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股市逆市疯涨,商社巨头四面出击,日本正在醒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股市逆市疯涨,商社巨头四面出击,日本正在醒来?

巴菲特表示,到20年或50年后,日本将比现在更加强大。

图片来源:Unsplash-Louie Martinez

文|华商韬略  耿康祁

1998年的股神巴菲特,一点不给日本留面子。

“我在日本没找到值得买的好生意,大多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只有4%到6%。”

22年后,老股神下了一步大棋:投资日本大商社。

讲股神投资之前,先讲一个冷知识:日本股市,挺能涨的。

过去十年,日本股市累计涨幅174%;今年以来,日经225指数上涨了超过20%;5月22日前的六周,净流入超300亿;

亚洲一片普跌,日经225指数,却直接干过了3万点。

上一次3万点,还是33年前,那时候的手机还不能发短信,日本还沉迷在“买下美国”的春秋大梦。

日股的逆市行情,根子在把经济拉出泥潭的“安倍经济学”,信心却是老股神给的。

2020年8月30日,巴菲特刚过了九十大寿,就搞了场大交易:做多日本。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挥舞着60多亿美元,买入日本五大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丸红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各超过5%的股份。

但这不是“门口野蛮人”的抄底奇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做出了承诺——除非获得贸易公司董事会批准,否则不会购买任何一家公司超过9.9%的股份,且不对利润做任何硬性要求。

老股神一辈子的重磅投资,基本都在美国本土,做出决定前,也没接触过任何一个商社的管理层。

更奇怪的是,巴菲特一辈子的投资原则都是:寻找简单、易于理解和透明的企业。

而日本的五大商社,每一家都是什么都做的“巨无霸”,所以面对外界的诧异,他给了个解释:

“我很高兴伯克希尔能够参与日本的未来。”

很多人觉得,巴菲特马上就会后悔。事实证明,他可能的确后悔——后悔买少了。

第一轮买入后,巴菲特又开启了加仓模式,五大商社成为伯克希尔在美国之外的最大投资。

最后的结果是,五大商社的股价涨幅在1.8-3.3倍之间,带来了超过45亿美元的账面收益,还在哀鸿遍野的全球股市中,一路驱动日股重回巅峰。

今年4月11日,巴菲特时隔12年再度造访日本,只为一件事——加大对日本大商社的投资。

坐在东京四季酒店的行政套房里,五大商社的高管们集体到场,和巴菲特边喝可乐边“论道”。

对这些商社,巴菲特可谓“宠”到极致。不仅慷慨提出,任何一家想规划重大业务,或寻找并购计划的合作伙伴等,伯克希尔的钱都非常充裕,且随时待命。

甚至,增量机会越大越好,“可以随时打电话,我会在第一次响铃时接听。”

巴菲特显然不认为,这是“持有到下周、下个月或是明年”的短期举动。所以他特意带来“接班人”格雷格·阿贝尔,向五大商社介绍并建立关系,直言双方可能要共事20年到50年。

在日本,估值排名前五十的“大白马”里,有丰田、索尼、任天堂,五大商业并不是最光鲜的。

巴菲特不仅大手笔买入,还亲自下场吹票:“深深被这些公司的魅力所吸引。”

这是为什么?

2006年,三井物产的中国副总代表讲过一句豪言:

“问我们做什么,不如问我们不做什么。除了毒品、军火,只要有机会都可以做。”

从印尼天然气、中东石油、澳大利亚铁矿的跨国大生意,到中国山东苹果、砀山鸭梨的内陆小贸易。看上去很广,却只是三井物产业务的一部分。

早在1999年,时任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社长上岛重二,就直言公司“从拉面到火箭、从鸡蛋到芯片卫星,无所不做”。

这家日本企业,凭什么口气这么大?

