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驴得水》爆火,喜剧电影能成为中国与好莱坞竞争的武器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驴得水》爆火,喜剧电影能成为中国与好莱坞竞争的武器吗?

《驴得水》给了国产片市场一种新的可能。它并非传统的喜剧,没有IP小鲜肉包裹,片名奇特,结局哀伤。但就是这样一个“卖相不好”,内核严肃的故事,却得到了观众买票进场的支持。原因究竟何在?

近日,一部低成本“三无”电影闯入大众视野,并迅速成为话题。票房低开高走,口碑一路攀升,呈现“黑马”之势。相信大家都应该猜到了……

它就是由开心麻花团队打造的喜剧电影《驴得水》。该片在“无大明星、无大制作、无大营销”的情况下,目前票房已过1.4亿元,豆瓣评分高达8.4分,力压好莱坞大片,创造了国产电影近两年的新高,同时关于影片内容的热评和争议更是接连不断。这对于当下冰镇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股暖流力量。

可以说,《驴得水》给了国产片市场一种新的可能。它并非传统的喜剧,没有IP小鲜肉包裹,片名奇特,结局哀伤。但就是这样一个“卖相不好”,内核严肃的故事,却得到了观众买票进场的支持。原因究竟何在?

《驴得水》爆红背后:喜剧外壳是“刚需”

《驴得水》的背景设在民国时期,四个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在偏远山村创建了一所小学。讲述了因经费严重不足,校长领着三位老师虚构了老师“吕得水”,以此向教育部多领一份薪水。“吕得水”的真实身份是一头每天为老师拉水的驴——“驴得水”。突然有一天,教育部特派员要来学校听“吕得水”讲课,情急之下,老师将满口乡音的小铜匠改造成吕老师。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越来越失控。

“一个好故事,影片内容经得起看。”从内容上说,《驴得水》是一部讽刺性很强的悲剧,但是喜剧外壳让影片更容易为大多数观众接受。影片通过环环相套的戏剧冲突叠加矛盾,阴差阳错的笑料推动情节发展,又对现实有着鲜明的隐喻。正所谓“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驴得水》就是这样,你把它当喜剧,它却已经趁你没有防备,扒掉了裹在众人身上的那一层人皮,把人性的贪婪、软弱、丑陋、自欺,政治的腐败、荒唐、势利,全都像x光片一样呈现出来,片甲不留。

《驴得水》是近年来难得的没有硬伤的国产片,它的高度与深度更是难得一见,这要归功于其剧本的扎实,其同名话剧已经上演了五年,情节也根据小剧场的观众反应在改变,直到形成了目前的版本。而女主角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更是已经在舞台上扇了自己100多个巴掌,可见与这个人物的融入之深。于是,故事、思想、演技都经得起推敲的小成本电影《驴得水》就这样成为了2016年平庸的中国电影的一个巨大的“惊喜”。

另外,从喜剧外壳讲,《驴得水》具有了黑马电影的标配。喜剧片数量增长和市场反应爆棚,是当今电影市场的一个主要特征。统计显示,去年票房破十亿的国产影片当中,喜剧电影占了三席,分别是《港囧》《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票房第一的《捉妖记》和票房接近十亿的《澳门风云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都具有喜剧元素。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喜剧片是最受观众欢迎的类型,占比高达72%,“现在大多数年轻观众看电影是满足一种社交化、娱乐性的需求,喜剧电影已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从深层次讲,喜剧满足了社会的文化心理需求,观众对喜剧片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刚性的。”而讽刺性喜剧容易出爆款,《疯狂的石头》《让子弹飞》都属于讽刺性喜剧,《驴得水》也是。

喜剧历久弥新的背后:风格的创新演变

何谓喜剧?喜剧最早作为一种戏剧体裁,产生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里写到:喜剧即是“仿丑”,具有“可笑性”。要说喜剧在中国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香港电影。在发展之初就深受好莱坞类型片模式影响的香港影坛,制作喜剧片的数量占据着绝对比重。而在内地,目前单片票房过10亿的只有喜剧片,历史票房前10名中超过半数都是喜剧片!

