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雷军应果断停止造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雷军应果断停止造车

除非他已经准备好要“血战到底”。

界面新闻| 匡达

文|最话FunTalk 任雪芸

编辑|王芳洁

近日,小米集团公布了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小米集团一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59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32亿元。研发支出为41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11亿元。

而小米的现金储备规模在2020年达到顶峰后出现了萎缩的迹象,2020年-2021年总现金分别为1080亿、1044亿,2022年下滑至881亿元,到了这一季度,现金储备略有回升,为946亿元。

随着现金流伴随着业绩与现金流的下行,小米集团市值从2021年最高突破9000亿港元,到目前跌至不足3000亿港元,两年时间蒸发了6000亿港元。

造车一向是一个考验现金流的游戏,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感慨造车“200亿都不够花”,蔚来创始人李斌也表示,“要成为一家有竞争力、可持续的新造车企业,至少需要400亿元的资金储备。”

当下新能源汽车进入白热化的竞争之后,造车这场游戏需要的资金筹码只增不减,尤其今年以来,新能源车市场的价格战实质上已经打响,一位汽车产业链人士告诉《最话》,未来三年内,行业将有一轮围绕价格展开的出清。换句话说,新能源车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饱和竞争阶段,此时,无论对于行业、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而言,少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比多一个要好。

除非这个参与者,既有“血战到底”的决心,也有相应的,能够持续支撑重资产投入、减价、亏损的资金储备。

早先的造车新势力们愈发感受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就像小鹏汽车在发布一季度业绩时,创造性地将手中握有341.2亿现金流写到了财报文件中第一句。

对于小米而言,由于雷军曾对外强调,小米造车“将用全资的模式来干,所有的钱都是小米自己出”,这意味着,小米的汽车业务将全盘依赖集团输血。

但现实是,曾经作为集团收入支柱的手机业务正在经历市场的低迷期。一季度小米手机业务营收350亿元,同比减少21.1%,缩水了108亿元。

从2021年3月,小米正式宣布造车开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小米手机的单季营收整体趋势开始向下。相较于2021年二季度591亿元的高点,小米手机的单季营收已经跌去了241亿元,跌幅超过了四成。

通过基本盘业务造血来推动造车业务,对于小米而言,负荷感应该增大了。相反,持续投入造车极大可能会对小米自身业务造成冲击。惠誉提到,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由于消费者情绪疲软,小米集团电动车业务可能会实质性地削弱其信用状况。

如果小米坚持继续造车,进入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一旦不成功,小米维持在2.0倍以下的杠杆率,以及自由现金流维持在50亿元以上的能力将会遭到极大的威胁。

那时的雷军,再要从这场重资产游戏中抽身,恐怕为时已晚。

01

在选择造车之初,雷军一定对手机业务的宏观下滑有所预料。所以,小米汽车是他押注的承担集团第二增长曲线的业务。

于是,外界能看到,雷军对汽车业务表现出了极大的控制欲,比如小米造车会是全资的模式,再比如,自建造车工厂。

但纵观小米的企业发展历程,就算在手机业务上,小米都未曾具备过成为一个制造商的完整能力。

作为成熟的智能硬件,当下手机的生产模式大都以OEM为主,制造商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设计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最终将产品销售给客户。

小米的手机从诞生至今一直委托ODM厂商代工生产,小米负责设计和销售,而ODM厂商负责生产,然后以小米的名义销售。

而相比手机制造技术,汽车制造技术是所有消费品中最为复杂的,对于没有造车积累的企业而言,拥有完备的制造经验和能力,本身是比造手机还要困难的挑战。

造车新势力中,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在最初都选择以代工模式进入市场,同样是从手机业务跨界到汽车的华为,也是与老牌汽车制造商赛力斯合作,并没有选择自建生产的路径。

直到有了一定销量规模后,小鹏和理想才开始自建工厂,而蔚来至今没有自己的整车工厂,只有计划自建电池工厂,预计在2024年投产。

这对于没有制造经验的小米而言,在手机都是代工生产的前提下,直接跨越到自建汽车工厂和生产制造汽车,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经过了早期发展之后,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入下半场,依赖代工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车企们渐渐不再愿意使用代工厂来造车,而是选择自建工厂,以增强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