1867年,明治维新拉开序幕。曾为“倒幕运动”出钱出力的三井家族,立刻成立了三井物产贸易公司,与三菱商事等公司,一边吃着政策红利,一边帮日本出口煤炭和大米赚外汇。

到二战时,这些大商社都形成了“贸易+银行+制造业控股”的财团架构,企业掌门人有个名字:“财阀”,靠着陆海军的订单,业务范围甚至扩大到航母。

二战后,美国曾对垄断性质的日本财阀发布解散令,但随后又基于战略需求解除。最终,日本形成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丸红和伊藤忠商事等九大综合商社的格局。

它们不仅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提供所需的石油、铁矿石等进口物资,还承担了设备、汽车、纺织品等产品出口任务,成为日本贸易立国战略实现的关键,并助力其二次经济腾飞。

1988年,九大商社出口占日本总出口额40.9%,进口额更是占到75.4%。说它们把持着日本经济命脉,一点都不为过。

甚至,丰田、索尼、松下等日本国民品牌的崛起,也与商社纠缠不清。早在1895年,三井物产创始人益田孝就成为丰田佐吉的天使投资人,助其创立丰田。

1935年,丰田喜一郎孤注一掷投入“造车”行业,却一度陷入经营危机。又是三井物产“救命”,提供了充足资金和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

与日本国家战略并行,并决定日本企业命运的综合商社,依靠的是其独特商业模式。

三菱商事中国总代表助理小山雅久曾直言,“商社不直接做产品,我们也没有主业”。因为一旦如此,资金就变成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现金流能力将大大削弱。

商社的目标,是凭借大量专业人才、资金优势,还有遍布全球的渠道积累和信息网络,渗透到上下游原料、产品的产、供、销及融资等所有产业环节,让一切生产围绕着它运转。

比如在东京的一家全家便利店买香蕉,从种植、运输到结算使用的支付系统的整套交易,伊藤忠商事都是主要参与者。甚至全家便利店,也是由它100%持股。

所有商社,都信奉一句日本谚语:“掌握信息越多或越新的人,就越能支配他人。”

情报工作,成为日本商社纵横全球的“杀招”。商社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接受3年情报技能培训,且大都有搜集情报任务。

其情报网络,最快5秒钟可获得世界各地金融市场行情,1-3分钟即可查询日本与世界各地进出口贸易品种、规格资料,及上万家重点公司各年度生产情况。

在二战之后,他们又招募了许多陆海军的退役情报军官,情报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甚至被认为在美国中情局之上,全世界商业界绝无仅有。

当中国准备购买日产一万吨的石油开采设备时,三菱财团旗下的三菱重工,便以最快速度和精准符合需求的技术设备,一举中标。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三井物产驻纽约人员紧跟热点,研究发现中国正大量进口废铁,而美国是最大出口国。整个世界还没从中美关系复苏缓过神,三井物产已难以置信地分别与中美就废铁贸易谈判成功。

从一张照片、一个新闻,嗅出如此多重大信息,日本商社情报能力之恐怖,可见一斑。

出众的产业链渗透和情报能力,让日本商社无一例外地长成了庞然大物。三井物产曾位列全球500强第一,1995年世界500强前4名都是日本商社,前10名中则有6家。

这些大商社之间,业务模式高度重合,业务内容却“各有所长”。为避免相互竞争,商社及其企业多采用“交叉持股、共同投资”方式,将彼此核心利益紧密绑定,并美其名曰“内和外争”,形成了一支横扫全球市场的日本财阀军团。

世人熟知的韩国三星财阀,正是参照了日本大商社模式,创始人李秉喆甚至连名字致敬了三井物产——“三星物产”。

万科的王石,当年也曾深深着迷于“综合商社模式”,并下发了200多页的学习小册子。然而一次出差航班上,王石却边读边“冒冷汗”。

“日本最小的综合商社,1991年营业额为466亿美元,相当于同年深圳GDP的16倍;排名第一的伊藤忠商事营业额则为1670亿美元,超过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深感无知者无畏的王石,自此再也不提商社目标。

2018年,伊藤忠商事迎来160周年。彼时,公司连续两年刷新合并净利润最高纪录,还跃居日本商社老二。

但社长冈藤正广,却充满担忧:“我们手握的资源,很可能成为没有价值的石头。对现在仍沉浸于传统经济的综合商社,我怀有强烈的危机感。”

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崛起,早就让主要依赖原材料、化石能源的日本大商社,面临被抛弃的恐惧。2014年,油价上演“屠杀”式暴跌,更让日本大商社损失惨重。

面对困境,三菱商事总裁小林健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不再强调资源能源的获利目标。寻求进入“非资源领域”及其市场,成为日本大商社的一致目标。