那么,喜剧是如何做到历久弥新,在影坛保持长盛不衰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永远在演化、变化,从“无厘头喜剧”到“功夫喜剧”,从“动作喜剧”到“侦探喜剧”,从“黑色喜剧”再到 “开心麻花式”的讽刺喜剧,观众对于喜剧的新鲜感得以保持,观影体验也得到了提升。

1.动作喜剧片 代表人物:成龙 地区:香港

从《醉拳》开始声名鹊起的成龙,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之前动作片拍摄的路子。以往的动作片从来都是硬汉型的男主角配以凌厉、炫酷的招式,但成龙“动作喜剧”改变了这一现象,喜剧成分绝对不仅仅只是一种配料,而是和动作一样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的对打、灵巧的逃避和躲闪让动作和暴力的画面变得具有喜感。成龙用《A计划》、《快餐车》、《警察故事》等一系列具有“成龙特色”的经典影片闯出了“动作喜剧”的一片天。

2.无厘头喜剧片 代表人物:周星驰 地区:香港

上世纪90年代,周星驰与刘镇伟合作的两部《大话西游》开启了“无厘头喜剧”的浪潮。当时的内地观众对这种充满了想象力、到处是天马行空的搞怪桥段的喜剧片完全没有免疫力,再加上后来的《国产凌凌漆》、《食神》等经典影片的积累,周星星一步步成为“星爷”。周星驰的喜剧往往刻画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用无限夸张的喜剧桥段,尽情体会社会的冷漠或是人性的丑陋,让观众“笑中带泪”。而周星驰的电影就像一杯酒,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看,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3.贺岁喜剧 代表人物:冯小刚 地区:内地

很多人说冯小刚的影视圈发力是从《北京人在纽约》,或者从《编辑部的故事》开始的,其实从《凯旋在子夜》开始,他就在努力地一点点往上爬,正如他最喜欢刻画的“小人物”一样,那些角色在逆境中抓住每一个机会折腾,笑着面对每一个嘲讽,就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说他拍的片子接地气,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拍的就是曾经作为一个小人物的自己,这一点上与周星驰有那么几分相仿,这也成为二人结为圈中好友,惺惺相惜的主要原因。

1997年《甲方乙方》的问世,让内地观众笑了很久,里面的经典台词也记了很久,同时也带火了冯小刚式的贺岁喜剧。从此冯小刚马不停蹄: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2000年的《一声叹息》、2001年的《大腕》、2003年的《手机》、2004年的《天下无贼》,这些作品的积累,让冯氏喜剧奠定了稳固的江湖地位——贺岁档之父。2006年以后,冯小刚开始在贺岁档尝试不同类型,比如《夜宴》《集结号》《一九四二》等,但这些作品并不像此前的喜剧片一样可以轻易收获全民点赞,反而争议和话题不断。反倒是2008年重新调头回来拍摄的《非诚勿扰》算是把贺岁档带上了另一个顶峰。

4.侦探喜剧 代表人物:杜琪峰 陈思诚 地区:香港、内地

从动作喜剧到“无厘头”再到冯氏“贺岁喜剧”,喜剧类型电影已经不再局限,逐渐融合更多新鲜元素,朝着更远的前方和未来去进一步挖掘观众的观影欲望。

现在“侦探喜剧”已经异军突起,杜琪峰的《盲探》就是典型。从影片的风格到演员的表演,影片全都透射出一种夸张与癫狂的鬼马气质。影片以破案为线索,由多条案件交织而成。刘德华与郑秀文这对银幕搭档在侦破案件时通过配默契的配合,碰撞出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火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正是由于两位演员那种夸张与癫狂的表演方式为这部影片注入了一种新鲜的、独具一格的气质,使《盲探》即使少了以往银河映象作品中特有的标签化的东西,却多了香港电影中那种张狂纵乐的娱乐精神。所以,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杜琪峰的这部《盲探》更加通俗易懂、老少咸宜。