所以,在小米宣布造车起,自建工厂已经成为了车企们的核心路径,押宝汽车业务获得增长的雷军,只能选择跟随。

2021年9月1日,雷军成立了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米汽车项目计划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并分两期建设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规划年产能均为15万辆。

有媒体透露,目前小米汽车北京工厂已经完成了初期的设备搬入,包括一体式压铸的压铸机订制核心设备也已经搬入,即将开始试验生产。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小米在汽车业务上的投入为31亿元,今年一季度为11亿元。其中自建工厂的具体投入并未公布。

但从造车新势力中,最早投资自建工厂的小鹏去看,其首家在肇庆的工厂,累计投资达到了100亿元。第三家工厂落户武汉经开区,占地约1100亩,总投资约47亿元。

如此看来,选择了自建工厂的小米在投入上尚处在初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三家自建工厂的小鹏汽车,如今正背负着最沉重的压力,在过往两年,小鹏在大多数财务周期里净亏损都远超过理想、蔚来。

02

尽管单台手机的利润不能与单台汽车进行比较,但从手机销量与汽车相比,却要高出几十倍。2022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64亿部,电动汽车销量则近700万辆。

所以,从总体利润的角度出发,尽管行业处在下行区间,但手机业务的总体利润是可观的。而看向当下新能源汽车品牌,在真正实现盈利之前,它们往往要忍受长时间的亏损。

在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中,目前仅有理想汽车取得了盈利。2023年5月10日,理想汽车公布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理想汽车净利润9.34亿元,较同期净亏损1086.6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而小鹏汽车一季度的亏损达到了23.4亿元,同比增长37.6%。蔚来则在2022年的亏损达到了145.59亿元。

事实上,目前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算得上是“挣钱”的新能源整车企业,而为了打破新能源汽车的盈利“魔咒”,特斯拉整整花上了十七年的时间。

所以对于雷军而言,当下的问题变成了,小米真的能像特斯拉、蔚小理那样,忍受长期的亏损吗?

至少从小米的过往经历来看,这是一家成长起来相对顺利的公司。

小米1曾经只用了37个小时,就卖出40万台手机,实现8亿元销售额。并帮助雷军拉动了第二轮高达9000万美元的融资。

尽管在2015年,小米曾遭遇过创业历程中最大的危机,没有完成既定的销售目标,在2016年又从第一名跌出前五名,但这都非生死层面的考验。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却非如此,相比手机更为弹性的资金周转,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是大手笔、且无限持续的,而这样的投入背后,一旦销量无法跟上预期,企业将会直接面临退出的结局。

在这样的残酷竞争之中,当下不少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走向了终局。

曾与蔚来、小鹏、理想同为新造车第一梯队的威马汽车,如今已经进入了销量低迷阶段。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威马汽车的历年融资总额超“蔚小理”达约350亿元。但从2019年到2021年,其三年累计亏损达174亿元,且亏损逐年加剧,三年亏损分别约为41亿元、51亿元、82亿元。

卖不出去的车和持续的投入,让威马债务缠身。

据威马汽车招股书,截至2021年底,威马汽车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202.36%(“蔚小理”均在55%以下),远超破产警戒线(100%)。

这样的风险,无论是小米集团还是雷军,都是难以承受的。

毕竟雷军的初心在于通过小米汽车找到替代手机基本盘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如果要陷入持续的亏损和没有盈利可能的陷阱中,那雷军未来的焦虑只会比当下面临手机业务的下行更甚。

公开数据显示,在雷军宣布进入造车赛道的2021年3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销量占比只有8.49%,但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6%,

留给雷军和小米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

03

或许,雷军真的应该及时止损。

在小米汽车造车两年多的时间中,被媒体反复拿出来讨论和讲述的并非小米造车的实际进展,而是投资。

有统计发现,小米已投50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涉及三电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化、激光雷达等各种细分赛道,深入电动汽车制造的各个细分领域。

这是雷军在小米的创业中吸取到的一个重要经验。

在2015年那场小米经历的危机中,供应链跟不上是最大的问题。和供应商关系的交恶让小米手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如期交付。

所以,在2016年7月,雷军亲自接手小米供应链业务后,其梳理了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为小米手机整合了供应链。

