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美人鱼》不“黑”就有人看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美人鱼》不“黑”就有人看吗?

《小美人鱼》的平淡,真的只是因为太“黑”了吗?

文|犀牛娱乐 小福

编辑|朴芳

新一任最冷迪士尼童话改编电影就要诞生了。

还有不到一天上映,迪士尼最新真人童话电影《小美人鱼》的内地预售总票房竟然只有区区一百万,其惨淡表现直接刷新了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新低。

客观来说,这部《小美人鱼》早在2019年官宣选角阶段就引发了巨大争议,内地观众对这部影片怨声连连,如此遇冷倒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小美人鱼》的平淡,真的只是因为太“黑”了吗?

十三年历程,走向平庸

作为好莱坞唯一一个没有被交易过的制片大厂,迪士尼利用数年时间建立起了庞大的IP王国。但基于迪士尼固有优势童话IP而来的真人童话改编电影,却直至2010年才正式启动。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该系列的首部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创造了10.25亿美元的票房奇迹。

在这部影片大获成功后,迪士尼开始频繁推出真人童改影片,创造出了一个属于大孩子和小孩子共同的“真人童话电影宇宙”。

可以看到,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在内地的引进频率相对较高。包括即将上映的《小美人鱼》在内,在13年间已经引进了15部电影。仅有《彼得的龙》《克里斯托弗·罗宾》以及疫情后改为流媒体上线的《木偶奇遇记》《彼得·潘与温蒂》等少数几部影片没有登上内地银幕。

然而无论从票房层面还是口碑层面来看,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在内地市场的表现都不算太突出。我们甚至可以下一个定论——这类作品在内地并不具备充分大爆条件。

纵览已经上映的14部电影,只有《奇幻森林》《狮子王》《美女与野兽》3部作品达到了5亿+票房产出水准,其中无一部票房超过10亿大关。

剩余影片方面,尽管所有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都有着过亿的票房表现,但不乏《魔境仙踪》《胡桃夹子与四个王国》《小飞象》《黑白魔女库伊拉》这样将将超过1亿元的平庸之作。

在全球狂揽10亿+美元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阿拉丁》,内地市场只贡献了两三亿人民币的票房产出,甚至是迪士尼童话中唯一的中国公主《花木兰》也只有不到3亿元的市场成绩。

口碑方面,目前引进影片中评价最高的、也是票房最高的《奇幻森林》,以及早期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和《沉睡魔咒》有着相对较好的观众反馈。但总体上,童改电影口碑处于一个逐渐下跌的态势。

对比同在迪士尼麾下的漫威超英电影,真人童话系列的表现属实不够突出。

迪士尼童改走向没落

迪士尼真人童改的内地市场艰难处境,其实本质是三个原因。

首先,是受众错位。

迪士尼将经典童话改为真人电影的初衷在于扩大受众群体,让老IP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因为对于很多低年龄观众来说,迪士尼的经典IP已经过于老旧,他们并不会对IP角色形象背后的故事有太多了解。而对于很多熟知童话故事的成年观众来说,如果只进行简单的动画翻拍重制又稍显低幼。

改编为真人电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这一点。一方面,通过真人电影的先进视效技术以及剧作层面的全新改编,可以增加低龄童话故事的商业性、娱乐性;另一方面,影片依旧可以保留童话电影故事设计上的纯真,以实现对各个年龄段观众的普适。

但实际上,兼顾不同观众群体却并非易事。

对于成年观众来说,无论童话故事被包装成了怎样崭新的模样,它本质还是那个套路、幼稚的儿童童话而已。除非剧本被大刀阔斧的改编或是影片中有更强的视效看点,否则很难能够满足成年观众的观影诉求。

即便是比拼情怀,同样的童话故事对内地观众的情怀价值也比北美观众低了一大截——毕竟这是一种舶来品,它并不是每一个内地观众的童年回忆。在很多时候,这类项目并不如一部普通的真人商业大片更吸睛。

而对于低年龄观众或是家庭观众来说,真人童话电影的合家欢属性又不及动画电影。尽管这类影片的内核是儿童童话,但真人出演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电影的观影门槛,不及一部普通的合家欢动画电影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因此迪士尼希望的老中青通杀全年龄段适配,在内地市场很难完全实现。

其次,是IP认知参差不齐。

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在内地的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故事认知度。

比如2013年在国内上映的《魔境仙踪》,故事为1939年上映的电影版《绿野仙踪》前传。《绿野仙踪》在内地本就不算大众,前传的基本盘更是几乎为零。存在同样短板的《彼得的龙》,甚至直接放弃了内地引进。

