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制药巨头Teva笼罩下的以色列生物医药产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制药巨头Teva笼罩下的以色列生物医药产业

人们还存疑的是,以色列是否还有可能孕育出另外一家Teva——换言之,小型企业是否有出头机会。

以色列制药与生物科技产业向来在国际上享有声誉,高额的研发投入换来节节攀升的出口业绩。在这蓬勃发展的创新市场里头,究竟埋藏着哪些成功密码,而未来又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过去几年,以色列制药与生物科技产业整体呈现与该国面积不相称的欣欣向荣。在这片充斥着紧张地缘政治的新兴国度里,凭借世界级的研发投入和学术支撑,其健康生命产业已茁壮长为中东的一颗耀眼宝石。

由制药巨头Teva及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所构成的以色列制药市场,因当地得天独厚的优渥条件得以高速发展——其高密度的人口组成源源不断向市场输送年轻人才,而以色列本身还是全球公认初创企业分布密度最高的国家。

要想了解以色列制药产业,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Teva,它是当地毋庸置疑的制药巨头,国际有名的大型制药企业,整体收益预计将在2016年达至260亿美元。

“只要聊到以色列制药产业,人们都必须提一提Teva” Steven Tepper如此说道,他是特拉维夫IBI Investment House一名高级研究分析师。“以色列当然还有其他制药企业,但Teva毫无疑问是当地最大、最富有传奇的一家。”

以色列制药巨舰

Teva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是欧洲移民创建的众多小型药物公司之一,在耶路撒冷设有进口药物分销仓库,1974年时通过与其他两家公司(Assia和Zori)合并,才组成当下的梯瓦制药工业有限公司(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imited)。

长期发展过程当中,合并与收购一直是Teva壮大自身的主流策略,为公司后来的国际化发展打下夯实基础。“Teva在1990年时迎来收购热潮” Tepper接着说道,“这些收购对象主要集中在欧美一带,最早收购的一家美国企业叫做lemmon,到2000年时收购规模愈发大手笔,其中著名的包括2004年的Sicor、2006年的IVAX、2008年的Barr以及2010年的Ratiopharm和Cephalon。”

随着公司逐步扩大,Teva不再限定自己为单纯的仿制药制造商,进而开始打造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1987年时Teva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决定:向以色列威兹曼研究所买下Copaxone药品专利。”Tepper表示当时谁也没料到,Copaxone后来会成为世界最畅销的多发性硬化治疗药品,至今依然占据Teva近20%的收入比例。在接连入手Azilect和IVAX以后,Teva又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呼吸道疾病领域有所建树,至此以后,人们对Teva的认知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仿制药;二、药品创新。

走出国门

无可否认,仿制药品的生产与出口,依旧是以色列制药产业的重中之重。类似Teva、Taro、Dexcel等本土制药企业的快速扩张,让仿制药得以占据以色列对外出口的极大份额。

其中利润丰厚的美国市场向来是以色列制药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以色列已是美国第四大药品供应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以色列出口美国药品的贸易金额从1997年的2亿美元飙升至2012年的54亿美元。

从历史角度来看,美国1984年通过的Hatch-Waxman法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功不可没,该法案不但成功建立美国通用的药品监管体系,同时也加快了仿制药品的审批程序,为以色列药品出口美国提供便利条件。

虽说Teva正努力提升公司整体药品研发水平,然而仿制药业务依旧是公司的重点方向,就在去年的7月份,Teva便以405亿美元的价格拿下仿制药品公司Allergan。

“这基本奠定了Teva在以色列的仿制药龙头老大位置”Tepper说道,“虽说其他制药企业近些年来也在努力要想赶超Teva(比如Actavis和Watson的合并),然而目前就实力上来说,不断提升自己的Teva依然甩其他企业几条街。”

既然有如此强劲的生产与开发基础,很多人以为以色列制药产业会在国际仿制药市场中独占鳌头,然而事实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围绕社会对仿制药品的巨大争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至今依然没有出台明确的相关声明。

“Teva变得越来越实际,不再随意开发一些仿制药品组合,他们正在蓄力,以便未来能跟大型国际制药企业一争高下。”

下一个Teva?

以色列生物科技初创企业一般会有学术界权威背书,因此很快便能获得大型药企青睐,以推进产品商业化。以色列学术界中的佼佼者,如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及以色列理工大学等,为世界上的许多重大医药发现提供了基础的研究思路。

“Copaxone脱胎自魏茨曼科学研究所,Azilect则来源于以色列理工大学,还有那款引起热议的癌症药物Doxil,其实也是希伯来大学的学术产物。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这是以色列学术界备受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时间,这些研究机构的顶尖配备让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最适合进行医药临床试验的国家之一,当中包括早期的I期和IIa期试验和后期的多点实验。

面对Teva这么一家产业巨头,其他初创企业要想快速成长为下一个teva,横竖眼前的最大问题是融资。虽然过去有以色列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在其中撮合,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生物科技初创企业依然面临缺乏合适的风投机构和天使投资人进行匹配的窘境,没有赢利能力的初创企业很可能就此提前结束发展。

另外人们还存疑的是,以色列是否还有可能孕育出另外一家Teva——换言之,小型企业是否有出头机会。

“像Teva,也是走过近百年的历程,才攀爬到当下这个位置,过程中不停在收购其他企业。你说其他初创企业还有没有机会,当然还有,生物医药的市场潜力远远未被完全开发。”

Tepper最后总结,“然而我最希望看到的,还是这些以色列本土企业开发的产品,能够真正意义上造福人类——无论负责售卖的企业是否源自以色列。只要底层研发技术属于以色列,这就很让人感到骄傲,在我看来这已经是一种莫大成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制药巨头Teva笼罩下的以色列生物医药产业