在小米汽车的创业逻辑中,雷军依旧在致力于打造汽车领域的“小米生态”。

在雷军看来,小米因为没有先发优势,要想在复杂的汽车产业链中保障供应、稳定生产、降低成本,就需要与各环节供应商确立优质且有深度的关系。

就像搭建手机供应链体系那样,通过投资搭建小米汽车生态产业链,是能够让小米汽车快速达到目的的方式。

不过,不同于成熟的手机产业链,造车本身是一件重资产的行为,在选择通过投资获取供应链支持的路径之后,小米集团被迫承压的依旧是资金。

当然,从供应链深度绑定的关系去看,尽管早期小米能够通过投资实现对产业链的控制,从而加快整车的诞生。但是,当造车进入真正的量产时期,对体系内供应链企业的监管,也将成为小米集团的一大负担。

理想汽车马东辉在接受新华财经采访时表示:理想汽车对于供应链垂直整合的边界有清晰判断。也就是说,基于零部件的重要性差异,理想是采购、自建并行的策略。

比如,针对增程器、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理想会通过自建工厂、成立控股合资公司两种方式,保障质量和供应的稳定。

根据36氪等多家媒体披露的核心硬件体系方案来看,小米决定电池低阶用400V平台+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高阶用800V平台+宁德麒麟电池;电控则使用的联电和汇川。

也就是说,尽管小米不断铺开汽车生态,但在在三电这个关键的硬件上尚未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

反而在当下被唱衰的自动驾驶领域,除了投资以外,小米首期在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了33亿元研发费用,并组建了一支超过500人的研发团队,目标是在2024年打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

在雷军关于小米造车的思考中,他提出过这样一个言论:“每年1000万辆才算造车成功。”事实上,仅有成立80年有余的丰田实现了这一目标。

对于当下的小米而言,考虑销量的目标或许还为时尚早。毕竟小米汽车目前尚处在等待“准生证”的阶段。

今年2月份,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言论称,小米汽车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在最终获颁资质之前,小米的造车资质仍有可能存在变化。另有消息称,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或来自宝沃汽车。

对此,小米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米

6.5k
  • 小米正式进军韩国市场,计划开设线下实体店
  • 小米正式进军韩国市场,计划开设线下实体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雷军应果断停止造车

除非他已经准备好要“血战到底”。

界面新闻| 匡达

文|最话FunTalk 任雪芸

编辑|王芳洁

近日,小米集团公布了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小米集团一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59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32亿元。研发支出为41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11亿元。

而小米的现金储备规模在2020年达到顶峰后出现了萎缩的迹象,2020年-2021年总现金分别为1080亿、1044亿,2022年下滑至881亿元,到了这一季度,现金储备略有回升,为946亿元。

随着现金流伴随着业绩与现金流的下行,小米集团市值从2021年最高突破9000亿港元,到目前跌至不足3000亿港元,两年时间蒸发了6000亿港元。

造车一向是一个考验现金流的游戏,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感慨造车“200亿都不够花”,蔚来创始人李斌也表示,“要成为一家有竞争力、可持续的新造车企业,至少需要400亿元的资金储备。”

当下新能源汽车进入白热化的竞争之后,造车这场游戏需要的资金筹码只增不减,尤其今年以来,新能源车市场的价格战实质上已经打响,一位汽车产业链人士告诉《最话》,未来三年内,行业将有一轮围绕价格展开的出清。换句话说,新能源车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饱和竞争阶段,此时,无论对于行业、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而言,少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比多一个要好。

除非这个参与者,既有“血战到底”的决心,也有相应的,能够持续支撑重资产投入、减价、亏损的资金储备。

早先的造车新势力们愈发感受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就像小鹏汽车在发布一季度业绩时,创造性地将手中握有341.2亿现金流写到了财报文件中第一句。

对于小米而言,由于雷军曾对外强调,小米造车“将用全资的模式来干,所有的钱都是小米自己出”,这意味着,小米的汽车业务将全盘依赖集团输血。

但现实是,曾经作为集团收入支柱的手机业务正在经历市场的低迷期。一季度小米手机业务营收350亿元,同比减少21.1%,缩水了108亿元。

从2021年3月,小米正式宣布造车开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小米手机的单季营收整体趋势开始向下。相较于2021年二季度591亿元的高点,小米手机的单季营收已经跌去了241亿元,跌幅超过了四成。

