模型性能和成本实现了大幅优化。

今年5月,百度还带来了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企业可以在文心千帆上基于任何开源或闭源的大模型,开发自己的专属大模型。

同样,阿里在4月直接发布了通义千问大模型,宣布未来将所有业务都将接入大模型,并将对外提供模型服务。在发布大模型之前,张勇就曾提出,要为行业大模型做好算力支撑。

在云厂商中,腾讯和火山引擎暂时还没直接发布最新的AI大模型,而是选择当“卖铲人”,是从基础设施层面提供服务。4月14日,腾讯云新发布面向大模型训练的新一代HCC高性能计算集群,整体性能比过去提升了3倍。4天之后,火山引擎也发布了大模型训练云平台,宣称不会自己做大模型,而是要为大模型提供高稳定性和高性价比的服务。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深燃表示,AI计算依赖GPU芯片算力,即便是大厂云也面临着产能供不应求的情况,这是大厂云在AI计算领域已经有所布局的情况下,相较而言,运营商云相对薄弱一些。

运营商云显然不会放弃AI大模型的机会。从三大运营商一季度的财报来看,云业务正成为各家新的增长动力,相关业务板块一季度增速都在20%左右。

在AI大模型浪潮下,算力作为基础设施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后,三大运营商之前也都纷纷表态加大算力方面的投入。中国联通2023年算网投资预计同比增长超过20%,不少于146亿元。中国电信数字化投资增至380亿元,其中算力投入195亿元。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AI大模型有望为云计算市场的超大规模算力需求打开第二春。”

洛克资本合伙人马统娟指出,AI大模型正加剧云计算市场的竞争,也促进云厂商加强创新并提高服务质量。未来,随着AI大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它可能会为云计算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更高效的资源利用率、更智能的服务管理和更精准的数据分析,都是典型案例。

价格战打响

大模型之争愈演愈烈之时,云厂商同时掀起了新一轮的价格战。

阿里云最先挑起战事,4月26日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涉及云存储、云网络、数据库、云安全等多款核心云产品,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此次价格调整被称为“阿里云史上最大规模降价”。

20天后,腾讯云、移动云同时加入价格战。腾讯云最高降价幅度能达到40%,降价产品线包括云网络、云服务器、数据库、云安全等。移动云部分产品最高降价幅度能够达到60%,活动覆盖计算、存储、数据库、安全备份、大数据等六大板块十余款产品。

国内头部云厂商中,已经有三家加入了这场价格战。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阿里云率先打响价格战,或许与其要分拆上市有关。一季度财报发布后,阿里CEO张勇发布全员信表示,计划未来12个月将阿里云智能集团从阿里完全分拆并上市,阿里云也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

过去几年,阿里云虽然在国内稳居头部地位,但市场份额却在下滑,从2021年下半年的36.7%降到了2022年下半年的31.9%。

下滑的市场份额以及分拆之后自负盈亏的压力,或许是阿里云转守为攻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技术在迭代,厂商加大自研,提升性能,降低了成本。以阿里云为例,其自研芯片能效大幅提升,倚天710性能超过业界标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目前已经大规模应用。

对于降价,腾讯高管在财报会上表示,从行业角度来讲,降价是因为投入成本在下降,不过,腾讯的价格调整是在几个点范围内,影响并不大。

马统娟认为,阿里云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多优势,大策略是牺牲毛利来换更大的市场份额,以进一步巩固其龙头地位。腾讯云近年的策略是聚焦自研业务,改善经营情况,如果用低价策略应对,会对其经营情况造成冲击,但目前整体策略并不明确。

张孝荣对深燃表示,云计算行业长期亏损,唯个别大厂有盈利。价格战开启,云大厂份额可能提升,云小厂扛不住,结果可能只有关门或者转型,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这并不是云计算市场第一次打价格战了,曾经云厂商为了拿下行业的标杆案例,常常有0元标、1元标,厂商们常常以亏损换规模。

但这次价格战,有厂商们抢夺市场份额的因素,但也更被视为是,大模型时代下厂商们新一轮军备战正在拉响,扩大用户规模和基数、提升市场渗透率也是在为新的市场竞争补充弹药。

大模型时代,重估云计算

2023年,云计算市场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确定的是,国内市场会带来新的一轮角逐。理性去看,无论在全球还是国内,云计算市场增速放缓,都是厂商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Canalys相关报告显示,在全球市场上,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增长19%,达到664亿美元。虽然云计算仍然是IT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但面对持续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客户的投资继续放缓,云增长首次低于20%。

从财报来看,三大云巨头都面临着增速下滑的困境。今年一季度,位居行业第一的亚马逊云业务AWS增速放缓至16%,首次跌破20%的增长,是2015年亚马逊开始拆分该部门业绩以来的最低增幅。