说到内地的“侦探喜剧”,新派导演陈思诚自编自导的《唐人街探案》不得不提。影片将满满的搞笑和严谨的逻辑以及内核坚实的侦探推理完美结合,让人们在欢乐中思考解密,在情节发展中感受真情实意,在犯罪的阴影下反思善与恶的辩证关系。最终《唐人街探案》在国外大片的夹击中逆流而上,票房突破8亿大关。现在“侦探喜剧”已经慢慢成为新的喜剧片分支,正在慢慢被观众认可,成为一种新兴的喜剧片类型。

5.黑色喜剧 代表人物:宁浩 地区:内地

提起黑色喜剧,宁浩和他的喜剧电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的作品赋予了华语电影不一样的品质,多线索的故事结构,黑色喜剧的疯狂本质,还有调侃现实的机巧劲,深得观众喜欢,总结原因,主要是两点:.影片搞笑;故事曲折,叙事清晰。单单是这两点,很多导演都做不到,尤其是第二点。

一部《疯狂的石头》堪称划时代的华语喜剧电影,开创了小成本高票房的先河。该片的叫好又叫座成就了宁浩,连同三年后的《疯狂的赛车》,让宁浩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疯狂系列品牌,而多线索的叙事、黑色荒诞、地方方言等成功元素甚至成了衡量喜剧的重要标杆,亦捧红了郭涛、黄渤等一批特色演员。

宁浩导演的每一部作品都在试图刻画人们的欲望,2013年12月历经四年的反复修改和延期《无人区》公映,开创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电影先河;2014年凭借《心花怒放》顺利打破10亿票房大关,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年轻喜剧导演。

6.讽刺喜剧 代表人物:开心麻花 地区:内地

讽刺喜剧在国产喜剧大片中并不少见,但是,能把讽刺喜剧做得如此与众不同的,想必非“开心麻花”莫属。开心麻花成立于2003年,在小剧场激荡了十二年之后,开心麻花舞台剧逐渐形成了故事与情怀并重,智慧与犀利共存的喜剧风格,有笑料,有思考,江湖地位逐渐稳固。上文提到的《驴得水》正是来自开心麻花,它是舞台剧出身的开心麻花第二部院线电影。当观众抱着哈哈一笑的心态走入影院,观看后却发现这是比很多正剧都要严肃的电影,它的荒诞与喜感,只是一层面纱,揭开它,看到的是人性的全部。优秀的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驴得水》对这句话的诠释堪称完美。

而开心麻花2015年制作出品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对公司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14.44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国产电影年度黑马,作为公司第一部自主孵化的原创IP,《夏洛特烦恼》也将这家初始注册资本只有30万的公司带到了新三板,估值50亿,财政部、央视、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等都是它的股东。

国产喜剧电影集中爆发背后暗藏隐忧

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保持30%以上的复合性增速,观影人次以及银幕数大幅增长,2015年更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姿态。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类型也进一步拓展,影片生产和影院排片呈现出不同题材类型和风格样式的电影,满足了多元化的受众群体。在此背景下,近年中国喜剧电影创作势头蓬勃,2012年以来稳占国产电影年产量20%,喜剧电影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和上升期口碑直接促成了近年各强势档期的票房成功。

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喜剧电影占据四席,分别为《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和《澳门风云2》,这些电影均为中等成本制作,但市场体量均在“10亿”级别,四部电影贡献票房总和超50亿元。喜剧元素的普遍植入也为整体中国电影带来了活力,《捉妖记》和《美人鱼》接连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在对好莱坞的票房攻坚战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多元化发展是当前国产喜剧电影最重要的特征,题材多样化,形态差异大,类型融合程度高,市场票房的反馈集中反应出当前中国观众对喜剧片的热爱和认可程度。