人们还存疑的是,以色列是否还有可能孕育出另外一家Teva——换言之,小型企业是否有出头机会。

以色列制药与生物科技产业向来在国际上享有声誉,高额的研发投入换来节节攀升的出口业绩。在这蓬勃发展的创新市场里头,究竟埋藏着哪些成功密码,而未来又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过去几年,以色列制药与生物科技产业整体呈现与该国面积不相称的欣欣向荣。在这片充斥着紧张地缘政治的新兴国度里,凭借世界级的研发投入和学术支撑,其健康生命产业已茁壮长为中东的一颗耀眼宝石。

由制药巨头Teva及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所构成的以色列制药市场,因当地得天独厚的优渥条件得以高速发展——其高密度的人口组成源源不断向市场输送年轻人才,而以色列本身还是全球公认初创企业分布密度最高的国家。

要想了解以色列制药产业,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Teva,它是当地毋庸置疑的制药巨头,国际有名的大型制药企业,整体收益预计将在2016年达至260亿美元。

“只要聊到以色列制药产业,人们都必须提一提Teva” Steven Tepper如此说道,他是特拉维夫IBI Investment House一名高级研究分析师。“以色列当然还有其他制药企业,但Teva毫无疑问是当地最大、最富有传奇的一家。”

以色列制药巨舰

Teva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是欧洲移民创建的众多小型药物公司之一,在耶路撒冷设有进口药物分销仓库,1974年时通过与其他两家公司(Assia和Zori)合并,才组成当下的梯瓦制药工业有限公司(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imited)。

长期发展过程当中,合并与收购一直是Teva壮大自身的主流策略,为公司后来的国际化发展打下夯实基础。“Teva在1990年时迎来收购热潮” Tepper接着说道,“这些收购对象主要集中在欧美一带,最早收购的一家美国企业叫做lemmon,到2000年时收购规模愈发大手笔,其中著名的包括2004年的Sicor、2006年的IVAX、2008年的Barr以及2010年的Ratiopharm和Cephalon。”

随着公司逐步扩大,Teva不再限定自己为单纯的仿制药制造商,进而开始打造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1987年时Teva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决定:向以色列威兹曼研究所买下Copaxone药品专利。”Tepper表示当时谁也没料到,Copaxone后来会成为世界最畅销的多发性硬化治疗药品,至今依然占据Teva近20%的收入比例。在接连入手Azilect和IVAX以后,Teva又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呼吸道疾病领域有所建树,至此以后,人们对Teva的认知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仿制药;二、药品创新。

走出国门

无可否认,仿制药品的生产与出口,依旧是以色列制药产业的重中之重。类似Teva、Taro、Dexcel等本土制药企业的快速扩张,让仿制药得以占据以色列对外出口的极大份额。

其中利润丰厚的美国市场向来是以色列制药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以色列已是美国第四大药品供应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以色列出口美国药品的贸易金额从1997年的2亿美元飙升至2012年的54亿美元。

从历史角度来看,美国1984年通过的Hatch-Waxman法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功不可没,该法案不但成功建立美国通用的药品监管体系,同时也加快了仿制药品的审批程序,为以色列药品出口美国提供便利条件。

虽说Teva正努力提升公司整体药品研发水平,然而仿制药业务依旧是公司的重点方向,就在去年的7月份,Teva便以405亿美元的价格拿下仿制药品公司Allergan。

“这基本奠定了Teva在以色列的仿制药龙头老大位置”Tepper说道,“虽说其他制药企业近些年来也在努力要想赶超Teva(比如Actavis和Watson的合并),然而目前就实力上来说,不断提升自己的Teva依然甩其他企业几条街。”

既然有如此强劲的生产与开发基础,很多人以为以色列制药产业会在国际仿制药市场中独占鳌头,然而事实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围绕社会对仿制药品的巨大争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至今依然没有出台明确的相关声明。

“Teva变得越来越实际,不再随意开发一些仿制药品组合,他们正在蓄力,以便未来能跟大型国际制药企业一争高下。”

下一个Teva?

以色列生物科技初创企业一般会有学术界权威背书,因此很快便能获得大型药企青睐,以推进产品商业化。以色列学术界中的佼佼者,如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及以色列理工大学等,为世界上的许多重大医药发现提供了基础的研究思路。

“Copaxone脱胎自魏茨曼科学研究所,Azilect则来源于以色列理工大学,还有那款引起热议的癌症药物Doxil,其实也是希伯来大学的学术产物。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这是以色列学术界备受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时间,这些研究机构的顶尖配备让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最适合进行医药临床试验的国家之一,当中包括早期的I期和IIa期试验和后期的多点实验。

面对Teva这么一家产业巨头,其他初创企业要想快速成长为下一个teva,横竖眼前的最大问题是融资。虽然过去有以色列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在其中撮合,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生物科技初创企业依然面临缺乏合适的风投机构和天使投资人进行匹配的窘境,没有赢利能力的初创企业很可能就此提前结束发展。

另外人们还存疑的是,以色列是否还有可能孕育出另外一家Teva——换言之,小型企业是否有出头机会。

“像Teva,也是走过近百年的历程,才攀爬到当下这个位置,过程中不停在收购其他企业。你说其他初创企业还有没有机会,当然还有,生物医药的市场潜力远远未被完全开发。”

Tepper最后总结,“然而我最希望看到的,还是这些以色列本土企业开发的产品,能够真正意义上造福人类——无论负责售卖的企业是否源自以色列。只要底层研发技术属于以色列,这就很让人感到骄傲,在我看来这已经是一种莫大成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