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深度点评
从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六大业务集团未来可以独立融资甚至上市募股。再到5月18日正式向阿里云员工发出全员信确认上市时间表—未来12个月内。这意味着阿里云独立上市靴子已稳定落地。
不过,这一则消息的背后其上市是否时机正好?让人关切。
一方面,整个二级市场目前流动性不足,阿里云现在上市可能会面临不小挑战;另一方面,在愈发内卷的云计算市场,阿里云想要快速突围也并不容易。
那么抛开各种满天飞的消息且不谈,阿里云真的到了上市的时候了吗?
一、急于上市,所谓那般?
一直以来,阿里巴巴集团高层其实对分拆阿里云独立上市早有准备。
那么到了2023年,在未来12个月内阿里云确定上市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是需要其重点考量的?
首先排除成长价值、盈利要求等上市门槛要素。毕竟,阿里云所处云计算赛道的确称得上技术壁垒很高的高新技术行业,而且近年来,阿里云的营收逐年上升,2023财年,阿里云总收入为772.03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为14.22亿元,同比增长24%,已连续两年实现盈利,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稳定盈利的云计算公司。
也就是说,凭借以上两维度优势,可供阿里云上市的地方很多,美股、港股、A股主板都是其理想的上市之地,最不济还有借道创业板、科创板。
在我们看来,阿里云上市可能基于以下三点需求:
一是上市融资,为业务壮大保驾护航。
阿里云有融资需求,云计算很烧钱已成行业共识,在过去多年时间里,阿里云大规模投入研发、搭建数据中心、大批量采购软硬件设施等,都考验着公司的现金流能力。
就说研发费用,同业已上市竞争对手金山云这三年的总研发投入接近30亿元,而最近几年整个阿里集团在技术和研发上面投入每年都超过了1000亿。可见,接下来各竞争者们的烧钱程度会越来越大。
二是,如若未来云计算市场进入瓶颈期或衰退期,上市可以提前融资并引入一些外部资源促使公司焕新机。
这一点,涉及到阿里云内部治理,以及投资者更迭变化,我们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不妄加揣测。但据最新财报,一个重要信号是,阿里云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我们也能预见的是,随着新股东加入,必然对阿里云上市后的市值有所期待与要求。
三是,二级资本市场流动性充足,可以寻求更高的估值。
但如果阿里云此时上市,二级市场似乎并不友好。
当前经济形势大家也都看到了,经济下行叠加俄乌战争持续,整个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开年以来,不少科技巨头股价一跌再跌,更有刚上市的新股科技公司股价就破发。
比如,金山云的股价自4月份达到历史最高位5.65港元/股后一路下行,跌到如今2.1港元/股,跌幅达62.83%,可见股价接近腰斩。
当然,资本市场瞬息万变,任何事情都有机会发生,也不可一概而论。上市之后的阿里云股价会如何还需有待时间的验证。
二、上市关键期,阿里云正面临着什么?
诚然,背靠阿里集团且经过时间和市场检验的阿里云想要顺利上市如蜻蜓点水,但该如何在面对众多竞争者芒刺后背下存活下来,则是阿里云亟待解决的难题。
摆在阿里云面前的有两座大山,愈发内卷的行业环境和如何打通产业融合的壁垒。
毫无疑问,前些年的云计算市场敞口持续向上,阿里云、京东云、腾讯云、金山云等企业各取所长互相抢夺市场,谁也奈何不了谁。
但是,这两年情况不一样了,随着通信巨头如中国电信云、手机巨头如华为云的纷纷下场,让整个云计算市场更加内卷。尤其在国外市场上,阿里云的竞争对手还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IBM、谷歌云等诸多巨头。
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让背腹受敌的阿里云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在战略上,率先开打价格战。2023年,头部云计算厂商都在想方设法突破增长瓶颈时,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勇亲自挂帅阿里云智能督阵,“第一把火”,就是价格战。4月,阿里云高调宣布其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价格调整将于5月7日生效。
此火一烧,头部玩家有的跟进,有的观望。近日,京东云则选择跟进,高调入局价格战,并且选择了此前消费市场上最实在的“比价”玩法,承诺“买贵就赔”,除官网列表定价低于头部云厂商对应产品外,实际成交单价还将在特定云厂商实际成交最低单价基础上再打九折。
事实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弊端尤为明显,且不议在价格逐渐探底下用户能否用低价买到不简配的产品,价格战本来就对品牌毛利率会产生极大影响,从而缩降利润空间。
此外,我们知道价格战一般都会发生在C端消费市场,像云计算这样着重偏向于B端市场的则很少见,毕竟,B端市场终究不是消费市场,像阿里云这样率先大规模降价击穿行业价格底线的做法,是会对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和更有价值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可预料的是,在价格战下阿里云依然可以活得很好,那么要想活得更好,如何打通产业融合则是阿里云始终绕不过去的坎儿和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事实上,在如今AI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之前,云计算业务一直在探索与产业的融合,特别是像大数据存储、视频语音数据识别这类数据型云计算技术,普遍采用小模型来解决一些行业中的问题。
虽然这些技术在一些产业上都有落地,但覆盖广度和深度还远不够。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一个小模型只能解决某一个单点问题。
比如,误删、黑客攻击、操作失误等都是B端用户在使用云计算数据库业务时所遇到的痛点,若要识别这三种行为,则需要对这三个场景进行三次训练,由于不具备通用性,小模型的应用范围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同时一起解决掉这些场景问题的落地成本也居高不下。
如今大模型的提出,给云计算业务提供了解决机会,其方式就是用更快的速度融入到更广阔的产业土壤之中。
也正是基于此,不久前阿里云就宣布将与OPPO安第斯智能云联合打造OPPO大模型基础设施,基于通义千问完成大模型的持续学习、精调及前端提示工程,未来在相关场景中展开技术合作打破壁垒。
当然,这个壁垒也是其他各巨头所面临的难点,但从整个市场趋势和各家发力方向来看,产业融合已是行业唯一共识。如何在这点上实现重大突破,也是阿里云未来上市能否讲出新故事来提振投资人信心的关键。
三、结语
从以往其他公司拆分独立上市情况来看,继承了阿里优秀研发及文化血脉的阿里云,可以看作是阿里整个智能云业务生命的延续。
它上市成功与否?以及未来上市能否受到投资市场长期青睐?想必会持续引发整个社会关注。
但在如今日趋拥挤的云计算赛道谁能先形成绝对优势还没有肯定答案的大背景下,阿里云面临的痛点还很多,而唯有争分夺秒地向前跑,先抓住机会,才有抓住市场的可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