该季度期间,全球第二大云服务商微软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16%,但已连续七个季度增速放缓。谷歌云作为后起之秀,增速较高,同比增长28%,保持着双位数增速,但与前两个季度对比,同样增长势头正在放缓。

而在中国市场上,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中国公有云市场两大业务(IaaS+PaaS)在2022年下半年同比增长19.0%,跟2021年同期42.9%的增长率相比,出现了显著下滑。

这其中不免有宏观经济活动放缓、互联网大客户收入下降、中国互联网客户需求疲软等因素。也正是这一原因,2022年,国内云计算市场出现了“大厂云向下、运营商云向上”的态势。

运营商云凭借着在政企大客户方面的积累,增速越来越快,以至于2022年下半年,腾讯云被反超,沦为第四,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成头部三大厂商。

不过,大模型时代来临,无论国内外,头部云厂商们都早已将其视作是新的增量市场。在全球云市场头部三巨头中,尤其是微软和谷歌,认为云业务正面临AI大模型的关键时刻,正以AI能力作为新的抓手,开启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其中,微软投资OpenAI,打起组合拳,已经开始加速技术成果产品化,包括搜索场景的NewBing、Office的智能助手Copilot等等。谷歌也不得不加速跟上脚步,于是有了问答机器人Bard。

同样,国内云厂商们也是如此,抓住基础设施红利的同时,也在加速技术成果产品化。

2022年,云厂商们在加速拓展政企大客户时,已经不再坚持走“大包大揽”的路子,而是从集成转向被集成(不同于“整包”,仅提供部分技术和产品),为了能够降低成本、快速赚钱,纷纷“以退为进”。从厂商们今年的策略来看,“被集成”的趋势还在持续。而AI大模型的MaaS商业模式,适合被集成的特征,也为云厂商们带来新机会。

2023年,大厂云们从保守改为主动进攻,虽然已经看到了方向,但持续盈利以及技术迭代的压力依然悬在头上。

尤其是技术的迭代,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最近在股东大会上表示,AI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而且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腾讯目前还在做一些思考。

大模型时代来临,云厂商们的新答卷正在慢慢展开。

*深燃(shenrancaij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I火了,云赚翻了

云厂商们“跑”起来了,这个市场势必迎来一场激战。

文|深燃  王敏

编辑|金玙璠

财报季来临,BAT三家的财报接踵而至,云业务成了看点。

过去,云厂商们一直大幅亏损,能否持续盈利是近两年业界衡量云厂商实力的重要指标。本季度,百度智能云首次宣布实现了季度盈利,成为继阿里云之后第二家宣布实现盈利的大厂云。阿里云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并且要在一年之内实现分拆上市。

根据IDC相关报告,2022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Top 5厂商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中国电信天翼云、腾讯云和亚马逊AWS,市场份额分别为31.9%、12.1%、10.3%、9.9%、8.6%。到今年上半年,华为云和运营商云的营收规模在财报中并未都展开。但有业内人士对深燃表示,云计算市场竞争更激烈,华为云、天翼云的市场份额还在上升。

不过,头部三家大厂云的格局却相对稳定。根据财报,一季度期间,阿里云的规模依然稳居榜首,营收为185.8亿元,营收占比约9%,同比却下滑了2.1%;腾讯高管指出,腾讯云营收占比不超过10%,也就意味着,一季度腾讯云营收不超过150亿元;百度智能云营收为42亿元,营收占比达13%。

在此之外,国内的“百模大战”已经白热化,外界更关注的是,AI大模型这股浪潮将如何变革云计算市场。

在全球头部三大云厂商中,微软和谷歌都已经向更强调AI能力的云服务商转变。国内头部云服务商们更是如此,百度、阿里已经率先卷了起来,发布了大模型,腾讯和字节跳动也已从模型训练的基础设施层面参与了进来。厂商们不仅争做大模型时代的“卖铲人”,还要当大模型时代的“淘金者”。

从近期云厂商的动作来看,它们卷向了价格战。4月下旬,阿里云亮出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降价,率先发起新一轮价格战,5月中旬,百度智能云宣布盈利的当晚,腾讯云、移动云先后宣布降价,参与了进来。毫无疑问,厂商们是在抢夺市场份额,也是为大模型时代的竞争而备战。

过去的2022年,整个全球云计算市场处于增速放缓的态势。而国内云计算市场,因互联网红利见顶后,大厂云面临增长瓶颈,运营商云成为增长“黑马”。进入2023年,整个市场的增速放缓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但不变的是,厂商们都在抓住各种机会寻求增长。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已经把大模型当成未来改变云计算市场游戏规则的存在,阿里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担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CEO后,已经将大降价、联合伙伴推动大模型落地、产品被集成,作为“三板斧”。运营商云更是不会放过云业务这条新的增长曲线。

