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你是否还记得2010年火热的世界杯赛场上,赞助商名单上首次出现了中国面孔——中国英利?
从风风光光的行业老大,到陷入司法重整,英利见证了行业变迁。1998年,英利进入光伏产业,是当时最早进入行业的公司之一。2007年,该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后连续三年,英利的光伏组件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
英利随后开始延伸全产业链制造,向上投资硅料、向下布局电站。后遭遇多晶硅价格回调,硅料环节遭遇失利。
2012年起,在欧美“双反”背景下,激进扩张的英利经营受到较大影响,连续五年亏损,后深陷债务危机。2018年,英利从纽交所退市,为司法重整做准备。
在经过一段时间沉寂期后,去年英利以“国企”身份重新亮相:保定市政府以注资方式成为了英利最大股东。
之后,为了更好开展业务,英利投资入股成立了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英利能源)。英利能源主营业务包括电池和组件的智能制造,以及下游电站开发。2022年,重整后的英利能源实现盈利。
重新出发的英利,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光伏市场?
5月25日,在上海SNEC展会期间,界面新闻与英利能源董事长尹绪龙进行了对话,对于英利能源发展规划、光伏行业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尹绪龙此前担任保定发改委副主任,在新能源领域拥有多年经验。
界面新闻:英利司法重整进程如何?目前的英利能源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尹绪龙:2021年,英利重整就通过了股东会市场工商登记。后来英利又引进战略投资人,成立了英利能源。由于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英利能源,所以该公司代表英利参加这次展会。
目前的英利能源是非常健康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卸下了所有历史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未来英利未必一定要再做老大,但要不断超越自己。
界面新闻:您怎么看刚刚结束的SNEC展会?
尹绪龙:这次上海光伏展,无论是从参展企业角度,还是业内的关注度,都是前所未有,充分显示了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大家对行业的期望。
各家头部企业、各环节企业都亮出了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未来规划。技术不断耦合、融合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单一生产的产品少了,更多的是不同的解决方案。
此外,也能看到各个企业扩产的想法。但市场就这么大,未来行业的竞争会更激烈,各方压力越来越大。
界面新闻:与此前比,当前光伏行业有哪些变化?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尹绪龙:光伏行业存在两个极端。首先是技术上的极端。这是一个前沿技术非常超前的行业,技术迭代越来越快。
其次,光伏行业某些环节的门槛并不高,导致入局者越来越多,随着市场应用场景的扩大,竞争愈加激烈,尤其在单一环节,产业链上的不平衡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近两年,进入组件环节的企业很多,但产品毛利率少。SNEC展后,光伏股股价跌宕,大家也相继看到了光伏行业的竞争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危机。
不可否认的是,光伏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未来,行业发展模式将发生一些变化:由增量市场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更为细分的发展模式;资本驱动欲望将逐渐减弱,转换为技术驱动力逐渐增强的模式。
近年来,资本在光伏行业的投入太大了,随着技术迭代的趋势明显确定后,资本的进入趋向稳定,减少炒作,光伏行业度电成本的降低将更为可期。
各类光伏企业只要找对自己的精准定位和核心竞争力,生存空间还是存在的。
进入光伏行业容易,但生存不易,需要依靠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来把握市场。
界面新闻:英利能源如何看待当前行业垂直一体化趋势?是否也有向上延伸的计划?
尹绪龙:目前英利能源拥有15 GW组件产能,到2024年将实现组件产能超30 GW,N型电池产能达20 GW。
垂直一体化布局可以增加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未来,英利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去选择或跟进,并不排除垂直产业链的可能。
英利最早是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有着自身的实践经验,只是公司后来出现了一些经营问题。近两年,光伏全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业内对于垂直产业链的声音又更强烈了一些。
界面新闻:对于N型技术,英利选择的是哪种类型?今年N型产品的出货比例是多少?
尹绪龙:英利是最早从事N型技术研发的光伏企业,2010年,英利的N型熊猫电池就已经规模化应用。英利在N型里以TOPCon技术选择为主,但并不排除其他技术可能性。从目前市场看,TOPCon是最为成熟、竞争力最强的技术。去年是N型产品元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光伏市场广阔。
英利基于自身竞争力进行布局,有6 GW的N型电池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出货。至于N型销售比例并没有设限,更多随着市场调整。
界面新闻:您认为硅料和组件的合理价格水平是多少?
