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约元世祖至元年间在世)编写的《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我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悲剧,也是闻名世界的悲剧,也是我国第一部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戏剧。
《赵氏孤儿》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权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有人赞之为:“来自东方之神”,王国维亦说《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高度评价《赵氏孤儿》这部作品深含着“结了晶的人性”。
林兆华版《赵氏孤儿》
事实上,这部伟大著作对西方的戏剧艺术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赵氏孤儿》的巨大声誉也远播海外。
1735年,由法国人莱玛尔节译成法文。不久,仇利恩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订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法文译本。
1753年前后,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伏尔泰读了法文节译本后,还根据其对中国的理解,写了一部五幕诗剧,名为《中国孤儿》。1756年,爱尔兰剧作家亚瑟 墨菲又创作了另一个版本。1762年,又有英国人根据法文译本翻译成英文。
田沁鑫版《赵氏孤儿》
在元杂剧基础上,《赵氏孤儿》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腔、话剧、豫剧、越剧、晋剧等剧目,亦被改编为小说、电影等作品。直到21世纪的今天,《赵氏孤儿》依旧不断被改编为各种艺术形式,在国内外上演。
比如国内著名导演林兆华、田沁鑫各做过一个版本的话剧,王晓鹰做过一台越剧,陈凯歌则做了一部电影,由葛优出演程婴一角。2012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也做过一个《赵氏孤儿》,由被英国《太阳报》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莎士比亚人之一的格里高·利道兰执导。
英国版《赵氏孤儿》
韩国国立剧团版《赵氏孤儿》
虽然演出已经结束一周,但大家对《赵氏孤儿》的探讨还在继续。这里我们将观剧团成员对于该剧最真实的感受整理发出,以供大家品读。
@YL:《赵氏孤儿》这些年越发显示了自己的经典性。数年前,林兆华、田沁鑫同时在北京导演了此剧,12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也排了一版。而韩国也呈现了这一作品。
伏尔泰说它是宝贵的大作,而韩国人的戏剧向来富有饱满的情绪和民族化的处理,二者的融合天衣无缝,舞美精炼道具精准。
今天的《赵氏孤儿》强大的悲剧氛围让观众落泪,有趣的喜剧气氛令人忍俊不禁。目前看来: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游戏、足球乃至于戏剧已经都输给了邻国。
@叶棠:韩国国立剧团演出的《赵氏孤儿》以复仇的种子为副标题,全剧分两幕,六场。
第一场讲述了屠岸贾为了陷害赵盾一家,训练神獒,从而使赵家三百口人命成为刀下亡魂。为了保全赵家香火,公主以死托孤,程婴临危受命把刚出生的婴孩带出城外。
第二场讲述守城将军韩厥为了忠义用生命为其打开城门,自己却自刎而死。
第三场讲述公孙杵臼的大义,为了保住赵氏孤儿,他和程婴商量用计换婴,以程婴之子换取赵氏婴孩之命。
第四场为前幕高潮部分。讲述作为母亲的程婴之妻不忍看赵氏孤儿去死,更不忍让自己的孩子去当替罪羊。从抗争到沉默,最后以自己的死亡去终结自己的痛苦,用亡魂去祭奠一个母亲的悲伤。
她悲愤地控诉:“不是王侯将相家的孩子,就必须生下来被别人决定八字吗?”她用母亲的悲情赢得了全场的唏嘘与寂静。
第二幕有两场。讲述二十年后的赵氏孤儿练就了一身本领。他认屠岸贾做义父,而程婴也已六十有五。程婴以一幅画的形式告诉孤儿那个隐藏了二十年的秘密,为了让孤儿相信还自断一臂。
最后一场,赵氏孤儿终于手刃仇敌,为所有人报了仇。然而程婴却茫然了,他孤立地跪在舞台上,目光呆滞,一个被仇恨装满的躯壳终于空落下来。
从接受托孤以来,程婴的命运便被改写了。他的孩子被杀,妻子自尽。因为忠义和仇恨,他不得不照顾那个牺牲那么多性命换来的孩子。当仇恨没有的时候,他却再也不能过平常的日子了。他向每一个死去的人致敬,这正应了屠岸贾的一句话“你的人生到底算什么?”。
韩国国立剧院主创的这部戏是获得很大好评的。韩国人把中国的故事演绎出了本民族的特色。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衣着,动作,还是从内部散发出来的气息都“韩国”极了。
舞台处理也很干净,简洁。使观众有更多地精神去进入剧情。这更应该加深我们的思考,韩国人把中国的故事演绎地如此生动,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吗?
