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多鲸资本
5 月 29 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 3 至 5 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
《意见》首次以明确的文件对校内和校外互动进行指导,并为优质教育机构进校提供了政策依据,对于科技类校外培训教育机构而言,无疑是一管「强心剂」。科技类校外培训教育机构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又将如何应对接下来的监管力度?
「双减」背景之下,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课程成为素质教育关注重点,而科学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就《意见》发布背景,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中,回应是: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生以及青少年科学教育在课程教材、教学提质、师资建设、校外场所建设和科学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在课程教材方面,一至九年级均已开设科学课,独立设置信息科技、劳动课程。二是在教学提质方面,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学指导专委会,推动各地各校开齐开足开好科学教育课程。2022 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较 2012 年分别增长 45.41%、22.36%、9.8%。三是在师资建设方面,2022 年全国小学专任科学教师总量比 2012 年增长了 35.3%,初高中理科类教师稳中有增。四是在校外场所建设和科学实践活动方面,全国千余个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以及近万个乡村少年宫全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与中央彩票公益金建设的 140 余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620 余所研学基地和营地,共同开辟了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天地。
但是,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浪潮,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着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和不足。
此次出台意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科教兴国。
《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要坚持「五点原则」。《意见》主要目标在于:一是加强实践,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二是集成现有部门力量,盘活各方科学教育资源;三是推动校内校外融合,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四是重在全纳,帮扶指导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五是重在协同,系统设计,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
有业内人士向多鲸表示,《意见》发布为校外科技类机构传递了行业发展的信心。其一,教育部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政策持续稳定、明确且可预见,这将有助于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其二,《意见》与之前的政策文件保持一致,将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定位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国家对科技类课外培训的支持和规范,将引导这些机构向规范、健康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双减」政策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引导下,对科学教育本身带来了重大利好,主要方向在短期内将保持稳定。然而,从短期来看,市场仍在平稳发展。以上海为例,由于受到疫情以及合规所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影响,科技类课外培训机构在近几年内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当前,科学教育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做好科技类校外培训监管工作?从《意见》内容看,主要是从「机构引导、竞赛监管、科教调研」三个方面多主体、多立场落实监管工作。
第一,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形成学校教育有益补充。各地要合理规划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引导机构合法经营、规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将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施全流程监管。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适当引进合规的科技类非学科培训课程。与规范校外培训工作协同。引导科技类非学科培训机构,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第二,严格竞赛活动管理,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精神。各地要加强正向宣传引导,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搭建中小学生成长平台,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指导各竞赛组织方在竞赛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参赛学生家国情怀;突出集体主义教育,为参赛学生未来从事有组织科研打牢思想基础。
第三,加强科学教育调研指导,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分析研判,公布相关结果。按时完成科普资源统计调查工作,强化对资源薄弱地区建设引导。及时宣传工作进展和成果,提高人民群众感知度、认可度,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里面还提出「将教辅书纳入监管体系」。对此,青创院 CEO 李广向多鲸表示,教材教辅监管会逐渐趋严。「毒教材」事件的教训言犹在耳。日后,国家将进一步严格管控校内外教材,从源头上切掉不良内容的可能。即使是数字化教学内容,如跳转链接、二维码、数字资源等,也将经过官方平台的审查后才能使用,以确保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除了在教材监管力度加强之外,线上教育的宣传广告方面的限制力度也会加大。「不仅是线上,甚至包括一些全国连锁线下品牌,宣传广告方面的制约可能会直接拉高其获客成本,从而丧失掉成本管控方面的竞争力。」李广表示,未来小微机构会剧增、中小机构会稳定、大机构会减少。青少年在线科技教育行业将面临挑战。而拥有丰富产品体系的公司,将迎来巨大的机遇。
如何整合资源,使得校内外科教资源「双向奔赴」?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中强调,要在「宽」字上做文章。
一位业内人士向多鲸表示,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体系对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是利好。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体系,有助于促进中小学在采购课后服务项目时增加科技相关项目的比例。这种变化将提高科技类培训机构教师在周中的工作利用率,从而帮助降低机构的人力成本。然而,这也相应地对各个机构的教师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一些地方校内外科学教育融会贯通不足,有效建立社会协同支持机制未有效建立等问题,《意见》建议,企业应与学校进行双向互动,为更多中小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此外,《意见》强调,要引导企业援建基地,优化数字智慧平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并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体系。
一方面,各地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 1 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 1 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另一方面,各地要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意见》还指出,要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新技术和新手段辅助学校教学是大势所趋。
而对于技术型机构进校,保障教学成果将成为有力竞争点。李广介绍,就目前科技教育而言,在中小学学校教学体系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三种:课后兴趣班(课后服务)、科技社团(学校选拔组织)、校队(为校参赛)。而技术型机构主要能在科技社团和校队参赛两方面发力,但这两种形式都需要经费支持。按照当前相关政策,学校不允许向家长收费,学校是否有相关经费支撑科技教育则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在选择校外机构辅导时一般往往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在教学成果方面能提供充分保证的机构,则更加具有竞争力,更容易得到学校的青睐。
业内人士强调,科教产品首先需要坚持其公益性。其次,优质的国产教学器材、课程和产品在「受到关注」的同时,必须突出产品特色,完善课程体系,注重产品在学校中的可用性。此外,科学实验设备的实验条件、结果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也需要受到监管。对于拥有深厚基础和丰富体系的课程,社会各界更需要共同努力,完善和改革。
在谈及产品需求和行业趋势时,李广认为,简单易操作的家庭科学实验相关仪器,甚至是专门对标「伪科学」和「伪科普」的相关产品,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而在AI学习时代的来临之际,少儿编程教育因其刚需性、开展条件成熟、门槛低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