通过基本盘业务造血来推动造车业务,对于小米而言,负荷感应该增大了。相反,持续投入造车极大可能会对小米自身业务造成冲击。惠誉提到,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由于消费者情绪疲软,小米集团电动车业务可能会实质性地削弱其信用状况。

如果小米坚持继续造车,进入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一旦不成功,小米维持在2.0倍以下的杠杆率,以及自由现金流维持在50亿元以上的能力将会遭到极大的威胁。

那时的雷军,再要从这场重资产游戏中抽身,恐怕为时已晚。

01

在选择造车之初,雷军一定对手机业务的宏观下滑有所预料。所以,小米汽车是他押注的承担集团第二增长曲线的业务。

于是,外界能看到,雷军对汽车业务表现出了极大的控制欲,比如小米造车会是全资的模式,再比如,自建造车工厂。

但纵观小米的企业发展历程,就算在手机业务上,小米都未曾具备过成为一个制造商的完整能力。

作为成熟的智能硬件,当下手机的生产模式大都以OEM为主,制造商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设计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最终将产品销售给客户。

小米的手机从诞生至今一直委托ODM厂商代工生产,小米负责设计和销售,而ODM厂商负责生产,然后以小米的名义销售。

而相比手机制造技术,汽车制造技术是所有消费品中最为复杂的,对于没有造车积累的企业而言,拥有完备的制造经验和能力,本身是比造手机还要困难的挑战。

造车新势力中,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在最初都选择以代工模式进入市场,同样是从手机业务跨界到汽车的华为,也是与老牌汽车制造商赛力斯合作,并没有选择自建生产的路径。

直到有了一定销量规模后,小鹏和理想才开始自建工厂,而蔚来至今没有自己的整车工厂,只有计划自建电池工厂,预计在2024年投产。

这对于没有制造经验的小米而言,在手机都是代工生产的前提下,直接跨越到自建汽车工厂和生产制造汽车,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经过了早期发展之后,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入下半场,依赖代工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车企们渐渐不再愿意使用代工厂来造车,而是选择自建工厂,以增强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

所以,在小米宣布造车起,自建工厂已经成为了车企们的核心路径,押宝汽车业务获得增长的雷军,只能选择跟随。

2021年9月1日,雷军成立了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米汽车项目计划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并分两期建设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规划年产能均为15万辆。

有媒体透露,目前小米汽车北京工厂已经完成了初期的设备搬入,包括一体式压铸的压铸机订制核心设备也已经搬入,即将开始试验生产。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小米在汽车业务上的投入为31亿元,今年一季度为11亿元。其中自建工厂的具体投入并未公布。

但从造车新势力中,最早投资自建工厂的小鹏去看,其首家在肇庆的工厂,累计投资达到了100亿元。第三家工厂落户武汉经开区,占地约1100亩,总投资约47亿元。

如此看来,选择了自建工厂的小米在投入上尚处在初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三家自建工厂的小鹏汽车,如今正背负着最沉重的压力,在过往两年,小鹏在大多数财务周期里净亏损都远超过理想、蔚来。

02

尽管单台手机的利润不能与单台汽车进行比较,但从手机销量与汽车相比,却要高出几十倍。2022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64亿部,电动汽车销量则近700万辆。

所以,从总体利润的角度出发,尽管行业处在下行区间,但手机业务的总体利润是可观的。而看向当下新能源汽车品牌,在真正实现盈利之前,它们往往要忍受长时间的亏损。

在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中,目前仅有理想汽车取得了盈利。2023年5月10日,理想汽车公布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理想汽车净利润9.34亿元,较同期净亏损1086.6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而小鹏汽车一季度的亏损达到了23.4亿元,同比增长37.6%。蔚来则在2022年的亏损达到了145.59亿元。

事实上,目前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算得上是“挣钱”的新能源整车企业,而为了打破新能源汽车的盈利“魔咒”,特斯拉整整花上了十七年的时间。

所以对于雷军而言,当下的问题变成了,小米真的能像特斯拉、蔚小理那样,忍受长期的亏损吗?