毫无疑问,过去三年中国电影产生的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及其效应在喜剧电影类型创作和传播中得到了充分集中的体现,使中国喜剧电影在创作形态上进入了一个全面调整的阶段。国产喜剧电影集中爆发得力于中国电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硬件设施层面,包括三四线城市电影院、银幕数以及新的传播渠道的增长,大幅拓宽了市场空间和容量;其次,创作群体的更新换代和“新力量”的崛起打破了喜剧类型和创作人才单一的局面,成为当前中国喜剧电影独特的主导优势;另外,90后观影习惯的养成和小镇青年的崛起,带动了新观众群体年轻态的审美趣味;最后,随着“互联网+”生态、跨界资本和IP热潮的兴起,新的市场结构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新格局,喜剧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的类型,而且在文化层面也成为近期持续的热点话题。

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国产喜剧电影风光背后暗藏隐忧,高票房与高品质之间尚不能完全划等号,质量、创意和想象力都还存在着问题,特别是在喜剧叙事、喜剧人物塑造层面,还遗留有小品化倾向、品牌性差、缺乏可持续性等旧疾。同时随着各路金融资本介入电影市场,一些颠覆电影逻辑和规则的“野蛮现象”也影响到喜剧电影的创作,部分急功近利的喜剧影片降低了中国电影的美誉度,在喜剧黑马的诱惑下各种中小成本喜剧电影蜂拥而至,同质化倾向严重。提升喜剧电影品质,进一步推动喜剧电影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电影从业者和研究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喜剧电影能否成为中国与好莱坞竞争的有效武器?

追溯到《疯狂的石头》,这匹黑马的奔出给国产喜剧电影注入了新的血液!《西游降魔篇》《泰囧》接连刷新票房神话,《滚蛋吧,肿瘤君》《港囧》《夏洛特烦恼》一路高歌猛进,国产喜剧崛起之势锐不可当!2016年春节档,以《美人鱼》为首的喜剧电影创下了33.9亿元的票房神话,国产喜剧电影带动票房再次井喷,助力中国电影市场单月票房超越北美。国产喜剧电影强烈的本土性和在地性优势,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商业电影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武器。

当前的喜剧电影在与美国电影的对抗中还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好莱坞输出的高概念科幻片占据全世界市场主体地位,具有强烈的普世性。国产喜剧片更具有地域性,与本土观众有很强的互动关系但输出困难,相对而言,能够代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高科技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的电影还是一个弱项。

因此,当前应利用喜剧片支撑国产电影市场的契机尽快培养中国大片,不能只满足于喜剧片带来的票房奇迹。大片代表着一个国家电影的工业、科技以及国际化水平,中国电影想要与好莱坞进行有效、长期的博弈和抗衡,仅依靠差异化的喜剧电影来抗衡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概念电影,来体现中国电影高科技实力类型之间的均衡发展,才能构筑合理的中国电影金字塔。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停留在当前取得成绩的中小成本类型上。

近期也能看到《捉妖记》、《美人鱼》在这方面的努力,二者均是喜剧元素、奇幻叙事与高水准CG技术的完美融合,为中国大片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电影可以有效利用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通过宏观调控适当降低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让中国电影得到更高形式、更高层次的“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优化中国电影生态和环境,增强中国电影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延长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电影发展到今天,也就100多年光景,但在100多年的历史中,电影用它独有的魅力给观众带来一次次独特的体验,就像投过一面像镜子一样的幕布,做一场90分钟的梦,恍然如体验了一次别样精彩的人生。喜剧片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电影人的不尽探索,正是他们才得以让观众看到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喜剧是少有的能够做到“不把美好的东西摔碎”还能让人产生共鸣的艺术。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好的喜剧作品,让我们能在纷杂的生活中感受快乐,将幸福开心从屏幕里传到观众席。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驴得水》爆火,喜剧电影能成为中国与好莱坞竞争的武器吗?