相应的,若是《灰姑娘》《狮子王》《花木兰》这类曾经引进过内地市场的经典童话作品,显然观众认知度就强上了许多。

而观众的认知水平,直接关系着作品的内地市场表现。

最后,是作品的改编质量问题,具体可以拆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能否唤醒观众情怀。

例如被中国观众排斥的《小美人鱼》爱丽儿扮演者,并非因为她是黑人,而是因为与很多观众记忆中的童话内容形成了差异。还有在《木偶奇遇记》里的黑人仙女、还未公映的拉美裔白雪公主,在迪士尼的多元化策略下,中国观众为数不多的情怀可能都会被这些不恰当的选角进一步削弱。

第二,内容是否有足够创新。

正如此前我们所说的,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对于成年观众的主要卖点不止在于情怀,也有真人化改编本身。像是在内地市场获得了较好反响的《奇幻森林》《狮子王》《美女与野兽》,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极强的视效或是歌曲、舞蹈来让经典故事焕发了新生机,引发了成年观众的观影热情。

另外像是《沉睡魔咒》系列这种站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改编的非典型童话故事,也有足够魅力获得观众青睐。

相反,像是《胡桃夹子与四个王国》《小飞象》《花木兰》这一批口碑不佳、票房表现也相对平庸的项目,无一例外都是过于循规蹈矩,对比原版动画几乎没有创新。这种情况,在近几年的新作童改电影中愈发严重,加之那些多元第一适配第二的选角标准,自然也就更难讨得观众欢心了。

当然,回到市场层面来看,这种疲软的走势也并非内地市场独有。特别是在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院线市场遭受巨大冲击,同样深受波及的迪士尼亦转变了布局策略,将真人童改电影转移至自家流媒体平台Disney+试水。

21年《花木兰》在北美市场放弃院线改为网播,而22年的《木偶奇遇记》和前段时间上映的《彼得·潘与温蒂》更放弃了全球市场直接上网。尽管我们无法全盘了解影片的订阅收益,仅从这三部电影均未及格的豆瓣成绩来看,放弃院线市场可能未尝不是个明智之举。

数年如一日的老旧开发模式、愈发“正确”的创作思路,曾经风靡全球的真人童改电影那仅有的情怀价值也变得所剩无几。

或许在今年这部《小美人鱼》里,内地观众最强烈的反感点源于失败的选角。但显然,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的症结远不止于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美人鱼》不“黑”就有人看吗?

《小美人鱼》的平淡,真的只是因为太“黑”了吗?

文|犀牛娱乐 小福

编辑|朴芳

新一任最冷迪士尼童话改编电影就要诞生了。

还有不到一天上映,迪士尼最新真人童话电影《小美人鱼》的内地预售总票房竟然只有区区一百万,其惨淡表现直接刷新了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新低。

客观来说,这部《小美人鱼》早在2019年官宣选角阶段就引发了巨大争议,内地观众对这部影片怨声连连,如此遇冷倒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小美人鱼》的平淡,真的只是因为太“黑”了吗?

十三年历程,走向平庸

作为好莱坞唯一一个没有被交易过的制片大厂,迪士尼利用数年时间建立起了庞大的IP王国。但基于迪士尼固有优势童话IP而来的真人童话改编电影,却直至2010年才正式启动。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该系列的首部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创造了10.25亿美元的票房奇迹。

在这部影片大获成功后,迪士尼开始频繁推出真人童改影片,创造出了一个属于大孩子和小孩子共同的“真人童话电影宇宙”。

可以看到,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在内地的引进频率相对较高。包括即将上映的《小美人鱼》在内,在13年间已经引进了15部电影。仅有《彼得的龙》《克里斯托弗·罗宾》以及疫情后改为流媒体上线的《木偶奇遇记》《彼得·潘与温蒂》等少数几部影片没有登上内地银幕。

然而无论从票房层面还是口碑层面来看,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在内地市场的表现都不算太突出。我们甚至可以下一个定论——这类作品在内地并不具备充分大爆条件。

纵览已经上映的14部电影,只有《奇幻森林》《狮子王》《美女与野兽》3部作品达到了5亿+票房产出水准,其中无一部票房超过10亿大关。

剩余影片方面,尽管所有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都有着过亿的票房表现,但不乏《魔境仙踪》《胡桃夹子与四个王国》《小飞象》《黑白魔女库伊拉》这样将将超过1亿元的平庸之作。

在全球狂揽10亿+美元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阿拉丁》,内地市场只贡献了两三亿人民币的票房产出,甚至是迪士尼童话中唯一的中国公主《花木兰》也只有不到3亿元的市场成绩。