@黑檀:韩国国立剧院的《赵氏孤儿》,是一部期待中的东方剧场作品。
一方面对于时间空间 人物事件,都有戏剧人物出来说先行词,讲清楚空间样貌和时间点,同时在剧中和结尾,宣告了一种东方式的教化。
另外一方面,演员某种戏剧程式化的肢体表达和唱腔唱词,直接明确的表达了悲愤哀怒丑。但和中国戏曲,日本能剧的姿态又有所不同,也许来自盘索里或者朝鲜半岛其他某种戏曲形式。
这个戏也很好地完成一些悲剧的元素,让观众融入到构建的历史环境中,想去代替舞台上角色做出一些选择。
作为韩国的戏剧作品,也如其他韩国影视作品那样,他比较会通过情节、气氛、音乐……去戳观众哭点,使观众达到创作者刻意制造的情绪共鸣。
简单精准的舞美设计,能量充沛表现各异的演员,将《赵氏孤儿》这一东方悲剧的内核,准确的传达给观众,这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精神教化。
@CUC_MENG:也算看过一些现代改编的《赵氏孤儿》,包括人艺版和田沁鑫版的话剧,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和前几年播出的四十几集电视连续剧。
韩国国立剧团呈现得更加贴进原著精神。在这个全世界致力于娱乐、消解悲剧、把英雄拉下神坛的时代,韩版《赵氏孤儿》拒绝讨论到底该不该为救一个黄牙小儿而牺牲数条无辜性命,或者赵氏孤儿长大后该不该、会不会手刃义父为不曾谋面的父祖报仇之类的所谓“符合现代人性”的观点,直接呈现给观众一个不得不为的情境和一组当仁不让的英雄。
他们的选择即使是痛入骨髓的甚至丧身殒命的,却也是在彼时情境下能做出的唯一选择,在需要的时候,有人站出来了,于是有了英雄,程婴等人救的不单单是一条“贵族的性命”,而是忠良贤臣的血脉和每个人心中的诚义信念。
韩版《赵氏孤儿》增加了程婴妻子护子、献子,在儿子被杀后自杀和报仇后程婴见到赵盾等忠良亡魂等情节,使悲剧因为更尽情理而越发感人。
戏剧布景设置简单却令人印象深刻,浓的划不来的黑色幕布,层层叠叠,奠定了浓郁的凝重基调。
稍显不足的是,不知基于什么考虑,剧中人经常口齿生硬地爆出几句中国语音,用在反面人物或丑脚身上确实能增加喜剧效果,然而即将自杀的公主和被拷打垂死的公孙杵臼也怪腔怪调说中国单词,很容易因为引发观众发笑而消解悲剧氛围。
@nijm:《赵氏孤儿》是中国的传统剧目。韩国人改编后,感觉确实增加了很多韩国的文化元素。剧中人服装类似明朝,公主的服装更接近韩国民族服装。动作很多也韩化了。比如公主请求时的搓手动作。
中国人喜欢从大义上理解这个题材,人物的象征意义。而韩国重点不在文以载道,他们更注重细节,人物的内心刻画,情感表达上更细腻丰富更有层次感。
比如程婴老婆这个角色塑造得就很有感染力。孩子死了,她唱着童谣埋葬孩子,看似平静,却是声声血泪。她对程婴似乎有怨言,后来也自杀身死,以及剧尾出现时,她抱着孩子,和程婴插肩而过,木无表情。我感觉她不是后悔,只是对自己是个必然要被牺牲的平民身份有怨言。因为无路可走,所以选择陪心爱的孩子走。
因为这整个事件,已经牺牲了太多的人。就像接力棒,枪声已响,已经无法后退。牺牲的人太多,这件事已经不是赵家报仇的事情了,而是每个人都无法承担因为自己不成全而令事情失败的后果。一件赵家的私事,后来成为碾碎所有人的磨盘。就像蝴蝶效应。
@晓虎哥哥:韩国国立剧团演出的《赵氏孤儿》由韩国演员演绎中国传奇历史悲剧,导演并没有对原著做什么太大改动,但是演员对角色的把握却非常成功,每个细节处理都很到位。
悲剧的阶段,表情流露的自然流畅,我几次落泪,尤其是在“摔孩子”的那段,很“心疼”心里一直想去接住孩子。剧中增加了程婴劝说妻子“舍子”的戏,印象比较深刻。
同时,剧中也有时不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桥段,几句中文“我饿了”“不知道”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别出心裁的是,每当有人死去时,都会有个“戏外”人,一位黑衣姑娘过去抖开黑扇,引领死者下场,可以体会到导演的“个性”。
@王晓文:该剧由韩国国立剧院演出,取材于元杂剧《赵氏孤儿》,主要描述了赵氏一族株连之祸后,赵朔遗腹子赵氏孤儿在程婴等人的帮助下报仇雪恨的故事及其纠结的心路历程。
就故事情节来说,从现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角度来思考,可能难以理解古代仁人义士“前仆后继、赴汤蹈火、舍生忘我”的豪情壮举,就赵氏孤儿报仇雪恨后受灵公封赏亦觉讽刺。
关于“道义”,通过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的角色得到充分的诠释。演员的表演将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均展现了各个角色在面临选择时的纠结心理。
此处必须给程婴妻子手动大写点赞,作为一个母亲,她怀中的襁褓婴儿成为道义的牺牲品,她的心理无疑是煎熬痛苦的。初登场时明亮的布景、欢快的歌声、轻盈的舞蹈,与后期的阴暗形成鲜明对比。
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赵氏孤儿报仇雪恨后,程婴卸下二十年来的承重负担,仿佛遇见故人,伴随着哀伤的音乐,赵氏一族、韩厥、公孙杵臼纷纷登场,程婴一一鞠躬以示对先人的敬重,而后出现自己的妻儿,他迎上前去想要拥抱,却被妻子避开,一切如梦幻泡影。
最后点评一下本剧舞美,将舞台气氛渲染十分到位,布景、灯光、道具、服饰、演员妆容均十分细致,与角色设定及故事情节匹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