和2022年的“保守”相比,云厂商们“跑”起来了,这个市场势必迎来一场激战。

云厂商卷大模型:既当淘金者、又当卖铲人

2023年,云厂商是AI大模型浪潮中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在全球,微软一季度财报透露,Azure OpenAI服务已拥有2500位客户,客户数相较上一季度增长10倍。

在国内,根据百度财报,3月中旬“文心一言”发布后,AI大模型使得百度智能云销售线索增加了4倍。至于具体收入的增幅,可能会反映在接下来几个季度的财报中。

云厂商们能吃到AI大模型的红利,逻辑很简单,一方面,云厂商通过提供大模型服务,成为大模型时代的“淘金者”。在从业者们看来,云计算市场的主流商业模式将会是MaaS(模型即服务),大模型的能力成为关键。企业对于大模型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哪家厂商能够提供能力更强且更加完整的模型服务,就能够抢到更多客户。

李彦宏在文心一言发布时就曾指出,大模型时代,新型云计算公司的主流商业模式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变为MaaS。钉钉总裁叶军也曾表示,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这三层,都可能会成为一个数据训练的前置条件。未来这三层会被绕过,直接由AI层调用MaaS。

另一方面,云厂商更是大模型时代的“卖铲人”。大模型给云计算带来了AI算力和数据存储的新需求,云计算是AI大模型训练以及落地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只要一家公司训练AI大模型,就离不开算力资源,而算力正是云厂商的核心优势。即便AI大模型落地到具体的使用场景中,但底层依然离不开算力等基础设施,同样也离不开云厂商。

张勇在阿里云峰会上称,大模型是“AI+云计算”的全方位竞争,超万亿参数的大模型研发,囊括了底层算力、网络、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性工程,需要有超大规模AI基础设施支撑。

为了抓住这个增长点,过去的几个月,大厂云们都在用各自的思路加速布局。

其中,百度和阿里最为急切,既争当淘金者,有要当卖铲人。百度发布文心一言之后,表示未来将直接向企业客户开启API接口,为客户直接提供大模型服务。据悉,文心一言自发布一月以来已完成4次技术迭代,相较最初版本推理效率提升了10倍,模型算力利用率提升了1倍,在模型性能和成本实现了大幅优化。

今年5月,百度还带来了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企业可以在文心千帆上基于任何开源或闭源的大模型,开发自己的专属大模型。

同样,阿里在4月直接发布了通义千问大模型,宣布未来将所有业务都将接入大模型,并将对外提供模型服务。在发布大模型之前,张勇就曾提出,要为行业大模型做好算力支撑。

在云厂商中,腾讯和火山引擎暂时还没直接发布最新的AI大模型,而是选择当“卖铲人”,是从基础设施层面提供服务。4月14日,腾讯云新发布面向大模型训练的新一代HCC高性能计算集群,整体性能比过去提升了3倍。4天之后,火山引擎也发布了大模型训练云平台,宣称不会自己做大模型,而是要为大模型提供高稳定性和高性价比的服务。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深燃表示,AI计算依赖GPU芯片算力,即便是大厂云也面临着产能供不应求的情况,这是大厂云在AI计算领域已经有所布局的情况下,相较而言,运营商云相对薄弱一些。

运营商云显然不会放弃AI大模型的机会。从三大运营商一季度的财报来看,云业务正成为各家新的增长动力,相关业务板块一季度增速都在20%左右。

在AI大模型浪潮下,算力作为基础设施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后,三大运营商之前也都纷纷表态加大算力方面的投入。中国联通2023年算网投资预计同比增长超过20%,不少于146亿元。中国电信数字化投资增至380亿元,其中算力投入195亿元。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AI大模型有望为云计算市场的超大规模算力需求打开第二春。”

洛克资本合伙人马统娟指出,AI大模型正加剧云计算市场的竞争,也促进云厂商加强创新并提高服务质量。未来,随着AI大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它可能会为云计算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更高效的资源利用率、更智能的服务管理和更精准的数据分析,都是典型案例。

价格战打响

大模型之争愈演愈烈之时,云厂商同时掀起了新一轮的价格战。

阿里云最先挑起战事,4月26日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涉及云存储、云网络、数据库、云安全等多款核心云产品,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此次价格调整被称为“阿里云史上最大规模降价”。

20天后,腾讯云、移动云同时加入价格战。腾讯云最高降价幅度能达到40%,降价产品线包括云网络、云服务器、数据库、云安全等。移动云部分产品最高降价幅度能够达到60%,活动覆盖计算、存储、数据库、安全备份、大数据等六大板块十余款产品。