口碑方面,目前引进影片中评价最高的、也是票房最高的《奇幻森林》,以及早期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和《沉睡魔咒》有着相对较好的观众反馈。但总体上,童改电影口碑处于一个逐渐下跌的态势。

对比同在迪士尼麾下的漫威超英电影,真人童话系列的表现属实不够突出。

迪士尼童改走向没落

迪士尼真人童改的内地市场艰难处境,其实本质是三个原因。

首先,是受众错位。

迪士尼将经典童话改为真人电影的初衷在于扩大受众群体,让老IP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因为对于很多低年龄观众来说,迪士尼的经典IP已经过于老旧,他们并不会对IP角色形象背后的故事有太多了解。而对于很多熟知童话故事的成年观众来说,如果只进行简单的动画翻拍重制又稍显低幼。

改编为真人电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这一点。一方面,通过真人电影的先进视效技术以及剧作层面的全新改编,可以增加低龄童话故事的商业性、娱乐性;另一方面,影片依旧可以保留童话电影故事设计上的纯真,以实现对各个年龄段观众的普适。

但实际上,兼顾不同观众群体却并非易事。

对于成年观众来说,无论童话故事被包装成了怎样崭新的模样,它本质还是那个套路、幼稚的儿童童话而已。除非剧本被大刀阔斧的改编或是影片中有更强的视效看点,否则很难能够满足成年观众的观影诉求。

即便是比拼情怀,同样的童话故事对内地观众的情怀价值也比北美观众低了一大截——毕竟这是一种舶来品,它并不是每一个内地观众的童年回忆。在很多时候,这类项目并不如一部普通的真人商业大片更吸睛。

而对于低年龄观众或是家庭观众来说,真人童话电影的合家欢属性又不及动画电影。尽管这类影片的内核是儿童童话,但真人出演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电影的观影门槛,不及一部普通的合家欢动画电影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因此迪士尼希望的老中青通杀全年龄段适配,在内地市场很难完全实现。

其次,是IP认知参差不齐。

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在内地的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故事认知度。

比如2013年在国内上映的《魔境仙踪》,故事为1939年上映的电影版《绿野仙踪》前传。《绿野仙踪》在内地本就不算大众,前传的基本盘更是几乎为零。存在同样短板的《彼得的龙》,甚至直接放弃了内地引进。

相应的,若是《灰姑娘》《狮子王》《花木兰》这类曾经引进过内地市场的经典童话作品,显然观众认知度就强上了许多。

而观众的认知水平,直接关系着作品的内地市场表现。

最后,是作品的改编质量问题,具体可以拆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能否唤醒观众情怀。

例如被中国观众排斥的《小美人鱼》爱丽儿扮演者,并非因为她是黑人,而是因为与很多观众记忆中的童话内容形成了差异。还有在《木偶奇遇记》里的黑人仙女、还未公映的拉美裔白雪公主,在迪士尼的多元化策略下,中国观众为数不多的情怀可能都会被这些不恰当的选角进一步削弱。

第二,内容是否有足够创新。

正如此前我们所说的,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对于成年观众的主要卖点不止在于情怀,也有真人化改编本身。像是在内地市场获得了较好反响的《奇幻森林》《狮子王》《美女与野兽》,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极强的视效或是歌曲、舞蹈来让经典故事焕发了新生机,引发了成年观众的观影热情。

另外像是《沉睡魔咒》系列这种站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改编的非典型童话故事,也有足够魅力获得观众青睐。

相反,像是《胡桃夹子与四个王国》《小飞象》《花木兰》这一批口碑不佳、票房表现也相对平庸的项目,无一例外都是过于循规蹈矩,对比原版动画几乎没有创新。这种情况,在近几年的新作童改电影中愈发严重,加之那些多元第一适配第二的选角标准,自然也就更难讨得观众欢心了。

当然,回到市场层面来看,这种疲软的走势也并非内地市场独有。特别是在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院线市场遭受巨大冲击,同样深受波及的迪士尼亦转变了布局策略,将真人童改电影转移至自家流媒体平台Disney+试水。

21年《花木兰》在北美市场放弃院线改为网播,而22年的《木偶奇遇记》和前段时间上映的《彼得·潘与温蒂》更放弃了全球市场直接上网。尽管我们无法全盘了解影片的订阅收益,仅从这三部电影均未及格的豆瓣成绩来看,放弃院线市场可能未尝不是个明智之举。

数年如一日的老旧开发模式、愈发“正确”的创作思路,曾经风靡全球的真人童改电影那仅有的情怀价值也变得所剩无几。

或许在今年这部《小美人鱼》里,内地观众最强烈的反感点源于失败的选角。但显然,迪士尼真人童改电影的症结远不止于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