至少从小米的过往经历来看,这是一家成长起来相对顺利的公司。

小米1曾经只用了37个小时,就卖出40万台手机,实现8亿元销售额。并帮助雷军拉动了第二轮高达9000万美元的融资。

尽管在2015年,小米曾遭遇过创业历程中最大的危机,没有完成既定的销售目标,在2016年又从第一名跌出前五名,但这都非生死层面的考验。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却非如此,相比手机更为弹性的资金周转,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是大手笔、且无限持续的,而这样的投入背后,一旦销量无法跟上预期,企业将会直接面临退出的结局。

在这样的残酷竞争之中,当下不少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走向了终局。

曾与蔚来、小鹏、理想同为新造车第一梯队的威马汽车,如今已经进入了销量低迷阶段。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威马汽车的历年融资总额超“蔚小理”达约350亿元。但从2019年到2021年,其三年累计亏损达174亿元,且亏损逐年加剧,三年亏损分别约为41亿元、51亿元、82亿元。

卖不出去的车和持续的投入,让威马债务缠身。

据威马汽车招股书,截至2021年底,威马汽车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202.36%(“蔚小理”均在55%以下),远超破产警戒线(100%)。

这样的风险,无论是小米集团还是雷军,都是难以承受的。

毕竟雷军的初心在于通过小米汽车找到替代手机基本盘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如果要陷入持续的亏损和没有盈利可能的陷阱中,那雷军未来的焦虑只会比当下面临手机业务的下行更甚。

公开数据显示,在雷军宣布进入造车赛道的2021年3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销量占比只有8.49%,但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6%,

留给雷军和小米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

03

或许,雷军真的应该及时止损。

在小米汽车造车两年多的时间中,被媒体反复拿出来讨论和讲述的并非小米造车的实际进展,而是投资。

有统计发现,小米已投50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涉及三电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化、激光雷达等各种细分赛道,深入电动汽车制造的各个细分领域。

这是雷军在小米的创业中吸取到的一个重要经验。

在2015年那场小米经历的危机中,供应链跟不上是最大的问题。和供应商关系的交恶让小米手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如期交付。

所以,在2016年7月,雷军亲自接手小米供应链业务后,其梳理了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为小米手机整合了供应链。

在小米汽车的创业逻辑中,雷军依旧在致力于打造汽车领域的“小米生态”。

在雷军看来,小米因为没有先发优势,要想在复杂的汽车产业链中保障供应、稳定生产、降低成本,就需要与各环节供应商确立优质且有深度的关系。

就像搭建手机供应链体系那样,通过投资搭建小米汽车生态产业链,是能够让小米汽车快速达到目的的方式。

不过,不同于成熟的手机产业链,造车本身是一件重资产的行为,在选择通过投资获取供应链支持的路径之后,小米集团被迫承压的依旧是资金。

当然,从供应链深度绑定的关系去看,尽管早期小米能够通过投资实现对产业链的控制,从而加快整车的诞生。但是,当造车进入真正的量产时期,对体系内供应链企业的监管,也将成为小米集团的一大负担。

理想汽车马东辉在接受新华财经采访时表示:理想汽车对于供应链垂直整合的边界有清晰判断。也就是说,基于零部件的重要性差异,理想是采购、自建并行的策略。

比如,针对增程器、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理想会通过自建工厂、成立控股合资公司两种方式,保障质量和供应的稳定。

根据36氪等多家媒体披露的核心硬件体系方案来看,小米决定电池低阶用400V平台+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高阶用800V平台+宁德麒麟电池;电控则使用的联电和汇川。

也就是说,尽管小米不断铺开汽车生态,但在在三电这个关键的硬件上尚未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

反而在当下被唱衰的自动驾驶领域,除了投资以外,小米首期在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了33亿元研发费用,并组建了一支超过500人的研发团队,目标是在2024年打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

在雷军关于小米造车的思考中,他提出过这样一个言论:“每年1000万辆才算造车成功。”事实上,仅有成立80年有余的丰田实现了这一目标。

对于当下的小米而言,考虑销量的目标或许还为时尚早。毕竟小米汽车目前尚处在等待“准生证”的阶段。

今年2月份,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言论称,小米汽车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在最终获颁资质之前,小米的造车资质仍有可能存在变化。另有消息称,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或来自宝沃汽车。

对此,小米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