国内头部云厂商中,已经有三家加入了这场价格战。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阿里云率先打响价格战,或许与其要分拆上市有关。一季度财报发布后,阿里CEO张勇发布全员信表示,计划未来12个月将阿里云智能集团从阿里完全分拆并上市,阿里云也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

过去几年,阿里云虽然在国内稳居头部地位,但市场份额却在下滑,从2021年下半年的36.7%降到了2022年下半年的31.9%。

下滑的市场份额以及分拆之后自负盈亏的压力,或许是阿里云转守为攻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技术在迭代,厂商加大自研,提升性能,降低了成本。以阿里云为例,其自研芯片能效大幅提升,倚天710性能超过业界标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目前已经大规模应用。

对于降价,腾讯高管在财报会上表示,从行业角度来讲,降价是因为投入成本在下降,不过,腾讯的价格调整是在几个点范围内,影响并不大。

马统娟认为,阿里云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多优势,大策略是牺牲毛利来换更大的市场份额,以进一步巩固其龙头地位。腾讯云近年的策略是聚焦自研业务,改善经营情况,如果用低价策略应对,会对其经营情况造成冲击,但目前整体策略并不明确。

张孝荣对深燃表示,云计算行业长期亏损,唯个别大厂有盈利。价格战开启,云大厂份额可能提升,云小厂扛不住,结果可能只有关门或者转型,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这并不是云计算市场第一次打价格战了,曾经云厂商为了拿下行业的标杆案例,常常有0元标、1元标,厂商们常常以亏损换规模。

但这次价格战,有厂商们抢夺市场份额的因素,但也更被视为是,大模型时代下厂商们新一轮军备战正在拉响,扩大用户规模和基数、提升市场渗透率也是在为新的市场竞争补充弹药。

大模型时代,重估云计算

2023年,云计算市场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确定的是,国内市场会带来新的一轮角逐。理性去看,无论在全球还是国内,云计算市场增速放缓,都是厂商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Canalys相关报告显示,在全球市场上,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增长19%,达到664亿美元。虽然云计算仍然是IT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但面对持续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客户的投资继续放缓,云增长首次低于20%。

从财报来看,三大云巨头都面临着增速下滑的困境。今年一季度,位居行业第一的亚马逊云业务AWS增速放缓至16%,首次跌破20%的增长,是2015年亚马逊开始拆分该部门业绩以来的最低增幅。

该季度期间,全球第二大云服务商微软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16%,但已连续七个季度增速放缓。谷歌云作为后起之秀,增速较高,同比增长28%,保持着双位数增速,但与前两个季度对比,同样增长势头正在放缓。

而在中国市场上,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中国公有云市场两大业务(IaaS+PaaS)在2022年下半年同比增长19.0%,跟2021年同期42.9%的增长率相比,出现了显著下滑。

这其中不免有宏观经济活动放缓、互联网大客户收入下降、中国互联网客户需求疲软等因素。也正是这一原因,2022年,国内云计算市场出现了“大厂云向下、运营商云向上”的态势。

运营商云凭借着在政企大客户方面的积累,增速越来越快,以至于2022年下半年,腾讯云被反超,沦为第四,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成头部三大厂商。

不过,大模型时代来临,无论国内外,头部云厂商们都早已将其视作是新的增量市场。在全球云市场头部三巨头中,尤其是微软和谷歌,认为云业务正面临AI大模型的关键时刻,正以AI能力作为新的抓手,开启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其中,微软投资OpenAI,打起组合拳,已经开始加速技术成果产品化,包括搜索场景的NewBing、Office的智能助手Copilot等等。谷歌也不得不加速跟上脚步,于是有了问答机器人Bard。

同样,国内云厂商们也是如此,抓住基础设施红利的同时,也在加速技术成果产品化。

2022年,云厂商们在加速拓展政企大客户时,已经不再坚持走“大包大揽”的路子,而是从集成转向被集成(不同于“整包”,仅提供部分技术和产品),为了能够降低成本、快速赚钱,纷纷“以退为进”。从厂商们今年的策略来看,“被集成”的趋势还在持续。而AI大模型的MaaS商业模式,适合被集成的特征,也为云厂商们带来新机会。

2023年,大厂云们从保守改为主动进攻,虽然已经看到了方向,但持续盈利以及技术迭代的压力依然悬在头上。

尤其是技术的迭代,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最近在股东大会上表示,AI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而且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腾讯目前还在做一些思考。

大模型时代来临,云厂商们的新答卷正在慢慢展开。

*深燃(shenrancaij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