《驴得水》给了国产片市场一种新的可能。它并非传统的喜剧,没有IP小鲜肉包裹,片名奇特,结局哀伤。但就是这样一个“卖相不好”,内核严肃的故事,却得到了观众买票进场的支持。原因究竟何在?

近日,一部低成本“三无”电影闯入大众视野,并迅速成为话题。票房低开高走,口碑一路攀升,呈现“黑马”之势。相信大家都应该猜到了……

它就是由开心麻花团队打造的喜剧电影《驴得水》。该片在“无大明星、无大制作、无大营销”的情况下,目前票房已过1.4亿元,豆瓣评分高达8.4分,力压好莱坞大片,创造了国产电影近两年的新高,同时关于影片内容的热评和争议更是接连不断。这对于当下冰镇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股暖流力量。

可以说,《驴得水》给了国产片市场一种新的可能。它并非传统的喜剧,没有IP小鲜肉包裹,片名奇特,结局哀伤。但就是这样一个“卖相不好”,内核严肃的故事,却得到了观众买票进场的支持。原因究竟何在?

《驴得水》爆红背后:喜剧外壳是“刚需”

《驴得水》的背景设在民国时期,四个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在偏远山村创建了一所小学。讲述了因经费严重不足,校长领着三位老师虚构了老师“吕得水”,以此向教育部多领一份薪水。“吕得水”的真实身份是一头每天为老师拉水的驴——“驴得水”。突然有一天,教育部特派员要来学校听“吕得水”讲课,情急之下,老师将满口乡音的小铜匠改造成吕老师。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越来越失控。

“一个好故事,影片内容经得起看。”从内容上说,《驴得水》是一部讽刺性很强的悲剧,但是喜剧外壳让影片更容易为大多数观众接受。影片通过环环相套的戏剧冲突叠加矛盾,阴差阳错的笑料推动情节发展,又对现实有着鲜明的隐喻。正所谓“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驴得水》就是这样,你把它当喜剧,它却已经趁你没有防备,扒掉了裹在众人身上的那一层人皮,把人性的贪婪、软弱、丑陋、自欺,政治的腐败、荒唐、势利,全都像x光片一样呈现出来,片甲不留。

《驴得水》是近年来难得的没有硬伤的国产片,它的高度与深度更是难得一见,这要归功于其剧本的扎实,其同名话剧已经上演了五年,情节也根据小剧场的观众反应在改变,直到形成了目前的版本。而女主角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更是已经在舞台上扇了自己100多个巴掌,可见与这个人物的融入之深。于是,故事、思想、演技都经得起推敲的小成本电影《驴得水》就这样成为了2016年平庸的中国电影的一个巨大的“惊喜”。

另外,从喜剧外壳讲,《驴得水》具有了黑马电影的标配。喜剧片数量增长和市场反应爆棚,是当今电影市场的一个主要特征。统计显示,去年票房破十亿的国产影片当中,喜剧电影占了三席,分别是《港囧》《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票房第一的《捉妖记》和票房接近十亿的《澳门风云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都具有喜剧元素。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喜剧片是最受观众欢迎的类型,占比高达72%,“现在大多数年轻观众看电影是满足一种社交化、娱乐性的需求,喜剧电影已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从深层次讲,喜剧满足了社会的文化心理需求,观众对喜剧片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刚性的。”而讽刺性喜剧容易出爆款,《疯狂的石头》《让子弹飞》都属于讽刺性喜剧,《驴得水》也是。

喜剧历久弥新的背后:风格的创新演变

何谓喜剧?喜剧最早作为一种戏剧体裁,产生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里写到:喜剧即是“仿丑”,具有“可笑性”。要说喜剧在中国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香港电影。在发展之初就深受好莱坞类型片模式影响的香港影坛,制作喜剧片的数量占据着绝对比重。而在内地,目前单片票房过10亿的只有喜剧片,历史票房前10名中超过半数都是喜剧片!