尹绪龙:8万-12万元/吨的硅料价格水平,算是比较舒服的区间。在硅料价格走高的情况下,下游组件单瓦成本难控。
组件要和大规模的终端应用结合。如果电站利润有所改善,发电成本、效率可控,组件企业的日子也会好过,行业维持平衡,发展才能长久。
界面新闻:尺寸之争是近年行业热门话题之一。光伏产品规格不统一,会造成行业大量无谓的浪费。您如何看待?
尹绪龙:尺寸不统一,是近两年出现的情况,这对生产、安装、运维等而言是麻烦事。随着业内将关注度转到新一轮电池技术迭代上后,尺寸之争的声音可能会逐渐变小。
实际上,尺寸之争是一个“伪命题”。尺寸不会是企业的终极追求。从166mm到182mm、210mm,实际上都是各个环节共同选择的结果。
但变大不一定是趋势。尺寸放大后容易存在运输问题。未来组件将更轻质化、薄片化、精细化,运输如果出现问题,对质量是一种考验。
有的企业组件效率已经做到700 W,可能是在增加尺寸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尺寸受到应用场景的制约以及市场对其认可度的制约,未来不会一种尺寸打天下。
界面新闻:英利能源在此次SNEC展上推出了熊猫相关新品,竞争力何在?
尹绪龙:英利此次带来了熊猫3.0系列新品,都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相应攻克了它的痛点和难点后,能为用户提供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海洋之星组件产品专门针对海上光伏应用场景,功率580 W+,组件转换效率22.4%以上,已经实现量产和实际应用。同时,英利还带来了屋顶系列组件和针对大基地项目的双面双玻组件。
英利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技术层面。在大规模应用端,22%以上的转换效率已较为先进。其次,英利有25年的历史,产品在品质及耐用性方面已经得到全球客户的一致认可,在系统整体匹配、发货、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有丰富经验,能为客户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
当然,这远不是终极,英利未来也将继续不间断地进行技术研发创新。
只有挖掘电池结构的技术迭代潜力,度电成本的下降才能未来可期。如果仅扩大组件的尺寸,只能叫算数水平。
在分布式应用上,业内认为TOPCon产品的成本仍相对较高,但对于国外市场来说,N型的需求已经开始显现。去年英利打开国际市场后,目前国际订单都在逐步增加。
界面新闻:贸易壁垒对光伏行业的影响持续存在,英利能源有海外建厂的打算吗?
尹绪龙:虽然欧美贸易保护的阴影始终存在,但放眼全球,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持开放欢迎的态度,比如中东、亚非、拉美等。
2022年,拉动中国出口的三驾马车里就有光伏。从全球市场看,光伏新增装机空间巨大,所以我们对光伏产品出口信心十足。
英利一直把自身定位为全球领先的绿色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商,未来不会只满足于现在的发展和规模。
去年6月,英利重新进入了彭博“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分级评价”一级组件商榜单。自此,英利的海外市场全面拓展,收到的反响很好。
对于海外建厂问题,未来随着欧美或者其他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要求,英利也会逐步考虑。
界面新闻:对于光伏行业的协同发展,您看好哪一环节?
尹绪龙:组件回收。近年来,光伏产业开始向“制造绿色”和“绿色制造”并重的模式转变,退役报废后的回收处理,被称为光伏整个绿色供应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光伏全产业链从“浅绿”走向“深绿”的关键一步。在这方面,英利也早有布局。
依托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英利能源成功研制了中国首条物理法晶硅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成套装备生产示范线。填补了中国光伏领域晶硅光伏组件回收处理设备技术空白。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光伏股市近月来的波动?未来英利能源是否有上市计划?
尹绪龙:资本市场波动不是某一方面的因素,跟国内乃至全球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资本不会抛弃新能源,相反,目前有更多资本、更多企业想要加入光伏行业分一杯羹。
英利有上市计划,目前也正在按照上市规范要求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