伊藤忠商事,将“宝”押在了中国。

2015年1月20日,一个重磅消息引爆了日本舆论:伊藤忠商事联合泰国正大集团,向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央企中信注资1.2万亿日元(约合644亿元人民币)。

2014年日本所有公司对华投资总额,不过5040亿日元。伊藤忠开年第一笔投资,就“秒杀”这一数字。其他商社感叹说,“能下这么大决心去中国投资,我们自叹不如。”

伊藤忠的目标,不仅要借力三方合作,瞄准中国食品物流、金融、新能源、医疗乃至航空领域等多元化业务,更是将中国市场当做全球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

早在1972年3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半年前,时任伊藤忠社长越后正一就率先来华表示友好,并宣布“将伊藤忠商事的未来,寄托于中国的将来”。

此后20多年,伊藤忠的布局,主要围绕粮油食品、饮料业务展开。比如与康师傅、德克士等快消餐饮品牌的深度合作,注资上海威铭食品,以进军中国咖啡市场等;与中粮集团、龙大食品的合作,则使其覆盖了原材料供给、加工到零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伴随中国消费的崛起,这些都是增长最快,最富利润的领域。

伊藤忠的中国“野心”,远不止此。从2018年起多次增资奇点汽车,并与中国整车研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阿尔特建立合作,显示出其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浓厚兴趣。

其他几大商社,在中国也有不同程度布局。但本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它们的押注,已在全球多元化市场遍地开花。

在新加坡,三井物产参股亚洲最大民营医院集团IHH HealthCare公司,持续在医疗保健版图发力;三菱商事不仅参股欧洲领先的数字地图运营商Here,且投资1亿美元入股比尔·盖茨牵头成立的能源研究与投资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 Catalyst,突出在全球科技及清洁能源领域的雄心。

三菱的小山雅久曾得意地用过一个比喻:商社是个软体动物。

他的话外音是,综合商社能在日本存在上百年,始终没有被消灭,是因为它足够灵活,不会僵化。就像八爪鱼一样,断肢也可重生,不会轻易倒下。

而且,日本商社在产业里,练就了忍者一样隐于幕后和伺机绞杀的本领。

比如在巴西的投资中,三井物产这样的财团极少在当地建立分公司,也几乎不追求控股。更多时候,是完全以参与者、合作者身份展开活动。它们将关联企业推向前台,自己隐藏起来,极大减少了作为外来者的摩擦,且让伙伴和对手都难以摸清其产业链布局。

有人形容,三井物产就如一艘潜艇——它潜伏在身边,但你却感受不到它。等到这些“影子商社”渗透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行业上下游企业才惊觉难以绕开。

日本商社甚至会凭借强大影响力,重塑当地经济生态。

比如在印尼,其汽车零部件商、银行等,多由日本大商社背后的财团控制。最终,印尼汽车市场的法规、标准及政策等,无限向小型车为主的日系车靠近,使得日本车企在印尼市场长期雄霸一方。

从澳大利亚的铁矿到中东非洲的石油,从蒙古的铜矿到俄罗斯的天然气,甚至罗森、711和全家等全球十几万家便利店,都已是日本大商社的势力范围。专注于转向“非资源领域”的全球多元化投资策略,更让外人难以摸清其未来。

日本市场开放如此之久,仍难以被国外品牌占据,且2021年日本海外净资产达411万亿日元,排名全球第一。这都要归功于综合商社。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一切,巴菲特坚定认为PE在5-8倍间的五大商社股,被“荒谬地低估”了。除了看好其账上充足现金流及稳定盈利能力,巴菲特还认定,这是一次做多日本的绝佳时机。

他乐观地表示:到20年或50年后,日本将比现在更加强大。

如此看好一个长期衰颓的经济体,需要勇气和眼光。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日本大商社在前沿科技、清洁能源等领域真正“觉醒”,对我们而言,并不是让人高兴的事情。

[1]《三井帝国在布局》白益民

[2]《伊藤忠打“中国牌”意在挑战三菱、三井》中国经济周刊

[3]《中西情报史》高金虎

出品人:毕亚军

主编:陈斯文 责编:周怡

美编:刘彦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沃伦·巴菲特

  • 苹果公司股票评级被下调至“卖出”,股神巴菲特已连续四个季度抛售
  • 巴菲特连续加仓威瑞信股票,伯克希尔目前持股价值约27亿美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股市逆市疯涨,商社巨头四面出击,日本正在醒来?