那么,喜剧是如何做到历久弥新,在影坛保持长盛不衰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永远在演化、变化,从“无厘头喜剧”到“功夫喜剧”,从“动作喜剧”到“侦探喜剧”,从“黑色喜剧”再到 “开心麻花式”的讽刺喜剧,观众对于喜剧的新鲜感得以保持,观影体验也得到了提升。

1.动作喜剧片 代表人物:成龙 地区:香港

从《醉拳》开始声名鹊起的成龙,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之前动作片拍摄的路子。以往的动作片从来都是硬汉型的男主角配以凌厉、炫酷的招式,但成龙“动作喜剧”改变了这一现象,喜剧成分绝对不仅仅只是一种配料,而是和动作一样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的对打、灵巧的逃避和躲闪让动作和暴力的画面变得具有喜感。成龙用《A计划》、《快餐车》、《警察故事》等一系列具有“成龙特色”的经典影片闯出了“动作喜剧”的一片天。

2.无厘头喜剧片 代表人物:周星驰 地区:香港

上世纪90年代,周星驰与刘镇伟合作的两部《大话西游》开启了“无厘头喜剧”的浪潮。当时的内地观众对这种充满了想象力、到处是天马行空的搞怪桥段的喜剧片完全没有免疫力,再加上后来的《国产凌凌漆》、《食神》等经典影片的积累,周星星一步步成为“星爷”。周星驰的喜剧往往刻画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用无限夸张的喜剧桥段,尽情体会社会的冷漠或是人性的丑陋,让观众“笑中带泪”。而周星驰的电影就像一杯酒,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看,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3.贺岁喜剧 代表人物:冯小刚 地区:内地

很多人说冯小刚的影视圈发力是从《北京人在纽约》,或者从《编辑部的故事》开始的,其实从《凯旋在子夜》开始,他就在努力地一点点往上爬,正如他最喜欢刻画的“小人物”一样,那些角色在逆境中抓住每一个机会折腾,笑着面对每一个嘲讽,就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说他拍的片子接地气,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拍的就是曾经作为一个小人物的自己,这一点上与周星驰有那么几分相仿,这也成为二人结为圈中好友,惺惺相惜的主要原因。

1997年《甲方乙方》的问世,让内地观众笑了很久,里面的经典台词也记了很久,同时也带火了冯小刚式的贺岁喜剧。从此冯小刚马不停蹄: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2000年的《一声叹息》、2001年的《大腕》、2003年的《手机》、2004年的《天下无贼》,这些作品的积累,让冯氏喜剧奠定了稳固的江湖地位——贺岁档之父。2006年以后,冯小刚开始在贺岁档尝试不同类型,比如《夜宴》《集结号》《一九四二》等,但这些作品并不像此前的喜剧片一样可以轻易收获全民点赞,反而争议和话题不断。反倒是2008年重新调头回来拍摄的《非诚勿扰》算是把贺岁档带上了另一个顶峰。

4.侦探喜剧 代表人物:杜琪峰 陈思诚 地区:香港、内地

从动作喜剧到“无厘头”再到冯氏“贺岁喜剧”,喜剧类型电影已经不再局限,逐渐融合更多新鲜元素,朝着更远的前方和未来去进一步挖掘观众的观影欲望。

现在“侦探喜剧”已经异军突起,杜琪峰的《盲探》就是典型。从影片的风格到演员的表演,影片全都透射出一种夸张与癫狂的鬼马气质。影片以破案为线索,由多条案件交织而成。刘德华与郑秀文这对银幕搭档在侦破案件时通过配默契的配合,碰撞出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火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正是由于两位演员那种夸张与癫狂的表演方式为这部影片注入了一种新鲜的、独具一格的气质,使《盲探》即使少了以往银河映象作品中特有的标签化的东西,却多了香港电影中那种张狂纵乐的娱乐精神。所以,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杜琪峰的这部《盲探》更加通俗易懂、老少咸宜。

说到内地的“侦探喜剧”,新派导演陈思诚自编自导的《唐人街探案》不得不提。影片将满满的搞笑和严谨的逻辑以及内核坚实的侦探推理完美结合,让人们在欢乐中思考解密,在情节发展中感受真情实意,在犯罪的阴影下反思善与恶的辩证关系。最终《唐人街探案》在国外大片的夹击中逆流而上,票房突破8亿大关。现在“侦探喜剧”已经慢慢成为新的喜剧片分支,正在慢慢被观众认可,成为一种新兴的喜剧片类型。

5.黑色喜剧 代表人物:宁浩 地区:内地

提起黑色喜剧,宁浩和他的喜剧电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的作品赋予了华语电影不一样的品质,多线索的故事结构,黑色喜剧的疯狂本质,还有调侃现实的机巧劲,深得观众喜欢,总结原因,主要是两点:.影片搞笑;故事曲折,叙事清晰。单单是这两点,很多导演都做不到,尤其是第二点。

一部《疯狂的石头》堪称划时代的华语喜剧电影,开创了小成本高票房的先河。该片的叫好又叫座成就了宁浩,连同三年后的《疯狂的赛车》,让宁浩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疯狂系列品牌,而多线索的叙事、黑色荒诞、地方方言等成功元素甚至成了衡量喜剧的重要标杆,亦捧红了郭涛、黄渤等一批特色演员。

宁浩导演的每一部作品都在试图刻画人们的欲望,2013年12月历经四年的反复修改和延期《无人区》公映,开创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电影先河;2014年凭借《心花怒放》顺利打破10亿票房大关,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年轻喜剧导演。

6.讽刺喜剧 代表人物:开心麻花 地区:内地

讽刺喜剧在国产喜剧大片中并不少见,但是,能把讽刺喜剧做得如此与众不同的,想必非“开心麻花”莫属。开心麻花成立于2003年,在小剧场激荡了十二年之后,开心麻花舞台剧逐渐形成了故事与情怀并重,智慧与犀利共存的喜剧风格,有笑料,有思考,江湖地位逐渐稳固。上文提到的《驴得水》正是来自开心麻花,它是舞台剧出身的开心麻花第二部院线电影。当观众抱着哈哈一笑的心态走入影院,观看后却发现这是比很多正剧都要严肃的电影,它的荒诞与喜感,只是一层面纱,揭开它,看到的是人性的全部。优秀的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驴得水》对这句话的诠释堪称完美。

而开心麻花2015年制作出品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对公司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14.44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国产电影年度黑马,作为公司第一部自主孵化的原创IP,《夏洛特烦恼》也将这家初始注册资本只有30万的公司带到了新三板,估值50亿,财政部、央视、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等都是它的股东。

国产喜剧电影集中爆发背后暗藏隐忧

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保持30%以上的复合性增速,观影人次以及银幕数大幅增长,2015年更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姿态。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类型也进一步拓展,影片生产和影院排片呈现出不同题材类型和风格样式的电影,满足了多元化的受众群体。在此背景下,近年中国喜剧电影创作势头蓬勃,2012年以来稳占国产电影年产量20%,喜剧电影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和上升期口碑直接促成了近年各强势档期的票房成功。

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喜剧电影占据四席,分别为《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和《澳门风云2》,这些电影均为中等成本制作,但市场体量均在“10亿”级别,四部电影贡献票房总和超50亿元。喜剧元素的普遍植入也为整体中国电影带来了活力,《捉妖记》和《美人鱼》接连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在对好莱坞的票房攻坚战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多元化发展是当前国产喜剧电影最重要的特征,题材多样化,形态差异大,类型融合程度高,市场票房的反馈集中反应出当前中国观众对喜剧片的热爱和认可程度。