巴菲特表示,到20年或50年后,日本将比现在更加强大。

图片来源:Unsplash-Louie Martinez

文|华商韬略  耿康祁

1998年的股神巴菲特,一点不给日本留面子。

“我在日本没找到值得买的好生意,大多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只有4%到6%。”

22年后,老股神下了一步大棋:投资日本大商社。

讲股神投资之前,先讲一个冷知识:日本股市,挺能涨的。

过去十年,日本股市累计涨幅174%;今年以来,日经225指数上涨了超过20%;5月22日前的六周,净流入超300亿;

亚洲一片普跌,日经225指数,却直接干过了3万点。

上一次3万点,还是33年前,那时候的手机还不能发短信,日本还沉迷在“买下美国”的春秋大梦。

日股的逆市行情,根子在把经济拉出泥潭的“安倍经济学”,信心却是老股神给的。

2020年8月30日,巴菲特刚过了九十大寿,就搞了场大交易:做多日本。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挥舞着60多亿美元,买入日本五大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丸红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各超过5%的股份。

但这不是“门口野蛮人”的抄底奇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做出了承诺——除非获得贸易公司董事会批准,否则不会购买任何一家公司超过9.9%的股份,且不对利润做任何硬性要求。

老股神一辈子的重磅投资,基本都在美国本土,做出决定前,也没接触过任何一个商社的管理层。

更奇怪的是,巴菲特一辈子的投资原则都是:寻找简单、易于理解和透明的企业。

而日本的五大商社,每一家都是什么都做的“巨无霸”,所以面对外界的诧异,他给了个解释:

“我很高兴伯克希尔能够参与日本的未来。”

很多人觉得,巴菲特马上就会后悔。事实证明,他可能的确后悔——后悔买少了。

第一轮买入后,巴菲特又开启了加仓模式,五大商社成为伯克希尔在美国之外的最大投资。

最后的结果是,五大商社的股价涨幅在1.8-3.3倍之间,带来了超过45亿美元的账面收益,还在哀鸿遍野的全球股市中,一路驱动日股重回巅峰。

今年4月11日,巴菲特时隔12年再度造访日本,只为一件事——加大对日本大商社的投资。

坐在东京四季酒店的行政套房里,五大商社的高管们集体到场,和巴菲特边喝可乐边“论道”。

对这些商社,巴菲特可谓“宠”到极致。不仅慷慨提出,任何一家想规划重大业务,或寻找并购计划的合作伙伴等,伯克希尔的钱都非常充裕,且随时待命。

甚至,增量机会越大越好,“可以随时打电话,我会在第一次响铃时接听。”

巴菲特显然不认为,这是“持有到下周、下个月或是明年”的短期举动。所以他特意带来“接班人”格雷格·阿贝尔,向五大商社介绍并建立关系,直言双方可能要共事20年到50年。

在日本,估值排名前五十的“大白马”里,有丰田、索尼、任天堂,五大商业并不是最光鲜的。

巴菲特不仅大手笔买入,还亲自下场吹票:“深深被这些公司的魅力所吸引。”

这是为什么?

2006年,三井物产的中国副总代表讲过一句豪言:

“问我们做什么,不如问我们不做什么。除了毒品、军火,只要有机会都可以做。”

从印尼天然气、中东石油、澳大利亚铁矿的跨国大生意,到中国山东苹果、砀山鸭梨的内陆小贸易。看上去很广,却只是三井物产业务的一部分。

早在1999年,时任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社长上岛重二,就直言公司“从拉面到火箭、从鸡蛋到芯片卫星,无所不做”。

这家日本企业,凭什么口气这么大?