毫无疑问,过去三年中国电影产生的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及其效应在喜剧电影类型创作和传播中得到了充分集中的体现,使中国喜剧电影在创作形态上进入了一个全面调整的阶段。国产喜剧电影集中爆发得力于中国电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硬件设施层面,包括三四线城市电影院、银幕数以及新的传播渠道的增长,大幅拓宽了市场空间和容量;其次,创作群体的更新换代和“新力量”的崛起打破了喜剧类型和创作人才单一的局面,成为当前中国喜剧电影独特的主导优势;另外,90后观影习惯的养成和小镇青年的崛起,带动了新观众群体年轻态的审美趣味;最后,随着“互联网+”生态、跨界资本和IP热潮的兴起,新的市场结构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新格局,喜剧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的类型,而且在文化层面也成为近期持续的热点话题。

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国产喜剧电影风光背后暗藏隐忧,高票房与高品质之间尚不能完全划等号,质量、创意和想象力都还存在着问题,特别是在喜剧叙事、喜剧人物塑造层面,还遗留有小品化倾向、品牌性差、缺乏可持续性等旧疾。同时随着各路金融资本介入电影市场,一些颠覆电影逻辑和规则的“野蛮现象”也影响到喜剧电影的创作,部分急功近利的喜剧影片降低了中国电影的美誉度,在喜剧黑马的诱惑下各种中小成本喜剧电影蜂拥而至,同质化倾向严重。提升喜剧电影品质,进一步推动喜剧电影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电影从业者和研究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喜剧电影能否成为中国与好莱坞竞争的有效武器?

追溯到《疯狂的石头》,这匹黑马的奔出给国产喜剧电影注入了新的血液!《西游降魔篇》《泰囧》接连刷新票房神话,《滚蛋吧,肿瘤君》《港囧》《夏洛特烦恼》一路高歌猛进,国产喜剧崛起之势锐不可当!2016年春节档,以《美人鱼》为首的喜剧电影创下了33.9亿元的票房神话,国产喜剧电影带动票房再次井喷,助力中国电影市场单月票房超越北美。国产喜剧电影强烈的本土性和在地性优势,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商业电影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武器。

当前的喜剧电影在与美国电影的对抗中还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好莱坞输出的高概念科幻片占据全世界市场主体地位,具有强烈的普世性。国产喜剧片更具有地域性,与本土观众有很强的互动关系但输出困难,相对而言,能够代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高科技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的电影还是一个弱项。

因此,当前应利用喜剧片支撑国产电影市场的契机尽快培养中国大片,不能只满足于喜剧片带来的票房奇迹。大片代表着一个国家电影的工业、科技以及国际化水平,中国电影想要与好莱坞进行有效、长期的博弈和抗衡,仅依靠差异化的喜剧电影来抗衡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概念电影,来体现中国电影高科技实力类型之间的均衡发展,才能构筑合理的中国电影金字塔。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停留在当前取得成绩的中小成本类型上。

近期也能看到《捉妖记》、《美人鱼》在这方面的努力,二者均是喜剧元素、奇幻叙事与高水准CG技术的完美融合,为中国大片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电影可以有效利用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通过宏观调控适当降低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让中国电影得到更高形式、更高层次的“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优化中国电影生态和环境,增强中国电影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延长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电影发展到今天,也就100多年光景,但在100多年的历史中,电影用它独有的魅力给观众带来一次次独特的体验,就像投过一面像镜子一样的幕布,做一场90分钟的梦,恍然如体验了一次别样精彩的人生。喜剧片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电影人的不尽探索,正是他们才得以让观众看到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喜剧是少有的能够做到“不把美好的东西摔碎”还能让人产生共鸣的艺术。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好的喜剧作品,让我们能在纷杂的生活中感受快乐,将幸福开心从屏幕里传到观众席。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