1867年,明治维新拉开序幕。曾为“倒幕运动”出钱出力的三井家族,立刻成立了三井物产贸易公司,与三菱商事等公司,一边吃着政策红利,一边帮日本出口煤炭和大米赚外汇。

到二战时,这些大商社都形成了“贸易+银行+制造业控股”的财团架构,企业掌门人有个名字:“财阀”,靠着陆海军的订单,业务范围甚至扩大到航母。

二战后,美国曾对垄断性质的日本财阀发布解散令,但随后又基于战略需求解除。最终,日本形成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丸红和伊藤忠商事等九大综合商社的格局。

它们不仅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提供所需的石油、铁矿石等进口物资,还承担了设备、汽车、纺织品等产品出口任务,成为日本贸易立国战略实现的关键,并助力其二次经济腾飞。

1988年,九大商社出口占日本总出口额40.9%,进口额更是占到75.4%。说它们把持着日本经济命脉,一点都不为过。

甚至,丰田、索尼、松下等日本国民品牌的崛起,也与商社纠缠不清。早在1895年,三井物产创始人益田孝就成为丰田佐吉的天使投资人,助其创立丰田。

1935年,丰田喜一郎孤注一掷投入“造车”行业,却一度陷入经营危机。又是三井物产“救命”,提供了充足资金和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

与日本国家战略并行,并决定日本企业命运的综合商社,依靠的是其独特商业模式。

三菱商事中国总代表助理小山雅久曾直言,“商社不直接做产品,我们也没有主业”。因为一旦如此,资金就变成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现金流能力将大大削弱。

商社的目标,是凭借大量专业人才、资金优势,还有遍布全球的渠道积累和信息网络,渗透到上下游原料、产品的产、供、销及融资等所有产业环节,让一切生产围绕着它运转。

比如在东京的一家全家便利店买香蕉,从种植、运输到结算使用的支付系统的整套交易,伊藤忠商事都是主要参与者。甚至全家便利店,也是由它100%持股。

所有商社,都信奉一句日本谚语:“掌握信息越多或越新的人,就越能支配他人。”

情报工作,成为日本商社纵横全球的“杀招”。商社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接受3年情报技能培训,且大都有搜集情报任务。

其情报网络,最快5秒钟可获得世界各地金融市场行情,1-3分钟即可查询日本与世界各地进出口贸易品种、规格资料,及上万家重点公司各年度生产情况。

在二战之后,他们又招募了许多陆海军的退役情报军官,情报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甚至被认为在美国中情局之上,全世界商业界绝无仅有。

当中国准备购买日产一万吨的石油开采设备时,三菱财团旗下的三菱重工,便以最快速度和精准符合需求的技术设备,一举中标。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三井物产驻纽约人员紧跟热点,研究发现中国正大量进口废铁,而美国是最大出口国。整个世界还没从中美关系复苏缓过神,三井物产已难以置信地分别与中美就废铁贸易谈判成功。

从一张照片、一个新闻,嗅出如此多重大信息,日本商社情报能力之恐怖,可见一斑。

出众的产业链渗透和情报能力,让日本商社无一例外地长成了庞然大物。三井物产曾位列全球500强第一,1995年世界500强前4名都是日本商社,前10名中则有6家。

这些大商社之间,业务模式高度重合,业务内容却“各有所长”。为避免相互竞争,商社及其企业多采用“交叉持股、共同投资”方式,将彼此核心利益紧密绑定,并美其名曰“内和外争”,形成了一支横扫全球市场的日本财阀军团。

世人熟知的韩国三星财阀,正是参照了日本大商社模式,创始人李秉喆甚至连名字致敬了三井物产——“三星物产”。

万科的王石,当年也曾深深着迷于“综合商社模式”,并下发了200多页的学习小册子。然而一次出差航班上,王石却边读边“冒冷汗”。

“日本最小的综合商社,1991年营业额为466亿美元,相当于同年深圳GDP的16倍;排名第一的伊藤忠商事营业额则为1670亿美元,超过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深感无知者无畏的王石,自此再也不提商社目标。

2018年,伊藤忠商事迎来160周年。彼时,公司连续两年刷新合并净利润最高纪录,还跃居日本商社老二。

但社长冈藤正广,却充满担忧:“我们手握的资源,很可能成为没有价值的石头。对现在仍沉浸于传统经济的综合商社,我怀有强烈的危机感。”

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崛起,早就让主要依赖原材料、化石能源的日本大商社,面临被抛弃的恐惧。2014年,油价上演“屠杀”式暴跌,更让日本大商社损失惨重。

面对困境,三菱商事总裁小林健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不再强调资源能源的获利目标。寻求进入“非资源领域”及其市场,成为日本大商社的一致目标。

伊藤忠商事,将“宝”押在了中国。

2015年1月20日,一个重磅消息引爆了日本舆论:伊藤忠商事联合泰国正大集团,向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央企中信注资1.2万亿日元(约合644亿元人民币)。

2014年日本所有公司对华投资总额,不过5040亿日元。伊藤忠开年第一笔投资,就“秒杀”这一数字。其他商社感叹说,“能下这么大决心去中国投资,我们自叹不如。”

伊藤忠的目标,不仅要借力三方合作,瞄准中国食品物流、金融、新能源、医疗乃至航空领域等多元化业务,更是将中国市场当做全球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

早在1972年3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半年前,时任伊藤忠社长越后正一就率先来华表示友好,并宣布“将伊藤忠商事的未来,寄托于中国的将来”。

此后20多年,伊藤忠的布局,主要围绕粮油食品、饮料业务展开。比如与康师傅、德克士等快消餐饮品牌的深度合作,注资上海威铭食品,以进军中国咖啡市场等;与中粮集团、龙大食品的合作,则使其覆盖了原材料供给、加工到零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伴随中国消费的崛起,这些都是增长最快,最富利润的领域。

伊藤忠的中国“野心”,远不止此。从2018年起多次增资奇点汽车,并与中国整车研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阿尔特建立合作,显示出其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浓厚兴趣。

其他几大商社,在中国也有不同程度布局。但本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它们的押注,已在全球多元化市场遍地开花。

在新加坡,三井物产参股亚洲最大民营医院集团IHH HealthCare公司,持续在医疗保健版图发力;三菱商事不仅参股欧洲领先的数字地图运营商Here,且投资1亿美元入股比尔·盖茨牵头成立的能源研究与投资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 Catalyst,突出在全球科技及清洁能源领域的雄心。

三菱的小山雅久曾得意地用过一个比喻:商社是个软体动物。

他的话外音是,综合商社能在日本存在上百年,始终没有被消灭,是因为它足够灵活,不会僵化。就像八爪鱼一样,断肢也可重生,不会轻易倒下。

而且,日本商社在产业里,练就了忍者一样隐于幕后和伺机绞杀的本领。

比如在巴西的投资中,三井物产这样的财团极少在当地建立分公司,也几乎不追求控股。更多时候,是完全以参与者、合作者身份展开活动。它们将关联企业推向前台,自己隐藏起来,极大减少了作为外来者的摩擦,且让伙伴和对手都难以摸清其产业链布局。

有人形容,三井物产就如一艘潜艇——它潜伏在身边,但你却感受不到它。等到这些“影子商社”渗透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行业上下游企业才惊觉难以绕开。

日本商社甚至会凭借强大影响力,重塑当地经济生态。

比如在印尼,其汽车零部件商、银行等,多由日本大商社背后的财团控制。最终,印尼汽车市场的法规、标准及政策等,无限向小型车为主的日系车靠近,使得日本车企在印尼市场长期雄霸一方。

从澳大利亚的铁矿到中东非洲的石油,从蒙古的铜矿到俄罗斯的天然气,甚至罗森、711和全家等全球十几万家便利店,都已是日本大商社的势力范围。专注于转向“非资源领域”的全球多元化投资策略,更让外人难以摸清其未来。

日本市场开放如此之久,仍难以被国外品牌占据,且2021年日本海外净资产达411万亿日元,排名全球第一。这都要归功于综合商社。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一切,巴菲特坚定认为PE在5-8倍间的五大商社股,被“荒谬地低估”了。除了看好其账上充足现金流及稳定盈利能力,巴菲特还认定,这是一次做多日本的绝佳时机。

他乐观地表示:到20年或50年后,日本将比现在更加强大。

如此看好一个长期衰颓的经济体,需要勇气和眼光。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日本大商社在前沿科技、清洁能源等领域真正“觉醒”,对我们而言,并不是让人高兴的事情。

[1]《三井帝国在布局》白益民

[2]《伊藤忠打“中国牌”意在挑战三菱、三井》中国经济周刊

[3]《中西情报史》高金虎

出品人:毕亚军

主编:陈斯文 责编:周怡

美编:刘彦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